收藏 分销(赏)

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008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http:/ 51 卷第 2 期2024 年 3月Vol.51 No.2Mar.2024 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蒋怡斌,李英*(辽宁大学经济学部 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摘要:以森林康养为实验组、森林旅游为对照组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了不同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类别对被试行为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1)2组森林度假活动参与者人格特质分为心理弹性型、过度控制型和情绪型3类;(2)不同人格特质类别群体之间的行为意图提升存在显著差异,且整体呈现心理弹性型过

2、度控制型情绪型的特征;(3)在 2组森林度假活动和 3种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下,行为意图受人格特质与森林度假活动协同影响。在理论层面拓展了森林康养者行为意图的主体影响因素研究,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深化森林康养产品开发,为合理安排体验内容提供实证依据。关键词:森林康养;森林旅游;人格特质潜在类别;行为意图;广义估计方程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97(2024)0224714JIANG Yibin,LI Ying(School of Business,Faculty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

3、China)Effects of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behavioral intention.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2024,51(2):247260Abstract: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participants

4、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rough two quasi-natural experiments(experimental group-forest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forest tourism),and found that:(1)personality traits of participants in two groups of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were categorized as resilient,overcontroler,and emotional;(2)there were si

5、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the different class of personality traits,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resilient overcontroler emotional type groups was shown;(3)under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three personal

6、ity trai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clas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synergistic effects.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expand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influences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forest therapists at the theo

7、retical level,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they help to deepen the forest therapy products and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experiential contents.Key Words:forest therapy;forest tourism;latent class personality;behavioral intention;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随着城市居民工作压

8、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慢性疾病患者数量的日益增多,健康保健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1。基于此,国家提出“健康中国”“运动强国”等战略,以期通过加大对健康产业的关注和投入,改善居民健康状态2。已有研究发现,森林康养作为一种自然干预疗法(natural therapy)3,借助DOI:10.3785/j.issn.1008-9497.2024.02.013收稿日期:20221121;修回日期:20230405;接受日期:20230417;出版日期:202403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3057).作者简介:蒋怡斌(1995),ORCID:https:/orcid.org/000

9、0-0002-4223-152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康养与旅游者行为研究,E-mail:.*通信作者,ORCID:https:/orcid.org/0000-0001-6440-2824,E-mail:.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第 51 卷森林蕴含的保健因素(如负离子4、杀菌素5)和小气候环境6,能对参与者生理(缓解高血压7-8、提高免疫力9、降低皮质醇水平7,10等)和心理(改善消极情绪等11-13)等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2。作为大健康产业布局的新业态,森林康养不仅是一种全民共享的生态福利,也成为林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供给14。于是,为增强森林康养产

10、业发展韧性,实现居民长期康养目的,需考虑如何维护与不同特性体验者之间的用户黏性,提高其对森林康养产品的重游意向15。尽管已有研究发现大部分个体在森林环境体验后具有显著的重游意愿16,但实际森林康养需求依旧疲软17。原因在于以往实证研究大多将个体视作同质样本,缺乏关注个体间游后行为倾向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且目前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目的地属性18和服务供给16等客观影响因素,缺乏直接探究个体因素对游后行为的调节影响19。于是,围绕森林康养者个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与游后行为意图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了解森林康养者个体差异与行为机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格特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较为稳

11、定的心理结构20,是决定和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认知和行为变化的重要内部因素21,可用于探讨森林康养个体游后行为差异22。目前,我国森林康养事业的理论发展和产业实践均处于初步阶段23,对森林环境的游憩利用大多局限于常规的森林旅游活动24。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环境开展的以基础观光和游憩为主的游览活动的统称(可分为一日游和度假两种方式,本研究主要关注森林旅游度假)。那么有一定组织且结合适度康养干预项目的森林康养,对于个体游后积极行为提升是否显著优于完全自主且无人为干预的森林旅游呢?鉴于此,本研究拟采取组间对比实验,首先,识别不同森林度假活动参与者人格特质类型;其次,分析 2组森林度假活动和人格特质因素

12、是否对个体行为意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验证在 2组森林度假活动和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下,参与者行为意图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一方面进一步确认森林活动类型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游后行为的影响,帮助不同活动参与者和人格特质个体更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提高积极行为意向;另一方面帮助企业管理者进一步了解不同特性个体行为规律,并在森林康养产品设计和服务供给等方面提供重要指南。1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1.1森林康养与森林旅游19 世 纪 40 年 代,德 国 提 出 森 林 疗 法(forest therapy,德语为 Waldtherapie),指通过暴露于自然刺激来实现预防性医学效果。20世纪 80年

13、代,日本倡导森林浴(forest bathing,日语为 Shinrin-yoku),指通过呼吸森林中挥发性芳香类物质,达到镇静安神和舒缓压力的效果。森林康养是在二者概念基础上,经本土化融合后的产物。依据已有研究10-11,23,本研究认为,森林康养是在充分发挥森林环境效益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必要的人为干预和养生疗法,达到预防疾病和康体保健的目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康养者)、场所(森林环境)、目的(促进身心健康)以及过程(具体活动)。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在参与主体、场所及目的上均可能存在一定重叠,二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体验过程(包括内容和形式)。在体验内容上,森林旅游是以体验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游

14、憩活动(如欣赏自然、森林漫步、丛林探险等),项目设置以浅层游览为主,突出趣味性25;森林康养则强调以森林环境特性为基础,实施体系化的康养干预项目,项目设置以深层互动为主,景观游览为辅,注重科学性23。在体验形式上,森林旅游强调以自发式的、探索性的体验为主;森林康养则突出一定的人为干预(可以来自他人或自我)过程。为集中凸显 2种森林活动的差异,设置一组统一组织的,以户外精神冥想、瑜伽训练等正念干预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7为主的森林康养度假和一组完全自主的、无任何干预项目的传统森林旅游度假,旨在验证两组参与者的行为意图是否存在显著差异。1.2人格特质类别与个体行为现有研究

15、已经意识到森林康养者的个体特征如AB 型行为模式可能会对体验后结果的一致性造成影响26,但对结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身心恢复效益26-27,不仅缺乏对个体因素的发掘,更少见对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人格特质作为外部物理环境与个人经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较为持久的、可观察的心理行为模式20,是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刺激下心理性应激反应和行为结果的重要内生变量21。目 前 学 界 主 要 是 以 变 量 为 中 心(variable-centered approach)的“大五”(five factor model)人格特质研究,目的是探究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尽责248蒋怡斌,等: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

16、者行为意图的影响第 2期性和开放性等特质与某结果变量的单独效应28。该视角较少考虑各个特质类型对于结果的交互作用29,易造成孤立地看待五类人格,与生活中个体人格的多面性和情境性特征不符。于是有研究进一步提出以个体为中心(person-centered approach)的人格类别研究路径,倡导根据五种人格的共享反应模式将个体划分到不同的特质组合,目的是识别不同人格类别以及验证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结果及差 异30,从 而 更 好 地 反 映 个 体 综 合 特 征。如ZHANG 等31发掘不同特质组合与酗酒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保守型(reserved)和弹性型(resilient)群体(即 高

17、宜 人 性 和 尽 责 性)频 繁 饮 酒 风 险 更 高。MIN 等32识别出,弹性型(resilient)(即低神经质其余 特 质 较 高)相 较 于 执 拗 型(rigid)和 普 通 型(ordinary)群体在工作过程中会表现出更低的职业倦怠和反生产行为。UDAYAR 等33发现,过度敏感型(oversensitive)(即高神经质,低外向性和尽责性)相较于弹性型(resilient)和平均型(average)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工作领域的压力影响。现有人格特质类别研究大多应用于工作场景或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34,鲜有研究关注休闲消费情境下的森林康养者特质组合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8、2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识别不同森林度假活动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对其未来行为的影响,帮助组织和个人基于不同人格特质更有效地实施分类管理,实现更为理想的行为结果。1.3森林度假者行为意图在旅游领域,行为意图是预测旅游者未来实际行为的强有力依据,主要分为重游和推荐意愿35。目前针对森林度假者行为意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验前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或影响机制等方面17,而对于体验后的行为倾向,尤其对重游和推荐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15。现有研究的思路主要基于演绎推理的思维框架,通过获取单一时段的截面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然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环境特质感知36、服务绩效评价18等目的地导向的认知

19、和情感变量与未来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且其中大部分前置变量仍以在场体验触发的感知因素为主,鲜有研究关注体验前的主体层面的心理因素是否以及如何通过在场体验影响未来的行为意图。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纵向实验设计,验证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为森林度假行为意图研究补充主体层面的影响因素。2材料与方法采用准自然实验(发生在真实情境中,外部效度较高,内部控制较低,参与者通常不是严格随机分配的)37,验证不同森林度假活动和人格特质对被试行为意图的影响差异。为确保 2组样本人数符合相关统计要求,实验前用 G*Power 3.1.9软件进行重复测量分析(F 检验),效应力(effect size)设置为 0

20、.25,错误概率为 0.05,功效值为 0.838,预估每组至少需要 17人,总样本量不少于 34人。2.1实验组:森林康养2.1.1被试招募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参照以往研究10-13,实验组被试招募标准为:(1)满 18周岁;(2)无相关精神疾病史,无注意力障碍。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心肺肝脑肾疾病者;(2)近两周内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胃炎或原有慢性疾病加重者;(3)对森林环境或花粉、阳光(紫外线)过敏,对蚊虫叮咬过敏,对森林环境恐惧或厌恶及强烈偏好者。结合以往森林疗法实验被试规模3,8,39和预估实验人数,最终通过网络(微信、QQ等社交平台)渠道招募被试 24名。所有被试之前均未到达

21、过实验场地,也未体验过相关森林康养干预项目。2.1.2研究区域概况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虎峰岭森林景区(图 1)作为实验地。该景区森林总面积达 11 964 hm2,森林覆盖率94.6%,野生植物1 400余种,景区山高林密、古木参天,森林资源禀赋优良,能有效体现森林环境的疗愈作用。此外,景区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经营能力和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且目前景区已入选第六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康养设施较为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康养结论的外部效度。图 1实验场地位置示意Fig.1Locations of experimental249浙 江 大 学 学 报

22、(理学版)第 51 卷2.1.3测量工具采用问卷测量方式,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大五人格特质”量表40,包括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 5个维度,共 20个题项(其中开放性和宜人性各有1道反向计分题)。(2)行为意图量表36,包括“我愿意再次到访此景区、我愿意向亲友推荐此景区”等 5个题项。(3)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收入等。前两部分均使用李克特 5点量表进行打分(非常不同意赋1分,非常同意赋5分),并通过EXCEL 2010计算每位被试的人格特质得分。2.1.4实验流程所有被试于 2019 年 10 月 4 日 17:00(实验开始前一天),聚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

23、附属第一医院候诊室,在充分了解实验程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体验前人格特质问卷。10 月 5 日上午集结前往实验场地,57 日在景区内体验森林康养度假活动(3 天 2 晚),其间所有被试住宿及餐饮均在同一宾馆且规格标准一致,7 日下午返程,在相同的候诊室填写体验后行为意图问卷,为避免生物节律的影响10,体验前后的问卷测量均在下午 17:40 左右进行,实验结束后给予相应报酬。鉴于目前森林疗法(康养)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干预方案23,本研究结合实验场地现有康养设施,参照以往实验研究程序和项目设置3,7-8,行程安排如表 1所示,其中,所有活动均由专业森林疗养师带领,由实验助理员监督控制实验过程。

24、为避免对被试造成心理暗示12,全程不介绍实验目的。表 1实验组行程安排Table 1Schedule of experimental group日期实验前(2019年 10月 4日)实验第 1日(2019年 10月 5日)实验第 2日(2019年 10月 6日)实验第 3日(2019年 10月 7日)时间17:0017:3017:4018:107:0010:3010:4011:4012:0012:3012:4013:3013:4014:5015:0016:5017:0017:4018:0018:4019:0019:4020:008:008:308:4010:4011:0011:4012:001

25、2:3012:4013:3013:4014:5015:0016:5017:0017:4018:0018:4019:0019:4020:008:008:308:4010:4011:0011:4012:0012:3012:4013:3013:4017:1017:4018:10项目听取实验程序介绍,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体验前问卷前往景区森林漫步与观光3,7-8午饭午休森林漫步与观光3,7-8回春保健操7-8森林冥想训练3,7-8晚饭有氧运动课程7-8自由休息早饭森林漫步与观光3,7-8瑜伽锻炼8午饭午休森林漫步与观光3,7-8太极操锻炼8森林冥想训练3,7-8晚饭心理健康知识课程7-8自由休息早饭森林

26、漫步与观光3,7-8瑜伽锻炼8午饭午休返回填写体验后问卷地点等候室等候室途中森林餐厅宾馆森林森林森林餐厅会议室宾馆餐厅森林森林餐厅宾馆森林森林森林餐厅会议室宾馆餐厅森林森林餐厅宾馆途中等候室250蒋怡斌,等: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第 2期2.2对照组:森林旅游2.2.1被试招募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照组被试的筛选标准与实验组相同。此外,考虑田野实验要求被试是真实旅游相关人员41,于是通过网络渠道邀请并组织 36 名原本有度假计划的真实潜在游客加入实验。同样,所有被试提前了解实验程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之前均未到过实验场地。2.2.2研究区域概况为有效控制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实

27、验的内部效度,对照组实验场地也选在亚布力虎峰岭景区,且被试住宿及餐饮等规格标准与实验组基本相同。2.2.3测量工具对照组测量问卷与实验组基本一致,根据对照组活动特征,对相关题项描述做了适应性修正。2.2.4实验流程借鉴吕兴洋等42的实验设计,对照组采用贴近真实情况的现场实验形式,于 2021 年 10 月 24 日开展实验,季节和度假时长与实验组保持一致。实验开始前,由 2 名实验助理员在宾馆分别向 36 名被试发放体验前问卷。被试在度过为期 3 天 2 晚的森林旅游度假体验后,在相同地点填写体验后问卷。实验结束后给予被试相应的报酬。2.3实验组与对照组刺激场景对比基于对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的辨

28、析,2 组森林活动的刺激场景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容上,2 组被试均以五感体验(视、听、嗅、味、触)为基础,配合浅层森林观光,如森林漫步和静态观赏。此外,实验组强调实施体系化的森林康养项目,而对照组则以无规律的森林游憩活动为主。在形式上,从被试的角度出发,2组被试均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调整自我身心状态(即自我干预)。此外,实验组被试需在外界人为指导下接受康养项目干预,对照组被试全程完全自主、未受任何外在干预。从组织者的角度出发,实验组强调各项活动需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统一进行,对照组则由被试自行安排,无任何限制和约束,由此说明 2组森林活动刺激情境完全不同(见表 2)。2.4数据分

29、析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一方面采用 MPuls7.0软件对 被 试 人 格 特 质 得 分 进 行 潜 在 类 别 分 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将个体“大五人格特质”的选择倾向分为少数互斥的潜在类别变量,探究不同类别之间以及类别对其他变量的影响32。另一方面利用 SPSS22.0 软件进行控制检验(卡方检验、独立样 本 t 检 验 等)并 用 广 义 估 计 方 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进行分析,检验影响个体行为意图的自变量,GEE 可通过选择不同作业矩阵处理多种分布类型的纵向数据回归,较好地处理数据的相关性

30、43。3结果与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 3所示。3.1信效度检验人格特质为体验前测量,行为意图为体验后测量,2 组实验共 60 名被试,共收集 120 份问卷,未发现数据缺失等问题,故全部保留。首先,Cronbachs 系数结果显示,人格特质和行为意图量表信度为0.8110.893,具有较好的内部信度44。各量表的收敛效度(AVE)为 0.5290.726,均高于 0.5 的标表 22组森林活动的刺激场景对比Table 2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stimulating scenes组别实验组对照组内容相同点五感体验,配合浅层森林观光(森林漫步和静

31、态观赏)差异结 合 体 系 化 的 康养 项 目(精 神 冥想、运 动 锻 炼、康养认知课程等)以 无 规 律 的 游 憩活动(徒步登山、驻 足 戏 水、野 营休憩等)为主形式体验(被试)相同点全程伴随自我对身心状态的主动调整(自我干预)差异在 康 养 师 的 指 导下 接 受 各 种 项 目干 预(有 外 在 干预)体 验 完 全 自 主,无任何人为指导(无外在干预)组织(组织者)相同点无差异在体验过程中被试在特定时间被安排在同一空间参与特定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活动参与的时间空间完全由被试自行安排251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第 51 卷准,表明各变量所属题项之间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Ha

32、rman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未旋转的第一个因子最大方差贡献率均小于 40%的临界标准45,说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3.2人格特质潜在类别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 组样本在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 t检验显示,实验组(73.508.273)和对照组(80.5812.718)的人格特质得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1.284,P=0.2040.05),说明可将 2 组被试的人格特质数据合并为一组,为人格潜在类别划分提供分析基础。3.2.1人格特质潜在类别人格特质属于潜变量,为了确定人格特质类型,首先需要确定潜在类别数量。通过整合2组被试人格特

33、质数据,利用MPlus7.0软件进行LCA,通过拟合指标值确定潜在类别的最佳数量。主要拟合指标可分为3类。一是信息指标,包括艾凯克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和调整贝叶斯信息准则(aBIC),通常指标值越小,拟合效果越好。二是分类指标,如熵值,取值在0到1,越接近1,分类越精确。三是似然比检验指标,包括罗蒙戴尔-鲁本似然比检验(Lo-Mendell-Rubin,LMR)、基于 Bootstrap 的似然比检验(Bootstrapped likelihood ratio test,BLRT),若这2个值达到显著水平,则表明

34、N个类别优于N1个类别46。分别抽取潜在类别数为 15的模型,拟合结果如表 4所示。当潜在类别数为 3时,各信息指标小于类别数为 1 和 2 的模型,且熵值更接近于 1,尽管LMR 并不显著,但 BLRT 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潜在类别数为 3 的模型明显优于类别数为 1 和 2 的模型。当类别数为 4和 5时,各信息指标值高于类别数为 3的模型,且熵值略增大,似然比检验指标均不显著,说明类别数为 4和 5的模型不如类别数为 3的模型。另外,类别数为 3 的模型各类别归属概率分别为 100%(类别 1)、99.4%(类别 2)、99.9%(类别 3),进一步说明其分类可靠性高。3.2.2人格特质

35、潜在类别命名人格特质潜在类别趋势如图2所示,可见,类别1较其他两类负向神经质水平低,开放性居中,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等正向特质最高,表明该类别群体情绪最为稳定,可命名为心理弹性型29,31-32。类别2神经质处于中高水平,宜人性居中,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等正向特质均低于其他两类,表明该类别群体存在过度抑制自我正向情绪的特征,可命名为过度控制型29,47-48。类别3神经质和开放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类,表 32组被试人口统计学特征Table 3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变量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类别男女25岁以下2544岁4554岁

36、5564岁65岁以上2 000元及以下2 0015 000元5 0018 000元8 00110 000元10 001元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人数(占比/%)实验组(n=24)13(54.2)11(45.8)2(8.3)0(0.0)8(33.3)9(37.5)5(20.8)3(12.5)9(37.5)6(25.0)5(20.8)1(4.2)2(8.3)5(20.8)10(41.7)7(29.2)对照组(n=36)21(58.3)15(14.7)2(5.6)15(41.7)15(41.7)2(5.6)2(5.6)2(5.6)15(41.7)9(25.0)8(22.2)2

37、(5.6)2(5.6)8(22.2)22(61.1)4(11.1)注 人口统计学各变量占比均保留两位小数,故部分比例之和会高于或低于 100%。表 4潜在类别分析拟合结果(n=60)Table 4Latent class analysis results of each index类别数12345K75151227303379AIC3 182.1202 877.4202 844.7102 918.0932 956.451BIC3 339.2003 329.6603 320.1203 552.6793 750.208aBIC3 103.3002 718.7292 606.1502 599.664

38、2 558.153LMR-0.4000.7600.7700.760BLRT-*0.1800.070熵值-0.9900.9920.9940.994类别概率-0.47/0.530.27/0.42/0.320.28/0.22/0.27/0.230.18/0.13/0.35/0.27/0.07注 K为自由估计的参数数量,*P0.001。252蒋怡斌,等: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第 2期其余各正向特质多处于中低水平,表明该类别群体易产 生 焦 虑、愤 怒、抑 郁 等 消 极 情 绪,故 命 名 为 情绪型29,31-32,48。3.2.3人格特质类别划分有效性检验以样本人格特质得分为

39、因变量,3 组人格特质潜在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型(89.697.94)、过度控制型(79.684.17)和情绪型(65.168.19)3 组样本人格特质得分差异显著(F=40.961,P0.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从心理弹性型组到过度控制型组,平均得分增加 10.00(95%CI:4.5715.45),从心理弹性型组 到 情 绪 型 组,平 均 得 分 增 加 24.53(95%CI:17.8231.24);从过度控制型组到情绪型组,平均得分增加 14.52(95%CI:9.4019.64),且 3 组样本人格特质具有显著差异(P0,P0.05)。(2)

40、森林康养者与森林旅游者的行为意图存在显著差异(B=1.8300,P=0.0220.05),由优势比(OR)可知,森林康养者较森林旅游者的目的地正向行为意图水平增加了 6.233 倍,说明森林康养更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行为意图。(3)3种人格特质类别群体之间的行 为 意 图 具 有 统 计 学 差 异(B=-2.1920,P=0.0120.05;B=-0.8080,P=0.0490.05),由OR 可知,过度控制型和情绪型群体较心理弹性型群体的行为意图分别减少了 0.446 倍和 0.112 倍,说明人格特质越积极其目的地行为意图越显著。进一步分析在不同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类别的交互作用下,

41、个体行为意图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 7。由表 7可知,当因变量为行为意图时,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类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01)。对 2 组森林度假活动和 3 组人格特质类别进行成对比较,结果显示,(1)森林康养组(FT)的心理弹性型(P1)群体其正向行为意图较森林旅游组(FV)的过度控制型(P2)和情绪型(P3)群体分别增加了0.330(P0.05)和 0.920(P0.001)。(2)森林康养组(FT)的过度控制性(P2)群体其正向行为意图较图 2人格特质潜在类别Fig.2Latent class of personality trait表 5变量赋值情况Table 5Variab

42、le assignment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森林度假活动人格特质类别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为意图变量类型二分类变量多分类变量二分类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二分类变量赋值情况森林康养(实验组)=1,森林旅游(对照组)=0心理弹性型=1,过度控制型=2,情绪型=3男=1,女=025岁以下=1,2544岁=2,4554岁=3,5564岁=4,65岁及以上=52000元及以下=1,2001-5000元=2,5001-8000元=3,8001-10000元=4,10001元以上=5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专=2,大专/本科=3,研究生及以上=4有意愿=1(同意和非常同意为 1),无

43、意愿=0(其他均为 0)253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第 51 卷表 6行为意图影响因素的 GEE分析结果Table 6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参照组性别(女=0)年龄(25岁以下=1)收入(2 000元及以下=1)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森林度假活动(森林旅游=0)人格特质类别(心理弹性型=1)变量男=165岁及以上=55564岁=44554岁=32544岁=210 001元以上=58 00110 000元=45 0

44、018 000元=32 0015 000元=2研究生及以上=4大专/本科=3高中/中专=2森林康养=1情绪型=3过度控制型=2B-0.330-0.2371.9202.0322.1413.4790.303-0.900-0.3901.2301.4102.5251.830-2.192-0.808SE0.6271.7211.6171.5401.6840.4961.2571.1991.1521.1340.8830.9180.8060.8730.734-0.525-0.1381.1871.3191.2717.0110.241-0.750-0.3391.0851.5972.7492.271-2.512-1.

45、1000.5990.8910.2350.1870.2040.000*0.8100.4530.7350.2780.1100.4260.022*0.012*0.049*OR0.7190.7896.8227.6278.5057.7251.3540.4070.6773.4214.09712.4856.2330.1120.44695%CI0.2102.4590.02723.0040.287162.4270.373156.1010.313230.7512.5077.4520.11515.9200.0394.2670.0716.4710.37131.5740.72623.1252.06475.5351.28

46、430.2420.0200.6180.1060.881注 B为偏回归系数,SE为标准误,Z为 B/SE,OR为优势比,*P0.05,*P0.001。表 7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类别的交互效应成对比较(因变量为行为意图)Table 7Pairwise comparison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forest vacation activities and latent class personality(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behavioral intention)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类别FT*P1FT*P2FT*P3FV*P

47、1FV*P2FT*P2FT*P3FV*P1FV*P2FV*P3FT*P3FV*P1FV*P2FV*P3FV*P1FV*P2FV*P3FV*P2FV*P3FV*P3平均差异0.3000.3500.2300.3300.9200.050-0.0700.0300.620-0.110-0.0100.5700.1000.6800.580标准误0.1050.1140.1040.1020.0760.1550.1480.1460.1300.1540.1530.1370.1460.1290.127P0.004*0.002*0.025*0.001*0.000*0.7660.6520.8200.000*0.4640.

48、9330.000*0.4920.000*0.000*95%CI下限0.0900.1200.0300.1300.770-0.260-0.360-0.2500.360-0.420-0.3100.300-0.1900.4300.330上限0.5100.5700.4400.5301.0700.3500.2200.3200.8700.1900.2900.8400.3900.9400.830注 FT表示森林康养,FV表示森林旅游,P1表示心理弹性型,P2表示过度控制型,P3表示情绪型,*P0.05,*P0.001。254蒋怡斌,等:森林度假活动与人格特质对参与者行为意图的影响第 2期森林旅游组(FV)的情

49、绪型(P3)群体增加了 0.620(P0.001)。因此,较高的行为意图大多来自森林康养组,且自身人格特质更积极的个体其正向行为意图水平越受森林度假活动和人格特质类别的协同影响。4研究结论与启示4.1结 论(1)2 组森林度假活动参与者人格特质分为心理弹性型(89.697.94)、过度控制型(79.684.17)和 情 绪 型(65.168.19)3 种 类 型(F=40.961,P0.001)。(2)森林康养相较于森林旅游对被试正向行为意图的促进更有效(OR=6.233,P=0.0220.05)。心理弹性型与过度控制型(OR=0.446,P0.05)和情绪型(OR=0.112,P0.05)群

50、体之间的行为意图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人格特质越积极,对行为意图的影响越显著。(3)在 2 组森林度假活动和 3 种人格特质交互作用下,行为意图受到森林度假活动和人格特质的协同作用影响。4.2讨 论4.2.1森林度假活动参与者人格类型识别人格特质类型与特征是进行个体心理行为分析的重要基础。目前针对不同群体和情境的“大五人格”研究在类别的数量、命名和具体特点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不同研究将被试划分为 25个类别31-33,48,50,且在相同类别数量的研究中,命名也存在差别32,51,而这不利于结论之间的比较和互证。于是,需考虑如何在同一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实证研究的拓展。BLOCK 等52提出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