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回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71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1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回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回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回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3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实验 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回顾任菊兰(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7)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问题。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此时,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大多农村社会的缩影,是涵盖了丰富农村资源与浓厚民族文化的区域。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都面临着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经济

2、发展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实际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对中国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案例与经验,可以为相似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启示,以进一步推动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村落”的称谓,在古代文献之中早有相关记载,如 三国志 魏书 卷十六:“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儒林外史 第三十八回:“那日走到一个地方,天色将晚,望不着一个村落。”在这些文献中所指的是“村庄”,为众多居住房屋所构成的区域;或是现代意义上城市以外分布在农村范围的所有居民点1。此后,人们也习惯将一些形成时间久远的村庄称

3、为“古村落”,它所体现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012 年 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改为“传统村落”。冯骥才2也强调“传统村落”与“古村落”之间存在着历史文化价值上的不同。虽然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观点,但也普遍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传统村落拥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是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承载物,既可以是19 世纪 80 年代初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包含了 21世纪初国家组织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聚落,一方面见证了村落社会中村作者简介:任菊兰(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村落文化传承等。摘

4、要:传统村落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其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场域。而村落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则构成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梳理,能够使人们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从而为新时代的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传统村落产出的学术成果较为丰硕,其研究视角在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也包含多个方面,然而以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议题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区域社会;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院F323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

5、024冤03-0045-04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ccompanied by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xcellen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an important field for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s the product ofagricultural society,village

6、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ethnic culture.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ously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in-depth study and carding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an makepeople re-examine the value of the countryside,so as to provide stro

7、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the outpu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relatively fruitful,its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constantly expanding,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also includes m

8、any aspects.However,the topic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d by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till worthy of in-depthdiscussion.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regional society;protection;development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245-2024 年 3 期实

9、验 研究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蕴涵了大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总结有关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特以2012 年为分界线,将中国学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分为 2 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和发展深化阶段。1萌芽阶段渊1980要2011年冤1.1生态博物馆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与之相应的是那些保存了大量经典建筑和民俗文化的村落正在逐渐消亡。在提倡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村落保护开始慢慢受到大众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对于村落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如何对一些特色民族村

10、寨(村庄)进行保护的初探,较多地体现在生态博物馆模式之上。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者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的一种村落保护模式,旨在保存和展示自然与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始性的同时,注重人与文化遗产的相互联系3。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博物馆于 1971 年诞生于法国,中国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后,结合自身多元民族文化背景将这种模式引入国内,以求探索一种适合我国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4。基于此,中国与挪威联合建立的梭戛生态博物馆于1998 年 10 月 31 日建成开馆,它的建成反映了生态博物馆“中国化”与“本土化”实践成功迈出了第一步。随后,贵州省又建成了多个生态博物馆,这意味着在

11、村落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初见成效。由于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成,这个时期关于村落的研究,受到博物馆界学者的关注较多,因此,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生态博物馆模式的探索与民族文化档案的管理等方面。但是,这种模式并具有普适性,同时,单一的学科视角也为后期研究领域的多元化指明了方向。进入到 21 世纪,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一些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保存完整的镇(村)被列入名录。2003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2 月公布了 5 批共 350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此外,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关于村落的研究开始转型,从单一学科的视角转向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从保护模式的初探转向保护与发展并举。1.2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不论是受气候条件、地理区位影响,还是在历史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村落空间形态5,都可视为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选择。关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双赢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立足于产业优势,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或许能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与经济收益6,而对于村落原真性的保护也十分重要。村落发展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但是古建筑的年久失修会影响村民的居住质量,在没有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他们自发进行修缮,使村落景观遭到了破坏,成为本阶段村落保护的一大威胁7。从观赏价值与科学价值出发,以

13、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开发是必要的,此外,旅游发展能为村落保护筹集资金,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8。由此可见,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由博物馆学逐渐向多学科领域扩展,单一的研究内容也变得多元,这一过程的变化说明传统村落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大众的重视。但是,现阶段由于缺乏传统村落的认定标准与系统的调查,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村落并没有被发现。2发展深化阶段渊2012年至今冤自 2012 年 12 月起,传统村落的内涵有了具体的阐释,我国开始将历史建筑、选址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评定标准对传统村落进行普查,截至 2022 年10 月,已公布 6 批共 8 155 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这一举措促使传

14、统村落成为学者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2.1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对其展开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了解和掌握其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与规律,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地域、人们所追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不均衡性极为严重,一方面,受到地形地貌、民族分布、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9;另一方面,村民的保护意识以及当地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与它们的分布不均衡有关10,在这里,容易忽视的是村民自身对于村落保护的认识,致使村落价值并未得到有效的识别和保护。2012 年以后列入保

15、护名录的传统村落,总体呈南方地区多、北方地区少的趋势发展,它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到了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致使学者们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会偏向于南方分布较为集中的村落。2.2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村落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还有利用和获取自然资源的过程密不可分。为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将其列入“传46-2024 年 3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实验 研究统村落保护名录”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其他未被识别的“传统村落”,也需要得到关注。因此,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

16、上寻求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1。“古村落”的称谓改为“传统村落”后,冯骥才基于此前有关古村落的保护形式,再次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建立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这 2 种值得关注的方式。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除上述措施以外,还要坚持原生态、整体性、活态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纳入新型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加强普查调研力度,进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村落的保护和宣传,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村落的保护中来12。这些保护措施看起来可能适用于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但是,村落保护要落到实处,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保护模式,它们可以为一些相似的村落社会

17、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但模式的推广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发展出符合当地各方面条件的保护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的保护模式或许是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上的转变,通过搭建一个云数据平台(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可以将原先零碎的信息整合为更有价值的资料,可以借此向国内外的学者与相关专家呈现传统村落的相关情况,通过这样的途径,传统村落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专家团队或个人的帮助与支持13。2.3保护中的困境城镇化发展作为村落保护冲击力之一,致使村落社会中大量人口外流,“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人对村落进行管理,由此,大量废弃建筑增多、整体自然环境风貌遭到破坏、村落丧失

18、了其应有的生机和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等问题频发14。这些现象可能在未来几年里也还会持续,主要因为对于一些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文化遗产,村民也不愿再守着它,长此以往,大家对于村落保护的意识得不到提高,只会使一个又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村落逐渐瓦解,最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除此之外,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有些地方未能真正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含义,拆除了原先的传统建筑,建立新的“古建筑”,这对传统村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或是为了传统建筑的保护,让村民搬出,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村民基于传统村落创造出来的一些文化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15。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政府主导型的保护模式较为常见,这也要求有

19、关部门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同时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到他们的声音,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并使他们参与到村落保护的实践中来;对一些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给予适当的鼓励政策或许会使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从而缓解村落社会“空心化”的现象,达到村落文化的有效传承。2.4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保护环环相扣,一方面,传统村落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经济、社会价值较高16,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样板,此外,也能为传统村落保护创造契机17。然而,要保证传统村落永葆生机活力,就需要推进其现代化转型18。近年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之中国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逐渐成

20、了热门话题,此时的旅游开发成为一种重要的致富方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也成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19。对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与民族文化的优势20。因为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可以从销售门票和婚庆祭祀、民俗节庆等“非遗”活动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2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的青壮年为了经济收益不断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村落社会也不例外,伴随而来的是“空心化”问题。面对传统村落发展与经济收入的双重压力,村落旅游开发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适当的旅游开发能够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为当地的村民带来经济收益,还能促进村民们“文化

21、自觉”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此外,传统村落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面临的是过度商业化、本土文化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此,在“两山”理论的背景下,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22。然而,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产业转型的问题,在贵州省第二批进入保护名录的 202 个传统村落中,仅有三分之一的传统村落积极探索并开发旅游业,受自身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依托新兴产业发展起来的行业并不多,大多仍以传统旅游服务业为主23。然而,一味依赖旅游开发会忽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及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需强化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村民的作用,以优势资源的转化来突破村落社会发展的桎梏24。3结束语我国

22、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虽起步较晚,但是从萌芽阶段到发展深化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在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尤其是在 2012 年第一47-2024 年 3 期实验 研究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公布之后,人们将焦点转移到这些“挂牌”的村落之上。受地理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村落的空间分布集中于南方地区,研究对象的选择也偏向于这些地区的村落,但是,北方地区也存在着大量保存完整、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它们或许可以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对象。实际上,多数学者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仅仅停留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方面,未能进一步剖析

23、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它可能与村落的各种社会规范有关,也可能是受到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结合村落社会发展实际做整体性分析。从城乡二元关系来看,城镇与乡村并不是一直处于对立面,虽然城镇化的进程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村落的发展单靠内生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城镇作为外部力量为乡村的建设助力,可以结合城镇提供的各种资源,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依旧存在广大的农村人口,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土地的功能不断被削弱,“三农”问题是关系基层治理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以全面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4、。参考文献院1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3 魏静,忽艳.浙江安吉:六十一个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群N.消费日报,2020-10-16.4 周真刚.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02(4):42-48.5 邱丽,渠滔,张海.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547-550.6 张建国,孟明浩,崔会平,等.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以诸葛村休闲农业带规划

25、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25-1929.7 秦筑.古村落真实性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小城镇建设,2009(5):86-88.8 祖健,李亚青.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知识经济,2009(4):154-155.9 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93.10 严赛.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9):25-29.11 马怡冰.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游客体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2 张天墨.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六点建议A.中国传

26、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9-22.13 曾令泰.“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8(3):11-15.14 柳红明;赵雪辰.原生态保护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安徽建筑,2021,28(2):34-36.15 黄晓晖.浅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8(24):137-138.16 李晶晶.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4):83-85.17 张雯.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以贵

27、州郝家湾村为例 J.乡村振兴,2021(12):94-95.18 杨中贵,吴塑.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现代转型的机制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3(10):50-52.19 胡彬彬,李向军,王晓波.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0 龙初凡,周真刚,陆刚.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以黔东南黎平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83-88.21 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8.22 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等.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203-208.23 韦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15.24 何治民,江涛,瞿州莲.困境与出路:乡村振兴视角下湘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湘西龙山老洞村的实地调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6):88-94.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