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39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学学 报报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李小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江苏 南京)摘 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环环相扣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苏俄如何在历史合力作用下走了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二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基于苏俄实践如何引导东方国家开启不同于西欧的现代化方式 学习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道理、学理、哲理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世界、展示人类文明新图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

2、逻辑诠释关键词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整体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小珊()女江西余干人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社会发展重要文献整理和研究”(项目编号:)、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列宁晚年书信和文章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中迄今最高的现

3、代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不曾直接界定现代化这个概念但有着较多的关于“现代”论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语境中现代多用来描述和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对现代的批判与反思中超越资本主义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 成 为 从 属 于 他 们 的 社 会 财 富 这 一 基 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曾发问:“既然马克思以前的所有经济学家都谈论一般社会为什么马克思却说现代()社会呢?他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现代一词按什么标志来特别划出这个现代社会呢?”列宁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的内涵并从三个方面予以拓展:一是深化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出现了现代金融资本

4、、现代帝国主义的托拉斯和银行、现代资本帝国主义等词语二是用现代指称哲学、科学体系出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等词语三是用现代来描述人的发展指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的新人出现了现代有学识的人、现代素质的人才、现代社会主义者等词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列宁立足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开辟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扬弃 这是一条集新经济政策、新政治政策、新文化 政 策 于 一 体 的 系 统 化 建 设 和 改 革 之路 它不仅根本有别于苏联模式而且为克服苏联模式因高度僵化而导致的弊端提供了解决思

5、路 列宁在逝世前夕留下一组文献史称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这组文献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一、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的形成背景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包含三封书信(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和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其中论我国革命从总体上论述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形成和基本特点其他七篇文献则分别从政党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维度予以阐述(一)重病中的列宁以惊人的毅力口授“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年 月 日列宁的病剧烈发作这次中风导致他的右半边身子不能

6、动列宁不能写了但他的脑海里充盈着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列宁担忧将不久于人世想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想法和考虑口授出来 尽管身患重病但列宁头脑清楚思路清晰保持着罕见的意志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口授、反复推敲一直工作到 年 月形成了这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之后到 年 月列宁去世再无整篇的书信和文章传世(二)长期以来结合俄国实际就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命题的思考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带进科学列宁则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在口授“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时十月革命胜利已有五个年头这五年依据政策的不同可分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两个时期

7、 战时共产主义在苏维埃政权内忧外患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与此同时列宁指出: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是有限的是战争和经济破坏状况下的非常措施“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因此年 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宣布废除战时共产主义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自实施新经济政策到列宁口授“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已有两年的时间这为列宁思考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提供了现实依据二、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

8、探索“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作为一组文献具有整体性它环环相扣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苏俄如何在世界历史合力作用下走了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二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基于苏俄实践如何引导东方国家开启不同于西欧的现代化方式(一)苏俄如何在世界历史合力作用下走了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论我国革命 这篇文章有个副标题即“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苏汉诺夫于 至 年撰写了 卷本革命札记其中第 卷论述了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问题他的核心观点是反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苏汉诺夫的观点和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俄国最

9、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是一致的这表明十月革命道路自开始起就为这些理论家所误解 为此列宁要重点阐述苏俄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走了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列宁洞悉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语境中的三第第 期期李小珊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 种现代化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 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等文献中集中阐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问题 列宁在著作中反复提及、大量引用上述文献可以确凿地证实列宁洞悉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厘清了他们论述的三种现代化方式其一现代化起始于资本主义生

10、产 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发展区分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根本标志就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日趋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因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这种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始共同体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却陷入了对资本的崇拜即对物的依赖的困境 其二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迎来生产关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

11、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其三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容易走上革命道路在取得胜利的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种现代化之路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论其立论基础是历史合力论 合力涵盖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力量、上层建筑的独立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等等“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12、”合力即历史结果这科学阐明了历史的发展逻辑成为列宁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列宁阐明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激发了俄国国内的矛盾历时 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仅七天就在二月革命中轰然倒塌 就二月革命在表征上的突发性亨廷顿在变化中的社会秩序中进行了描述:“是以几乎所有消极的和积极的国民对政府的继续存在的突然否决为开端的”按照亨廷顿的社会动员能力分析框架接下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软弱、沙皇旧军官科尔尼诺夫的反革命军事哗变确证了他们或者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或者不过是历史的逆流只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能够动员工农兵力量在对比中脱颖而出决定了社会和

13、制度变迁 对此笔者更倾向将亨廷顿的社会动员逻辑概括为“革命的逻辑”在革命叙事中只要历史事件逐次展开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所具备的革命性、人民性、现代性必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当然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不会采取今人解读历史的溯源法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阐明在历史合力的推动下俄共(布)能动把握历史机遇、推动工农联盟从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辟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无论苏汉诺夫、普列汉诺夫、考茨基怎样否定十月革命列宁和这些口口声声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挂在嘴边的理论家不同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东西是改造世界的革命辩证法 辩证法在于把握事物的联系性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

14、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从未出现过的世界大战带来了新的特征即:“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马克思曾提及过一种设想:将农民战争和工人运动相联合 引者注)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接下来的逻辑很清楚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这就是十月革命它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种方式没有完全呈现生产关系协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也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语境中关于落后国家要在发达国家的带领下方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预设 但这条道路的确符合唯物史观基于社会历史条件

15、、政治主导力量的不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势必不同(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先革命、后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列宁系统阐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宏观上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中观上渐进开展系统建设微观上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往往具有相同的经济样态例如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都属于自然经济这意味着资本主义时期充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也可以被利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通过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为不经过或者不完全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创造

16、根本条件 由于社会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能动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列宁就此作出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一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认识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上依照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方式组织生产与分配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等言之社会主义的本质集中体现为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那时的劳动生产率“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那时的人“也不是现在的庸人”意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人的精神世界也将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域”进而列宁在论合作社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17、 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相对于革命时期和平时期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列宁之所以强调“文化”组织工作是因为文化滞后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在于服务经济发展 正如列宁所说要用一二十年的时间来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是为了帮助他们能够胜任合作社这项经济工作 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建设“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列宁还指出:政治和社会变革为经济、文化工作起了先导作用苏维埃政权能够“在不断地前进、向着大机器工业前进的水平上坚持下去”这些

18、论述都阐明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二是要将党的执政基础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上 列宁提出:“我们应当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工人能够保持他们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要实现工人阶级(通过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对农民的领导势必要巩固工农联盟 为此要增进工人对农民的帮助列宁认为“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相应的在经济上通过合作社实现工、农业产品之间的流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夯实工农联盟在文化上通过“将城市支部分配到各农村支部”来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 列宁评价这些工作目前尚是自发的当这些工作日渐具备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那党的执政根基将越发牢固党的领导也将得到加强“

19、如果使这个工作(城乡交往、工人帮助农民 引者注)带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这一切就可以加强起来(而且以后更会百倍地加强起来)”.渐进开展系统建设列宁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系统阐述了政治建设(包括党的建设、国家机关作风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协同性 列宁旨在以渐进原则开展系统建设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一是要本着“渐进”原则“渐进”是列宁结合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为开展各项建设事业设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列宁讲清了为什么要实施“渐进”原则 相对于革命摧毁旧事物的力度在建设新事物的过程中更需要长时期地保持建设和改革的韧度 列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

20、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记了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形象地说阿芙乐尔巡洋舰一声炮响可以摧毁落后的政权但却无法即刻改变旧经济尤其是旧文化中的滞后因素 其次列宁阐明了什么是“渐进”原则“渐进”原则切忌急躁、冒进体现了做事的规划性和耐心 列宁说:“在国家机关问题上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现在也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好慢一第第 期期李小珊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 些”为了“渐进”地将工农检查院打造成真正模范的机关列宁提出三条准则:“必须遵守七次量一次裁的准则”“应该遵守准则: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应该遵守准则:与其匆忙从

21、事而毫无希望得到优秀人才倒不如再过两年甚至三年好些”再次列宁阐明如何做到“渐进”在观念上对任何冒进和说大话等等一概不相信 在行动上务实地开展大量的筹备工作 例如为了开展国家机关改革列宁建议派几个有学问的、切实可靠的人到德国或英国去搜集图书和研究这个问题二是把握建设的系统性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思维的理论通过探索整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 用系统论来观照列宁的建设规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更加清晰明了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整体性建设的子系统按照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应在考量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与发展中实现系统的自我优化 列宁结合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抓住了

22、文化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围绕文化建设促进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在联系发展中形成良性互动 在列宁看来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相对于政治、经济建设更具滞后性这加大了国家机关人才培育的难度、影响了农民按欧洲方式做买卖的能力、制约了工农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主动性 为此他反复提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日记摘录中提出诸多举措旨在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各领域建设之间的协同性 诸如在整个国家预算中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城市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识字率等等 列宁建构了“文化 经济 政治 文化”之间的协同与联动旨在通过系统建设从根本上逐渐改变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亦可用马克思的

23、有机体论来分析列宁的建设规划 马克思将社会视作有机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各领域诸如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之间的联动性 基于社会有机体原理列宁协同推进苏俄建设规划:“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即政治建设中的国家机关作风建设 引者注)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在这段话中列宁一是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共同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任务二是将农民的文化工作和经济目的相联系体现了社会各领

24、域建设之间的联动性.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论及了如何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如何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这两大有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一是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 列宁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中阐明了加强该制度建设的目的:“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起最终走上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的道路”这涉及到两大中央机关的建设和改革一是中央委员会另一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的建设和改革上列宁说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

25、面使它的组织和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另一方面通过我国工农中的优秀分子同真正广大的群众联系起来”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出了具体路径 列宁在信中开宗明义:“我很想建议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紧接着列宁补充说:“我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 人”“我们党有理由要求工人(列宁说他在本信所指的工人都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 引 者 注)阶 级 出 个 中 央 委员”列宁的设计在逻辑上非常清晰:从工农党员中选取 名新的中央委员(达成目的:切实同广大群众联系起来)来扩大中央委员会的组织规模改变战时高度集中的命令制运转好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达成目的:促进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有

26、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在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建设和改革上列宁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 名(这当然是大致的数字)新的中央监察委员”而且这些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应该“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二是为了工作的利益把中央监察委员会和进行改组的国家监督机关即工农检查院合并起来 工农检查院在人选上也是非常严格的列宁列出四个条件:政治过硬、业务过硬、具备专业知识、必须配合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列宁认为只有这样工农检查院才能建成这样的机关:“第一它应当是模范的第二它应当得到大家绝对信任第三能向所有的人证明我们所做的

27、确实不愧为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一个高级机关所做的工作”改组的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分析列宁对中央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建设和改革设计可以明确:在如何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上列宁将重点放在党的组织建设上 列宁创建了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辩证关系的根本原则 关于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列宁作了通俗的解释:组织能使力量增加 倍这个道理实在并不新鲜 列宁还指出:“先进队伍的自觉性也表现为它有组织起来的本领 当它一旦组织起来就会获得统一意志”在建立

28、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上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完善组织制度是事关党的生命的重要举措二是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 列宁领导俄共(布)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开启了国家治理的实践 列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这一问题首先党的领导集体应是个团结的、相互帮助的集体 列宁将党的统一和团结视为党的生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我们的党团结得像一个人坚定地捍卫着苏维埃政权捍卫着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如果党内出现分裂的隐患列宁必然忧心如焚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就说到了防范党内分裂的问题 列宁间接援引白卫分子奥登堡的话“第一在他们(敌对势力 引者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赌博中他(奥登堡 引者注)把

29、赌注押在我们党的分裂上第二在这种分裂方面他又把赌注押在党内最严重的意见分歧上”列宁非常谨慎地对待敌对分子的言论并思考党内是否存在分裂的隐患以及如何防范列宁分析了党的领导集体六位同志的情况他们分别是斯大林(对斯大林的评价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中也有所提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 列宁指出他们在工作作风或思维方法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列宁的用意是非常清楚的“一是供代表大会选举领导人作重要参考二是期望他们各自能扬长避短、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知错补过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谦恭礼貌、关心同志妥善处置意见分歧避免冲突防止分裂三是因为他们各有优缺点没有一个占绝对优势因此必须戒骄

30、戒躁更要发扬集体领导作用”加强团结、相互帮助、发扬集体力量就是列宁提出的防范党内分裂的铁的原则也是增进党的领导集体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其次逐步培育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能力 学做经济、监督工作是列宁培养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抓手 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合作社是联结工农业生产、交换的经济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好合作社工作的确能和建设好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等同起来 当然要达到“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水平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这需要提升文化、需要具备做经济工作的能力 为了培育

31、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列宁鼓励工农群众学做监督工作“在人民群众不能直接掌管国家权力(限于文化水平、管理能力 引者注)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监督是保证无产阶级国家根本性质的唯一方法”为了做好监督工作列宁提出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参加对食物生产的监督等等然后再参加比较重要而不那么狭窄的工作当然必须循序渐进”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提到工农检查院指出要将这个机构提到很高的地位并把它打造成大家绝对信任的机关其目的就在于促使工农检查院更好地吸收群众来参加监督工作保障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再次贯彻依法治理原则 列宁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逐步培育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能力、贯彻依法治理原则三者有机相统一

32、列宁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党党的代表大会所第第 期期李小珊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 通过的决定 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而党的领导是总体性的“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列宁在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中指出:“从这种科学机关的权威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能否具有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取决于一点这就是它的工作人员是否认真负责和勤勤恳恳 地 努 力 实 现 我 们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建 设 计划”在此列宁强调要将立法职能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体现了列宁支持专家立法并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贯彻法治原

33、则的根本思路(三)基于苏俄实践如何引导东方国家开启不同于西欧的现代化方式立足于唯物史观列宁在考察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时注重将一般性和特殊性辩证相统一 列宁指出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分析了东方国家更具特殊性的根本缘由在于这些国家“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并指出中国等国家“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这意味着东方国家今后在革命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4、上更具特殊性当然这些特殊性是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结合的.东方国家在总体上将走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现代化新路列宁对东方国家的革命形势作了两个判断:一是已经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之中 列宁指出:“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了革命运动 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二是东方国家将遭受更为残酷的剥削列宁认为西方国家之间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不断瓜分殖民地、不断加剧剥削上尤其是“对整个东方进行剥削”基于这两个判断东方国家的主要困境是遭受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剥削革命是摆脱这种困境的集中表现意味着东方国家将走一条“先革命后建设”的现代化新路.东方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将比俄国更具特殊性列宁指

35、出俄国革命不同于西欧革命并强调“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东方国家的革命之所以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国情不同于俄国具体原因要视世界形势的变化而论非常可贵的是列宁预测了东方国家将和社会主义俄国在世界斗争中共同取得胜利:“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列宁在此阐明了胜利将属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遭受殖民压迫和剥削的人民这边!在马克思关于工人联合思想的基础上列宁提

36、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较之更加振奋人心三、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阐述了较为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又赋予中国共产党更高的历史使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作为经典对中国共产党努力完成好当下的中心任务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

37、深刻的现实启示(一)为中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大本大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大本大源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了马克思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抵御不良思潮的思想武器将原著的“源头”价值提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制高点”即“大本大源”重温经典、常学常新在现代语境中挖掘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是中国共产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经验总结.中国自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来就大量译介列宁的著作据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料分析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

38、中的五篇文章(三封书信在列宁生前没有发表直到 年苏联才首次发表在其刊物共产党人杂志上)的传播情况主要分三种 一是将列宁的原著全文译介到中国 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五号(年 月 日)发表诵虞译、列宁著合作事业与新经济政策(当时论合作社的译名)二是将列宁关于某一类问题的论述做摘编式译介 年 月 日晨报副刊第一千二百二十二号刊发鲁智的列宁主义与官僚主义这篇文章按照时序整理了列宁对官僚主义问题的认识其中就摘录了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两篇文章的部分论述予以译介三是革命先驱撰写文章将列宁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这类文章的理论性、针对性更强 列宁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陈独秀等分

39、别参加了共产国际的第三次、第四次代表大会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对列宁的东方殖民地革命理论是非常熟悉的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再次强调了这些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列宁的观点 年 月 日中国青年第十六期刊发了署名代英(恽代英)的列宁与中国革命、年 月 日向导周报第九十期刊发了瞿秋白的十月革命与弱小民族都阐述了列宁的东方革命观 这些早期传播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学习列宁的思想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中国共产党从总体上汲取、拓展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学习史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从总体上不断汲取、拓展列宁

40、“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试举两例一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拓展了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实质上这就是中国式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论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篇文章中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为列宁的 论我国革命 撰写导读“论我国革命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驳斥了孟什维克

41、和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借口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俄国革命的论调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俄国革命的道路不同于欧洲东方各国的革命道路又将不同于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探索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导读逻辑清晰地阐明了论我国革命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现实启示为我们学经典、用经典树立了榜样(二)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辨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原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纳入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建设的协同性如何看待俄国、东方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 用现代语

42、境来解读列宁的上述思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刻启示.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方式: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践之源能不能发展商业、能不能发展合作社?这是列宁自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反复思考的问题到口授“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时列宁越发强调和坚持商业工作、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性 列宁认为商业、合作社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就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即生产资料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就可以采用尽管是源自资本主义的生产第第 期期李小珊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探索 方式和经济组织回顾列宁的商品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典鉴价值其筚路蓝缕之功值得肯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43、中国共产党早已解决了市场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并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相结合 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凭借灵活高能的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制度支撑.文化 经济、政治:缜密认识文化重要性的理论之思文化到底有多重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水平决定了执政党的能力他强调:“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基于对“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的认识列宁认识到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旧俄国文盲

44、率高居面对这种文化困境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要做好农民的经济工作必须要以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为先导即要做很多非做不可的繁重工作诸如普及识字 列宁倡导渐进推进、反复学习并从“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标准来检查学习效果这表明列宁洞彻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建设规律用当代语境解读列宁关于文化 经济、政治的思考不乏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化是文明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关乎人的现代化的形塑 相对于物质表象的技术和运行规则的制度考量人的状态的文化方是灵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展示了勃勃生机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文化的历史性、隐含性必然给文化现代化带来难度这要求我们缜密认识文化

45、的重要性做好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文化工作其根本在于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两个结合中焕发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勃勃生机 这其中离不开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将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列宁主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以符合中国特质的理论形式在中国落地生根.东方和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性、中国性走向世界性的逻辑之美“现代化 西方化”?列宁继

46、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打破“现代化 西方化”的迷思 列宁明确指出:俄国道路集特殊性和一般性于一体这种特点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一是“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弄懂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从现代化的历史缘起来看西方以资本撬动的工业化是最早的现代化方式从现代化的横向比较来看拉美、东亚、非洲不少国家亦步亦趋跟随西方现代化致使“现代化 西方化”这个庸俗的等式大为流行 但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性(即对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日益遭到诟病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巴兰之问”则说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实现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危机在发展逻辑上

47、揭示了现代化道路必然存在多样性这表明“不一定要走欧洲走过的道路不一定必须经过同样的阶段它们甚至可能躲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创造一些独特的历史形式”这启示我们“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并且用系统的现代化理论和扎实的实践成果来发展、超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现代化思想二是关注中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中国性和世界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特征即现代性、中国性、世界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属于一般性这个一般性不仅仅是指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现的基本特点如果把一般性仅仅看成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体现的特点那就忽视了中国

48、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在深层次上这个一般性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列宁所实践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所呈现的一般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属于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单向度的资本现代化根本不同 这既有自然层面上的即人口规模巨大更有社会主义属性所决定的四个维度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有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九大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价

49、值取向上鲜明地体现为“整体性文明”:多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根本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旨归即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将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共同体作为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属于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整体性文明和现代性文明双重逻辑”必然能引领世界文明 在自然层面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贡献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巨大规模的现代化 在发展方案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国际成效为世界上想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 在道德旨归上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造福世界彰显了崇尚世界和平的道义准则中国式

50、现代化之所以能以现代性、中国性走向世界性这不仅是因为这条现代化道路建立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深层的缘由是这条道路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实践了人类文明的价值旨归结语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于“能够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和发挥所有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潜力并向所有的人直观地清楚地证明:社会主义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人类现在已经转入一个新的、有着光辉灿烂前途的发展阶段”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予以了热情的礼赞称社会主义是“新的”、“光辉灿烂”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对于历史上革命家、理论家所作的贡献列宁评价说:“判断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