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885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第 2 期5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999077)摘要:在中文里,“民主”一词古已有之,而与西文“Democracy”对应的中文名词出现较晚。民国初年,作为新鲜事物,它终于慢慢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在随后的一二十年间,其中文译名先后出现了平民政治、暴民政治、惟民主义、庸众主义、庶民主义、民治主义、德谟克拉西、平民主义等,不一而足。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于共产党人的大力推动,“民主”这个概念才最终在中国落地,开始超越了其他各种各样的中文译名,与“Democracy”紧紧联系在一起;民主主义也才

2、最终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人民普遍追求的目标。在推动民主概念在中国落地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共产党厥功至伟。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人;民治;民主主义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005-16一、引言正如中国的民主(2021 年 12 月)一书所言,“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的民主经历了选择、探索、实践与发展的艰辛历程。”?在中文里,“民主”一词古已有之,意思是“民之主宰者”(简称“民之主”)。蒋敦复最早于1860 年提到一种“民为主”“民为政”的政体,即没有世袭君主的共和政体;其后

3、半个世纪,郭嵩焘、王韬、张荫桓、薛福成、崔国因、陈炽、何启、胡礼垣、郑观应、黄遵宪、樊锥、张之洞、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李盛铎、汪荣宝、欧榘甲、马君武、章太炎、黄世仲、赵炳麟、孙中山、陈天华、严复、杨度、张謇等人笔下都出现过“民主之国”“民主政体”“民主”之类的表述。他们所谓“民收稿日期:2023-12-12作者简介: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2021 年 12 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 1、48 页。中国政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2024 年 第 2 期主”虽然立场各异,但几乎无一例外指的都是薛福成理解的“立泼勃立克”

4、(Republic)。在清末的最后几十年里,“民主”与“共和”常常被当作同义词混用,还有“共和民主”与“民主共和”之类的复合用法。而与西文“Democracy”对应的中文名词出现较晚,且在 20 世纪之前鲜为人知。从 19 世纪2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由外籍传教士或语言学家编撰的英华辞典往往用带有明显贬义的短语来描述其含义,如“多人乱管”“百姓弄权”(见表 1),唯一译名“民政”是蒋敦复所谓“民为政”的缩写,对此,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表 118221911 年字典中与“Democracy”对应的含义字 典解 释1822 年马礼逊英华字典Democracy is improper since

5、it is improper to be without a leader 既不可无人统率亦不可多人乱管1844 年卫三畏英华韵府历阶未收录18471848 年麦都思英华字典众人的国统、众人的治理The government of the rabble 多人乱管、小民弄权1865 年马礼逊五车韵府未收录18661869 年罗存德英华字典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民政、众人管辖、百姓弄权1872 年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众人的国统、众人的治理1874 年司登得中英袖珍字典未收录1882 年江德英华字典推民自主1883 年麦嘉湖英厦辞典百姓1884 年井上哲次郎订增英华字典Go

6、vernment by the people 民政、众人管辖、百姓弄权、推民自主之国政1899 年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奉民主之国政1908 年颜惠庆英华大辞典The people 庶民、民众、万民The principle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民政、政党之宗旨A for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supreme power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odged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民主政体、民政、庶建1911 年卫礼贤德英华文科学

7、字典民政、民主政体严复是较早尝试翻译“Democracy”这个词的中国人,他于 1897 年的解释是:“德谟格拉时者,国民为政之制也;德谟格拉时,又名公产,又名合众。”?之后,严复又将“民主”译为“庶建”,认为“庶建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然而,“公产”“庶建”实在令人费解,难以流传开来。1902 年 10 月,梁启超在推介颉德(Benjamin Kidd,18581916 年)于当年 4 月出版的泰西文明原理(Principle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A Sociological Study)时,很可能是依据日文译本?转引自梁启超:论君政民

8、政相嬗之理(1897 年 10 月 6 日),汤志钧、唐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 1 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267268 页。?严复:法意(19041909 年),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第 4 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1314、2021 页。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2024 年 第 2 期7将“Democracy”译为“平民主义”。?不过,他那时显然对该词的含义摸不着头脑,给出了“英国平民主义,首倡之者为斯密 亚当”?这种奇怪的说法。直到 1908 年,自幼学习英文并曾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译学进士”颜惠庆(1877

9、1950 年)与 16 位香港皇仁书院、上海约翰书院毕业生共同编撰了英华大辞典,在“民政”“庶建”之外,在书中将“Democracy”译为“民主政体”,?这一译词贴近现在通行的译法。当时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的钱智修(18831947 年,后来曾担任东方杂志主编长达 12 年)精通法文与英文,他发表的文章里便使用了这个译法。?不过,由于“民主”当时被广泛理解为“共和”,很少有人知道“民主政体”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直到辛亥革命前后,不管采用何种译名,“民主”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直到民国元年,“Democracy”这个过往鲜为人知的概念终于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在随后的一二十年得到了很多

10、不同的译名,如“平民政治”“暴民政治”“惟民主义”“庸众主义”“庶民主义”“民治主义”“德谟克拉西”“平民主义”等,不一而足。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以后,“民主”才成为“Democracy”公认的、标准的译名。二、20 世纪头十年“民主”中文译名的变化(一)平民政治1912 年年初,在英国留学四年、主修政治法律的章士钊回到国内,他率先将柏哲士(John William Burgess,18441931 年)、梅因(Henry James Sumner Maine,18221888 年)、戴雪(Albert Venn Dicey,18351922 年)著作中的“Democracy”译为“

11、平民国家”“平民政治”。?“平民政治”是什么意思呢?章士钊告诉读者,这个词“在欧文歧义甚多”。托克维尔被他称为“言平民政治者之泰斗”,“一八三一年彼亲游美利坚,详究彼中之政态,越四年,发行美利坚平民政治 一书,轰动全欧彼诠平民政治,实有二义:一基于政府之形式,一基于社会之情形。由前之说,则 平民政治者,乃一种政府之形式。在此形式之下,国家之主权乃握于国民多数之手也。由是所谓达到平民政治者,特谓主权由一人或少数人移于多数人而已。简而言之,平民政治,多数政治也。有时用语不必分明,则人民政治也。由后之说,则平民政治者,乃社会上一种情形,?修斌:“新民叢報”明治日本関,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第 22 期(2

12、001 年 11 月),第259262 页。?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1902 年 10 月 16 日),汤志钧、汤仁泽主编:梁启超全集第 4 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6 页。?颜惠庆主编:英华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年,第 577 页。?例如钱智修:美国精琦氏选举论 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东方杂志第 8 卷第 5 期(1911 年 7 月 20 日)、第 6 期(1911年 8 月 19 日)。?章士钊:国体与政体之别(1912 年 2 月 28 日)论平民政治(1912 年 3 月 1 日),章含之、白吉庵编:章士钊全集第 2 卷,上海:文汇出版社

13、,2000 年,第 4950、5456 页。章士钊引用的原著是 John William Burgess,Political Science and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Boston:Ginn&Co.,1890;Henry James Sumner Maine,Popular Government:Four Essays,London:John Murray,1885;Albert Venn Dicey,Lectur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aw&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 during the Ni

14、neteenth Century,London:Macmillan Co.,190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82024 年 第 2 期在此情形之中,一切权利平等,生活无甚贫甚富之差,思想情感趋于一致也”?。受梅因的影响,章士钊批评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严谨,“以致法兰西之政客,惊为玄想,习为放纵,国本因以不同,兹可伤也”。他学舌梅因,断言英国法理学者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17901859 年)、法国神学家奢吕(Edmond Schrer,18151889 年,今译埃德蒙 舍雷尔)对“平民政治”的狭义理解更为精确,即把它仅仅看作“一种政府之形式”,特点是“其主治团体,属于

15、全国人民之分子较大者也”。?章士钊力求为“平民政治”给出严谨的定义,不巧的是,他几篇涉及“平民政治”的文章刚刚发表,勃拉斯(今译詹姆斯 布赖斯)的两卷本皇皇巨著 平民政治中译本便于 1912 年 5 月出版了,并受到由数个政党合并而成的共和党强力推荐,?顿时广告满天飞,该书短期内再版六次。?1913 年勃拉斯本人也来到中国,掀起新的热潮。?一时间,“平民政治”成为中国舆论界“一种照例名词”?。然而,平民政治的英文原书名为 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直译应为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有“民主”的意思。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将“平民政治”挂在嘴边的人并不清楚其确切含义,常常将它与共和

16、混为一谈。如清末民初著名时事评论家达观称,“凡共和国之政治谓之平民政治,洵不污也”?;另一位评论家也说,“共和政治换言之,即平民政治”?。当然,也有个别论者能够体察到“平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差别。例如,曾在早稻田大学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当时正与梁启超一起编辑庸言杂志的进步党人士吴贯因(18791936 年)很清楚,“平民政治”即“多数政治”,但他认定,“苟人民之程度低下,则以多数为政,实足为致乱之源”。据此,他又将“平民政治”贬为“众愚政治”“众乱政治”“众恶政治”。?(二)暴民政治吴贯因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二次革命”爆发。1913 年 11 月 4 日,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称国民党为

17、“谋乱罪犯”,宣布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收缴其议员证书,以避免“我庄严神圣之国会不再为助长内乱者所挟持”?。三天后,袁世凯颁布另一项“大总统令”,劈头第一句话为“暴民政治为国家之大患”?。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黄兴等人流亡日本的章士钊在他?章士钊:平民政治之真诠(1912 年 3 月 10 日),章士钊全集第 2 卷,第 82 页。章士钊该文参考的是梅因的文章,见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The Nature of Democracy,”Popular Government:Four Essays,pp.59126。?章士钊

18、全集第 2 卷,第 83 页。?参见共和党纪事,时事新报(上海)1912 年 5 月 25 日,第 1 版。?郭双林: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 3 期,第 56 页。?著平民政治之勃拉斯到京,时事新报(上海)1913 年 6 月 19 日,第 4 版。?论平民政治与暴民政治,独立周报1912 年 12 月 1 日,第 1 卷第 11 期,第 23 页。?达观:论平民政治与暴民政治,时报1912 年 12 月 13 日,第 2 版。?新评一,新闻报1913 年 3 月 22 日,第 3 版。?吴贯因:平民政治与愚众政治,庸言1913 年 5 月 1 日,第 1 卷

19、第 11 号,第 12 页。?大总统令:宣布国民党谋乱罪犯暨解散该党各情,贵州政治公报1913 年第 30 期(1913 年 12 月),第 14 页。?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二年十一月七日),政府公报第 544 号,第 1 页。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2024 年 第 2 期9创办的 甲寅 月刊第 1 卷第 1 号上,也称革命党人所建立的南京政府为“暴民政府”“暴民专制”。?对此,同样追随孙中山、黄兴到日本的朱执信展开了反击,马上发文辨析“暴民政治”的含义。他首先指出,柏拉图依据其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即统治者的数量以及统治者与法律之关系,确定了一种叫作“地莫克拉底”的

20、政体,特点是治者为多数,但不为法律所限制。中国对这种政体的旧译为“民主”,日本人译为“众民”。因为希腊语中“地莫”的意思是“民”,“克拉底”的意思是“强”,朱执信认为,将这种政体称为“暴民政治”也未尝不可。他紧接着告诉读者,“暴民政治”优于治者为少数人的“寡头政治”,更不用说治者为一人的“僭主政治”了。朱执信揭露,袁世凯之流,将“凡不合于彼意者,皆曰暴民。而于全国民中除去彼所谓暴民者,则不过彼富贵之一团而已。然而彼辈必自称曰国民全体,其结果遂使不得富贵之国民,竟全排出于国民范围以外”;致使“中华民国国民之数,骤从四万万人减至五百四十人以下(指 1914 年约法会议的选举人数)”。因此,可以说,

21、“暴民者,泛指非旧官僚党与之人人,而以革命党为其代表,故于称兵者亦指以暴民也”。在这个基础上,朱执信为“暴民政治”进行了辩护:因为袁世凯统治是“有共和之名,为僭主之实”,因此,纵号“暴民”,也胜于寡头与僭主。“所谓暴者,不指一二人之行为,而指多数人之承认此行为。暴民者,一般人民之暴,非少数人之暴也”“革命者皆暴民”。?(三)惟民主义1915 年 5 月,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6 年、在 庸言 上发表过大量政论文章并参与创办 正谊杂志与中华杂志的进步党人士张东荪(18861973 年),开始为章士钊的甲寅月刊撰稿。他在行政与政治一文中写道,“近世国家、新式政治,得一言以蔽之曰:惟民主义也”。张

22、东荪解释说,这个词“在英语为 Democracy 与 popular government,本译民主政或民政,实则不仅近世之共和国足以当之,而今日立宪国,亦莫不可以此字冠之,如英伦乃其好例也,故易以今名”。这说明,张东荪完全接受了当时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再突出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差别,反而强调,只要实行立宪、代议体制,都可归入“惟民主义”的阵营,包括君主制的英国。关于“惟民主义”的内涵,张东荪指出,它既不是指“国家之机关皆由民选以组织之也”,也不是指“国家以强力率导国民,使国民皆仰给于国家而始得其幸福”,而是指“人民以自身之能力运用其政治耳”。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立为一定之规律,使各各循之”

23、,即实行法治。而“人民”运用其政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人民自治。“先以地方事业引起人民之兴味,养成参政之能力,唤醒自身之觉悟,由是推之,议政之风于是而起”。二是代表政治。“人民对于政事有兴味,有意见,欲其理想得以实现,欲以所求得以满足,不必躬自为之”,可以通过议会制度,使“社会之情态尽行映写于政治,民志民意,无论此所主持者何似,其所反抗者何似,要皆容纳?章士钊:新闻条例(1914 年 5 月 10 日),章含之、白吉庵编:章士钊全集 第 3 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年,第 4548 页。?朱执信:暴民政治者何(1914 年 6 月 8 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

24、信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 163176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02024 年 第 2 期兼蓄之,使其尽情发泄,而为一度之磋商,于是理之非者,由议而淘汰,理之是者,由议而建立”。三是舆论政治。其表现之方法,除议会代表外,还包括报章、集会、总投票、直接立法,总之“务使人民之主张尽量形于政治”。?张东荪的“惟民主义”很快被甲寅月刊的其他几位主要撰稿人采纳,如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这几位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19 年,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科、与陈独秀友情颇笃的刘伯垂(18871936 年)在广州创办了一份惟民周刊,鼓吹“德谟克拉西”,?他也是中共创党党员之一

25、。?反倒是张东荪本人很快放弃了“惟民主义”的说法,改称“庸众主义”。?(四)庶民主义陈启修(18861960 年,后改名陈豹隐)自幼学习法语,曾在日本留学十余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政治专业。1917 年 4 月,刚刚担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的陈启修对“Democracy”的种种中文译名表达了不满:“Dmocratie 吾国向译为民主政治、民主主义。民主二字与君主对立,与 Dmocratie 原意嫌有未尽。近有改为惟民者,意较贴切,然犹恨偏重 pour le peuple(民享),而于 du peuple(民有)及 par le peuple(民治)之义,不能兼含。日人有译为众民、民本者,亦不

26、雅适。”?为此,他建议译为“庶民主义”作为替代。应该说,在选用“庶民主义”这种表述方式时,陈启修是颇费心思的。在“民”前加一个“庶”字,是因为“庶者,all 之谓也;庶民者,全体之民也,即国之总份子也”。使用“庶民主义”而不是“庶民政治”也是有讲究的,因为“主义者,关于事物根本之哲学的见解之谓也”,而“某某政治”关注的只是形式,“形式者,所以达某种主义之方法也”。在陈启修的理解中,“Democracy 者,主义也,非形式也。且 Democracy 一语,其用处不限于政治,若皆译为某某政治”,在很多情形下,就说不通了。?什么是“庶民主义”呢?陈启修说,“约言之曰谓授于人民之权力务求其多也;更言之

27、,谓以最大权力与人民所选之代表也;反而言之,即谓无论行政权如何任使,其权力务求其少也”?。在陈启修看来,检验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宪”,关键是看它是否承认全面体现民有、民治、民享的“庶民主义”,而不是看有没有当时人们普遍当作“国宪”标志的三权分立与代议政治,因为“三权分立之说,立论虽佳,考诸实事,如英国等,己无其实。人民智德日增,文化日进,?张东荪:行政与政治,甲寅月刊1915 年 5 月 30 日,第 1 卷第 6 期,第 122 页。?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1915 年 10 月 15 日,第 1 卷第 2 期,第 16 页。?高一涵: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青年杂

28、志1915 年 10 月 15 日,第 1 卷第 2 期,第 110 页。?李大钊:民彛与政治,民彛第 1 号,1916 年 5 月 15 日,第 122 页。?输忱:“德谟克拉西”Democracy 之敌,惟民1919 年 9 月 14 日,第 1 卷第 6 期,第 39 页。又见刘远芳:湖北早期党组织主要创建人刘伯垂的家世与生平,档案记忆2020 年第 7 期。?肖甡:中共一大前的党员之史料探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265289 页。?张东荪:贤人政治,东方杂志1917 年 11 月 15 日,第

29、 14 卷 第 11 期,第 144 页。?陈启修:国宪论衡,学艺1917 年 4 月,第 1 卷第 1 号,第 13 页。?陈启修:庶民主义之研究(一),北京大学月刊1919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第 2532 页。?陈启修:庶民政治与外交秘密,学艺1917 年 4 月,第 1 卷第 1 期,第 185190 页。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2024 年 第 2 期11即代议政治亦恐不可维持”。他认为,从长期看,“直接共和制”必然替换代议政治,“人民投票(Referendum)之实行,其明证也”。?(五)民治主义同样在 1917 年 4 月,美国总统伍德罗

30、 威尔逊对德国宣战,声称“此次战争乃政体间之交战,非国民间之互斗也”,并喊出了“为民主打造一个安全世界”(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的口号。一些中国报刊将威尔逊口中的“Democracy”译为“民治主义”?。接下来的几个月,“民治主义”一词频频见诸报端,?一些评论家还发表了题为民治主义 民治主义之疑问一类的短评,但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语焉不详,不甚了了。?比陈启修小三岁,且在日本留学时与之交往密切的李大钊(18891927 年)本已在 4 月中旬发表了一篇大战中之民主主义(Democracy),欢呼“民主主义之潮流,仍有滔天之气势”?。但当年 8 月中旬,

31、他对如何翻译一些流行政治名词进行了反思:“共和一语,在吾国今日既屡遭误解,民主一语,在常俗用之,亦与共和相混,仿佛皆专指国体之形式也者。为正名之计,莫如以共和一语,专被之于不立君之国体(此处用民主亦可),而别以民治主义译 Democracy,以示吾民非仅以得一形式上之共和国体,遂而自足,而更努力以求民治主义之实现与发达,俾其他贤人政治 有限民主诸说,皆不得托共和之名而蒙马虎皮,以乱国而惑世。此则今日正名之事,切要而不可缓者矣。”?也就是说,这时的李大钊主张将“Democracy”译为“民治主义”,而不是“民主主义”,并认为这是一桩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正好在那段时间,李大钊发现很难找到发

32、表自己言论的渠道,“即有所欲言,亦无正当之言论机关,供吾发表”?。一个月后,曾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扮演过关键角色并刚卸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一职的孙洪伊(18721936 年)也注意到,“民治主义之语,今则遍传于全国”。他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政谈”,对“民治主义”的来龙去脉进行详尽的解释:“民治主义一语译自西语德谟括拉寺(Democracy),德谟言民,括拉寺言治。侯官严氏(指严复)译为民主,世多习用之。但欧美今日通用此语,则不限于政治,凡于产业、社会乃至教堂、学校等,皆得称德谟括拉寺。盖晚近以来,欧美凡百社会之组织,莫不神化于民治之精神。精确诠之,德谟括拉寺者,宽指社会平权之状态,而于政?陈启修:国宪

33、论衡,学艺1917 年 4 月,第 1 卷第 1 号,第 713 页。?美国参议院通过对德战争之决议案 美政府致驻外各代表电,时事新报(上海)1917 年 4 月 6 日,第 3 版。?民党反对段祺瑞之真正理由:为自由主义故为民治主义故,民国日报1917 年 7 月 19 日,第 8 版;英国工党之媾和条件:民治主义与自由世界永远和平之企图,民国日报1917 年 8 月 12 日,第 6 版;改建德意志共和国之先声:世界民治主义之趋向,时报1917 年 8 月 13 日,第 7 版。?力子:民治主义,民国日报1917 年 8 月 8 日,第 9 版;独夫:民治主义之疑问,无锡日报1917 年

34、8 月 13 日,第 2 版。?李大钊:大战中之民主主义(Democracy)(1917 年 4 月 16 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98101 页。?李大钊:致李泰棻(1917 年 8 月中旬),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71272 页。?李大钊:致李泰棻(1917 年 8 月中旬),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 5 卷,第 271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2024 年 第 2 期制则以民治诸语译之,亦差足表其意义。”?孙洪伊接着阐明了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揭橥民治主义”

35、的理由,其目的是“以示吾民决不以仅得形式上之共和而遂足,必有现代民治主义之精神以贯注之。吾民理想之共和政治,始能圆满实现。盖共和一语,西文为理迫不理克(Republic),意与民治主义不同。共和云者,仅谓主权在国民之特一部分,其为少数,抑为多数,则非所问。民治主义则谓主权在国民之总体。现代国民之所奋进以争者,不仅在共和之形式,而在民治主义之精神。故其已获共和形式者,决不以是自足而惟猛进以求民治主义之实现与发展,不稍懈也”。孙洪伊进一步指出共和与民主不分的现实危害性:“共和之语,在吾国既已歧解误解,十而八九,而一般人之习用民主,又往往与共和相混,仿佛仅具共和之形式,遂足尽民主政治之精神也者。强暴

36、之官僚、狡险之政客遂欲蒙马虎皮,貌托共和之名,阴行专制之实,以成今日伪共和之现象,良可慨也。”有感于此,孙洪伊强调,“辨伪莫先于正名,与其泛云共和民主,毋宁揭橥民治主义为旗帜较为鲜明,于主义较为核实也”。?孙洪伊是清末最后一榜秀才,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虽然他这时是一位“急进民主派”,?但“政谈”展示出的广博知识、深邃思想似乎超出了其学养。其实,孙洪伊“政谈”的“捉刀人”应该就是与他关系非同一般的李大钊。1907 年至 1913年,李大钊就读北洋政法专门学校时,孙洪伊是该校的捐资者与校董,两人那时就认识了;1913年冬,李大钊赴日留学时,孙洪伊是资助人之一;1916 年年初,李大钊从日本“回国讨袁

37、”,是应孙洪伊函召。最重要的是,1917 年 7 月,李大钊因张勋复辟仓皇离京赴上海,就住在孙洪伊家中。?此时李大钊心情郁闷,激愤之情正愁无处可发,而孙洪伊当时“抱成一大政治家之目的”“颇得言论界之拥护”。?能借孙洪伊之口,系统表达出自己的政见,确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孙洪伊的“政谈”不仅与李大钊在私信中流露的观点完全一致,而且两者都包含了一个极为独特少见的成语“蒙马虎皮”?,足见是同一人所作。孙洪伊的“政谈”应该视为李大钊未刊的遗作。1917 年 10 月中旬,李大钊在暴力与政治中歌颂,“群向民治主义之的以趋,如百川东注,莫能障遏”。他介绍说,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两类六种:“曰君主政治,曰贵

38、族政治,曰民主政治,此其良者;曰暴君政治,曰寡头政治,曰暴民政治,此其厉者”,在其中,“民主政治为理想中最良之治制”。但李大钊认为,时代已经变了,“现代之政治,与亚氏民主政治之理想相合者,即风靡一世之民治主义是也。民治主义一语,亚氏当时未以列于三种良治之中,且尝用以当暴民政治之义焉。庸讵知今日民治主义之推行,几于兹世无远弗届,毫无暴民政治之危险,且与其理想之民主政治若合符节者,乃在兹乎”。李大钊乐观地断言,“今日之民治主义,己兼亚氏所称之三种良治而有之,且不止惟是焉”,其精神实质是“人人皆为治者,同时皆为属隶,其间无严若鸿沟?1917 年 9 月中下旬,至少民国日报 益世报(天津)益世报(北京

39、)盛京时报连载了孙洪伊的两篇“政谈”,其内容完全相同,可见报刊得到的是通稿。?揭橥民治主义之由来:孙洪伊君最近政谈之一,民国日报1917 年 9 月 13 日,第 9 版。?高一涵:回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五四运动回忆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年,第 153 页。?罗宝轩:李大钊与孙洪伊,历史教学1990 年第 10 期,第 1418 页。?孙洪伊自命不凡:梦想颠倒中之国务总理,神州日报1917 年 1 月 7 日,第 6 版。?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2024 年 第

40、 2 期13之阶级”。?需要指出的是,“平民政治”“暴民政治”“惟民主义”“庶民主义”这些译法都没有得到普遍接受,使用它们的人并不多。而“民治”“民治主义”则不同,十分有吸引力,很快就成了流行用语,并在 1920 年前后达到顶点(见图 1)。图 1“民治”出现的频率(19001930 年)?例如,在国民党方面,其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经理邵力子(18821967 年)相继发表了民治主义?、大哉民治主义?、民治的将来?;主编叶楚伧(18871946 年)分多次连载其 民治主义?、破坏民治的阴谋?;孙中山当时的左右手朱执信、廖仲恺也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民治”“民治主义”;?孙中山的长子孙科(1891

41、1973 年)节译了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威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18561943 年)的 Public Opinion and Popular Government,把书名定为公意与民治。?孙中山本人也接受了“民治”与“民治主义”的提法,这两个名词此后大量出现在其著作之中,比“民主”“民主主义”出现的频率高得多。因为这个原因,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国民党相关的出版物里充满了“民治”“民治主义”“民治国”之类的表述。在未来的共产党方面,陈独秀发表了实行民治的基础;?谭鸣谦(谭平山,18861956 年)发表了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陈望道(18911977

42、年)发表了民治精神底发展;?恽代英?李大钊:暴力与政治(1917 年 10 月 15 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 2 卷,第 171181 页。?本文图 14 的数据均来源于全国报刊索引 http:/ 年 8 月 8 日,第 9 版。?力子:大哉民治主义,民国日报1918 年 7 月 14 日,第 11 版。?力子:民治底将来,民国日报1920 年 10 月 10 日,第 3 版。?楚伧:民治主义,民国日报1918 年 9 月 1720 日,第 2 版。?楚伧:破坏民治的阴谋,民国日报1920 年 11 月 1617 日,第 2 版。?朱执信:请愿与民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43、历史研究室:朱执信集上册,第 497503 页;廖仲恺:全民政治论译序(1919 年 8 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廖仲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138 页。?孙科译:公意与民治,建设第 1 卷第 16 期(1919 年)、第 2 卷第 12 期(1920 年)。?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1919 年 12 月 1 日,第 7 卷第 1 期,第 2028 页。?谭鸣谦: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新潮1920 年 2 月,第 2 卷第 3 期,第 191195 页。?陈望道:民治精神底发展,民国日报1920 年 10 月 10 日,第 2 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2

44、024 年 第 2 期发表了民治运动。?在国共两党人士之外,梁启超笔下也出现了“民治主义”的提法。?那时的北京还出现了一个“民治党”,?就连与其他军阀混战的吴佩孚也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是“为中国之民治主义而战”,?可见这个名词当时具有多么大的魔力。(六)德谟克拉西尽管从 1918 年起,已有不少人采纳“民治主义”作为“Democracy”的译名,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选择直接使用这个英文词的音译“德谟克拉西”。1919 年年初,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陈独秀在 新青年 第 6 卷第 1 号上发文,首次明确宣布,该刊的宗旨是“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

45、。从此,鼓吹“德先生”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1919 年 4 月,陈独秀在他与李大钊合办的 每周评论杂志上再次提及作为一种“新思潮”的“德莫克拉西”。?这两次,陈独秀都只是提到了一个很多人也许感到有点陌生的外来名词,并未加以解释。也许是有鉴于此,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哲学门学生谭平山分别在新潮 神州日报 时事新报(上海)上连载了他的长篇文章“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对“德谟克拉西”进行了详尽的解说。由于“Democracy”“至于今日尚未有一定之译名”,谭平山指出,“欲以我国适当文字,能简单的完满其意义者,殊非易事”。那么,“与其从事于译名上之争论,毋宁将其所含蓄之意

46、义,及其所实现之事实,从实际上表出之之为愈”。这就是他之所以“从音译之意也”。粗线条勾勒“德谟克拉西”的渊源与发展史后,该文将“德谟克拉西”的意义解释为“共同经营当代的公平正直之自主独立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人民主权的国家。所谓“四面观”是指“德谟克拉西”的政治、经济、精神、社会四方面,其中经济的“德谟克拉西”之最大问题是劳动问题。据此,谭平山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马、恩合著的共产党之宣言书,并特别指出,“经济的德谟克拉西与社会的德谟克拉西其 中有极密切之关系也”“经济的德谟克拉西与政治的德谟克拉西二者关系密切,更不俟论”。由此,他引出了对社会主义的推介。?不过,谭平山本人次年开始接受“民

47、治主义”的译法。这一年,还有其他一些人发表文章,论说什么是“德谟克拉西”,如刚刚在美国布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廖世承(18921970 年)。?不同人的说法很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受众们则各?恽代英:民治运动,东方杂志1922 年 9 月 25 日,第 19 卷 18 号。?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 年 1012 月),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 10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140 页。?东荪:民治,时事新报(上海)1919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这里的“民治党”与 1946 年由洪门组织致公堂改组而成“民治党”没有关系,洪门民治党至今仍在海外存在。?

48、吴佩孚表示民治主义,时事新报(上海)1920 年 8 月 3 日,第 3 版。?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 年 1 月 15 日,第 6 卷第 1 号,第 1011 页。?只眼(陈独秀):随感录:不可思议的新旧思潮,每周评论1919 年 4 月 13 日,第 17 期第 2 版。?谭鸣谦:“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新潮1919 年 5 月 1 日,第 1 卷第 5 期,第 86100 页。之后,该文也在神州日报时事新报(上海)上连载。?廖世承:德谟克拉西的解释,新无锡1919 年 11 月 1217 日,第 2 版。民主思潮的最大推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概念的生成2024 年

49、第 2 期15取所需,于是“一班新人物开口便说德谟克拉西咧”,搞得旧脑筋人士一头雾水。?从严复、梁启超 1897 年的“德谟格拉时”,到李大钊、孙洪伊 1917 年的“德谟括拉寺”,对西文“Democracy”采取音译,注定在中国语境里不便传播。陈独秀、谭平山 1919 年的“德莫(谟)克拉西”也不例外。如图 2 所示,这个音译名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在 1920 年达到顶峰后,快速下滑,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即使在顶峰期,它出现的频率也比“民治”“民治主义”低得多。图 2“德莫(谟)克拉西”出现的频率(19151930 年)(七)平民主义1919 年 4 月底,美国哲学家杜威开启为期两年的中国之旅

50、。从 5 月初第一次讲演起,他便开始大讲平民主义、平民主义的教育、平民教育主义的办法,这里的“平民主义”即是“Democracy”的译名。?7 月中旬,作为主编,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呼吁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并归纳说,“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他特别注明,“平民主义”指“兑莫克拉西”,又指“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当各方人士开始普遍使用“民治主义”这个说法时,正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本人却悄然放弃了它,在19181920年,他一般直接使用英文Democracy?或“民主主义”;?1921 年建立共产党后,他更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