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643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视角;城市更新Abstract:The preservati

2、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is the major evaluation index in the protection of famous historic cities in China.Historic districts often face conflict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ue to substandard architectural quality,inadequate maintenance,insufficient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amenities,impr

3、oper treatment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s,and disruptions to the continuity of daily life.Protecting and regenerating historic districts in China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addresses issues such as safety,age-friendliness,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assets,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publi

4、c engagement.Drawing insights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ities,the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the technical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models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Key words:people centricity;historic districts;cultural perspective;urban regenera

5、tion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张 菁,徐 萌,李晨然,李佳薇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 Districts Regeneration from People-Centered PerspectiveZHANG Jing,XU Meng,LI Chenran,LI Jiawei引言以人为本,泛指一种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以人的价值为尺度的理念。我国古代即有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源于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批判和反思,由此发展出较多的理论与实践,如扬盖尔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的公共空间的人本观测和实践,梁鹤

6、年提出“城市人”理论等1。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富集的文化核心承载地,随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伴随着城市更新的实践逐渐开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近年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粗暴地破坏历史文化街区、拆除文物古迹的情形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加强保护各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在成为共识,但如何在街区更新中,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与生活

7、品质的提升,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更舒适便捷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文章编号:1674-4144(2024)002-0003-09 DOI:10.19924/ki.1674-4144.2024.002.001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作者简介:张 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徐 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晨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工程师;李佳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助理规划师。41 人本视角

8、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常常是城市在自然环境、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人口早期聚集的地方,随着城市扩张和大量新城的建设,在就业、消费及生活品质需求等作用下,历史文化街区在物质空间、设施配置、人口结构、风貌环境等方面与新城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3。1.1 丰富而独特的物质空间历史文化街区是由大量的历史建筑及具有传统特色的居住建筑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地区和居住街坊4,具有房屋数量多、单体小、结构复杂、类型各异等特点。街区内建筑类型丰富,包括居住类建筑、商业类建筑、行政办公类建筑等。街区内的建筑跨越了多个发展时期(图1),结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凝土

9、结构、钢结构、土坯结构及混合结构等(图2),在具有时代特色的同时,对安全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诉求。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街巷格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空间特色,但街巷大图1 宜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年代分析图2 潍坊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结构分析张 菁,徐 萌,李晨然,李佳薇: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5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图3 南昌仓3号民居坍塌多非常狭窄,3 m以下宽度的街巷占比超过50%5。如何在传承古人营建智慧的同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精细化设计和更新,在保证街区安全的同时满足当代城市

10、生活诉求,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重点。1.2 人口结构两极化,老龄化、少儿化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这一趋势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更为显著。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城市区域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街区外部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加上商业和行政中心转移等因素,促使街区内的人口不断外流,街区功能衰败,街区内居住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以北京和周口人口数据为例,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1.9%,60

11、岁及以上人口占19.6%;东城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3.9%,60岁及以上人口占26.4%;东城区张自忠路北街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5%,60岁及以上人口占25.0%。周口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淮阳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6.24%,60岁及以上人口占20.06%。经调研走访后统计,周口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约占18%,60岁及以上人口约占24%。相比于更大的市区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年龄两极化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老龄友好和儿童友好是未来街区保护更新的重要方向。1.3 城市文脉和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历史文化街区常常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人最开

12、始聚集和城市发展的地方,因此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核心所在。这些历史文化与地域、人文风情共同造就了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场所感”。居住在其中或者曾经居住在其中的人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这片区域的“场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场所归属感(place belonging)”和“场所认同(place identity)”7。历史文化街区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城市区域,更是历史典故、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乡愁寄托的物质空间。因此对街区的更新不能只围绕生活品质和街区风貌的提升,还需要对集体记忆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1.4 传统与现代生活紧密交织中

13、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催生了旺盛的用地需求,表现为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相交织的空间形态。此外,随着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在城市的兴起,各种消费空间也在街区中逐步扩张8。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街区内的历史街巷和古建筑等历史要素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城市空间,不仅可以为消费活动的开展提供物理场所,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特色建筑和空间符号等也可以作为体验对象,丰富人们的消费与活动体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位于城市重要地段,因此街区逐步成为传统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交织的地区和城市更新的关键地区,面临历史文化保护、文脉延续、环境品质提升、

14、活力更新和城市发展等多项诉求,其更新工作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保护观念、技术手段、管理水平及街区本身遗存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面临的突出问题2.1 建筑维护欠佳,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防灾问题有待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现代街区,街区内建筑大多为自建房,房屋质量参差不齐,且由于建设时间久远和长期使用,存在建筑本体老旧、设备设施老化、公共环境失管、物业管理缺失的现状问题。例如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南昌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其内部建筑老化严重、缺乏修缮,出现文保建筑坍塌的情况(图3)。同时,街区内往往人口密集且疏于管控,部分街区内的建筑存在私搭乱建的情况,如私自加建、开墙打洞等,都严

15、重影响了建筑的安全。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且基础资料缺失的情况,早期基础设施的尺度难以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加之百姓的防灾意识薄弱,随意拉电线、自行使用燃气罐等行为给街区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街区狭小的尺度和严格的保护要求,在进行市6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时,现有的设计标准难以适用,部分街区受制于设计标准等因素,难以开展设施完善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结合2022年发放的历史文化街区调研问卷(下文简称问卷)的结果发现,在街区修缮工作的重要性排名中,“房屋安全性”被居民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街区安全方面,居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消防和急救通道不畅”,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出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

16、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防灾提升具有迫切诉求。2.2 内部配套设施落后,不满足“一老一小”的实际需求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悠久,内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街区内的居民长期面临着生活不便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儿化程度的加深,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多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问卷结果显示,分别有70.68%和54.03%的受访者认为街区内要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类型方面,有52.37%的受访者认为最应该增加“老年服务和养老设施”,其他排在需求前列的分别是“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广场绿地等休闲空间”和“儿童活动场地和活动室”。这些需求直接反映出街区内部老年服

17、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开敞空间和儿童游憩空间不足的问题。2.3 街区内历史风貌的破坏造成历史信息的遗失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最早发展的区域,在其更新过程中,由于人们保护理念的偏差,出现了不少破坏历史环境要素、“拆真建假”、重单体轻环境等现象,错误的更新行为破坏了历史风貌,造成了历史信息的遗失。如2020年成都少城历史文化街区桂花巷综合整治项目中,拥有300年历史的桂花树被全部砍掉,破坏了街区内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也严重损害了街区历史风貌特色,虽然之后街区重新种植了新的桂花树,但是对街区原真性已经造成了损害;天水三新巷历史

18、文化街区对文保建筑进行了不合理的翻建改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厚生巷13号被改造为日式风格,用木板覆盖院落中的台明,还在西厢房外加建了两间日式风格小屋,对原有建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图45)。2.4 不合理的更新模式割裂了生活延续性,文化承续受阻尽管国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在实际保护更新工作中,由于更新意识的偏差或者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等原因,仍有大量地区忽视对街区整体性和生活延续性的保护,采用过度商业开发、整体搬迁等粗暴方式,造成街区“全盘重置”“功能重置”或者“居民重置”的现象产生9。这一过程往往忽视对原住民的保护,造成街区人口流失和空心化,既割裂了街区生活的延续性,又

19、阻断了街区地域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持续传承。在对街区进行整体商业开发过程中,部分街区摒弃了对历史功能的延续,整体打造现代化商业街区,大量引入连锁或网红品牌,街区功能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商业活力尚可,但街区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如无锡惠山古镇(图6)、抚州文昌里等街区。部分街区由于管理运营不善,致使街区人口搬迁后建筑大量空置,日渐衰败,如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潍坊坊茨小镇(图7)等街区。图4 文保建筑改建为日料店图5 修缮后的柱子钉有指纹打卡机张 菁,徐 萌,李晨然,李佳薇: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7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20、第38卷 第02期图6 无锡惠山古镇整体商业化图8 苏州“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区域划分图7 潍坊坊茨小镇搬迁居民后建筑空置3 人本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多样探索在“以人为本”核心思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应依托不同群体的需求来引导城市空间的转型,在满足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安全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街区品质、满足街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充分挖掘和传承街区文化底蕴,承续街区人文精神,实现街区活力的重塑。更新要面向全龄化人群,在更新工作中平衡街区的生活品质、服务功能、产业更新和文化传承,让街区真正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区。3.1 关注街区安全,推进基础设施改造3.1.1

21、开展全面调查评估,提升建筑单体的安全性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开展保护更新工作,要以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对街区内的建筑和院落进行全面、深入、翔实的现状调查。如苏州启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图89),对古城内传统民居和历史院落进行逐户深度普查并逐一挖掘人文历史信息,形成完整的街坊建筑信息基础档案。一方面构建了历史文化保护的数据库,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建筑修缮和街区维护提供了准确指引。为了在建筑更新修缮的过程中传导保护要求,国内部分城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技术导则,如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保护建设导则黄山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范等。在详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应以保留

22、更新和提升利用为主,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对建筑进行分级保护和分类施策。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建筑维修、空间调整、提升性能和功能优化4个方面(表1),提升建筑单体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如宜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采用砖木建筑空间与设备体系一体化策略,增加了传统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持街区整体风貌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街区居民的居住环境10(图10)。3.1.2 市政先行,完善国家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历史文化街区防灾应纳入城市防灾体系,从完善消防体系、增强雨洪韧性、提升抗震能力等方面,系统化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综合防灾管理措施。如无锡市于2023年印发了无锡市历史文化街区消

23、防技术导则,导则中对街区内商业销售类建筑、展览类建筑、民宿建筑群等各类建筑的消防进行了明确规定,8图9 历史院落信息档案图10 宜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前后(左为修缮前,右为修缮后)表1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修缮策略并从消防分区、消防道路、安全疏散、重点部位及微型消防站或消防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指引,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消防体系构建提供了创新示范。建议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出台,制定符合街区内狭窄街巷保护的市政管线布置和安全运行标准,指导各地规范开展街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标准。如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

24、区内的金鱼巷空间狭窄,宽度仅为3 m左右,无法满足正常雨污管道和电力通信管道的平行布置,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设策略具体内容建筑维修包括结构加固、墙体加固、屋面整修等,保证建筑的安全性空间调整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室内墙体进行适当改造,整合或者重新划分室内空间,以满足当代生活的要求提升性能通过改进设施设备,改善房屋的采光、隔音等建筑性能,提高居民的舒适性;提供干净、卫生、便捷的厨卫设施功能优化对于空置类建筑,可结合既有建筑形态和空间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和功能调整,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张 菁,徐 萌,李晨然,李佳薇: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9Vol.38 No.02 2024CHINA

25、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计方采用紧密布置(图11),将雨污管道和电力通信管道分两侧布置,利用原有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最大化利用现有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后的金鱼巷管线全部下地,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纹线性排水沟(图12),极大改善了环境质量,又提升了街巷文化品质11。需要可进行趣味探索、嬉戏玩耍,并能与自然接触的场所,这一点恰好与街区中传统的社会邻里关系相契合,因此在更新中要重点整治提升街区环境,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和转角空间,发挥“街道眼”作用,在优化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助力少儿安全保障。保定依托“直隶第一街”的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保定儿童友好文化传承示范

26、街区,在展示保定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同时,寓教于乐。3.3 保护更新要以文化为导向,守护乡愁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应该以文化为导向。在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以及对街巷和公共空间的修复提升中,融入历史文化信息,加强对街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更新为例,其更新设计不仅包含了腾退低端业态、恢复历史景观、改善街道空间品质,还注重对文物及其周边历史文化的表达。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充分利用原先的老旧材料,使得原有的风貌得以保留。通过对历史原貌的考证,依据建筑的原始样貌来选择相对应的工艺技术12。在对街巷和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中,将“雍和八景”和“东四八景”融入街道景观的设

27、计中,如山墙的修复工作,利用风力驱动景观装置体现“东四八景”之一的“风吹鸽哨”。(图13)。文化功能提升方面,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做了很好的示范。街区将古代书院的复兴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的重大工程,依托府文庙开设了正音书院,植入书院设施和文化展示功能,将历史文化的宣传和阅读文化的推广结合在一起,使居民、游客、学生、学者等多类型人群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泉州的文化魅力(图14)。街区以文化为导向,对文保建筑、历史建筑性能进行提升设计,促进传统建筑现代化再利用,守护市民的家园情怀(图15)。图11 金鱼巷管道断面示意图13 崇雍大街“风动鸽哨”景观图12 金鱼纹线性排水沟3.2 关注“一老一少”需求

28、,完善街区服务设施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少儿的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一老一少”的生活需求。就老年人和少儿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至关重要,因此在规划布局中要聚焦“全龄友好”,建设“一老一少”生活圈。针对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对街区内的建设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在不影响街区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设置无障碍通道、安装扶手、增设电梯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老龄化现象突出的街区,要结合老年人生活区域重点完善内部养老服务设施。少儿对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趣味性、安全性和可达性上,儿童3 m10图14 书院复兴(正音书院)图15 非遗工坊(苏廷玉故居)图16 与居民、商

29、户沟通无障碍设计方案上,植入了环卫、社区管理等现代城市服务功能14。在保留原住民的同时减少商业开发量,在资金层面对街区更新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常见的街区更新实施模式有:政府主导实施,大型项目推进;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政府主导,民主参与,小微更新实施;政府引导,民众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实施等5种类型15。这些模式大部分涉及多方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地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广泛吸引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探索多样的资金筹措渠道。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遗产保护、工作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等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街区更新的正确方向;鼓励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高品质文化产业的

30、入驻,多样化吸引企业资金;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自下而上推动街区更新,构建街区复兴和自组织的运作机制。3.5 多方参与,打造共创共建共享的美好社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遗产,是人与历史、文化、生活深度交织的场所,因此在街区更新过程中,要探索从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转变为动员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街区建设和维护的路径,强化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这不仅是为了推动社区的共同缔造,更是为参与者创造归属感和与街区空间的心理连接。在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更新过程中,设计方与居民进行了“一户一方案”的设计沟通,在保护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居民作为真正的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对有残障人士居住的院落,增加可拆卸式无障

31、碍坡道,在不破坏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便利(图16)。同时,利用空置房屋运营“崇雍客厅”,作为社区沟通座谈的实体空间,形成了一套反映市民需求的机制,强化公众监督,实现共谋共建(图17)。广州市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内成立的“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联合政府、街道、居委会、村民、媒体、社区规划师等多方机构和成员,共同为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声,在对3.4 小规模、渐进式,选择适宜的更新模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新工作需要持续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和矛盾1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需要基于建成环境,充分考虑既有的历史空间结构和

32、复杂的产权关系,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对街区进行滚动式整治更新,这一方式建设周期短、易于筹措资金,同时便于调整,有利于过程中随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严重错误。人口构成和社会构成的稳定是历史文化街区活态保护的一部分,也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必要条件。基于大量整体搬迁后带来街区空置、商业同质、文脉割裂等现象的教训,街区在选择更新模式时,应尽量保持并延续片区已形成的混合型人口构成和社区结构,合理保留原住民。通过适当的产权调整,管控和引导房屋的转租、转借,优先保证常住居民的居住权益并改善其居住条件。如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修复中,原住民的保留比例为52.2%,基本保留了街区内部原有

33、的、居民所熟悉的生活服务设施,在尊重和延续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基础张 菁,徐 萌,李晨然,李佳薇: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11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注释:2022 年住建部发放历史文化街区调研问卷,对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84 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调查,共收集了 2 000 余份有效问卷。2023 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印发无锡市历史文化街区消防技术导则,是江苏省第一个由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赋予法律授权的历史文化

34、街区消防技术文件。12梁鹤年.城市人 J.城市规划,2012,36(7):87-96.李林,李舒薇,燕宜芳.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1):7-13.参考文献:34567891011 12 13 141516张菁,徐萌,付冬楠.人本视角下的老城更新探索J.城市规划,2022,46(S2):56-63.张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 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5-11.祁祖尧,王宝明,王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市政工程改造规划理念融合的探讨 J.中国名城,2021,35(6):51-56.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国家卫生健

35、康委员会 2022 年 9 月 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EB/OL.(2022-09-20)2023-10-20.http:/ O R,MARKUSZEWSKA I.Introduction:place attachmenttheory and practiceM.Cham:Springer,2022.刘彬,陈忠暖.权力、资本与空间:历史街区改造背景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生产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1):75-80.夏健,王勇.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 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2):134-139.王建国.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保护改造和

36、活力再生路径探索以宜兴丁蜀古南街为例 J.建筑学报,2021(5):1-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钱川,徐萌,张涵昱.历史性街道保护与更新实施策略以崇雍大街为例 J.城市规划,2022,46(S2):128-136.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6.梁伟.基于价值和真实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修复探析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J.中国名城,2023,37(9):24-29.杨亮,汤芳菲.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模式研

37、究及思考 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8):32-38.芮光晔,李睿,邢懿.基于记忆场所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共同缔造行动策略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为例J.新建筑,2023(1):88-93.责任编辑:陶 巍收稿邮箱:在线投稿:http:/图17 崇雍大街社区座谈会街区内的记忆场所参与式设计和参与式共建中,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街区的活化利用16。4 结语在以人为核心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工作应当逐渐转变规划理念,调整规划方法和行动方式,推动精细化设计。在方法层面,要转变工作方式,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探索多元化治理路径。以人为核心搭建平台,推动决策的共谋、发展的共建、建设的共管、效果的共评和成果的共享,建立解决“真问题”的规划技术体系。在行动层面,规划设计者和决策者应当进一步拓展知识体系和工作能力,以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特征为引领,以突出问题为重点,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切实路径。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实施过程中,让现代化的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