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_石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88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_石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_石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_石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4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023年第1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1 Jan.2023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石 健(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关键词游记;赞美;质疑;浪漫;思辨;修辞策略摘 要李智红的处女之河与于坚的多依河水车,都是对罗平风景名胜多依河的书写,却表现出迥异的风貌。前者是传统散文写法,在浓烈的抒情性笔墨中,对于多依河予以无尽的赞美。后者则呈现出新散文的典型风格,充满质疑精神与思辨色彩。不同的文本,折射出作者迥异的修辞策略。二者在各擅胜场的同时,亦有一定的弊病。中图分类

2、号 I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506(2023)01-00014-07位于曲靖罗平的多依河,是云南一处著名的景观,也常成为游记散文的热点题材。彝族作家李智红的处女之河(2010)与著名诗人于坚的多依河水车(2002),都是关于这条河流的游记,不过呈现出迥异的风貌。前者是较为传统的写法,后者则可以视为典型的新散文。前者是对于多依河无限的赞美,后者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独特的思考。前者以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性文字来打动读者,后者则以质疑精神和哲理意味取胜。不过,作者有意为之的修辞策略,也使各自的作品具有某些明显的缺失。在比较的视野中,对两篇游记做一番探析,对于当下游记写作,可

3、以提供参考借鉴。一、赞美与质疑李智红的处女之河开篇就写道:多依是一名美丽绝伦的布依族少女的名字,以其命名的河流,自然也会美丽绝伦。接下来,浓墨重彩地渲染多依河之美就成了全文的主调。文章先如此概述多依河之美:多依河的美不是风尘味十足的媚俗的美,也不是普通的充满浪漫情调的浮泛之美。多依河的美,是一种寂静的美,是一种隐忍的美,是一种圣洁的美。多依河的美是一种让人既不忍靠近又不忍远离,“捧又捧不走,舍又舍不下的美”。这就把多依河之美展现得无以复加,也令未到过多依河的读者不由心驰神往。处女之河接着写到“我”在书写美景时遇到的困难,盖因多依河美得让“我”不忍心使用文字这种生硬的工具,去触碰、描述、惊扰、怠

4、慢她。并没有人强迫“我”非要将美丽的多依河付诸文字,是她那种难以抗拒的美,才让“我”欲罢不能。所以,自与多依河别离的那一刻起,河流就已经深深在作者简介石健,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处女之河引文,见李智红.西双版纳的美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页码不另行标出。15 石 健: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我”心中扎下了根须,其日渐丰盈的内涵、神韵,那份刻骨的魅力、张力,似乎已经令“我”的心灵储藏不下。这就彰显了“我”如何为多依河所深深感染,以及作为审美主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态势。“我”不得不借用文字这种平庸的符号,将多依河永久拷贝在一张软盘上,除此

5、之外则别无选择。这既深深地传递了“我”对多依河的无比喜爱,也把对美好事物“一说便俗”的意味表达到了极致。这种无奈的境地,也与刘勰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文心雕龙神思)庶几近似。结尾依旧对多依河表达了无比的眷恋:今生今世,“我”可以忘记许多重要之事,但绝对不会忘记位于罗平的美丽而寂静的多依河。显然,处女之河具有很明显的传统散文特征,即借景抒情,卒章显志,而对多依河的无限赞美是明确无疑的主题。处女之河也呈现了传统游记的典型写法赞颂美丽的景观,引发读者的向往。同样写多依河,于坚的多依河水车则有着迥异的风格。开篇就写道,看到朋友老费把多依河写得像是从天堂的花园里面流出来的,所以一直想找机会

6、去见识一下。也就是说,“我”是受到了他人的感召去寻访多依河的,这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即“我”的游历是受好奇心驱动的,所以沿途种种独特的经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文本述及两次到罗平的经历,除了奔着多依河,也是为了欣赏当地的盛景油菜花,不过却有许多与美景无关的闲笔。比如第一次,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春天,作者来到罗平,但却把背景设置在深夜,此时当然看不见油菜花,也看不见多依河。实际上,于坚的写作重心根本就在他处。县城灯火辉煌,到处弥漫着香油、蜂蜜和烧烤的味道。接着,就写当地诗人做东,请“我”借着地摊烧烤喝酒的场景。在酣畅淋漓的笔墨中,写出了饮酒的种种情态,但是最终却落笔于批判变异的酒文化,即以酒为媒拉关系等

7、不正之风。可见,作者虽说是奔着美景而来,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完全是别有意趣的。下文的走向,也便可以预期。“我”虽然认为罗平把油菜花盛开的时日搞成了油菜花节,是一个朴素而精彩的创意,但是下面的话就意味深长了:当地举办油菜花节的消息一传开,群众就心领神会,纷纷造访。节日现场人山人海,彩旗飞扬,蔚为壮观。“感觉我们不是正在驶向美丽的河流,而是驶向一个正在大减价的超级市场。”这里的隐忧,是显而易见的油菜花节固然值得赞扬,但假若使其成为借机大搞商业活动的招牌,就不合适了。果然,来到目的地多依河,这样的忧虑色彩更为强烈。多依河仿佛要把自己打扮得像城市景观一样热闹,以此来讨好四面八方的游客,却遮蔽了自己的特色

8、。这也令“我”感觉不到真正的多依河。正如作者在许多游记散文中所写,一个天然的景点,如果刻意装饰,往往适得其反,遮蔽自身的神韵。本为到多依河参观的一篇游记,可于坚一直没有写多依河的美,而是着意强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接下来更是跑题,用了很大篇幅写同行者马云被地摊上摆扑克牌的人吸引,不听从“我”的劝告,因而上当受骗的场景,这也意味深长。在某些旅游景点,不乏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亟需整顿治理。可见,多依河水车与处女之河的不同,便在于不是对美景的无限赞美,而是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冷峻的思考。二、浪漫与思辨处女之河这样介绍多依河:其发源地名为腊者,是一个素有“鸡鸣三省”之誉的布依族

9、村寨。多依河水车引文,见:于坚.于坚大地随笔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页码不另行标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6 河岸两边,随处可见古朴的布依族吊脚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仿佛图画一般的意境与神韵,真正超脱于世象之外。一份宁静悠远的气象,即使是宣称“道法自然”的庄周遇见了,恐怕也会陶醉其中。显然,作者以浪漫的笔触,在追摹仿古人“神与物游”的至高境界。因此,作者心目中的多依河,始终如一地保持了宁静而高贵的气质。河水以诗意而深邃的姿态,造就了“一目十滩”的神奇景观,以及无数温情而不乏气势的瀑布。多依河的水色,是一种罕有的靛蓝色,这样的蓝色含蓄深远、隽永诚实,体现出高贵的特质。河

10、水中也没有一丝污浊,只有云天的倒影、嬉戏的游鱼。诗意与深邃的姿态,且没有任何污浊的美景,明显寄予着作者对于理想精神家园的渴望。作者如此描写作为当地著名景观的多依河水车:它缓缓地转着,像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古老的谜语,不过人类若真要想猜透谜底,恐怕要付出一生的深情眷恋。折射出美好事物不可言说,只能敬畏的意味。总之,在“我”眼里,多依河既是一条自信、丰盈、妩媚、温顺,像神话中的仙女一般的青春永驻之河,也是一条流淌在世俗和时间之外的处女之河。这显然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在多依河水车中,于坚在对旅游资源过分开发的针砭中,依旧贯穿了其创作中独特的文化反思方式,呈现出浓郁的思辨意味。与其说此文是对多依河

11、的书写,不如说是对大地、对存在的思考。第二次来到多依河,是春天将近尾声的时候,油莱花已经谢掉。上次看到的喧嚣,不复存在。“大地有一种力量,就是可以把任何人为的东西,都消解掉,令一切最终看上去像是大地原始的一样。”这不经意的话,也是于坚对自然景观所寄予的最为殷切的心声让自然的存在恢复本真的面貌,从而去除一切人为的遮蔽。多依河称得上是一个水车之乡,因为河床呈阶梯状下降,落差很小,有了水车,水力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这时,于坚才写到了本文的真正主角多依河水车。上次根本没有看见水车,是因为水车被油菜花节太抢眼的彩旗遮蔽了。接下来进一步强化水车与多依河之间的关联:这里如果少了水车,人们无法在终极意义上认识河

12、流的力量。从表面上看,多依河没有怒江、金沙江那样暴露在外的野性,但却暗藏着令人生畏的粉碎性力量,并且与水车紧密相连。只有通过多依河的水车,一种极为可怕的力量才会呈现。干燥的碾盘里面的声音,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靠这力量,千百年来多依河两岸的农民才能把粮食收入仓库。进而,于坚把这一现象与诗歌、存在、言说相提并论。他认为,其实人类总是受到一种“软弱无力”的力量的支配。而那些看起来暴力的东西,其实并不能真正长久地对人类构成影响。诗歌和水车则是柔软力量的隐喻,使它们彼此获得隐喻关系的是虚无。这种虚无,只能是不可言说之物。于坚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游记越发相悖了。抽象、玄虚的文字,隐隐传递出老子哲学

13、“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总之,通过多依河水车,于坚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极尽“诗与思”探讨之能事。经过许多玄思冥想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于坚没有忘记与开始相照应。多依河多年以来被大地默默地保管,却无人知晓。友人老费的散文,为它进行了命名,是要把这个处女之河永久贮存在自己的文字中。但世间万物,一但进入语言,也就只能成为记忆了。如今多依河虽然声誉鹊起,但“我”却很担心,因为正如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样,河流作为名胜景观,难免会引发功利主义等浮躁的现象。这较为直白的心声,却意味无穷,道出了促进旅游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性。岂止是多依河,整个云南大地,不都面临着这个巨大的悖论吗?而于坚本人,其实也走在

14、这样的悖论道路上。比如,像他的长篇游记建水记,在为建水这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而无尽讴歌时,可曾担心过写作此书会招揽到更多的游客,进而对于古城保护有所不利呢?无论怎样,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发展与守成之间如何平衡取舍,类似的难题不易破解,却必须面对。参见:石健.在沉默与言说之间于坚开始之地玉溪记探析 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1):72-81.17 石 健: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三、“不做穷文人”的误区处女之河与多依河水车,前者抒情性强且文字优美,后者则颇具质疑精神与思辨意味。这可以算是各自的优长。不过,作者有意为之的修辞策略,也使作品都具有某些明显的弊病。处女之河创作于

15、 2010 年。文章虽然语言优美、格调浪漫,但是浓郁的理想主义气息,使人觉得有些夸张失实。并且这种以抒情为主的散文的写法,用审美艺术标准衡量,已然有些陈旧。从 1990 年代开始,已是新散文逐渐繁盛的时代。“新散文是指一种突破单一抒情模式,达到情与思兼容的散文。这是从散文自身的变化来说的。过去的散文偏重于抒情,而新散文突破了抒情的狭小圈子,改变了抒情模式,思考、议论、自由联想、想象,甚至以一种哲人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偏重于抒情,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传统散文的滥情倾向,确实是突出的弱点。处女之河显然难逃此弊。而于坚的散文,则明显具有突破抒情模式的新散文特质。不过,处女之河这样的散文,仍旧有其

16、特定的生存空间。而作者,也是有着明确的修辞策略的,即充分依赖于媒体或者市场提供的“热点”空间。他曾在博文中,介绍过自己的作品多次入选畅销书系列,包括“滇西作家系列”“大理作家丛书”“全国中小学作文拓展训练必读书目”“小学生成长必读系列”“受益一生系列”“格言就是力量丛书”“美丽心灵美文读本”等等。处女之河 所收入的作者文集 西双版纳的美,在封面上,便以显著位置介绍作者身份“读者签约美文作家”。作者自我身份定位,也决定了处女之河的叙事策略。文中有这样的话语:“我一直在想,邂逅多依河,实在是我生命中早就注定了的,一种神意的缘。”在全文对于多依河貌似谦卑的姿态中,实则隐现着“唯我可写”的傲气,“我”

17、也在无形中成了多依河的代言人。这样一种策略,也无形强化了读者与“我”的认同感。再如,在与多依河初定盟约的那天,“我”虽然带了足够的胶卷,但一直没有随意拍摄,因为实在不忍心把一条近乎神圣的河流,以残缺不全的幻象呈现,并将其粗暴地掳掠回家。“我”甚至对河流,没有发出片言只语的赞美,也是怕赞美损伤了多依河的唯美、圣洁。给读者的直观印象是:多依河的美怎么写都写不出来,隐含着俗笔与美境的巨大悖论,从而强化了书写对象的无限的神圣。然而,这里的隐含悖论就在于,毕竟是“我”与多依河“初定盟约”,实则还是由“我”来完成了对于多依河的书写。而“我”发出的岂止是“只言片语的赞美”,而是唯恐不用其极的讴歌。所以,面对

18、多依河,“我”其实拥有了足够的阐释“话语霸权”。此外,据说多依河真正源头在一棵古老的大榕树的根部。由于行程仓促,“我”没有时间去考证此事。但是在“我”心目中,古树与多依河之间,一定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看似是谦恭的推测,但是因为“我”与多依河有一种注定的“神意的缘”,实则把“我”对多依河的解读权威放到了毋庸置疑的地位。那么,下面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由推测而走向了确切无疑:“它坚定而旺盛的生命,成就了多依河久远的涌流。无论春夏秋冬,它始终在以一种安祥的神态,目送着它的女儿河多依融汇进红水河的惊涛骇浪,远涉桂地黔川。”总之,作者着眼于市场畅销书系列的策略,使其经常在游记中以笔下景观代言人的身份出现。

19、对于很多未到过多依河的读者来说,作者的描写,无疑会是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旅游指南。处女之河便被中华散文 散文选刊 江河文学 野草 雨花等多家刊物收录,这无疑会增加多依河的知名段建军,李伟.新散文思维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李智红.我的作品集及有多篇作品入选的畅销书籍 EB/OL.http:/ 18 度。而这,大概也是出版社所希望看到的,作者文章大量入选各种畅销书系列便是明证。所以,作者的“美文”与媒体或者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谋”。作者深谙此中之道,写过一篇不做穷文人,把创作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写得淋漓尽致。文章开篇就交代,自己曾在一次较为严肃的文学研讨会上表达过:不管写了

20、多少东西,只有发表才是硬道理。如果写作不能使作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那还不如改行去养猪,那样会更为实惠。作者还自豪地宣称:在大理,自己是第一个主张作家应该靠写作致富的人。接下来介绍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这样的愿望:希望每一个作者都能通过写作致富,并能像“我”一样,靠写作来购房买车,最终实现靠稿费奔小康的目标。虽然这样的做法,遭到了向来强调作家应安贫乐道的文坛的质疑,但是作者坚信:思想是应该创造财富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在拥有思想财富的同时,也应该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在结尾,如此大声疾呼:“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生活在竞争时

21、代的文人,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贫困而沾沾自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家以作品创收,不能算错。“文学自然不可能不借助一定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传统的思想观点中,媒体只不过是工具,它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但现在的媒体长大了,它已经善于整合社会的各种势力与策略,通过培养和塑造它理想中的媒体人格与媒体心理来影响乃至左右社会。”但是,文学毕竟是关乎人的灵魂的,如果一味以逐利为目的,境界自然难以提高,也难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想启迪。处女之河的文风较为夸饰,在对多依河无以复加的赞美中,反倒消弭了笔底事物的独特之美。在通篇皆美的“美”文背后,其实就隐含着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即无暇挖掘事物背后的精神和生命本体,而

22、是着重于通过这样的文字,使未曾亲眼目睹风景的读者产生一定的猎奇和向往的心理。这对于对多依河的宣传推广应该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文学本身来讲,就未免单调和虚浮了。更为严重的是,一味迎合市场,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创作惰性。“精神世界是孕育艺术的特定场合,在这个场合里,人享有充分的自由,而散文,无疑在实现灵魂自由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散文的高贵性、非现实性和非物质性在此得以充分表达,而在这所有特性之上,个体性是最关键的一环。”在西双版纳的美一书中,许多游记的模式化、套路化痕迹便十分突出,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放逐了创作所需宝贵的精神个体性。四、过度自由之弊如果说,处女之河有过度拘泥于赞歌模式之嫌,

23、那么多依河水车则有过度自由的借题发挥、拉杂枝蔓之弊。如前文所言,新散文是以矫正传统散文的滥情倾向为主要出发点的。作为新散文的旗手之一,于坚的散文创作,以与过去散文风貌迥异的叙事性和哲理性著称。不过,他在这方面也存在矫枉过正之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过度自由化,导致主题的游离和审美内涵的欠缺。有人批评过于坚特别重视“常识”的诗歌创作以及诗论:“于坚以为他自己是谈论诗的常识,其实呢,只是在谈论诗与常识的关系说了那么多常识,其实都还不是从诗歌本身的角度给常识一个定义,李智红.不做穷文人 EB/OL.http:/ M/张燕玲,张萍.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9.祝勇.

24、散文叛徒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19 石 健:一条河流的迥异风貌文本对比阅读系列之五都还是在借助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所说的常识概念来东拉西扯。比如,一谈常识,就与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挂钩。其实,这恰恰不是在谈论与诗有关的常识,这是在作茧自缚。”听来未免苛刻,却有道理。因为诗歌不是通过常识,而是通过想象力,尤其是语言的想象力发生效力的。于坚还特别喜欢在散文中写一些他所重视的“常识”,即充满世俗性的东西。不过,与其诗歌一样,在多依河水车中,总感觉到有一些世俗性的“常识”描写喧宾夺主,没有必要。比如,关于第一次多依河之行,开始便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从昆明到曲靖,然后从陆良转车再赴罗平

25、的经历。尤其是在陆良车站,于坚用了大量文字,写到了车子破旧、乘客拥挤、行李脏乱等场景,都是冗赘笔墨。文中还写到了陆良之于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里,“我”开启了诗歌创作生涯。接着,就回忆了在陆良的种种经历。1970 年冬天,父亲被流放此地,白天劳动,晚上写检查。正是在探视父亲的过程中,年轻的于坚找到一本古代诗歌的油印小册子,在背诗的过程中,产生了写诗的冲动。父亲习惯了被批斗甚至殴打,“我”也习以为常,甚至以为这是大人间的游戏。这些文字如果去掉,不但对全文毫无影响,且一定会使文章更为紧凑,文气更为通畅。在一段追忆文字之后,于坚又进入了天马行空的“漫游”旅程。黄昏过后,大地陷入一片宁静中,黑黝

26、黝的夜幕悄然来临,汽车突然离开公路,往田野中的一条小路驶去。这时,“仿佛有一个阴谋开始了”。所谓“阴谋”,无非是司机为了节省过路费抄小道绕过收费站而已。汽车在田野中绕了个大圈之后,从一群废弃的建筑围墙之间穿过,又回到了公路上。车门口的妇女把两个麻袋拖下车,“我”听见袋子沉甸甸地落在车下。罗平就这样到了。这些叙述,同样与全文所要记述的多依河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是很明显的拉杂枝蔓的败笔。还有就是,于坚大概对于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情有独钟,不管什么场合,都爱探讨哲理。比如,在客车上,多数人都闭着眼睛,仿佛对周围的世界已经熟稔。而在“我”眼里,乘客都是那种对此地已经不耐烦的人,他们早就梦想着有朝一日有机会投

27、奔别处。而“我“和同伴马云,则借机接管了整个世界。“我”和马云都是 B 型血,所以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这在深刻的人看来,是肤浅、天真、幼稚的表现,“我们却自命生活的情人”。可以说,一方面,于坚可能还是在表现念兹在兹的“此在”或是“大地”哲学;另一方面,他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素材,挖掘真义。不过,这样的书写,总是感觉到与主题之间有些隔,即为了表达某种哲理,不顾文本的内在逻辑,牵强附会地借题发挥,这就不免生硬。这些弊病,在于坚的大量散文中,都表现得很明显。多依河水车文本的枝蔓游离与游记中泛滥一时的“历史文化癖”有关。1980 年代后期,中国许多游记作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拒绝玩赏的情趣,不再满

28、足于追求一般的社会审美时尚,而是以颇为稳健的姿态和深沉的基调,开始了理性的探索。但有些作家在寻根之路上过于自信且未免偏执,经常想联结大文化以拓展游记空间,却对历史作了抽象褊狭的理解。于坚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一方面在游记中对于前现代文明往往做过分的赞美,另一方面又爱搬弄西方的一些哲学话语做过度的阐释发挥。他动辄就引用海德格尔等人的话,已经到了叠床架屋的程度。至于于坚特别喜欢对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的记述,还不能不说到他对于“某某记”文体的看重了。他曾表达过这样的雄心:“我试图探索一种散文,它在未来会取代小说的地位。这种散文是古代没有的,我的某某记就是这方面的尝试。”于坚在散文创作中,特别偏爱以

29、“某某记”为题。并且对他来讲,臧棣.诗歌反对常识 M/张燕玲,张萍.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5.参见:石健.理想家园的营造于坚建水记解读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1):41-47.刘会军,马明博.散文的可能性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8.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 “某某记”这一文体,在他的总体散文创作中,确实格外重要。于坚的新散文代表作,比如装修记 火车记 治病记等,当属人事杂记的范围,即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展现芸芸众生的样貌。这些作品以生活琐事为经,以个人感受为纬,颇能彰显生存的艰难与荒诞。于坚更多以“记”为题的是游记,比如印度记

30、昆明记 建水记 大地记等,多依河水车虽然标题中没有“记”,但是很明显也可归入这一类作品。总的来看,这些游记与上述写日常生活的散文相比,自由度更高,常给人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感觉。不过,因为不像取材于生活的散文那样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这些游记虽然也不乏精品,但无疑有时因为添加了不必要的哲理议论,以及支离破碎的细节展示,而显得颇为拉杂枝蔓。总之,从多依河水车可以以管窥豹,既能看出于坚创作的独特性,即对传统写作模式的强烈颠覆,赋予了游记一些新的特质,同时又可以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新散文对于传统散文的矫正,固然可以对不良的滥情倾向有所纠偏,且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但是,正如有人对当下文化“自由”表象的分

31、析:“自由空间的疯长与精神的自我萎缩,日趋激烈,这表明自由手段的多样化、便利化与自由的异化在同步增长,个体精神的内在分裂日甚一日。”所以,这种自由也应该有所限制毫无节制的自由,明显背离了自由的真义。处女之河与多依河水车虽然风貌迥异,不过各有千秋,对于不同的读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二者也有各自的不足。这主要源于作者对于创作动机过于自信,造成文本精神质地、审美内涵有所欠缺。所以,作者在游记创作中,应像对自然的敬畏那样,时刻不忘谦卑,从而博采众长,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与提升灵魂的智性思考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才是较为恰切的。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Duoyi R

32、iver:Text Comparative Reading Series 5SHI Ji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Key words:travel notes;praise;question;romance;speculation;rhetorical strategiesAbstract:Although both Li Zhihongs“River of Virtues”and Yu Jians“Duoyi River Waterwheel”d

33、escribe the Duoyi River,a scenic spot in Luoping County,they show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The former is a traditional prose writing method,which gives endless praise to Duoyi River in the strong lyrical writing while the latter presents a typical style of new prose,which is full of questioning spirit and speculative color.The two different texts reflect the authors different rhetorical strategies.While they are good at winning games,they also have certain disadvantages.张光芒.批评家应该批评什么?我的批评观 M/张燕玲,张萍.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