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 总 则1.0.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建设计,专用公路可参照执行。1.0.3 设计内容:沥青路面设计包括交通量实测、分析及预测,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与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排水系统设计和其他路面工程设计等。并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提出推荐方案。1.0.4 沥青路面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 开展现场资料调查和收集工作,做好交通量荷载分析与预测,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进行路面设计。2 调查沿线路基特点,查明土质、路基干湿类型,在对不良地质路段处理的基础上
2、,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3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 4 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慎重地推广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并认真铺筑试验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5 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保护相关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重视材料的再生利用与废弃料的处理。1.0.8 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2.1.1 沥青路面asphalt pavement 铺筑沥青面层结构称为沥青路面。2.1.2 半刚性基层semi-rigid base用无机结合料稳定
3、集料或土类材料铺筑的基层。 2.1.3 刚性基层 rigid base采用普通混凝土、碾压式混凝土、贫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等材料做的基层。2.1.4 柔性基层 flexible base采用热拌或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碎石、以及不加任何结合料的粒料类等材料铺筑的基层。粒料类材料,包括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符合级配的天然砂砾、部分砾石经轧制掺配而成的级配碎、砾石,以及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等材料结构层。2.1.6 当量轴次 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按弯沉等效或拉应力等效的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为与标准轴载100KN相当的轴载作
4、用次数称为当量轴次。2.1.7 累计当量轴次 cumulative equivalent axle loads在设计年限内,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总和。2.1.8 设计年限 design period在计算累计当量轴次时所取用的基准时间。2.1.10 设计弯沉值 design deflection 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路面结构类型而确定的路表设计弯沉值。2.1.13 封层 seal coat在沥青面层之上或沥青层之上或在沥青层之间,铺筑的阻止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称为封层。2.1.14 稀浆封层 slurry seal 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石屑或
5、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动型混合料,再均匀洒布于路面上的封层。2.1.15 微表处 micro-surfacing 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石屑或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动型混合料,再均匀洒布于路面上的封层。2.1.17 容许拉应力 allowable tension stress容许拉应力是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之比。 2.1.18 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deflection combined correctness factor由于理论假设与实际路面工作状态的差异而
6、形成实测弯沉值与理论计算值不等,将实测弯沉值与理论弯沉值之比定义为弯沉综合修正系数。2.1.19 最不利季节 worst season路面材料、路基路面结构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节称最不利季节。在测试或确定有关材料参数值时,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变化或考虑一年中最不利季节的温度、湿度状态的影响。2.1.20 非不利季节 non-disadvantageous season一年中除去不利季节之外的季节为非不利季节。2.2 符 号AC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C 密级配粗型沥青混合料AC-F 密级配细型沥青混合料SMA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OGFC 开级配沥青磨耗层AM 半开级配沥青碎
7、石ATB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PB 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3 一般规定3.1 标准轴载与设计交通量3.1.1 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 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3.1.1确定。表 3.1.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标 准 轴 载BZZ-100标准轴载P(KN)100轮胎接地压强p(MPa)0.70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cm)21.30两轮中心距(cm)1.5d对运煤或运建筑材料等大型载重车为主的公路,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论证单独选用设计计算参数。3.1.2 各种车型的不同轴载换算成BZZ-100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1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
8、时, 各级轴载均应按公式(3.1.2-1)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 (3.1.0-1)式中:N 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P 标准轴载(KN);P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C1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C2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 双轮组为1,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K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当轴间距大于3米时, 应按一个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米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公式(3.1.2-2)计算。C2=11.2(m1) (3.1.2-2)式中:m 轴数。2 当以半刚性
9、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 各级轴载均应按公式(3.1.2-3)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 (3.1.2-3)式中: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C2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18.5,四轮组为0.09。其余符号含义参照式(3.1.2-1)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式(3.1.2-4)计算。C2=1+2(m-1) (3.1.2-4)式中:m 轴数。3.1.3 设计年限应根据经济、交通发展情况以及该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考虑环境和投资条件综地确定。各级公路的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不宜低于表3.1.3的要求,若有特殊使用要求,可适当调整。表 3.1.3 各级公路
10、的沥青路面设计年限公路等级设计年限公路等级设计年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5三级公路8二级公路12四级公路63.1.4 沥青路面的设计交通量,应在实测各类相关车型轴载谱的基础上,参照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交通量预测资料,考虑未来年各种车型的组成论证地确定各种车型的代表轴载;进行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计算交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3.1.5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 r ),在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研究分析确定。3.1.6 车道系数宜按照表3.1.6选用。若公路无分隔时,车道窄宜选高值,车道宽宜选低值。表3.1.6 车道系数车 道 特 征车道系数双向单车道1
11、.0双向两车道0.60.7双向四车道0.40.5双向六车道0.30.4双向八车道0.250.35当上下行交通量或重车比例有明显差异时,可按上下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结构与厚度计算。3.1.7 设计时按公式(3.1.7)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Ne: (3.1.7)式中:N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t 设计年限(年);N1 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r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 车道系数,见表3.1.6。3.1.8 交通量宜根据表3.1.8的规定划分为四个等级。设计时可根据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 或公路日平均汽车交通量(辆/日)
12、,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表3.1.8 交通等级交通等级BZZ-100KN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日车道)轻交通300250030003.2 路用材料3.2.1 沥青路面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其加工产品,沥青标号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路线线形、面层结构与层次、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各种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范及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3.2.2 液体石油沥青用于透层、表面处治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黏结料,应视其用途、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类型与标号。3.2.3 乳化沥青宜作透层、黏层、
13、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处治。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的黏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黏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3.2.4 对于特重交通、重交通、重要公路,或温差变化较大,气候严酷地区,铺筑特殊结构层,以及连续长坡、陡纵坡路段等,可选用改性沥青。改性沥青的改性剂应根据改性目的与实践效果,结合加工工艺难易、质量稳定性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3.2.5 应根据混合料类型与使用要求,合理选择纤维稳定剂类型与掺配剂量。纤维稳定剂包括木质素纤维、合成纤维、矿物纤维等。纤维稳定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
14、行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3.2.6 沥青路面应选用质量符合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的粗集料(含轧制的碎砾石)、细集料和矿粉。3.2.7 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三级、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可用经筛选的砾石。 3.2.8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沥青表面层用粗集料应选用硬质、耐磨碎石,其石料磨光值应符合表3.2.8的要求。表3.2.8 石料磨光值的技术要求 公路等级年降雨量 PSV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1000mm42405001000mm4038250500mm3836363.2.8 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地区
15、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4级。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入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提高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3.2.10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可选用机制砂、天然砂、石屑配制。细集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2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3.2.11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粉尘时,其掺入比例不得大于矿粉总量的25%,且混合后矿粉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3.2.12 半刚性基
16、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4小时,终凝时间应在6小时以上。3.2.13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类和石灰稳定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宜大于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或0.075mm筛孔通过率应大于60%。石灰等级应采用级以上,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3有关要求。表3.2.13 生石灰技术指标 材料种类技术指标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钙质消石灰镁质消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不小于70655550未消化残渣含量(5mm圆孔筛余,%)不大于1720含水量(%)不大于44细度0.71mm方孔筛的筛
17、余(%)不大于110.125mm方孔筛的累计筛余(%)不大于2020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55443.2.14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3.2.14的要求。表3.2.14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 公路等级材料类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30%35%35%石灰稳定类基层30%35%底基层35%40%40%级配碎石基层26%30%35%底基层30%35%40%填隙碎石泥结碎石基层26%底基层30%30%30%级配或天然砂砾基层35%底基层30%35%40%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1.1 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
18、、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1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双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下面层;若采用三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稳定耐久的性能;中、下面层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密实、基本不透水的性能;下面层应具有耐疲劳开裂的性能。2 基层是主要承重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高的承载能力。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双层称为上、下基层,无论是沥青混合料或粒料类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均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3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 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承重层。4 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 起排水、隔水、防冻等作用。各
19、级公路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结构层。4.1.2 面层类型应与公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等级相适应。1 热拌沥青混凝土适用于各级公路的面层。2 贯入式沥青碎石和含上拌下贯沥青碎石可用于三级、四级公路的面层。3 沥青表面处治与稀浆封层可用于三级、四级公路的面层。4 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交通量小的三、四级公路面层。4.1.3 各沥青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一般沥青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OGFC或SMA的一层压实最小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2.5倍。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厚度和适宜厚度宜符合表4.1.3-1的要求。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的最小
20、厚度和适宜厚度宜符合表4.1.3-2的要求。4.1.4 基层、底基层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以及路基水文状况等因素,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层。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或沥青混合料、粒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应充分利用沿线地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或粒料类等。4.1.5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性能,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考虑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为利于施工组织、管理,各结构层的材料变化不宜频繁变化。各种结构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4.1.5的要求。并不得设计小于1
21、5cm半刚性材料的薄层。4.2 结构组合设计4.2.1 应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气候特点,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通量及其交通组成,结合当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拟定沥青层厚度。4.2.2 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模量比宜在1.。5-3之间;基层与底基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底基层与土基之间模量比宜在2.5-10之间。4.2.3 刚性基层应采取措施加强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的结合,并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强度。4.2.4 为防止雨水、雪水渗入路面结构层,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当采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均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内部的排水系统,将
22、水排出路基。4.2.5 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下列情况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1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2 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4 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4.2.6 对半刚性基层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1 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并严格控制细料含量、结合料剂量、含水量,及时养生。2 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在半刚性材料层上设置沥青碎石或级配碎石等柔性基层。3 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
23、青应力吸收膜、应力吸收层或铺设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土工合成材料等。4.2.7 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 加强路面结构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1 沥青层之间应设黏层。黏层沥青宜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量宜为0.30.6kg/m2。2各种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等。3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4 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黏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5 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茬处,宜喷涂黏结沥青。6 双层式半刚性材料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
24、间结合,以形成整层。4.2.8 下封层宜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或砂粒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稀浆封层等。其材料规格与要求均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1.1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填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的规定。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面、路基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时,宜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对重交通、特重交通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40MPa。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应采取换填砂、砂砾、碎石渗水性材料处理地基,或采取掺入消石
25、灰、固化材料,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强路基排水等,进行综合处治,根据各种路基处理措施,确定土基回填模量的设计值。5.1.2 多雨地区土质路堑、强风化岩石路段,应注意填挖交界处及路堑段的排水设计,以改善路基的水文状况。土质路堑的干湿类型,一般宜降低一个等级,按中湿或潮湿路段进行路面设计。5.1.4 路面设计应根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确定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实测不利季节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wc,再按表5.1.4-1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确定。也可根据自然区划、土质类型、排水条件以及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按表5.1.4-2的一般特征确定。表5.1.4-1
26、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 干湿状态土 组干燥状态中湿状态潮湿状态过湿状态wcwc1wc1 wcwc2wc2wcwc3wcwc3土质砂wc1.201.20wc1.001.00wc0.85wc0.85粘质土wc1.101.10wc0.950.95wc0.80wc0.80粉质土wc1.051.05wc0.900.90wc0.75wc0.75注: wc1、wc2、w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中湿和潮湿、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 wc为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路基的平均稠度wc按下式计算: (5.1.4)式中:wc 土的平均稠度; 土的平均含水量;wL、wP 分别为土的液限、塑限,可按
2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对新建公路可根据当地稳定的平均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计算平均稠度,并考虑路基填土高度,有无地下水、地表积水的影响,论证后确定路基土的干湿类型。表5.1.4-2 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干湿类型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内平均稠度wc与分界稠度wci的关系一 般 特 征干 燥wcwc1土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路基高度H0H1中 湿wc1wcwc2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路基高度H2H0H1潮 湿wc2wcwc3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路基高度H3H0H2过 湿wcwc
28、3路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冻区软弹土基经处理后方可铺筑路面。路基高度H0H3注: H0为不利季节路床表面距地下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 地表积水指不利季节积水20天以上。 H1、H2、H3分别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见附录F。 划分土基干湿类型以平均稠度wc为主,缺少资料时可参照表中一般特征确定。5.1.5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宜按下列方法确定:1 新建公路初步设计时,宜根据查表法(或现有公路调查法)、室内试验法、换算法等,经综合分析、论证,确定沿线不同路基状况的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2 通过现场测定路基回填模量值与压实度K、路基稠度wC或室内试验测定路基土回填模量值与室内路
29、基土CBR值等资料,建立可靠的换算关系,利用换算关关系计算现场路基回填模量。3当路基建成后,应在不利季节实测各路段路基回弹模量代表值,以检验是否符合设计值的要求。现场实测方法宜采用承载板法,也可采用贝克曼梁弯沉仪法。若在非不利季节测试,则应进行修正。4 若现场实测路基回弹模量代表值小于设计值,应采取翻晒补压、掺灰处理等加强路基或调整路面结构厚度的措施,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5.1.6 室内试验法测定土的回弹模量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 应选择土料场,取土样,宜采用100mm直径承载板,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中小承载板法试验要求进行试验,回弹模量测试结果应采用下式修正: (5
30、.1.6-1)式中:E0S 修正后的回弹模量(MPa);K 试筒尺寸约束修正系数,50mm直径承载板取0.78,100mm直径承载板取0.59。2 试件制备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确定的最佳含水量,采用三组试样,每组三个试件,每个试件分别按重锤三层98次、50次、30次击实制件,测得不同压实度与其相对应的回弹模量值,绘成压实度与回弹模量间的关系线,查图求得标准压实度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值。3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考虑公路等级、不利季节和路基干湿类型的影响,采用(5.1.6-2)式计算。5.1.7 采用承载板法测定已建成的路基回弹模量,利用式5.1.7-1计算测点处路基回弹模量值E0b。某路段路基回弹
31、模量设计值应按式5.1.7-2计算。5.1.8 可采用贝克曼梁弯沉仪法测定路基弯沉值,检验路基设计回填模量相对应的弯沉值。1 将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按式(5.1.8-1)计算其相当的路基设计弯沉值L0D,作为检验路基强度和均匀性的简便方法。2 某路段实测的弯沉代表值L0应不大于路基设计弯沉值L0D。 (5.1.9-2)式中:,S 分别为该路段实测路基弯沉平均值(0.01mm)与均方差(0.01mm);Za 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2,二、三级公路为1.645,四级公路为1.5。5.2 垫层与抗冻设计5.2.1 垫层材料可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煤渣、矿渣等粒料以及水泥或石灰煤渣稳定类,石灰
32、粉煤灰稳定类等。各级公路的排水垫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垫层宽度或铺筑到路基边缘或与边沟下的渗沟相连接。1 防冻垫层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粒料类材料,通过0.075mm筛孔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采用煤渣时,小于2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2 采用碎石和砂砾垫层时,最大粒径应与结构层厚度相协调,一般最大粒径应不超过结构层厚度的1/2,以保证形成骨架结构,提高结构层的稳定性。颗粒组成宜满足附录D的要求。3可在路基顶面设土工合成材料的隔离层,以防止路基污染粒料垫层或或隔断地下水。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底基层6.1.1 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
33、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在中冰冻、重冰冻地区应检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抗冻性能;6.1.2 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按其混合料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实型四种结构类型。6.1.3 半刚性材料基层适用条件1 水泥稳定集料类、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类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冰冻地区、多雨潮湿地区,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类宜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下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以及三、四级公路的基层。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基层或上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可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均匀密实型混合料适用于高
34、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骨架空隙结构型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空隙率,适用于需考虑路面内部排水要求的基层。6.1.4 半刚性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6.1.5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5规定范围的要求,且不宜超过高限。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宜采用振动成型方法;缺乏试验条件时对悬浮密实和均匀密实型混合料可采用静压成型方法。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得超过6%。6.1.6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底
35、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集料级配范围宜符合表6.1.6-1的要求。表6.1.6-1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19.09.504.752.360.60.075基层1009010060802949153262005底基层10093100759050702950153562005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集料级配范围宜符合表6.1.6-2的要求。表6.1.6-2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筛孔尺寸31.519.09.504.752.360.60.
36、075基层1006886385822321628815036.1.7 水泥稳定含泥量大的砂、砂砾时, 宜掺入一定石灰进行综合稳定, 当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重的30%以上, 应按水泥稳定类进行设计, 否则按石灰稳定类设计。当集料颗粒较均匀而无级配、或为含细料很少的砂砾、碎石、或不含土的砂时, 宜在集料中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或剂量为812%的石灰土进行综合稳定。6.1.15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15的要求。表6.1.15 石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层位土 类重、中交通轻交通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层
37、集料970.8细粒土 95底基层集料970.8960.7细粒土9595注:在低塑性土(塑性指数小于10)地区,石灰稳定砂砾土和碎石土的7天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10的土,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三、四级公路,压实机具有困难时压实度可减少1%。6.1.16 石灰稳定集料用于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于底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mm。不含黏性土的砂砾、级配碎石和未筛分碎石最好用水泥稳定, 若无条件只能用石灰稳定时, 应采用石灰土稳定, 石灰土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4, 集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6.3.1 刚性基层适用
38、于D级、E级重载交通,运煤、矿石、建筑材料等的公路工程。刚性基层厚度一般为200-280mm,最小厚度应大于150mm。6.3.2 当用贫混凝土做刚性基层时,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28天龄期的抗弯拉强度试验确定水泥剂量,宜为812%。贫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表6.3.2的要求,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宜用7天龄期的抗压强度评价。贫混凝土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一般不应超过31.5mm。表6.3.2 贫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试验项目特重、重交通中交通28天龄期抗弯拉强度(MPa)2.53.52.03.028天龄期抗压强度(MPa)12.020.09.016.07天龄期抗压强度(MPa)9.015.07.
39、012.06.3.3 掺入粉煤灰的贫混凝土基层,28天龄期的抗弯拉强度要求与表6.3.2相同。14天的抗压强度合格值应符合表6.3.2中28天抗压强度的85。粉煤灰的掺入量宜为水泥质量的2040%。 6.3.4 贫混凝土基层应设置纵、横缝,并灌入填缝料,其上应设置热沥青或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等。7 沥青面层7.1沥青混合料面层7.1.1 沥青面层的技术要求沥青面层应具有坚实、平整、抗滑、耐久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应符合表7.1.1规定。表7.1.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技术指标项
40、目目标值测试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 2.0 (m/Km)、1000540.555001000500.50250500450.45注:应采用测定速度为601km/h时的横向力系数(SFC60)作为控制指标路面宏观构造深度用铺砂法测定。7.1.3 面层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按设计空隙率可分为密级配和开级配两种类型。7.1.4 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条件、结构功能等因素,结合沥青层厚度和当地实践经验,合理地选择各结构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在各沥青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7.1.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有条件时,宜选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其它配合比设计方法设计。
41、7.1.6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以动稳定度来评价。当需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时可采取调整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提高沥青稠度、使用改性沥青等技术措施。7.1.8 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宜符合表7.1.7要求。当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应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或水泥;也可掺入一定量的石灰岩细集料或粗集料,提高水稳定性。表7.1.7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技术要求年降雨量(mm) 500500试验方法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7570T 0729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75T 07097.1.9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即SMA)宜用改性沥青。并掺入纤维稳定剂,剂量通过试验确定。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可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检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指标。7.1.10 排水表面层(OGFC)适用于降雨量大于800mm的地区的磨耗层和排水路面的表面层。7.1.11 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三、四级公路面层,可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并选取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根据当地成功的经验或试拌、试铺确定。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