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档案学研究述评——基于中国...年至2022年学术论文数据_钟楚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801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学研究述评——基于中国...年至2022年学术论文数据_钟楚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档案学研究述评——基于中国...年至2022年学术论文数据_钟楚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档案学研究述评——基于中国...年至2022年学术论文数据_钟楚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学 界 观 察15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1 引言随着“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颁布,我国档案事业起航的巨幕正在拉开,追求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档案事业的前行方向。同时,在数智技术赋能下,档案工作模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档案工作向数智化转型。与此相适应,档案学研究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研究内容也得以拓展。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以2020年2022年档案学期刊刊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深入解读,揭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特征趋势,为档案学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指导提供理论支持。2 档案学研究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C

2、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将发表时间限定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一是检索文献来源为档案学领域影响力较高、学术性较强的重点期刊所有文献,包括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档案事业类全部期刊以及山西档案兰台世界;二是以检索词“档案”在图情类期刊中进行主题检索作为补充,共得到8028篇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人工逐一查阅筛选,剔除与档案研究无关以及选题指南、会议通知、工作报告等非学术研究类文献,最终筛选出4360篇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关的文献,将其导入Excel和软件VOSviewer进行基本情况统计分析。2

3、.1发文机构分布经统计发现,发文机构高达2223所,其中1620所机构仅发表1篇文献,绝大多数机构参与度较低,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389篇),其次是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23篇),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等也是领域研究重要力量。档案学研究述评基于中国知网2 0 2 0 年至2 0 2 2 年学术论文数据钟楚依,邓 君,常严予摘 要:运用文献调查法对20202022年档案学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借助VOSviewer统计分析各期刊发文数量,探究开展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机构、作者与资助基金;刻画归纳这一时

4、期档案学研究热门主题。总结档案学研究特点,包括研究主题多元化,兼顾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研究思路复合化,以跨学科视角审视档案学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化,技术和需求推动研究创新,并展望未来档案学研究趋势,以期为档案学研究提供借鉴参考。关键词:档案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Abstract: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ore archive science journals from 2020 to 2022 using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survey.With the h

5、elp of VOSviewer,it counts and analyzes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by each journal and explores the main institutions,authors and funding funds that carry out archival research so as to describe and summarize the hot topics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this perio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

6、cs of archival research,includ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topics,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It proposes research innova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demand,outlines the future trend of archival research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

7、ence for archival research.Keywords:Archival science;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chives以最低发文量10篇为阈值筛选得到56所高产机构,借助VOSviewer绘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研究高产机构合作关系,发现高产机构中有7所不与其他机构相连,高产机构整体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剩余49所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如图1所示,节点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多;两个节点之间有连线代表存在合作关系,连线越粗,

8、合作次数越多;颜色代表其所属的聚类,最终得到9个聚类。图1 高产机构共现相同聚类机构之间会产生合作,如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封市档案馆、濮阳市档案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所机构组成的合作群体。不同聚类机构之间也会产生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中国石油档案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家档案局之间同样存在合作关系,这充分说明学界与业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学术共同体。此外,发现高产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然受到一定地域限制,如在共现图谱中中国石油档案馆和其所合作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档案局等机构地址均位于北京。未来需不断创造机构科研合作机会,举办学术研讨会议,打造学术合

9、作平台,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理念碰撞和DOI:10.15950/ki.1005-9458.2023.02.033 学 界 观 察16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技术交流,促进各机构跨界跨地域展开合作,提升档案学整体科研能力。2.2 发文作者分布经统计发现发文作者4188人,其中2949人仅发表1篇文献,绝大多数作者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表1 发文数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其中发文数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如表1所示,档案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批高产量核心研究学者,这些核心学者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系统化特点,表现为每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包含数个研究主题且一个研究主题可能发表一系列相关文献,未来需要这

10、些学者继续在各自领域深耕细耘,为档案学研究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以最低发文量10篇为阈值筛选得到76名高产作者,借助VOSviewer绘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研究高产作者合作关系,发现50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高产作者整体合作松散,大部分没有合作关系。图2 高产作者共现剩余26名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姓名节点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多,颜色代表其所属的聚类,高产作者群体中已经形成了8个相互合作的小团体,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李孟秋、郭若涵、龙家庆和武汉大学王玉珏组成的5人合作群体。同时,不同的小团体间也会进行学术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龙家庆和南昌大学聂云霞。未来需进一步挖掘学者间潜在科研合作关系,强化各学

11、术团体合作联系,逐步扩大档案学学术研究合作圈群,同向合力推动档案学研究进程。2.3 基金分析科研基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学术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论文作为科研成果重要形式之一,与科研基金密切相关,因而本文统计了各个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如图3所示。图3 期刊论文基金项目本文将基金资助划分为6种情况,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档案局项目、其他基金项目、无基金项目6类基金项目,如若同一论文由多个基金项目支持,取级别最高。从图3可以看出,三大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在档案领域相对较少,究其根源在于这两个基金在档案学领

12、域中资助项目数量较少。相对而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档案学科研项目较多,作为国家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支持越多代表着档案学科研究越具有竞争力。1同时也可以发现,国家档案局为档案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基金资助通常可以证明论文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前沿性与研究复杂性,但是从图3中可以发现,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也不在少数,这也反映出档案学科研究成果未来需要积极申请基金支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展开科研探索,持续产出创新成果,不断提升学科发展力。3 档案学研究主题分析经统计发现关键词14110个,以最低频次15次为阈值筛选得到137个存在共现关系的中文关键词,

13、借助VOSviewer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结合文献研读梳理出17个档案学领域热点研究主题。3.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档案学理论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到今天的成型期,2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向新的历史任务,服务新的国家大局,中国档案学者深耕实践,根植中国特色,坚持学术自信,促成档案基础理论研究的飞跃发展。图4 高频关键词共现 学 界 观 察17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丁海斌教授在档案学概论的修改过程中,对档案的定义及其理解进行了新的思考,3对档案形成者问题进行了专门探究,4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统一、自洽问题进行了剖析,5不断深入,求

14、真,回答档案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问题,6求实,完善和发展“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内涵,7求新,分析档案时空理论问题,8求深,解析档案本体论9和档案价值论10的根本要义。同时其他学者也进行充分探索,胡鸿杰分析档案学科的结构与建构问题,11杨茜茜提出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的理论坐标,12并基于组织沟通视角分析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适应性发展问题,13张衍等对后保管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进行重新审视,14马仁杰等阐释“互联网+”时代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15刘竟等统计与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16马伏秋探析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阵地坚守与革新路径。17真正的学术自信主要来源于理论

15、与方法的成熟与自信,18我国学者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推动我国档案学理论体系富有特色、趋向成熟。3.2 档案史研究。在宏观层面,丁海斌教授开辟了中国档案史史料学研究新领域,这是档案史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填补了中国档案史史料学研究的空白。其中,系统梳理了我国一史馆、二史馆珍藏的近代档案史档案史料,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与解读,19并对中国近代档案史料在中国近代档案史研究中应用特点进行了全面述评20;同时丁教授创新性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档案史史料研究论文,对中国古代档案史类书史料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既介绍了史料内容、探究其在档案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与特点,也剖析了其在应用中需要辨明的典型问题。2

16、1此外,还有学者对明清档案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述评,22探析近代档案史料观念传播的三条路径2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提升了微观研究的深度。如从黑图档入手,系统梳理嘉庆朝盛京的文书制度,24具体分析盛京将军衙门的军事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2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一些学者还研究了党的革命历史档案,如分析浙江革命精神档案史料内涵、特征,发现其挖掘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26丁海斌教授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档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对“文簿”27“文案”28“卷宗”29“文件”30“案牍”31“公牍”32“户籍”33等重要档案名词做了历史源流考证。未来应加大档案史研究力度,开发利用档

17、案史料蕴含的丰富价值,完善档案学研究体系。3.3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我国档案学者对于电子文件管理的探索之路也越发深远,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成果创新性、实践性日益凸显。3.3.1 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探究。面对海量电子文件,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新档案法的颁布,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得到了法律保障。34但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仍面临挑战,学者们对机构电子文件“单套制”实施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优化路向,35从理论层面思考电子文件归档的实施模式,提出电子文件单套归档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36同时探索我国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试点工作

18、,分析国家电网37、核电企业38、辽宁省档案馆39等单位开展电子文件“单套制”工作中的问题与优点,从实践总结经验,推动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持续向前。3.3.2 区块链的应用。区块链是一个无法被篡改的数据库,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不能被人为修改。40在档案业务中,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充分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因而学者们梳理分析区块链在高校学籍档案41、社保档案42、招标档案43等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链上链下的电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统模型,44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文件保障体系。45未来应继续探索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的关键技术、制度流程和转型要点。3.4 档案收集。档案

19、收集是档案管理的第一步,独特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备受学界关注。档案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档案室藏资源的结构、数量及质量。46因此,学者们一方面从档案收集主体角度出发:明确档案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发挥47;以实例操作为依据,提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问题和措施48;探析档案馆开展档案收集工作的方法建议49以及如何借助移动新媒体强化档案收集工作。50另一方面从档案收集客体角度出发:明确档案收集必要性,介绍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收集过程,51研究教师业务档案52、人事档案53、科研档案54、家族档案55、音像档案56、重大突发事件档案57等收集的方式、现状、问题和对策,系统性、规范化地推进档案收集工作

20、,为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奠定基础。其中,抗疫档案研究成果较多,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对疫情期间产生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是一项能够服务国家决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工作。58如徐震结合防疫实际经验及疫情防控档案收集的真实情形,总结疫情防控档案收集的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59通过对档案收集主体行为和档案收集客体需要的研究共同推动档案收集工作规范科学化、与时俱进化。3.5 档案保护。档案保护是传承发挥档案价值的必要工作,与文物、图书古籍保护同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畴。(1)理论层面揭示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0梳理档案保护思想理念的演进迭代,倡导加快转变传统档案保护理念,树立档案整体性保护理

21、念、档案动态保护理念、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理念61等档案保护新理念,解读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相关内容。62如钱毅梳理档案保管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保护、保存、管护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不同概念内涵所匹配的保管对象、保管内容及适应态别。63(2)技术层面研究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缩微档案等保护和修复技术。如黄晓红等比较研究真空充氮消毒法和等离子臭氧消毒法的灭菌除霉效果。64(3)策略层面分析档案保护不足之处,提出档案保护工作优化建议。如宋帅分析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现存障碍有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和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65王英等构建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模型,提出各个利益相关者

22、保护侨批档案的具体措施。66总之,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为档案保护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档案保护的优化和进步推动着档案工作迈向更加科学合理的阶段。3.6 档案服务。档案服务是连接档案资源与档案用户的桥梁,也是实现档案价值、彰显档案工作意义的重要途径,67是受到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热门研究主题,学者们聚焦于:(1)档案服务工作的优化路径与模式。新形势、新环境、新技术给档案服务工作带来挑战,同时公众也对档案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档案服务工作正在优化 学 界 观 察18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升级,不断创新发展。学者们提出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开展的优化路径,68思考后疫情时

23、代下档案服务的策略,69探求档案信息服务与媒体融合的契合点,70并融入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提出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71(2)档案知识服务、智慧服务的架构模型。学者们从梳理智慧档案馆相关理论入手,探究智慧档案馆知识服务的层次架构,72结合用户画像技术构建企业科技行政审批档案知识服务模型,73在技术环境赋予的时代机遇下激流勇进,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能力。74(3)档案服务企业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档案服务企业蓬勃兴起,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探究档案服务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5分析珠三角地区档案服务行业监管的现状、问题、对策,76

24、构建档案外包服务企业人员胜任力模型,77提出我国档案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78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在国家治理的变革中,各档案机构不断注入新思维,开展新模式,推动档案服务工作向着内涵更深、范围更广、路径更优、服务更新的目标高歌猛进。3.7 档案治理。学者们立足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调研各类档案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其提升之路和转型之路,如突发事件档案79、科研机构基建项目档案80、文学档案81、流动人员档案82、企业境外档案83等,多视角、多层次、系统化丰富档案学研究体系。而伴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治理概念产生,档案治理是治理理论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是档案管理的新发展,是更高层次的

25、档案管理,84档案治理这一概念可谓中国的独创,是中国档案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支撑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85亦是当前档案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1)研究丰富档案治理理论内涵体系,包括档案治理概念体系86、评价体系87、档案制度建设与档案治理现代化关系辨析88、研究现状和未来图景89等。如倪丽娟对档案治理本质、档案治理思维出发点与目标指向进行研究论述。90(2)总结实践工作,分析档案治理的具体实践案例,91发现档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治理机制,93提出“数智”时代档案治理策略和路径,94推动档案治理能力建设,95构建自治、法治、共治三位一体的档案馆

26、档案治理体系,96加快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也有学者对档案治理视域下水电企业档案工作97、离散档案数字回归98、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监管99等展开研究。未来要不断拓展我国档案治理研究视野、完善我国档案治理理论体系、丰富我国档案治理研究方法、提升我国档案治理实践效能。3.8 档案学专业建设。高校档案学专业作为培养档案人才的主阵地,档案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一直是学界研究热门。一方面学者们持续关注传统档案学教育模式和机制的更新以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如赵雪芹等构建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从基础性理论课程、融合性应用课程及开放性实践课程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100

27、。周文泓等提出整体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支持、评估与考核五大维度构成的档案学教学数字转型框架,并提出应用策略101。另一方面,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我国开始新文科建设。档案学专业紧跟国家宏观战略,在多元学科融合和信息技术引入的潮流中,学者们纷纷探究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人才培养策略和专业发展路径。如聂云霞等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模式为途径、课程体系为抓手、育人平台为推手、师资力量为保障的“五位一体”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优化路径102。其中,课程思政和计算档案学是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重点。3.8.1 课程思政。20

28、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03”。学者们研究档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难点、模式和路径,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如徐拥军等从队伍建设、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提出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104。马捷等结合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的特点,构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并以档案学为例,介绍该模式指导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及成果105。同时,还有学者研究如何利用档案学本身优势如抗疫档案106、抗日战争档案107、红色档案108等特色档案资源开展思政教育。3.8.2 计算档案学。计算

29、档案学旨在为计算机同档案学的跨学科融合形成理论基础,聚焦于将计算方法和资源应用于大范围的文件/档案处理、分析、存储、长期保存和利用,以实现更高效率、生产力和精准度的鉴定、整理、描述、保存和利用决策,并助力参与和开展使用档案材料的研究。109学者们在辨析其概念内涵110和特点111,探析其在中国发展前景112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档案学发展建议。如周文泓等解析计算档案学发展局限以及新文科建设提供的发展机遇,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要点,提出计算档案学发展策略。113此外,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

30、资源管理”。对于这一学科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学者们探讨学科更名给档案学专业带来的影响,114思考学科更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15,提出在新目录指导下的档案学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116。还有部分学者将档案馆等机构教育作为高校档案学学科教育的补充展开研究,如钱思雨提出我国档案馆进行青少年教育活动建设路径117。总之,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线上线下双向并进,打造“智育”和“德育”能力双优的档案学专业,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职业道德,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新时代档案人才。3.9 档案机构。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

31、决定,我国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档案机构由“局馆合一”改为“局馆分设”,理顺职责,政事分开118。一方面,学者们梳理档案机构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19,分析档案机构改革后对档案事业的影响120,探讨档案机构自身定位的重塑,121提出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122、加强我国档案行业协会建设123及如何做好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124的建议和路径。另一方面,学者们针对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服务外包125、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126、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协同机制127等展开研究。学 界 观 察19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同时,学者们聚焦档案机构的研究还包括:(1)定位各类档案机

32、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履行的职责128,针对各类档案机构的设置、运行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如王强等分析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企业档案机构设置及其运行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129(2)梳理档案机构评估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档案机构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30提出档案机构评估主体多元化协同发展策略。131(3)以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132和档案机构短视频平台133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运营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用户体验、服务质量、传播效果和管理水平的策略与建议。总之,学者们立足时代新要求和行业新背景,从专业角度探讨档案机构职责、运行、发展等,以期对提升和改进档案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裨益。3.10“十

33、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档案界头等大事,迅速引起学界热议。规划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学者们从“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面临的全新机遇和主要挑战出发134,结合规划解读制定新时期电子档案管理、智慧档案馆建设、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服务等各方面核心任务和重点内容。如蔡盈芳从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和档案信息化5个方面进一步说明“十四五”时期企业档案工作重点任务安排135。同时,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规划提出的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实现和“十四五”时期档案事

34、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如陈慧等立足于规划文本内容,围绕主体、资源、技术及文化四维视角探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与方式,136冯亮秋等结合规划研究新时期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方向。137此外,学者们还关注档案法治建设138、档案学术研究139、档案统计工作建设140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档案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41。通过专业解读和研究明晰“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思想理念、目标原则、任务要点,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推动规划逐步落实。3.11 档案法研究。自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新修订档案法起,学者们纷纷展开相关研究助推国家档案法治建

35、设。(1)微观层面结合新档案法具体条文对其中档案安全、档案征购、档案销毁、档案利用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如肖秋会等针对新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辨析档案征购行为的独立性特点,梳理其立法沿革,指出档案征购面临的问题。142栗相恩通过对新档案法“法律责任”章的分析,发现其规范内容主要属于处罚性规定143。宏观层面思考新档案法立法理念144、立法特点145、现存不足146和实施要点147等。如邓君等从立法结构营造技术和语言表达技术两个方面对新档案法展开分析,阐明新档案法的科学合理性、新颖完整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准确性。148(2)新档案法实施向档案事业各方面提出新要求149,学者们研究在此背景下档案资源建

36、设、档案开放利用、档案数据治理、档案众包、加强档案职业道德建设等具体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策略和优化路径,形成档案工作新规范和新格局。如聂云霞等分析当前我国档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主体权责、监管客体、监管技术、监管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并构建新档案法背景下档案监管新格局。150总之,学者们从新档案法出发,丰富理论内涵,在实践中规制档案行为,指导档案工作,促进新档案法贯彻落实,推动国家档案法治建设。3.12 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研究对档案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该主题学者们聚焦于:(1)分析档案文化传播现有特点、影响因素和

37、面临问题,构建档案文化传播路径和机制等。如赵彦昌等认为档案文化传播要注重分析公众需求、联合“新”“旧”媒体和加强多元合作。151(2)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运营以及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模式和提升策略。如饶圆等在研究广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建议152。郭若涵等从档案文化创意服务主体、内容、效果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153。(3)探索档案文化育人功能和惠民功能,提出档案文化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的路径154,如黄霄羽等提出档案馆文化惠民服务实施策略155,王玮从核心资源、保障要素、输出形式、运行环境四要素出发,构建高校档案文化育人体系1

38、56等。(4)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模型157,研究企业、学校、乡村等档案文化建设的问题和路径等。如刘业群引入PEST分析法,提出高校档案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158朱彤等探析口述校史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159学者们的研究推动着档案文化深层次挖掘、多领域开发、广范围传播,使档案文化价值发挥更充分,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档案智慧和档案力量。3.13 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强劲引擎,在社会信息化朝向更高质量、更广范围发展的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持续远航。(1)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策略探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

39、性工程,尤其是在新时期,在技术相继更迭的深远影响下,更加需要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我国学者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明晰档案信息化建设统筹主体、档案信息化建设支持主体和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主体的职责160并提出五大保障路径,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顺利实现。161同时,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职业也陷入危机,亟待重塑,因而学者们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四川大学档案馆重塑档案职业的措施,162提出信息技术革新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路径。163(2)不同行业、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不同行业与企业需要依据行业性质、发展目标等探索适宜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案,因而学者们分析如工程档案164、地质资料档

40、案165、公安人口档案166、不动产档案167、医疗档案168、乡镇档案169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3)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技术不断赋能、新战略不断推动下,数字档案馆建设日趋成熟。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探索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数智数治”的演进之路,170分析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171构建数字档案馆生态位三维模型,172提出新时期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新型路径、实现思路及发展趋 学 界 观 察20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势。173在技术赋能方面,学者们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入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设计数字档案馆建设体系架构。174在实践

41、试点方面,学者们分析中国华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175、浙江省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176,总结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经验。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档案数据库、档案网站、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平台的完善进步。档案数据库建设方面,王志宇等分析采用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的优势和价值177。黄天娇等探索疫情防控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建设。178档案网站建设方面,赵嘉文等探讨数字文化视域下档案网站建设的意义与价值,179吴琳等构建政府网站网页归档体系,提出政府网站网页归档的发展策略180。档案管理系统方面,学者们对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181、港口企业数字档案管理系统182、政府档案知

42、识管理系统183、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184等进行探究,分析各系统的建设目标、现状、不足等,并提出优化路径。档案平台建设方面,学者们设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系统185,探索信息集成平台在医院统一无纸化病案归档中的应用价值186,并以武汉大学专门档案管理课程为案例,对档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功能架构进行分析。187总之,学者们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打造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助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3.14 档案与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是技术与人文碰撞的新领域,深刻变革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不断拓宽人文学科

43、的研究空间。2009年,王晓光将“数字人文”概念引入我国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开启了我国学者“数字人文与图情档融合研究”的求索之路。188在档案领域,我国学者展开了丰富的研究。(1)档案学科与数字人文共生的理论思辨。数字人文为档案学科提供了重要机遇,因而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构建档案学科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模式、明晰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学科前进的路径。牛力等构建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189左娜等基于共生度分析方法识别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透视出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背景下的档案研究范式。190曲春梅等从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视角考察二者的概念内涵;分析二者双向推动的价值意义;探

44、索二者相互建构的实践路径,推动档案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学科对话与共生发展。191(2)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的开发。数字人文正在快速通过前沿技术打开全新视觉场景,社会信息资源由单调静态方式叙述表达转变为直观动态形式体验传达。192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数字人文赋能下,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呈现出新模式。学者们深入分析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93提出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三维机制体系,194建构面向数字人文的新型档案资源整合模式,195并对不同的档案资源提出不同开发建设路径,如对南侨机工档案196、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197、大型体育赛事档案资源198、抗日战争档案资源

45、199、戏曲档案资源200等进行了探究。同时学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数字人文技术与方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赵雪芹等将本体构建应用于万里茶道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关联组织与可视化呈现:201邓君等构建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完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多维知识发现研究,丰富并拓展了知识发现研究体系。202(3)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档案部门是数字人文的天然合作伙伴,在数字人文概念发展完善的路途上,档案工作不断调整,持续变革,多路径、多维度、多模式参与到数字人文的发展中,在数字技术的渗透下,档案工作逐渐开辟新的场景,二者和合共生。学者们提出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五种应用模式

46、203,分析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知识服务的价值阐释与运行逻辑204,阐明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合理性并提出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策略205,确立民国档案数字人文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206。3.15 档案与记忆。记忆是对过去的感知与再现,在记忆的长河中历史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延续,而档案这种具有证据和记忆功能的特殊文献是社会历史面貌的真实映射207,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记忆研究逐渐延伸,数字记忆、档案记忆受到关注。(1)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社会记忆的构建可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化,

47、具有重要价值。208因此学者们探索档案数据化趋势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定量社会记忆构建方法209,探讨档案参与构建社会记忆的可行路径,210提出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框架,211重构档案合理管控社会记忆的策略。212社会记忆理论为档案理论和档案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因而在宏观讨论基础上,学者们基于社会记忆视角,分析日本细菌战档案编纂利用的价值、困境,213阐释疫情防控档案征集的理念与策略,214提出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路径,215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和社会记忆传承中的功能和价值。216(2)档案记忆研究。档案记忆是社会记忆主流力量,档案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形态,一方面具有社

48、会记忆的共性,另一方面与其他社会记忆相比也有自身特质,因而学者们对档案记忆进行了深入探究。217学者们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了剖析和揭示218,提炼出英国Memory Lane项目在区域档案记忆项目构建中的经验219,结合社会融入理论对档案记忆建构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220。随着研究的深化,档案记忆研究向着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自然延伸,学者们站在档案记忆本体立场上创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221基于知识管理勾勒出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222并结合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过程思考档案记忆再生产如何实现对身份的“知情意行”四个层次的认同,223进而在对档案记忆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

49、时代档案记忆建构的方法及流程。224(3)档案与数字记忆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档案记忆的研究重心渐渐从传统形态转变到数字形态,数字记忆研究进一步发展,225学者们分析档案馆数字记忆的价值及构建路径,226探索档案著录工具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应用,227总结数字记忆与新时期国家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内在联动,228用数字记忆建构过程来划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模式,汲取数字记忆理念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具体路径提供支撑,229同时,将数字记忆理论融入档案资源开发中,开发 学 界 观 察21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中大记“疫”档案知识图谱,230构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231提

50、出晋商档案资源建设策略,232以智慧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思维理念挖掘档案信息资源。233学者们通过对档案记忆及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应用研究助力历史面貌再现和当前文明赓续,更好地完成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3.16 档案与大数据。大数据正在掀起各领域与行业变革的巨浪,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大数据也给档案界带来了新转变,档案工作正在经历一个从接收保管纸质档案到接收保管电子档案,从管档案实体到管档案数据,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到联网共享的变革过程,234我国档案学者瞄准大数据赋能发展的新契机,着力寻求档案研究的新突破。(1)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研究。大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