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47997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当前学前儿童美术领域的教育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变革。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为幼儿所接受和喜爱。在回归泥土朴质的气息中,既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启发了幼儿创造和发散性思维,并在无形中培养出孩子独特的艺术美感。全国许多省市学校的实践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幼儿园仍以上课或集体教学活动

2、为主,相对来说,幼儿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就是在自由、分散活动时,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放羊”的现象。70年代始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的传入,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被各所幼儿园普遍接受并运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方式,它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多方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我园近几年一直在研

3、究“陶艺教育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研究陶艺教育对幼儿潜能开发的可行性,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幼儿的集体陶艺教育课程。随着陶艺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教师主观安排的活动内容和计划会不会压抑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的个性有没有得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何让陶艺教育活动在深入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是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我们想尝试通过陶艺区域活动的手段,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在创设的氛围环境中、在提供的

4、丰富的活动材料中,幼儿获得精神满足和愉悦,幼儿乐于用泥塑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意想中的美好的东西,乐于观察美好的事物、乐于对美的事物进行审美。在各个活动区域中充分发挥陶艺区域的核心辐射作用,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二、课题的界定“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艺教育的研究”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幼儿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基础:幼儿年龄阶段具有好

5、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随意联想、拟人、神化。而泥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它的趣味性、可塑性、创造性,常让孩子陶醉其中、乐此不疲。陶艺区域教育活动以自由宽松为前提,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理论,强调要“以孩子快乐为本”,其中指出“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切的知识和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获得的。 2、教育学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思想就是操作”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

6、的活动。并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活动过程。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思想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儿童通过操作和活动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3)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发展的哲学基础。因此,本课题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作为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及方法论。不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以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幼儿教育指导规程中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论 规程强调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

7、于:一是从自身发展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幼儿发展的要求。二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这一培养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出统一规格模式的产品,教育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人,造就一代有着丰富个性的新人。因此,个性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活动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创设幼儿陶艺区域为手段,实现最大的陶艺教育的作用,探索陶艺区域教育的价值所在。 具体的目标:1.幼儿发展目标: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主题教育的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

8、的区域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充分享受陶艺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2. 工作目标:设置开放的幼儿园陶艺公共区域,为幼儿和家长提供自由玩泥的空间使陶艺特色教育深入家长心中。将规程与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园的教育实践中,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完善我园的陶艺园本课程。 3.教师发展目标:理顺教育关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角色的转变,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专业水平。 五、研究内容(1)开发和优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2)以陶艺为核心,探索各区域之间的整合。 (3)研究陶艺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4)研究和开发陶艺公共区

9、域。 (5)在陶艺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任务与方法(一)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1. 准备阶段(2004、8 2004、9)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与理论学习,制订课题设计方案和目标, 实验班设定子课题并提交计划。 2. 实施阶段(2004、10 2006、6) 围绕课题的各项内容开展研究,撰写有关论文,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案例。 3. 总结阶段(2006、7 2006、8) 结题阶段的各项准备:完成结题报告、汇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集和案例集、有关照片影像资料等)。 (二)主要任务:1. 分阶段实施研究计划。 2. 组织开展陶艺区域教育活动

10、观摩与探讨。 3. 开发陶艺公共区域,研究其价值。 4. 阶段性测试及展示阶段研究成果。 5. 整理、完善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教材、教案,构建陶艺区域园本活动课程。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同时辅以相关文献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我园通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入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区域活动的内涵,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当作一种对话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对话,积极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组织参

11、与活动,给幼儿留有充分自由活动、探索、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幼儿自主、自信、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目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依据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特点,以幼儿的自发活动为基点,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的目标,“以娱乐为基本的功能,以幼儿的动手操为主,以激发、保护、增强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在生动有趣的陶艺区域活动中,在老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个性自由发展。”并分各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目标。 *34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泥性,认识泥塑的材料和工具。 2、掌握简单的泥塑技能(搓、团圆、压扁、捏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立体形象。 3

12、、进入区域活动氛围,愿意参加陶艺活动,体验自由的区域活动的快乐。 4、愿意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5、对美的事物感兴趣,感受操作中泥的变化,并尝试塑造简单的立体形象。 *45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主动观察区域环境,主动参加陶艺区域活动,对陶艺区域活动有兴趣。 2、初步理解形象和主题的意义,尝试用泥塑形象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 3、能欣赏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泥塑作品,并尝试评价。 4、在区域活动中与同伴初步合作,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注意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性,并学习收拾整理。 5、根据区域的内容、泥的性质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发挥想象和联想,尝试用团、捏、压

13、、搓、擀等技能作出泥塑作品。 *56岁区域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多种陶艺区域活动,并能创造性的表现。 2、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能进行陶艺区域活动,制作玩具、礼品、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3、学会合作创作,共同完成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4、进一步开拓思维空间,想象创作,提高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设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陶艺公共区域,保障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激发幼儿创作欲望。1.陶艺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各班创设幼儿玩泥的活动区域,同时,营造陶艺活动的氛围,区域内提供湿度合适的泥巴和一些操作工具、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操作。 (1)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材料投

14、放。 陶艺活动区域必须具备能满足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相关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三类:(A)供幼儿操作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准备软硬、颜色、质地不一的陶土,及清水等。(B)供幼儿操作用的各种工具,如:泥工板、竹木制的刮板、刻刀、铲子、转盘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绳子、钉子、牙签、树枝、竹管等。(C)适合幼儿欣赏、模仿的各种各样的陶瓷工艺品、小品,如:茶具、烟具、花瓶、酒瓶、泥娃娃、储蓄罐等。 (2)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 陶艺活动区域的布置我们主要采取了分区布局设计的方法。(A)陶瓷艺术作品陈列区:将家长、社会人士捐赠或向他们借用的陶瓷工艺品,集中陈列展示。(B)幼儿作品陈列区:将幼儿较成功的作

15、品集中陈列展示,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有利于幼儿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进对陶艺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感兴趣。(C)陶艺操作区:是幼儿陶艺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陶艺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 2.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时间的灵活性。幼儿可以在晨间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午餐后等自由活动时间,自由地去玩,是自主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在同一时间内,幼儿可以进行不同的活动,保证幼儿有自己充分使用和支配时间的自由,又有与别人交谈分享的时间。 3.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开放性和共享性。 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空间是开放的,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可是对区域的布局,

16、材料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区域活动中各个区域之间是彼此开放的,虽然表面上看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内在却始终有一条灵魂与“气”,构成神聚的有机体。充分利用幼儿的陶艺作品,发挥它们在不同区域的互动作用。如在幼儿制作的小花盆里种植小花与小草;引导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比轻重;启发幼儿利用陶艺作品开展娃娃家、菜场游戏;鼓励幼儿利用陶艺作品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如:主题性区域活动“我们爱小鸟”中,陶艺区幼儿给小鸟安家,制作食物、礼物送给了小鸟,与表演区、生活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不断走向丰富 和深化,各区域间

17、实现了内在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开放的区域活动加强了区域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区域活动中,资源实现共享,如在大班的主题性区域“秋天”中,“泥巴”是一种共享的资源,“陶艺”这个元素渗透到了各区域中。其中,“准备过冬了”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动物的家或食物等,“种子储存罐”活动区中,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各样的容器造型,“丰收的水果”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水果的造型,体验丰收的喜悦等,各区域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经验,物品互赠。这种区域的设置由“划地为圈”向开发、互动的方向转变,实现了艺区域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 区域的共享还体现在开辟了设立在公共场所的陶艺区域,如走廊、楼道、陶艺室,随时为幼儿和

18、家长开放,教师分工负责服务,幼儿和家长可以在放学后的时间段进入陶艺区域活动,使幼儿和家长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为幼儿和家长创设了自由玩泥的空间。 开放的公共陶艺区域使幼儿在活动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也更富有创造性,更是为陶艺爱好者开辟的新天地。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带来的是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活动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三)陶艺区域后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调动幼儿参与区域后动的积极性 陶艺区域活动可以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两种形式,无组织的形式一般是幼儿在晨间活动或饭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幼儿已经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组织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生成的区域活动,有一定的

19、目标性,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这里要阐述的是有组织的陶艺区域活动。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调动了幼儿参与陶艺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1.参观 陶艺活动区域为幼儿陈列了丰富多样非常吸引幼儿眼球的陶艺作品,营造了鲜亮的陶艺主题环境,我们经常诱导,启发孩子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浏览,并启发他们进行对作品的评价、讨论,从而给孩子强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作品和环境成为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散发它们特殊的潜在的熏陶作用。在幼儿参观陈列的陶艺作品时,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幼儿的陶艺兴趣、强化幼儿的陶艺技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也邀请家长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配合我们搞好陶艺活动。 2.与游戏相结合 这是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启发引导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开展陶艺活动,幼儿会感觉陶艺很好玩,能自觉愉快地投入,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启迪智慧,开拓想象力。例如:启发幼儿办“娃娃家”的陶艺游戏活动。教师问幼儿:“娃娃的家里有什么?”幼儿答:“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碗筷”“有床”教师再问“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会用泥做碗筷。”“我会做汤团、元宵”于是,幼儿将陶土在手中团、搓、揉、捏、压,忙得不亦乐乎,随着泥团的变化,各种用陶泥做成的幼稚作品一个个诞生了,“娃娃家”办起来了。3.在主题活动中进行 教学主题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

21、,陶艺区域活动应该是在主题下的活动,可能是相关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主题系列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主题活动中不断引发幼儿的问题和兴趣,了解幼儿的需求,并随之创设相应的区角活动环境。例如:我们在实施“秋天的水果”主题活动时,布置了不同的活动区:观看影像资料,欣赏实物、果叶配对、泥塑水果等。由于有了区域提供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的创作不再是凭空想象、不再是无所适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每样水果都充满了个性与想象,陶艺区域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如,组织一次足球赛后生成“足球”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先提供足球场的图片背景,启发、引导幼儿进行围绕“足球”进行的想象思维,幼

22、儿会自选操作工具和材料,塑造各种动态的运动员形象,形成与“足球”相关的各种作品。主题与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区域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区域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幼儿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学了“数与物相匹配”的科学活动内容,课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预先投放5只小熊,由幼儿用泥制作5只小碗,分别放到5只小熊的旁边,进行匹配。如果5只小熊从大到小排列,幼儿与之相匹配的泥塑小碗也能从大到小排列。这样既可以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陶艺活动能力。5.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

23、透,相互交叉。比如讲故事和陶艺区域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如: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又如春游活动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在组织幼儿春游“恐龙园”后,教师启发孩子回忆在恐龙园看到的情景,然后引导孩子进行陶艺制作,幼儿制作的憨态可掬的恐龙就会一一展现出来,成为陶艺区域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陶艺区域活动还能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把幼儿制作的陶艺小花盆里,种植小花、小草;引导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比轻重;启发

24、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打击乐练习?,让幼儿感受到陶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幼儿的区域生活密切联系。 以上是我们开展陶艺区域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活动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四)转变教师在角色活动中的角色身份,“变不指导为指导 ”,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幼儿的活动区域是幼儿最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教师并不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如潺潺细流般的指导,促使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启发和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营造的是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相应的物质环境。 1.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 一些研究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人

25、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首先,教师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想法和提问,肯定他们的观点,而不要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其次要减少规定。如在区域活动中并不拾所有的幼儿都能按照老师或同学的提议来有目的的操作,有的幼儿看到操作工具,特别喜欢用,用刀子在泥巴上画几条线,戳几个洞,所做的动作与内容无关,而且幼儿在操作中特别喜欢说话。我们不要简单地禁止,而是要个别对待,理解幼儿行为的特点,从情感的归宿点进行引导。其三,要给予幼儿区域活动一段不受评价的时间,使其想象不受阻碍。这是一条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轻

26、易评价幼儿的创新成果,这样会给幼儿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怕被批判的紧张情绪,以使幼儿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教师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适时地给予他们信息反馈、提供容许、赞赏的环境,在这里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这正是区域活动的特点。2.创设区域活动背景,引发幼儿创造。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造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掌握哪些技能,幼儿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物质环境中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老师的指挥。我们非常重视陶艺区域活动的背景的创设,特别是主题活动。如“冬天”的主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提供冬天的图片和冬天的物品在陶艺区域中,幼儿就会受到启发,用泥塑造冬天人们的活动、冬天的景物等,表现出对冬天的认识和情感

27、。 3.提供丰富的、开放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创作。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如小班上半学期,在区域内放置碗筷,幼儿能受到启发制作简单的元宵、面条等,在中班放置一些插花,幼儿会制作形态各异的花瓶,在大班设置绳子、铁钉、树枝、麻布等材料,幼儿巧妙地用各种富有纹理的物品进行创作,远比用刻刀刻效果好得多,幼儿觉得非常有趣,并乐意尝试。4.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隐性指

28、导。教师们对在区角活动的指导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隐性指导,能有效提高幼儿对材料的敏感度,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尝试在操作和实践中解决问题。“变不指导为指导”,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玩泥巴的游戏。提高幼儿探索环境、自主学习、主动收集信息、个性化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大班“秋天”的陶艺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多种隐性指导的方式,教师以“秋姑娘”地身份参与活动,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幼儿心理的环境就宽松了。在制作树叶拓印的区域内,由于幼儿以前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操作,老师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暗示幼儿有序操

29、作,帮助了幼儿获得成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努力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促进幼儿的多方面的发展。 5.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有关游戏与问题情景,启发幼儿探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进而进行尝试、操作。如在陶艺区,教师投放干裂的泥、水分适当的泥、烂泥,让幼儿尝试做同一样东西,幼儿会发现干裂的泥造型有困难,会崩开,而烂泥做的东西会坍塌。如何让干裂的泥和烂泥变成软硬干湿合适的泥?水分不同的泥适合做哪种类型的泥塑?通过老师的启发,幼儿自发探讨与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导观

30、察,鼓励探索。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所提供的材料,讨论可以做些什么?怎样玩?当幼儿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启发或援助,帮助鼓励幼儿获得成功。 (3)展示作品,交流分享。让幼儿介绍自己探索操作时碰到的困难、作品制作方法的演示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坚持性及探索精神,并学会分享。(五)形成陶艺特色的园本课程幼儿的陶艺教育,我园在近几年中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依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在陶艺活动中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课题结题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让陶艺走进区域。以年龄特点为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单元,各单元的划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

31、,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发性的陶艺课程。(六)陶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宣传、交流、请家长来园观摩陶艺区域活动、参与陶艺制作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陶艺教育的认识,增强幼儿园与家庭对话与沟通。使家长能协同幼儿园共同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与幼儿园合作。我园与同创办陶艺特色的市三中、博爱路小学“手拉手”,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园还充分挖掘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于2002年6月、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三届陶艺节,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陶艺,参与陶艺活动的同时,提升了幼儿园的

32、知名度与美誉度,并整合幼儿园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幼儿园陶艺教育的发展。 八、结论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以陶艺为特色的幼儿园新风貌。我园以纲要为指导,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开发了幼儿园陶艺区域活动课程,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鼓励幼儿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和表现、创造美,使幼儿富有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以陶艺区域为主线,突出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与陶艺园本课程相融合,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2、幼儿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潜能得以最大能量的开发。通过自然观察法和调查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

33、,感到: ( 1)幼儿对陶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幼儿对陶艺活动更有了自信。 (3)幼儿进行陶艺创作有了更加丰富的手段。 (4)幼儿的陶艺创作更有灵感。 (5)幼儿在陶艺活动中显得更为快乐。 (6)幼儿更加学会观察、合作。 3、教师的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实验班的幼儿,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个案记录、分析,研究课等,逐步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使我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34、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撰写的有关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发表。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或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关爱幼儿,与幼儿平等交谈,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建立良好个别关系,积极回应幼儿的行为等等。(3)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幼儿,良好的活动环境、师幼关系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宽松、自由、平等与尊重,他们活泼、大胆、敢想、敢于探索,尽情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想象创造,思维明显活跃了,创新的火花时时喷发。幼儿创作的陶艺作品很多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具有鲜明的个性,屡次在全国、省、市获奖。九、问题与思考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对教师

35、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区域活动,教师要有自己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幼儿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进行再创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十、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陶艺区域活动课程让陶艺走进区域;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的论文;幼儿获奖作品及证书;成功举办第三届“陶艺节”;专题录像片。 十一、课题组成员课题组负责人:朱薇 陆敏喻 课题组主要成员:叶丽敏 庞洁 徐舒琼 李美侠 朱萍 陈苏南 十二、参考文献*怀念老教育家陈鹤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说陶论艺(杨永善著) *陶艺制作与欣赏(王奇、张温帙著) *陶艺设计与制作(耿大海、薛慧志编著) *现代欧洲陶艺教室 (杰奎姆曼宁切维利亚克莱门特著,董苏学译) *美育学科与素质教育研究 (白月桥、何宵鹏、何二元主编) *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唐淑主编)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唐淑主编)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 *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从理念到行为(周稽裘主编) 2006年7月初稿 2006年8月修改 17 /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