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5187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_刘立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年2月第38卷第2期 CJTCMP,February 2023,Vol.38,No.2 474 仁心雕龙 通信作者:周立群,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邮编:100029,电话:010-53912017,E-mail:孙永章,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财富嘉园A座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扶阳专业委员会,邮编:100101,电话:010-58650036E-mail:“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 互动考例刘立安1,孟月2,焦云洞3,刘怡桐1,李蔓荻1,王育林1,孙永章4,周立群1(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

2、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学术部,北京 100101;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扶阳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101)摘要: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考察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维度,继而以“泉”从本义上紧密联络于“冥”为桥梁,结合象思维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观,挖掘与之相应的“坐忘”与“坐井”方法论。进一步在天人互动“着象”前提下,呈现“天泉鲲鹏”比类思想理论体系雏形。而后,举例式探究此体系对中医理论解码的反哺,具体探例涉及哲学坐标系转换下的中医六经,五体理论的立体解构视角,从诸症归心至针刺治神实践的“归真”链条等。关键词:文明探源工程;钥匙;庄子哲

3、学;中医经典理论;解码;鲲;鹏;司天;在泉基金资助: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No.2021-QNRC2-B0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社科培育项目)(No.2022-JYB-PY-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8BZS174)Interact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Zhuangzi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key theoryLIU Li-an1,MENG Yue2,JIA

4、O Yun-dong3,LIU Yi-tong1,LI Man-di1,WANG Yu-lin1,SUN Yong-zhang4,ZHOU Li-qun1(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3Academic Department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Beijing 1

5、00101,China;4Specialty Committee of Fuyang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Beijing 100101,China)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the key to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mensions of Sitian and Zaiquan of the five movements and

6、six qi,and then analyzes the image views of Kun and Peng in Zhuangzi Xiaoyaoyou by using Quan which can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Ming as a bridge in its original meaning,combined with the image thinking,and excavat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ology of sitting and forgetting and sitting in the well.Fu

7、rther,on the premi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the theory system of Tianquan Kunpeng analogy is initially presented.Then,it explores the feedback of this system to the decoding of TCM theory with examples.Specific research examples involve the six meridians of TCM under the transform

8、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oordinate system;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de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body theory;From the theory of returning to the heart of various symptoms to the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to treat the spirit.Key words:The project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

9、n;Key;Zhuangzi philosophy;Class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oding;Kun;Peng;Sitian;ZaiquanFunding:Young Elite Scientists Sponsorship Program by CACM(No.2021-QNRC2-B09),Basic Science Research Fund of Beijing Un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 Cultivation Project)(No.2022-JY

10、B-PY-003),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No.18BZS174)内文1.indd 4742023/2/10 16:56:23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年2月第38卷第2期 CJTCMP,February 2023,Vol.38,No.2 475 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哲学体系,需扎根于中华原生文明。在原生文明的探源研究中,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文字记载与文献积成而论,有学者1-2认为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头颅”期,诸子著作是最贴近文明源头记载华夏学术与哲学的传世文本,

11、其内容可以和中医经典所载内容相互印证。在中医经典与先秦诸子经典的互动研究中,以中医延绵不绝的实用生命力为钥匙,可打开先秦诸子思想宝库之门;先秦学术思想的探究成果又可反哺中医经典理论的解码。这既是中医“钥匙观”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性落地,也是对中医药更好地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途之探索。中医运气“司天”“在泉”钥匙考 1.“司天”“在泉”论有异于常规天地模型 众所 周知,中医基础理论非常重视人所处的大环境模型的构建,相应形成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特征3。中医人体外环境模型构建着眼的重点乃是“天地”,从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所言“提挈天地”方可“把握阴阳”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论即多以天地为参,近

12、乎将此环境模型全方位比类应用于说明人体结构、生理、诊察、论治等诸多方面。内经论及脉诊部候与针刺深度等内容,则进一步以天地与人合为“三才”,相应明确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由此,天地模型作为中医主流人体外环境模型,一直为后世所重并沿用。但是,内经 同时记载了一种非常规的外环境维度,那就是阐释运气学说的至真要大论中的“司天”“在泉”之论。在此论中,空间的上下不再以天地为经,而是将“地”换作了“泉”,这一非常规论述背后的思想映射值得探索。2.根于文化土壤的“司天”“在泉”考 中医之理不出也不悖沉淀于文化土壤中的自然、生活之理。在中华文化中,借“泉”来表述空间上的“下”之维度并不鲜

13、见。如古人认为人死后即“长眠于地下”,这说明了空间中最下之处并非大地,而是地下。地下之处也有其称名,常言所谓“九泉之下”,也称为“冥界”。故从文化传统看,泉是比地更为幽深的空间维度。当代哲学学者张文江、赵汀阳对中华“山水”文化气质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在古代,人可至的最近天处是高山,所感“润下”之水的极深处是泉4-5,故山水中隐含着古人对空间上下维度的哲学感知,“山水”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渔樵”均属于构成古代文明根系的基本意象。回归中医,以五行哲学模型分析,天在极高、配属为火,大地居中、配属为土,泉在最下、配属为水,则“天地”与“天泉”均包含于中医心火-脾土-肾水的“水火相济、中土斡旋

14、”周流模型中。进一步论,两个模型之间也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天地模型多用于哲学思想类比,把直观的“天地”直接定作空间上下之经,更易于人们对类比的理解与把握;天泉模型主要应用于分析人体与外环境(自然)因时而变的“运气”周行,将人和地一体置于扩展后的天与泉“气交变”之空间中位,在甲子干支标引下呈现空间上气交“德化政令”的时间节律变化与人的互动,形成时空统一的运气学理,更加贴近客观实际。此外,将人看作脚下所踏土地的一部分,也可从文化中的“中国”“黄帝”等人文意象侧映出来。打开庄子逍遥游“鲲”“鹏”思想宝库1.象思维视域下“天”“泉”续络“鲲”“鹏”在中医象思维中,将实存物质范畴之万物以思维抽离其象(

15、即抽象过程),在万象归类的基础上可进行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6-7。由此而论,抽象后的“天”与“泉”均是背景式的维度描述。通过此抽象化背景,可联络、外拓的相应事物之象,即直接见载于庄子逍遥游。庄子 逍遥游 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83。据上所考,文化中的“泉”与“冥”有相通的指向。考“冥”之本义,说文解字载:“幽也。从日六,冖聲十六日而月始亏”9241。从术数而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历法中,六日、十六日五行配属也为水10-12。这均说明,“冥”与幽隐于水之“泉”其义相转。由此可见,与泉相连属的物象,即是北冥之“鲲”。对于鲲,庄子逍遥游还载:“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抟扶摇而直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16、,负青天”83。可见“鹏”即应天之象。据此也知,鲲、鹏二者既有比类于天、泉的相对性,也具“鲲化鹏”“天水一色”的内部互联性。2.以本义考为先导的“鲲”“鹏”意象观 逍遥游所载“鲲”与“鹏”直观上描述的是鱼、鸟物象,但此二者并非自然界客观存在范畴,带有庄子强烈的主观抽象与构想,其更近乎意象。对意象进行考察、分析,即可以抓取出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与逻辑 结构。内文1.indd 4752023/2/10 16:56:23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年2月第38卷第2期 CJTCMP,February 2023,Vol.38,No.2 476 从本义考察出发,“鲲”字,其“鱼”字旁应水之象,破

17、其义的关键落在“昆”字上。集韵记载:“昆,戸袞切,音混。义同”13。说文解字记载:“混,或作浑。又混沌,元气未分也”9386。可与老子 所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452相参,应事物的原始本象,表示事物的本始状态。事物的本始状态则又分两种,一是“潜龙勿用”式的初始态,一是“过尽千帆”后“见群龙无首”的返本归真之态。“见群龙无首”即近哲学正熵态。同样,“鹏”字,其“鸟”字旁应天之象,考其“朋”。说文解字记载:“朋,古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9138。康熙字典 载:“朋,群也”15。群有多之义,如“群众”“群臣”;又有分之义,如“人以群分”。可见“鹏”有繁多、类分之指,应事物的蓬勃万象之分,表达事

18、物由本始状态显化、负熵化,渐达“飞龙在天”的繁盛状态。相应有学者指出,周易中所描述的“得朋”“丧朋”,并非朋友之“朋”,而是指能否把握事物的纷繁万象16-17。“天泉”“鲲鹏”相应方法论和深度互动体系1.坐井观天与坐忘 人主观能动地认识空间“天泉”维度与事物“鲲鹏”意象,以及二者的综合与互动,并以之指导实践,即会创造与产生相应的方法,这些方法论也见存于文明宝库之中。古人在天之维度上,所观察的对象即为身外之天象。回溯意象观,这些天象的主体内容,即“鹏”所代表的万象。其实,古人观天重视“圣人南面之道”,往往坐北朝南。居天幕南部的恰是属火的朱雀七宿,其以鸟之意象,也与鹏鸟之象相通。其在文化中有迹可循

19、的具体观法表达,指向的是“坐井观天”。考“井”字本义,说文解字 记载:“八家一井,象构韩形”9183。广韵记载:“象九区之形”18。可见,井的本义是一种划分九区之表达,例如周代用于田地的规制与划分的“井田制”。回观“井”之字形,其本身即是九宫格状。故从文化根系论,“坐井观天”指的并非司空见惯的“眼界局限”之义,其表达的是一种划分九格,建立坐标系,以观测天象、规整鹏之万象的方法。此坐标系及其衍生的观测知识(经验)体系,即归入九宫之学。在中医领域,依赖这类坐标系,即可实现中医原创思维“取象运数”的主体进程19。“万象”与“变数”具备多样性和变化性,中医相关坐标系即也顺应“象”“数”之特性。例如,从

20、“井”之九宫外拓,可知中医经典理论中常见的阴阳、五行、六经、八卦等多种取象思辨工具(或哲学模型)均不失为一种坐标系,且这些数不相同坐标系之间可基于变化而相互联络,进而在推演下互化。此外,在古代生活场所称名中,既见“天井”,又可见“水井”。这启示我们不可把构建坐标系类方法与“泉”“鲲”范畴完全割裂,将其绝对化为“天”“鹏”范畴的独占方法,言之是外观天象、规合万象的主流方法更为准确。居于泉或冥的维度,则“鲲”象潜而不显,并有本始混沌性。在直观性不足的前提下,人能动性的发挥即主要靠基于意识感知的体验实践。庄子 中可见对这类意识实践的直接描述,庄子 大宗师记载:“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

21、谓坐忘”880。对于“坐忘”,晋代郭象有进一步解释,其庄子注疏释曰:“夫坐忘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20。意指破出自我范畴,内外合一。现代对冥想和禅定实践的研究表述与此相类,有国外学者21从逻辑学考察冥想活动,认为其关键在于基于意守正念,逐渐消除大脑在进化惯性上所建立的自我意识边界,打破定义“自我”的界限,与外界合一;德国赫里 格尔的学箭悟禅录22围绕阐述禅修下的东方技艺哲学展开,其指出以身体松弛为前提,回归本体感觉,以体悟跃入本然,实现人、技、道三者合一。同理,也不可将内省回归式的意识实践方法绝对化为“泉”“鲲”范畴之独占。人之“想”均不离“象”,在想象

22、基础上,既可以产生沉潜的冥想,也可以产生纷繁的幻想。幻想以其鹏举九天、天马行空的特点,是科学创新的先锋性力量。2.基于天人互动的“天泉鲲鹏”取象比类体系 自然物象与人脑意象互动映射,即实现“着象”。于“着象”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可进一步实现对万物的整理、重拼,以及对万象的贯通、旁通与变通。如以中医知识体系与“天”“泉”“鲲”“鹏”广泛对参,则肾水、髓海、中医内证体察23-24、治未病等多方面均可与泉、鲲相应;心火、神明、“察色按脉”式取象诊察、辨证论治等方面均可与天、鹏相应。再如结合音韵学系联、通转等方法外拓,则“鲲”可拓至“困”“昏”;“鹏”可拓至“蓬”,又以其象蓬勃昭显,可拓至“

23、昭”,进而即可联系、分析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1441之论。有关取象拓通的例子不再枚举,择其要者进行类比与对比,并基于天人互动对“天泉鲲鹏”体系进行初步总结,见表1。内文1.indd 4762023/2/10 16:56:23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年2月第38卷第2期 CJTCMP,February 2023,Vol.38,No.2 477“天泉鲲鹏”体系哺养中医经典理论解码举隅1.坐标系的繁简变动与六经、五体解构 参照天、鹏范畴方法论考,可知古人阐释中医经典理论所定的各类坐标系之间,能进行灵活地转换推演。这使得经典理论的呈现视角更加丰富、立体,从而也使理论更易于理解与把

24、握。如素问热论提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后张仲景据此在伤寒论中系统总结、提出了外感病的六经传变规律。将此处所用坐标系“六经”转换为更简化的“内外”,则可管窥六经传变中蕴含的人体结构观。初感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均在外表的皮肤筋膜;次传至阳明,其口渴、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症状均在消化道内皮;可见,人体的太阳外皮“嵌套”阳明内皮形成了一个“内外双筒体”结构。内筒与外筒之间的“瓤”中则为六经“三阴”之所居。故病变至“瓤”,可见影响循环、神志、免疫等方面的脉微细、但欲寐、心中疼热、气上冲心等三阴证候。余下“半表半里”之少阳,则位于内外皮与“瓤”的交界

25、、移行部位。人体的内外皮因暴露于外界,最易受到侵袭。例如“水土不服”即属机体不能适应的食物、饮水、空气等刺激了内皮;再如在过敏类病中,邪气(过敏原)侵袭内外,则外皮可见丘疹,内皮可见腹泻、呼吸道组织充血等。在治疗上也是一理,人体的外皮可用针灸直接刺激,内皮则可使用汤药直接刺激,病传至“瓤”中,则难以直接刺激,故病相对难治。综上,由坐标系之简化,可获得一个更具整体性的六经理论视角,也得知古人早已进行了与现代胚胎学“三胚层”理论相类的医学思考。坐标系简化之外,尚有细化。如“五体投地”之“五体”实从一体划分,即指躯干、双上肢、双下肢五部分。将“五体”坐标系再行细分为“节”,则躯干划分为头、颈(脖子)

26、、胸、腹;上肢划分为手(拳头)、腕(手脖子)、前臂、上臂;下肢划分为足、踝(脚脖子)、小腿、大腿。抓住“脖子”关键词,即可“破译”取踝部昆仑穴治疗颈椎病、“缪刺”手腕养老穴治疗踝扭伤等;抓住“头”关键词,可知手握成之拳头与脑所居之头相应,更好地理解“心(脑神)灵手巧”。实际上,进一步结合“同气相求”论和现代“全息”理论推演,即可解码看似复杂的董氏奇穴的设穴规律。2.“鲲”象归真启示下从诸症归“心”到针刺 治神 在识病途径上,中西医学相通,均结合患者的主观感受性症状与医者所察之客观体征。例如伤寒论中所言“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痛、恶寒即是人的主观感受症状,脉浮则是医者“察色按脉”所取客观脉

27、象。不囿于“症”与“象”范畴上的主客对立,二者即混为征(症)象,继而归于判断病在太阳的有效证据,即太阳证。在这些证据中,最令患者痛苦的主观症状定为主诉,代表治病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可见“痛”是患者强烈负面主观感受的表达。在传统文化中,多见将强烈之“痛”与相对柔和之“痒”并用,以泛指负面感受,如生活用语中常见的“不痛不痒”“无关痛痒”等。结合“泉”“鲲”哲学中“删繁就简”归真之道,可知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病机之论,即跳出了纷繁复杂的症状表现之“遮蔽”,因于人之感受不外乎心神所主的意识活动,将所有主观感受性症状归于“心”。考察除心之外的其他四脏,其“诸湿肿满”“诸气膹郁”“

28、诸风掉眩”等相关病机,确较少涉及主观性感受,多以体征立论。所有属于心、主于神的主观感受性症状,其解决也便需围绕干预、调控机体的感受展开,这即可归于内经中所论的“治神”一点上。内经中多见将针刺之法直接旨归于治神之论,如素问保命全形论 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至于具体的“刺之道”上,也不离治神。灵枢 九针十二原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对于上论中的“明”和“苍天”,回观文化相应意象及合参“天泉鲲鹏”比类体系,可知表1 基于天人互动的“天泉鲲鹏”取象比类体系讨论维度类比与对比下的相应细目与关键词中医运气在泉

29、/司天文化意象鲲(困,昏)/鹏(蓬,昭)身体结构观肾水(髓之海)/心火(神之明)意识行动观冥想(意守)/幻想(天马行空)认知与实践近取诸身坐忘(内证)/远取诸物坐井观天(外观);重视本体觉与主观体验/重视坐标系与 客观知识(经验)中医学术应例中医内证体察学/“四诊合参”式取象诊察学;返观内视、心观内象/察色按脉、眼观外象;治未病/辨证论治哲学价值选择抱朴守一、返璞归真/外拓创新、蓬勃发展;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正熵/负熵内文1.indd 4772023/2/10 16:56:24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年2月第38卷第2期 CJTCMP,February 2023,Vol.38,

30、No.2 478 其均与“神”通应。上论中的“风”本身即指气之变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对“云”则有“地气上为云”之释,综合可知“风之吹云”指的是气的交互、变动,并见治神又需落在“调气”一点上。由此,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中总纲性的“刺之道”链条初显,即针刺首需“气至”,后即引所至(得)之气与机体余气交互、变动,调气以治神,使人至于神清气朗状态,以消弥机体一切由心所主、使人感受到痛苦的症状。这与灵枢 终始 所论的“凡刺之道,气调而止”一以贯之。继以“鲲”道为鉴考察,灵枢 九针十二原将医者的针刺“调气”实践也归在一点上,即“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参学箭悟禅录中“归本”之述22可知,以意守为重

31、的东方技艺实践,需要合“鲲”道归真,多行“近取诸身、抱朴守一”的内求与体悟。除针刺之外,内经中尚见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移精变气”等治神相关方法,留待后论。小结在当今信息爆炸背景下,人们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深陷“信息碎片化”泥淖。以中医运气“司天”“在泉”为钥匙,挖掘、借鉴文明宝库中“鲲”“鹏”的哲学智慧,谋求继续深化中医药实践,则一方面可以建立“允执厥中”的坐标系,完成海量信息的梳理与整合,以“大数据”实现对中医文化传播与科普工作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拨开碎片信息的“云雾”,进行“由智能到智慧”式思考和回归“惟精惟一”式体悟,使学术研究空间向纵深拓展。这些努力方向既有益于中医学术体系、学科

32、体系与哲学体系的建设,又可助力于中华文明“基因库”的解译。参 考 文 献1 黄摩崖.头颅中国另一个角度看先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2 孙泊.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想实质与时代构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2):26-313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44 赵汀阳.历史、山水及渔樵.哲学研究,2018(1):50-58,1275 赵汀阳,张文江.渔樵与历史.上海文化,2020(9):111-1276 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37 刘立安,孟月,孙永章,等.象思维的离析、贯通与中医

33、理论解构.中医杂志,2019,60(20):1718-17208 战国庄周.庄子.北京:线装书局,2007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10 王兴业.河图洛书探微.周易研究,1993(3):1-1611 刘明武.天文历法与中华文化源头之谜摘掉中华文化头上“玄学”的帽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1):136-143,16012 程佩,胡素敏.中医运气学十干纪运来源考释.医学与哲学(A),2018,39(2):77-7913 北宋丁度.集韵.北京:中国书店,1983:28714 春秋李耳.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5 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

34、版社,2002:120416 赵中国,曾凡朝.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中州学刊,2010(6):149-15317 臧守虎.周易卦辞“朋”、“孚”考.周易研究,1999(2):36-4218 北宋陈彭年.广韵.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4619 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研究十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8-3220 西晋郭象.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12421 美罗伯特赖特.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76-7822 德赫里格尔.学箭悟禅录.合肥:黄山书社,2011:116-11823 章文春.中医内证体察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3-1524 刘争强,章文春.中医内证体察对人体之气体察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20-23(收稿日期:2022年9月23日)内文1.indd 4782023/2/10 16:56: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