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扫六合”。秦王最后“扫”的是(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魏国
2.(2011·株洲学业考)某校历史教师安排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资料,请你依据右图判断小华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 )
A.唐太宗 B.明太祖 C.秦始皇 D.汉武帝
3.(2012·苏州模拟)《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载:“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这段材料旨在( )
A.肯定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4.(2011·汕头学业考)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5.下列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
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秦始皇焚书坑儒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山西中考)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的学说 B.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D.明朝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7.某中学学习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史时,搜集到以下信息:“车同轨,书同文”“秦灭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这些信息反映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加强和闭关锁国政策 D.繁荣开放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8.下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 D.玄奘印度取经
9.(2011·烟台学业考)公元前后,在下图中这条要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 )
A.西汉和古希腊 B.唐朝和天竺 C.西汉和古罗马帝国 D.元朝和意大利
10.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2·扬州模拟)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2.(2012·怀化学业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严惩贪污受贿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14.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15.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16.(2012·泰安模拟)观察“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17.(2012·重庆中考)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 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要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查阅的典籍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资治通鉴》 D.《诗经》
19.(2011·东营学业考)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20.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1.“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22.(2011·海南中考)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23.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24.下表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是( )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朝代
北方
南方
西汉
80%
20%
南宋
37%
63%
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B.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25.(2012·湖北模拟)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26.(2011·滨州学业考)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27.元朝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等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诏令司农司编写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桑辑要》 D.《天工开物》
28.(2012·衢州学业考)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①北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A.中外交流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流
29.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30.(2011·芜湖学业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31.(2012·安徽模拟)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32.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33.(2011·茂名学业考)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答卷,其实质是为
了( )
A.加强君权 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34.(2012·福州中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反抗侵略 C.社会变革 D.和平交往
35.有人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个说法的法律依据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雅克萨之战 C.中俄《尼布楚条约》 D.《清朝的疆域图》
36.(2011·天津学业考)清朝时,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驻藏大臣
37.(2012·聊城学业考)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38.(2012·绵阳中考)曙光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乱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张骞通西域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40.(2012·连云港模拟)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册封五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1.(2011·丽水中考)下列汉、元、明、清时期的史实或措施,对中外交流起促进作用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郑和七下西洋 ④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2011·肇庆学业考)右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轻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3.学习明、清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演讲题目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4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
45.(2011·衡阳学业考)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46.(2011·海南中考)根据以下提示判断出的医学著作是( )
提示一:出自明朝李时珍之手 提示二: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提示三: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A.《黄帝内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47.(2011·资阳中考)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暑假小明一家准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47.(2011·南通中考)观察右图,这是《天工开物》中描绘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井深处。这根长竹竿的主要用途是( )
A.应急通道 B.排除毒气 C.运送煤炭 D.采光照明
48.(2011·东营学业考)清朝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这里“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
A.故宫 B.十三陵 C.长城 D.颐和园
49.(2012·内江中考)都江堰、秦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0.(2012·怀化学业考)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51.(2011·泰州中考)“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52.(2012·泰兴模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53.(2012·富阳学业考)下列关于儒家学说的演变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朝统一后,为选拔人才,规定考试只许在儒家经典“四书”范围内命题,儒家学说达到顶峰
B.春秋时期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思想是“法治”
C.五四运动中,儒家学说在“打倒孔家店”的攻击中动摇了统治地位
D.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经儒生董仲舒的完善,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54.(2012·郴州学业考)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合法的宗教信仰在中国都受到保护。以下宗教中起源于古代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55.(2012·重庆中考)以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当时大规模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56.(2012·昆山模拟)《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57.(2011·恩施学业考)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
5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传达了远古的信息。请为下面的文物图片添加图片说明。
(1)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上述文物的解读,你有什么感想?
材料二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3)列举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两项宋代科技成就。
材料三 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材料三中提及“李杜诗篇万口传”,其中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明清时期独领风骚的文学形式(体裁)是什么?
59.(2012·上饶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60.自东汉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了隋唐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一 认识诗歌中的南北社会
《蒿里行》曹操
《忆江南》白居易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材料二 西汉至唐朝南方人口的变迁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材料三 史书中南方经济状况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nòu,锄草)。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音:rěn;意:一年或一次的收成),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表明,东汉以后南方和北方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中南方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比较《宋书》与《汉书》记载的南方经济有哪些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1.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下列有关改革的探究活动。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活动一 历史回顾
(1)商鞅领导哪国的变法?请回答其变法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是哪一改革的内容?其改革原因是什么?
活动二 史事评说
简要评论上述两次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
活动三 联系现实
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62.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63.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64.(2011·山西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令鲜卑贵族改姓氏、与汉族通婚等,向“汉胡融合”的目标迈进。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640年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遂使唐蕃“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别写出唐朝和元朝民族融合的一则事例。
(3)与北魏、唐朝和元朝相比,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4)材料所述四朝的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
65.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政策的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商运进中国行销的商品种类主要是珠宝、玉石、香料、稀有珍奇动物、药材、马匹以及其他产品,运出的主要是中国的丝绸。……这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与市场的开拓,也表现为深层次的渗透。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广泛,商业贸易需求推动着东西方以及亚洲大陆内部更为密切的交流。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唐代把握住了商品经济的契机,对外贸易呈现出新的面貌。
——《唐代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三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止,中国年产铁约两万吨,不及法国1/10,不及英国1/40。中国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1)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唐与清对外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清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3)纵观唐和清的社会发展史,请你说说不同的外交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回答须简要、重点突出)
58、(1)图一: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图二: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意思相近即可)
(3)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4)杜甫。小说。
59. (1)A:大禹;B:李冰。
(2)都江堰。
(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方法。
(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
60. (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南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2)东汉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
(3)《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商品交换不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达。
原因: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到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
61.活动一 (1)秦国。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活动二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活动三 改革能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能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思相近即可)
62. 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赋予了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64、(1)向“汉胡融合”的目标迈进。
(2)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元朝: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形成新民族——回族。
(3)设置政府机构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4)统治者的重视及恰当的民族政策。
(5)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65. (1)唐:对外开放。清:闭关锁国。
(2)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3)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利于增强国力;闭关锁国则会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
- 14 - / 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