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版)教育史复习资料学生用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就有了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2、商代的 甲骨文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国学中的大学分别称 辟雍和 泮宫 .
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撰和核定的《诗》《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 》,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5、注明与下列观点最相关的人物: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丘 );
(2)“人性如素丝,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 墨翟 );
(3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轲 );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况 ).
6、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程邈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 隶书 ,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7、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8、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传道 、 授业 、 解惑 .
9、宋元明清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10、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 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
1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到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12、 1862 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872 年中国政府派出的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3、 福建船政学堂 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14、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877年成立的“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成为“中华教育会”。
15、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是《 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 》。
16、清政府于 1905 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17、1907年,清政府颁布《 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8、“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提出的教学主张。
19、成立于抗日根据地的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简称“ 抗大",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
20、《教育史ABC》和《 新教育大纲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 的两部重要著作
2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又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23、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广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算学, 书 学, 律学。
24、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学部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25、1907年,清政府颁布《 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26、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 ,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二、解释: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3、 国子监: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代设立独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后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承所谓隋制,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即所谓“六学一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清末“新政”期间,于1905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销。
4、 “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方针: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执行的教育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战争发生时,各级学校在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等方面都应以平时为原则,在此总原则下,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一批高校内迁,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建立了国立中学,对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这一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当然,它同时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抗日民主力量的有效手段。
5、《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蔡元培民国成立初讨论教育方针的文章。1912年初,担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为确立民国教育方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率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在文章中,他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6、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社稷门之下而得名。虽然是齐国官办,但他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校管理上,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7、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创太学,他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大学选聘学优德勋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9、六三三学制: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
10、“五育并举”:“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11、福州船政学堂: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建筑之一,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马尾造船厂内,是中国近代海军教学的发源地,共培养了海军军官和技术人员1100多名,培训的海军专业士兵有5000多名,是中国海军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海军学校。据统计,船政学堂培育的海军军官约占中国近代海军军官的五分之三。严复、魏瀚、詹天佑等,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1952年,船政学堂关闭。1982年.马尾商船学校复办,1985年改名为福建船政学校,1999年并入福建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2、“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三、简要评述:
一、评述西周以“六艺"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内容。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周礼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的概念也非常宽泛,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艺"教育是中国教育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由夏、商到西周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到西周发展到最完备,成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百日维新”中清廷采取了哪些教育改革措施?
“百日维新”中清廷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一)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着手筹备。“戊戌政变”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施行,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二)改革科举制度。将科举考试中以《四书》为命题范围的八股考试改为策论。下诏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经济特科区别于明清的进士科,分为六项: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科举和现实的联系紧密了。(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要求王公大臣、士子以及庶民百姓,都要兼习中西学问。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还计划设立铁路、务农、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等。
这些措施在推行中遭到抵制和拖延,大多未及施行,即被守旧派宣布废止。但是,由此激荡起来的思想解放潮流,放眼世界,渴求新知的风尚,已不可遏止。
三、概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和特征。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 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身心。
2、 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 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 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5、
四、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客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4、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的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
六、简要评述颜之推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颜氏家训》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基本是长辈对未成年人主要是儿童的教育。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1、尽量早教.最好从胎教开始,纵使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从婴幼儿时期就要开始进行教育。
2、慈和严结合。颜之推认为家长对子女不能溺爱,对子女的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严加督训,“使为则为,使止使止",关键时不宜采用怒责鞭笞。
3、均爱的原则。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因子女长相、性格、智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偏爱,并进而采用宽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子女。
4、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他强调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语言教育要重视规范性和通用性,不可偏爱方言。
四、综述与评论
1、概述《学记》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思想,并就其中你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答:《学记》关于教育学习原则的论述都非常精辟入李,其中关于“长善救失"的论述尤对我有所启发。首先,“长善救失”原则以一种积极辩证的态度看待教育对象,强调从学生的缺点中发现其优点,就像后来王夫之所解释的那样:“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学习中贪多务得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走向渊博;学得过窄,孤陋寡闻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走向专深;将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是消极的,但好的一面是能够勇于进取;信心不足,畏难而退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发挥其长处,克服其弱点。其次,“长善救失"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看到了学生各有缺点和长处,而且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和缺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个性,
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心之莫同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采取有针对的方法,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尽其材”、“救其失”(自己的学习体验)
2、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类的社会性,强调教育的可能性
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性的自然性,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1)、孟子的性善论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所理解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
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评韩愈的《师说》中的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的资格、师与生的关系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 11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