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2届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0镇江测试)近日,江苏丹阳葛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明春秋时期这一地区属吴国管辖。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西周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2.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2、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4。 (2010泰州模拟)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
3、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5.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令。6。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的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 ()A。
4、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7。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A。 B. C。 D。8.(2009全国卷)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
5、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1。一位历史老师在暑假期间参观了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拍摄了一些典型历史图片(部分见下图)并在班上展览,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学生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再现了秦朝的强盛国力 B。暴露了秦始皇的奢侈残暴C.体现了秦民的勤劳智慧 D.反映了秦朝人的保守落后12。(2011海南高考)清代地方行
6、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枢密使 B布政使 C三司使 D节度使1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
7、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5.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16.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明朝皇帝懦弱 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C。封建专制
8、制度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17.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宣布: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但围绕“曹操墓真假”问题,各方观点不一.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最有力证据是( )A.文献史料 B。考古发掘的实物 C.口述史料 D.历史小说1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9.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
9、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20.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 B. C. D.2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C。同年考
10、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2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检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23. 某部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24. 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
11、望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25. (2009北京高考)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第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要求:书写整洁,条理清楚,段落分明,序号规范,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区域内。) 26(14分)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
12、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2: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3: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
13、,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3分)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4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
14、:“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2:“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3:“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人历史材料4: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
15、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材料1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3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4分)28.(18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1:“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
16、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摘自明史舆服志材料2:“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摘自明史舆服志材料3: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品序文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鈒花四云雁虎豹素金五白鹇熊罴银鈒花六鹭鸶彪素银七鸂鶒彪素银八黄鹂犀牛乌角九鹌鹑海马乌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4分)(2)从材料1、2、3,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
17、配饰的什么信息?(8分)(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5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2届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参考答案15BABDC 610CBCCA 1115DBCAA 16-20CBBAD 21-25CBCDD26、(1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和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其学术价值。从题目设计来看,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有一定的创新性,也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学生只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作
18、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4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4分)27、(18分)解析:第(1) 从材料1“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可以看出分封制,“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看出诸侯争霸。第(2)问回答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第(3)问“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建设容易作答。第(4)问可从对国家的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繁荣等角度说明。答案:
19、(1)周初实行分封制,起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3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3分)(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4分,如答出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若言之有理适当给分)28、(18分)解析:注意题头:“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这是本题的主题思想,意味着回答问题要以此为中心.本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很多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因此要紧扣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组织答案。答案:(1)材料1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等级性;(2分)材料2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场合性。(2分)(2)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8分)(3)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