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声乐 对中国古代声乐的继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关于当时时代的风俗习惯。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中提到的“断竹,断竹,飞土逐突”,再现了当时狩猎的场景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声乐的审美情趣和韵律感。从侧面证明了远古时期声乐的存在价值。跟随着中国历史的前进的脚步,民族声乐艺术在戏曲、曲艺、民歌三方面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商周的大型乐舞,秦朝设立的乐府,唐代的大曲,宋代的宫调曲艺,元代的杂剧艺术,明清的昆剧京剧。还有那些将诗经楚辞等国之精粹以声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声乐家们,古代声乐将艺术的美与生活的美相结合,调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为国人带来
2、精彩无比的声乐演出。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业余生活,也催生出某种民族情感,使演唱的内容和情感上都表现出其独特的中国味儿。中国古代历史的每一个篇章,每一个脚印都有民族声乐生长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中国现代的民族声乐就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的艺术。 坚持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音乐就不能称之为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技巧的同时,一定要保留发扬民族声乐的传统表现形式和演唱方法。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并不是为了对传统声乐艺术进行替代,而是为了提高民族声乐的传统演唱技巧,更好地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外,在接受西方声乐文化和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要记
3、得保留创新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加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创作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和借鉴西方声乐文化,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多元化的创作才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原本的民族声乐创作是取自于各个民族的音乐素材,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多个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合,减少了民族音乐创作的素材。而西方文化的进入,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新的素材。我们不能只在技巧上学习西方声乐文化,更应该通过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的声乐创作技巧,产生更多的民族声乐创作。通过加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创作,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构建多元化民
4、族声乐的教学体系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要从民族声乐的教学抓起。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视,既可以建立学生对此的认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创作更多种类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教师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西方声乐的唱法同时传授给学生,更有利于声乐学生视野的开阔,两种文化的碰撞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灵感。再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声音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各种各样的声乐人才得以更好的发展,从而在未来为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是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教育需求,是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的责任和义务。
5、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极大地影响到民族声乐领域的拓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日趋丰富多彩的外来音乐样式,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日益增加。在这些地区,民歌的表现大多是在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观念的日趋变化,此类大型活动逐渐减少,且商业化痕迹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声乐的质朴性及原始性也逐步消失,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遭遇到了生存危机。 民族声乐认识的模糊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大量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对民族唱法的认识不准确。演唱者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而且不懂追求声乐艺术的个性及审美判断,很难从整
6、体上把握民族唱法中的特殊风格;部分演唱者误解了民族唱法的思想和理念,认为传统的唱法和时代发展不相符合,民族声乐已经过时,没有认真分析歌曲中特殊的民族特色。 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现代社会的文化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审美标准,民族声乐审美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单一性特征已经不再是时代主流音乐的特征,相反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及民族声乐领域的百花齐放现象,成为民族音乐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改变和影响了传统声乐的观念以及审美意识。从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要继续依靠群众来发展和创新多种类型的唱法,还要全面地综合多种唱法,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因此,民族声乐表演者要在该领域创
7、作出更多的具有民族风格及特色的声乐作品,不仅要保存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作品与唱法,还要在创作、表演、欣赏等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鼓励、支持以及引导不同民族和唱风的声乐艺术的创作,让民族声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创造古今融合的美学取向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通常都比较注重表现过程中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等。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艺术的地位和重要性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学取向成为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在继承及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声声乐艺术中的表现方法及表演形式,例如讲究共鸣、良好的呼吸支持等,更好地协调旋律、结构、和声节
8、奏以及配器等,从而不断缩小中西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的差距。 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形式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真正把握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以及民族性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艺术审美倾向,展现出丰富和完善的声音表现力4。也只有这样,民族歌曲才能真正具备自身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建设方面,要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且要保证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民族声乐唱法和作品。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理论基础。 汉语的发展跟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存在较大的差别,汉字是单音节,且涵盖了声母和韵母,而且部分汉字还有复
9、合、声化韵母,字的音调也是高低不同5。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具备了音乐性以及美学特质。在高校开展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从汉字实际出发,不仅要练好五个母音,还要按照汉语发音的特征,重点训练辅音以及带词,将汉语的特征、民族风格、声乐技能的心理、音乐技巧的训练等内容全面地融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民族声乐更为关注“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这也成为民族声乐作品在歌唱过程中的基本范式,是歌唱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理念。在谈到“字正腔圆”方面,很多人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应该局限在戏曲和曲艺中,从而不关注这些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声乐作品歌唱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唱声不唱字、重声不重情等情况较为突出。在
10、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准确清晰可以塑造具体的、逼真的声乐艺术形象。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连字都唱不清,将很难借助民族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感染听众6。因此,民族声乐教学要强调每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声音线条,再真实、具体地表现每个字的特征及相应的语言风格,清楚、真实、收放自如地演绎作品内容,从而吸引及打动听众。从声乐发展来看,字正和腔圆的关系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点的声乐演唱都不是完整的。应尚能先生是中国最早学习与研究传统声乐的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总结出“练唱应从字入手,以字行腔,有字就有声”这种结论性观点,将字正当成腔圆的基础,这样才能关注字正。腔圆
11、要以字正为前提,这样才能形成腔圆。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好字正腔圆,就要将字当成前提,字为基础,才能谈论腔的内容,如果连字都没有,将不存在腔与歌唱。因此,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要关注字词的重要性,先关注词,再注重曲。此外,从发声过程来说,先关注字再形成声,这是传统的“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与乐器相比,歌声能够深入人们灵魂以及富于表现力的原因就在于歌声可以直接在语言中咬字发音,这样就更容易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民族唱法中的行腔是必不可少的的关键内容,行腔和文字、声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7。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全面衡量学生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标准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声随字转、以情润腔、字正腔圆。民族声乐教学要根
12、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将西洋发声法中的共鸣技巧与民族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声、字、腔、味中被赋予全新的音乐形象,然后再根据各种艺术的具体要求,不断注重力度变化、情绪变化以及速度、共鸣腔体的声音调节、行腔中的声音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借助生动、美妙的音乐语言来进一步表达以及展现歌曲中浓厚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辅助教师完成相关声乐作品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和技巧,规避在教学过程中的“千歌一曲”以及“万曲一腔”等现象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发展。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
13、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演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所以,民族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发现其发展的
14、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学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长久的、不懈的努力。目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概况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原则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3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42.1 项目建设的背景4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3 结论5第三章 效益分析73.1 社会效益73.2 经济效益83.3 环境效益83.4 评价结论9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04.1 项目选址104.2 项目建设地点104.3 项目建设条件10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75.1方案设计原则175.2 总体方案设计175.3 道路工程175.4 平面交叉口设计225.5路灯布设23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46.1 投资估算246.2 资金筹措25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267.1 编制依据267.2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277.3环境影响结论30第八章 劳动安全328.1 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328.2 防护及监控措施33第九章 建设管理349.1 建设期项目管理349.2 建设期组织机构349.3项目运营期管理35第十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3610.1结论3610.2建议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