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史记》教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4731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史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史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史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史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史记教案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

2、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归纳整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

3、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三)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四)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n)(x ) (2)徇朝歌(xn ) (3)会稽(kui) (4)牝牡雌雄(pn) (5)弑君(s

4、h) (6)改正朔(shu) (7)股肱(g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 (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 )( 回复 )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 (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

5、,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6、。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 通“弼 ”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

7、 一、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一) 自叙家世谱系。(13) (二) 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46) (三)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五)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213) 二、简析课文内容。(P12)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 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

8、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5简析: 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

9、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

10、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

11、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

12、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

13、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

14、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完成7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

15、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日:“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

16、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儆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 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遗风 ) (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没有 ) (3)礼乐损益,律历改易。( 改变 ) (4)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观点,主张 ) 8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 (2)显

17、于唐虞,至于周。(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目的连词“来 ) 9。翻译下列句子。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第三课时(发现创新) 教学要点: 1。 进一步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2。 重点研讨司马迁的“义”“时”“名”。 3. 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过程 (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1时代

18、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19、. 5总结:略 (2)。重点解析: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亭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傲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吗?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直该傲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蘖其短。尽管

20、现在看来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看到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傲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

21、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至“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问。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和这篇自序一样,报任安书里也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两篇文章都提到这些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它透露了一个信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将自己的主张写入书册,传给后人,也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马迁表示写就“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则“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

22、有悔哉!(报任安书)司马迁是认为史记的成书表明自己已经“立功名于天下”了,所以他把为自己写的列传一一太史公自序排在七十列传之中。今天看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存世,也确实让司马迁这位“倜傥非常之人”“立功名于世”了. 3.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设问: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何启发? (各抒己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报任安书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

23、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用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

24、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ng) 伏法受诛(zh) 暴肌肤(p)鞭 (chu) 圜墙(yun) 占卜(b) 囹圄(w)槛(jin) 缧绁(li)3、主要词句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 其次不辱理色 及在槛阱之中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

25、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26、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3、字音愠色(yn) 倜傥(ttng)4、词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惟倜傥非常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

27、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5、熟读并背诵本段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 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再读本段,体会

28、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

29、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

30、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

31、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四、作业背诵第二段六国年表(1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

32、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

33、峰。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十表存目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周东徙洛邑 、僭端见矣 、先暴戾,後仁义 、六卿擅晋权 、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事异变,成功大 、法后王 、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

34、史书? 、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自主阅读导引“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以

35、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文言现象梳理1、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

36、:不完整.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古今异义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通假字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2、文言虚词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余于是因秦记, 因:根据,凭

37、借3、词类活用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名词作状语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4、文言句式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难句翻译

38、现场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

39、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

40、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疑难追踪探究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

41、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

42、蔡附楚表,宋附齐表。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对照看,

43、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夏本纪教案(2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二、 教学重点: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三、 教学时间:2课时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 解题:史记中的“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