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3主旨
2、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
3、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这个部分作者写了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和由灯笼照亮的、静穆的庭院。祖父讲掌故的情景印象深刻,体现了长幼情笃;庭院令作者深深怀念,蕴含了作者对有灯笼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念
4、。4、5自然段: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接灯笼”“递消夜食品”,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细心照顾,体现了母子情深。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作者写挂红灯,不仅是一种乡俗,还有着行好的意思,突出挂红灯的意义。用孤行客黑夜摸路“四面虚惊”与发现红灯高照的“默默高兴”作对比,突出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的意义。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作者开头并未直接写元宵节看灯、猜灯谜,而是写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的盛事,一是表达了对无缘观赏那种太古远的盛事的遗憾,二是为了突出对有幸看到的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的痴迷。因为对灯笼的痴迷,作者“跑半夜”都“不觉疲乏”。回到家,“家来睡,梦
5、都随了蜡火开花”。足见,灯笼给作者带来无穷乐趣。灯笼,绽放着作者飞扬的青春。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作者先回忆族姊远嫁、满街灯火的辉煌景象,说明灯笼不仅能带来喜庆的气氛,而且还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再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不再鲜艳,写出族姊家庭的衰败。这部分写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实际是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赋予了灯笼深厚的文化内涵。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作者通过想象宫灯的装饰以及在宫灯陪伴下人物的活动,表现了作者对灯笼深长的历史况味的探索。“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相比,蜡泪就不算长了。表现出汉献帝当时
6、处境的可悯。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这部分,作者列举古代将军及他们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事迹,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表达出自己保家卫国的誓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展现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7、结尾表现出作者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5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4、5自然段: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6写作特色(1
8、)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感情。(2)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
9、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最后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与开头两段联系起来。(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7 精彩语段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童年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也为下文具体写在家乡和“灯笼”相关的事件做了铺垫。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