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教学论文优化复习方式,提高中考物理复习的有效性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梅建芬引言: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是没有人爱吃的。正确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个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错误的做法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先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仅仅是吃盐方式的改变,就会产生如此大的不同。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的复习课堂教学,知识点就好比是盐,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但作为复习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如果只关注知识点的灌输,而不注意复习这些知识点方式的变换与优化,必定会导致学生的复习动机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
2、欲望不强烈,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反映,也必定会导致复习课的低效甚至无效。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如何通过优化复习方式,提高中考物理复习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值得探讨,值得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教学,最有价值的最有效的参与是学生思维的参与。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看,在中考物理复习之前,学生就经历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如单元复习、阶段性复习、期中与期末复习等。中考物理复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总结,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并且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复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如
3、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中考复习中仍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积极的思维呢?我的经验是优化并丰富复习方式,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对优化复习方式,提高中考物理复习的有效性以案例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一创设合理情景串联知识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情景对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相当于盐对我们的身体的重要性。如果能把相关的概念与知识放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串联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就相当于把复习知识点这十五克“盐”放到情景这碗“汤”里,同学们便会吃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下面这个案
4、例就是我的一个尝试。复习案例一:力的基本概念复习 这节课的复习内容多、散,在这一节课上要完成对初二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复习,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力,重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知识点的复习。这节复习课我是这样处理的:以木块(实验室做摩擦力实验的一个普通的滑块)为载体,设计了一组组式情景巧妙地复习了所有的力学的基本概念。情景一:水平面上放着的木块,受力情况怎样?如果放在斜面上,受力情况怎样?如果用力把它按压在黑板上,受力情况怎样?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你能否从中找出其中的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把静止物体的三种重要受力情况都包括其中,并且复习了力的
5、一些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概念。)情景二:请学生先估计这块木块的质量,并根据估计计算出木块的重力。(学习两者之间的计算,强调0.2kg2N,这是学生的经典错误,可以开玩笑说不是一家人,可不能进一家门啊,学生在大笑中肯定恍然大悟。)为了验证请学生演示用弹簧秤称出木块的重(复习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与估计值相比较强调科学测量的重要性)。教师误将弹簧测力计倒置用已校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一木块的重力时,,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该木块的重力吗?如果这块木块有幸被“神舟”送到月球后,它的质量和重力分别为多少?(复习质量与重力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质量的不变性“我的质量我作主
6、”“我的重力身不由己”) 情景三:请你用该木块设计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证明与与木块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同一水平桌面上,如果放有该木块和另一个铁块。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复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反思:在物理复习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常是教师单方面构造知识框架并结合例题讲解,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往往不高。复习课教学切忌孤立知识、分裂知识内在联系,而采用抛出一个情景,选好一个载体,编好一张网络,设计一组变式,这样的复习整合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知识
7、成网,思维拓展,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情景在中考物理复习中的重要作用,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来源,多渠道,多方位地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中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丰富教学情景;另一方面要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开动脑筋,多在情景的整合上下功夫。二利用实验设计激活知识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大多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之上,物理实验则给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的素材。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创设由实验触发的探究情景,努力将实验素材和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此作为知识的载体,使物理教学过程形象化、生活化、活动化。同时,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些实验
8、来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历,并将它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复习案例二:液体与气体压强复习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需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针对液体压强复习,我设计了以下半开放性实验:实验一:现备有大头针、剪刀、锥子、空饮料瓶、硬纸片、食品保鲜袋、烧杯、水槽、水等器材。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1)液体内部有压强(2)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9、深度的关系(3)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针对气体压强复习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二:请利用塑料吸盘、注射器、胶头滴管、玻璃杯、纸片、大小试管、水槽、染成红色的水来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合作设计多种实验;可以画出简单的草图,并尝试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因为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所以也产生了许多后续值得探究的新问题:在做“覆杯实验”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证明纸片不掉下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经过讨论,有了两种方法:方法1:请宇航员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但这个方法马上被大家推翻虽然太空中没有空气,没有大气
10、压托住纸片;但纸片和水均不受重力,两者都不会掉下。方法2:人工模拟真空。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然后观察纸片的“命运”。如果抽气后纸片掉下,说明纸片是被大气托住,不掉下则是被水“粘”住的。这个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而接下来的“试一试,做一做”,不仅验证了大家的想法,更提高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深层次过渡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大气压的存在的?那么大气压的值有多大呢?这个数值是怎么得出的?如何估测大气压的数值?实验三:提供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尼龙绳、刻度尺、平底烧杯、钩码、马夹袋等。简述实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请大家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方法1:利用吸盘和弹簧测力计。依据p=F/S,吸盘
11、压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正好将吸盘拉下时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后算出横截面积S。方法2:利用课本上的实验来测。师生可以一起复习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误差分析等大家在边讨论、边设计、边实验的过程中,碰到了二个共同的问题由于实验室提供的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比较小(0-10N),以至于实验中无法测量出拉力F;实验中很难控制好什么时候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针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讨论热烈,不断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反思:在复习中,尤其是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激发思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把
12、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对比、推理而牢固地掌握,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步提高。三妙找线索混联知识在中考第一轮复习结束进入中考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是铁到钢的转型期,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经过了初步的整合,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归纳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内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成为了中考第二轮复习最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第二阶段按块进行,建立“互联网”就是一种较好的尝试。作为物理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可以将知识进行混联起来的合适的线索。如可以将能量为主线,物质为主线,厨房里的物理知识,电动车
13、上的物理知识,与航天有关的物理知识等等,只要用心,处处皆物理,处处皆素材,当然这也给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习案例三:以水为线索的专题复习在该复习课我采用了如下复习流程: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有备而来。先让学生按照教学案上的预习认真回想,用心归纳在力、声、热、光、电学中所学到过的以及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体验了解掌握的有关水的知识的各类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问题,达到增强记忆,加深理解,让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学习前置”、“问题前置”,通过两个“前置”,让学生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有的放矢,改变了学习效益的“少、慢、差、废”。第二环节:同伴交流互补,形成知识网络。在这一阶段
14、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画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提纲。学生列出的提纲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选取部分典型的知识提纲,让学生加以点评、补充。点评的学生、被点评的学生以及其他关注着这一展示点评活动的学生,都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的提纲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更接近客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此过程在弄清并画出概念、规律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该逻辑体系与物理观念、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了解了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跃上较高的层次。因为课上突出了“展示”,也就调动了和解决了学生面临枯燥复习学习内驱力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第三环节:经典
15、例题剖析,构建物理模型。在这一环节是教师课前最需精心预设的一块,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精挑细选,要充分注意范例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尽可能边线成“网”,并且还要注意及时收网。在这一节复习课上力学与水的关系这一块我选取了问题1:问题1:现有两种液体分别是清水和盐水,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进行鉴别?拓展:若是清水和酒精两种液体,你还可以用其它不同的方法把它们分辨出来吗?提升:你们用了十几种方法进行区分,能不能归纳一下本质上区分两种物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在复习热学与水的关系时我选取了问题2问题2:水以三态的变化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证,假如你就是一滴水,谈谈你的旅游经历?拓展:请你用学过的知
16、识分析为什么温度计不选水作为玻璃泡里的测温液体?在复习光学与水时,我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水可以作为传播光的介质,水可以作为反射面改变光线或使物体成像;水结冰制成冰透镜又可以会聚光线。第四环节:整合知识回归 提升物理素养。一方面通过图片的展示,数据的计算让学生有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借水寓意物理复习的三重境界:“看水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还是水”。强调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反思:以往传统的复习课往往采取以老师为主体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学生加强记忆的模式。但每个学生在知识的获得程度上都有所差异,统一的知识体系整理,显然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17、: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复习课鼓励学生多角度寻找同一或不同体系中概念、规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建构,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物理认知结构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也就逐渐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一旦掌握物理知识的结构以后,不仅能洞悉结构中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触类旁通,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将物理认知结构应用到新的情景和领域中去的创造性能力。虽然培养学生建构物理认知结构的能力非一日之功,但若能坚持对于学生此方面的训练,相信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新课程的
18、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有有效性决定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过程的情境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而作为中考前的复习课,如果我们能多一份研究,多一份思考并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发挥最大的效率、效益,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整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相信学生也只有在充满生活和创造性气息的多样化的课堂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领略物理的魅力与美丽。参考文献: 1姜皎J 通过实验的串联上好物理复习课:考试周刊,2009年第18期2肖红梅J. 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复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3期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