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展研究——以宁波博物馆为例_李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42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展研究——以宁波博物馆为例_李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展研究——以宁波博物馆为例_李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展研究——以宁波博物馆为例_李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10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mage of Museum Design from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Taking Ningbo Museum as an Example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的文化意象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宁波博物馆为例摘要:文章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基于两方面原因:(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质量快速的发展,各地城市争相塑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与城市形象。而博物馆作为每个城市的文化窗口,诉说着整个城市

2、的历史文化,对展示城市文化显得至关重要。(2)借助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空间营造原理,分析研究博物馆建筑在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体验与知觉感知的同时如何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让博物馆得以成为文化诗意传承与发展的栖居地。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seum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basis of phenomenology.It is based on two reasons.Firs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high-quality and

3、rapid development,cities everywhere are competing to shape their own city cards and city images.As the cultural window of each city,the museum tell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whole city,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show the urban culture.Second,with the help of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and relevan

4、t spac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how museum buildings can better convey cultural values while bringing people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Let the museum become a resid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oetry.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博物馆设计;空间Keywords:arc

5、hitectural phenomenology;place spirit;museum design;space文李丽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 授朱隆迪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03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开始追求各自的文化风貌营造,文化风貌鲜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城市共有的品质。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对外传递的窗口。博物馆的建造无论是对其城市的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显得意义深远。近二十年间各地的博物馆设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城市争相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与城市现象。如

6、何让博物馆建筑更好地为人们诉说文化及历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文章以建筑现象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筑知觉与内外空间的角度分析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再通过场所认知、知觉体验、空间氛围三个层面去探求博物馆建筑的诗意营造。目的是让文化通过建筑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建筑成为诗意文化的栖居地。1 建筑现象学与博物馆设计1.1 现象学的起源“现象学”最早提出于哲学领域,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来的,也是 20 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胡塞尔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后来随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思想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研究发展,进一步影

7、响到后来的建筑设计理论中去。1.2 建筑现象学20 世纪 50 年代末,建筑学中才出现建筑现象学的概念。当时由于西方社会战后快速重建的基本完成,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有房可住,到人们对房子开始在精神、社会、文化方面提出需求。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于是开始有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推移,建筑现象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分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现象学是帕拉斯玛和霍尔等人提出的知觉现象学,是人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看到现象的感知,主要是对人与环境的探究,其理论支撑为“空间知觉”。建筑设计是从空间知觉人们可外在感知的

8、光、材料、色彩等设计。另一类是狭义的现象学,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兹提出的建筑场所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提倡建筑设计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方面营造建筑设计。虽然建筑现象学被分为两个派别,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大径不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空间是否具有氛围属性是该空间的核心所在,城市广场的空间都是开阔放松的;北京故宫的空间是庄严纪念的;校园空间是欢快活泼的同样的无形空间因在建筑场所的不同其属性也不同。场所精神的定义也是,建筑赋予空间属性才有了空间氛围。而场所精神的背后又是由其地域文化所支撑的。文化是场所精神的内涵,也是空间氛围的内涵。无论是场所精神还是空间知觉,其背后都是以

9、文化作为支撑(图1)。1.3 建筑现象学与博物馆设计博物馆的设计定位就是记载历史的场所,通过博物馆,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无论是从其建造意义还是象征意义都是很重要的。如何营造博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2102310931)建筑学ARCHITECTURE011227|2023|02建筑学我们对材料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建筑的感知。宁波博物馆的建造材料内部是人工浇筑的竹条状的混凝土肌理,在其外部表面墙体是用废旧回收的瓦片混合砌筑而成。从远处观看建筑的材料肌理感十足,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有生命的物体,这也是建筑师通过建筑材料的语言表达出建筑犹如山的特性。在建筑外观中,建筑师因

10、地制宜,采用当地民居拆迁下来的废弃瓦片作为材料,再通过瓦片组合形成细碎的肌理来应对这种大体量建筑。宁波博物馆采用砖石的表皮肌理贴在混凝土外,通过砖石拼贴来形成大片的建筑表面,无论是建筑材料建筑质感都是中国美学的诗意回应。2.1.3 色之知觉色彩作为建筑物的外在表现,更是场所地域文化的意向表现。在世界还没有文字的时候,颜色就出现在人的视野中。色彩通过不同地域文化人们历史的积累,逐渐成为信息与情感的载体。色彩在建筑营造时起着更加直观的印象感觉。宁波博物馆的主要色彩主要是青砖灰瓦色调,与当地城市肌理相协调,主要得益于墙体的建筑材料为当地传统民居回收下来的瓦片。就地取材,在色彩上最大程度地回归到了场所

11、。2.1.4 光线感知光线在建筑中的运用对建筑氛围与意境的烘托有很大帮助。光线在宁波博物馆中的应用得先从建筑物的立面说起。博物馆的立面开窗采用了网格体系,通过一个个正方形网格等基本单元重复组合形成,单元化的网格控制,使整个建筑表皮均质统一起来。连续的网格肌理组合大大削减了整个建筑体量的沉重感,也使整个博物馆建筑更有理性的空间秩序性。这一个个网格还是采光口(图4),可以让光线透过建筑进入到建筑中去,让自然的光线能渗入到建筑中去,大大提升了游客的知觉感受,形成静谧神圣的空间氛围。2.2 空间感知2.2.1 外空间庭院是中国传统造园的灵魂,院落的设置对空间的塑造也是很有帮助的。宁波博物馆在营造山水建

12、筑设计理念时运用到了好多院落元素,穿插在建筑的各个地方。宁波博物馆的外部屋顶都有庭院,室内又有直通屋顶露台庭院的楼梯,是建筑师想营造的当人在建筑中行走波城文化发展与城市价值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的外形也是文化理念的外在体现,宁波博物馆是由王澍独特的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设计理念建造的。从外观看,整个博物馆造型采用建筑体块扭转凹凸的方式控制设计,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屋顶通过小体块之间进行扭曲,在形体上形成错落的裂缝空间。同时将一些空间进行扭转,或外倾或内收,使整个建筑灵活具有很强烈的张力。从南面看,整个建筑形体又像是从山谷断口中一座尺度超宽的阶梯通向远处第二层的“山”(图2)。在建

13、筑顶部的体块部分,有着宽阔的屋顶平台可以使游客去驻足停留,不同方向也有着不同形状的裂口,给游客更丰富的视角去眺望整个城市(图 3)。从内观看整个造型,本来是很庞大的建筑体量,通过建筑外部平台作为基底,平台上散落布置着多个小体量,通过小体量间的扭转围合成宜人的街道,这样化整为零,削减整个建筑方盒子体量。这样通过平台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空间动线联系起来,整个流线更富有动态,给游客不同的空间体验。2.1.2 质之知觉物馆建筑空间的场所感显得尤为重要,而场所感,就是人们在建筑环境的空间、材料、声音、温度、光线中获得的归属感。而建筑空间的场所性是如何表达的呢,在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其室外

14、庭院不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静谧氛围,又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永恒秩序感受。这得益于设计者对于这个室外庭院“一片叶子也不要”的坚持,能给建筑营造空间感知,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建筑也发生了联系,一个建筑场所也被赋予了性格与意义。这样的空间需要我们思考我们的主观感受,其指导设计的生成,这是现象学给予设计的有力支持。2 案例分析宁波博物馆本文从宁波博物馆的知觉与内外空间构成两层面分析。2.1 知觉2.1.1 形之知觉宁波博物馆是王澍的代表作,位于浙江省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宁波。博物馆的定位是展示宁波文化、历史、人文的博物馆,其对宁图 1建筑现象学的类别(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5、图 2宁波博物馆南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3宁波博物馆屋顶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4宁波博物馆立面采光口网格(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5宁波博物馆的三角形交通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12时不自觉地会发现漫步到了屋顶庭院,营造内外结合的漫游空间。2.2.2 内空间在内部空间组织方面,博物馆通过庭院将各个空间组织起来。位于中间的通高中庭是整个交通流线的核心,也是建筑的入口空间,游客通过建筑设计的洞口从外部进入内部,洞口从外部射入内部的光线引导人流进去,给人以一种穿越行走的感觉。中庭的通高空间将几个分散的展厅连在一起,几个庭院也通在了一起,使参观者可以徜徉在艺术作品与真实风景之间,体

16、验实物与思想之间的亲密互动。小庭院结合顶部五个切割的小体量,人们游走其中,可以体味到街巷感。内部的交通空间在平面上设计成具有张力的三角空间,与交通结合在一起,营造动态的空间感(图5)。3 现象学视角下博物馆设计策略研究从场所认知、知觉体验、空间氛围三个层面叙述探究。3.1 契合环境的场所氛围塑造3.1.1 地域性场所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与氛围。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两方面影响: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我国土地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这对当地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如陕西黄土高坡与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

17、建筑材料、局部形式也会因此而受影响。不同地方也孕育出当地的宗法、习俗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地域文化。在博物馆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当地环境与场所关联的契合性。3.1.2 人文呼应博物馆建筑是人文文化的产物,在满足人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应满足建筑给人带来的精神方面需求。古代皇家宫殿代表着统治者想营造等级制度的文化需求;名人立庙则是满足人们纪念杰出人物,表达尊敬情感的需求;江南私家园林是满足文人墨客追求闲情逸致的生活氛围需求。这些建筑都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建筑呈现给世人,经过几千年传承发展下来的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与财富。人文文化与建筑之间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

18、建筑设计的初心也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文化不仅是人们积累总结的财富,更应该是建筑的精神核心所在。丰富的人文财富也为我们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感到诗意的建筑,也是以人为主体的主观感受,这一切都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因此建筑的场所性也是蕴含着人文美的,与文化性呼应。3.2 知觉体验3.2.1 材料自近现代工业革命建筑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材料结构属性,其知觉属性没被人们所重视。从“一战”后,人情化与地域化倾向中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分析,建筑材料在展示当地场所、文脉时起着具象直观的作用。材料的真实性对展示当地文脉肌理与场所氛围有着天然优势。在弗兰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中也强调了建筑材料本

19、身的重要性,强调在材料的结构理性时多注重材料的知觉感性,对建筑的结构属性多重视材料属性的诗意表达。在博物馆设计中,我们探求建筑的地域文化表现时,建筑材料是最直接有效的载体。材料通过自身的属性、肌理、色彩、形式,体现着当地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是当地历史文化最有效的见证者。在营造博物馆体验氛围中,如何运用建筑材料来体现建筑师对建筑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思考以及有效传递给观者,是至关重要的。如王澍的宁波博物馆采用的都是从当地回收的民居瓦片作为建材,建成之后备受当地人们喜爱。人们触摸宁波博物馆时,油然而生归属感,仿佛触摸的那块瓦片就是以前自家老房子里的那片瓦。3.2.2 建构建构文化是建筑结构和建造的表现

20、形式,虽然建构无法和建筑建造技术条件分离,受建筑技术的约束与限制,但是建构不仅仅只是建筑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它更是在特定的具体文化的背景下,建筑的结构或者材料表达,更应是经过进一步思考的逻辑产物,是具有文化性的建造内涵。看似简单的外表还包括了对材料、结构、建造方式以及地域文化的思考,更应该融入场所精神情感的融入,也是“诗意的建造”。在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一书中,克尼斯弗兰普敦将建筑的诗学领入到了建构领域,这使得表达建筑文化的手法也更加多样。如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中,卒姆托通过对表皮的建构、建筑材料的有机组合,来营造神圣的空间文化氛围(图 6)。3.3 空间氛围目前传统的

21、博物馆空间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们的需求了,正朝着空间复合多元化、空间共享、空间展示个性化发展。如何设计出有趣或者引人反思的空间,吸引人驻足停留,是未来博物馆设计要考虑的地方,让空间语言说话。其中建筑也可以通过空间的塑造来营造表达的诗意氛围,如古埃及的太阳神庙,越走到神庙后方,屋顶越来越低,地面越来越高,营造出的当地宗教文化气氛越来越压抑。太阳神庙内部压抑的空间又和外部的广场形成对比,更加突出建筑所想表达的文化氛围。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也是建筑师通过一系列空间手法来营造犹太人当时流亡的情景,通过三条建筑空间的塑造,隐喻犹太民族在当时悲苦环境下对如今的处境、对未来的迷茫状态的呈现,使观者能感同身受地去置

22、身思考,与建筑所想要表达的文化能产生共鸣。通常通过空间来营造建筑的叙事诗意手法通过空间隐喻、夸张、象征等方式。博物馆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承托着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空间的叙事性塑造是建筑诗意、建筑意的精神塑造,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结语博物馆建筑承载着城市文化与人们的关联,无论是其建造意义还是象征意义都很重要的。现代的博物馆不仅只是满足日常功能,还应体现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建筑对文化的思考。在城市快节奏的背景下,应该营造有能让人停留驻足、停下来思考,反思我们的历史与感受文化氛围的博物馆空间,让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容器,更应是文化的启动器。本文以宁波博物馆为例,通过研究其建筑知觉与内外空间构成,总结

23、出博物馆建筑营造文化诗意表达的手法。希望以后的博物馆设计能多从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出发,在满足建筑日常功能设计的同时,能在更深层面上给人以启示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传递。参考文献:1贺玮玲,黄印武.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J.时代建筑,2008(06):42-47.2朱学晨,张婷.基于功能和空间体验的建筑创作宁波博物馆方案设计过程解析J.华中建筑,2008(02):76-84.3王烨.技术的诗意表达解析当代生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3,26(05):198+201.4李琦.记忆与延续浅析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01):125-127.5杨宁.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6姚翔翔.空间的诗学从现象学的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6):161-164.注释:肯尼思弗兰普顿:1930年生于英国,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教授,他是一名建筑师和建筑历史学家,他的出版物包括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建构文化研究。图 6瓦尔斯温泉浴场表皮建构(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