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_陈京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34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_陈京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_陈京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_陈京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长沙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22)【政治研究】“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陈京奕1,喻文德2摘要:近年来,客观上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与高度“内卷”等因素制约,社会上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低欲望躺平主义”的亚文化思潮。“低欲望躺平主义”表现为缺失奋斗目标、劳动行为散漫、逃避社会竞争,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青年群体唯有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劳动和砥砺奋斗,才能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泥沼,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活。关键词:“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群体;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2、-7637(2022)04-0060-06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所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包括人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佛系”“摆烂”“躺平”等网络文化价值观频繁涌现,“低欲望躺平主义一时间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苦涩个性宣言,并与 佛系文化丧文化 完美合谋,将 颓废型 文化继续推向社会前沿。”2“低欲望躺平主义”是青年群体思想不成熟、不健康的体现,也是青年群体在思想观念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思潮,“低欲望躺平主义”导致青年消极遁世,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

3、实现。只有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群体才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一、“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缘由“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低欲望躺平主义”是青年群体面对时代困境时“躺平”心理与“躺平”行为的现实表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现实生活提供了基本方法。从历史、总体、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对“低欲望躺平主义”进行考察,有助于正确把握其形成缘由。(一)从历史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

4、上的反映”4。根据历史和逻辑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XKS009);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0K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2-10-11作者简介:陈京奕(1999),男,湖南郴州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21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喻文德(1971),男,湖南浏阳人,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36 卷第 4 期山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4

5、2022 年 12 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Dec.,202260相统一的方法,必须首先从历史出发,即从“低欲望躺平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出发阐释它的形成缘由。“低欲望躺平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产生与发展必然是对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反应。也就是说,对“低欲望躺平主义”的考察,必须从历史出发,基于我国当下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把握其形成缘由与本质属性。从历史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新时代经济基础充足的社会现实是青年群体安于现状,形成“低欲望躺平主义”的物质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6、,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注入了勃勃生机,社会生活可谓焕然一新。生产力的解放与快速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年群体生活于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一方面,他们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双重叠加而备受宠溺,家长秉持“不苦孩子、不穷教育”的理念,使得这部分群体从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另一方面,网络科技的进步使得青年群体沉溺网络游戏和影视的虚拟满足,现实生活被虚拟世界占据,部分青年缺失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感悟,无法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共鸣。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青年沉迷网络娱乐文化,面对社会竞争与人生挫折,采取不主动、不对抗的人生态度,退而转

7、向“低欲望躺平”状态。(二)从总体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总体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及其现象的基本方法,即把局部的现实表象置于总体范畴进行规律性把握。“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5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构成有机整体,要想认识、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必须从总体出发。从总体的观点来看,“低欲望躺平主义”是中国社会矛盾转化导致的价值取向偏差,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多种矛盾的聚合反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低欲望躺平主义”早已超越

8、一般的青年文化范畴,其群体组成虽然以参与社会劳动的“80 后”“90 后”青年为主,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身处其中,形成了一种“人之必言 佛系丧躺平”的现象。因此,不能狭隘化、标签化地将视角局限于青年群体,而要从总体层面深挖其社会本质,从社会有机整体的内在关联理解、把握“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缘由。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虽然其成长环境相比父辈较为富足,但社会矛盾激增、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让青年群体难以承受就业、住房、结婚、生育等方面的社会压力。由此,部分青年开始丧失信心、失去理想而选择逃避,被迫“佛系”“躺平”。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力量,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

9、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感受尤为深刻。“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6当代社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物欲之中,其越感受到物质的丰富,便越体会到自身的贫乏。这些消极的社会体验与负面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释放时,“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7由此,青年群体价值取向产生偏离,表现出“摆烂”“佛系”“躺平”的颓废心态,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错误价值观进行自我麻痹与欺骗。(三)从实践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从实践出发,坚持以实践的立场认识事物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低欲望躺平主义”所

10、代表的不仅是“躺平”“摆烂”“低欲望”等“颓废型”文化,其本身更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是无助型“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单从语义或词源来看,“低欲望”“躺平”不过是降低欲望、“休息”或“睡眠”以寻求身体放松的状态。仅从概念出发对“低欲望躺平主义”进行阐释虽然有助于理解其概念,但脱离了具体语境,即将“躺平”视作一种应对客观现实的行为,由此造成对其理解的抽象化与机械化。因此,对“低欲望躺平主义”的考察,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8544。从实践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它是青年群体对抗社会“内卷”的妥协方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社会生产力

11、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中国从传统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化国家。这种转变虽然让青年群体得以生活在物质财富相对充足且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但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转变,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传统社会风险与新的社会风险之间相互叠加,由此导致青年群体必需面临高房价、高物价、就业难等严峻的社会形势。“在高度数字化的后工业环境中,人们必须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实时更新才能达到全面量化且不断提升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不理性和非必要的过度竞争。”9在这种高度“内卷”中,当代青年通过自61身努力仍然难以向前进步,从而进入高度内耗、互相倾轧的状态。青年群体身处“内卷”洪流而无可奈何,进而引发群体性焦虑。青年群体的美好生活理

12、想与现实生活状况构成极大反差,由此感受到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背离。在这种群体性焦虑中,部分青年被迫以降低欲望、“躺平”的方式逃避高强度的社会竞争,意图脱离“内卷”的钳制。然而,“低欲望躺平主义”者以“内卷”的外部环境制约作为“躺平”“佛系”行为的自我慰藉,实际上是对自身与社会的双重妥协,是逃避竞争的表现。这既否定了劳动的创造价值,也消解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二、“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代表了青年群体颓废型、“低欲望”式生存哲学的诞生。这种社会文化症候表现为青年群体安于现状、价值取向偏差、群体性焦虑等不良倾向,使青年群体消极地

13、选择“丧”“摆烂”“佛系”等“低欲望”生活方式,导致个人生命意义的消解与社会活力的消沉低迷,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一)奋斗目标的缺失使美好生活建设缺乏动力青年群体安于现状导致奋斗目标的缺失。“低欲望躺平主义”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现象。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生产力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当代青年自出生以来便无需为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忧虑,相较父辈的生活经历,当代青年群体没有体验过贫困、严峻的生存成长环境,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对“苦难”的感知。在面对社会转型期所伴随的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时,当代青年更容易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当基本需要有了保障,生

14、活质量难以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努力实现时,他们对“天道酬勤”嗤之以鼻,秉持“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的口号,导致自身奋斗目标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竞争、人生挫折时,选择逃避、抵触,其奋斗目标的缺失显然与美好生活的建设背道而驰。马克思、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295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会通过劳动创造出所需的生产资料以及物质财富。中国人民为了满足自身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会依靠劳动创造财富以化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奋斗目

15、标的缺失必然阻碍社会进步,致使美好生活的建设缺乏动力。(二)劳动行为散漫使美好生活建设成效不足青年群体价值取向偏差,导致劳动行为散漫,实质上是宿命论的体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表现为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使部分青年倍感无力,在努力之后难以取得预期成果而深觉“劳动无用”。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往往使人们陷入“世俗的比较”当中。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我们”往往落于下风。这让青年群体无法正视“现实的自己”,从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焦虑当中,感叹“命运不公”。在这种无力感与焦虑的堆积之下,青年群体选择“躺平”“佛系”,进行对社会的软性反抗与价值重构。一边强化外因,消解“

16、勤劳奋发”的实践价值;一边以“低欲望”方式欺骗和麻痹自己,使自身与“奋斗”渐行渐远,导致劳动行为散漫。“低欲望躺平主义”使部分青年在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社会挑战、人生挫折产生畏难心理,而选择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出现清闲、省力、“无脑”的工作倾向。“混日子”式的劳动散漫行为使他们在面对真正的幸福与美好时,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在工作中,“低欲望”的文化叙事使青年群体态度消极,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与规划缺乏价值指向,不再关注工作发展前景与工作效率,将职业片面地定性为满足“养家糊口”需求的工具,敷衍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既是对爱国、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生活中,“躺

17、平”式的劳动让青年群体不再关注生活质量与劳动成效的提升,不断降低生存所需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底线与需求,将人生托付于“命运”“缘分”。这种被动、消极的“无欲无求”状态实质上是宿命论的体现,是对劳动价值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2劳动创造了现实的人和整个社会历史,整个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积极劳动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理解和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而“躺平”“佛系”的生活态度与散漫的劳动行为,对美好生活的实现从劳动实践与自我价值双重维度造成阻碍,使其建设成

18、效不足。(三)逃避竞争导致美好生活建设的主体缺位青年群体逃避竞争是面对社会“内卷”的群体性焦虑反应,是一种妥协式反抗。新时代,青年群体一方面62承载着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受市场化、资本化经济逻辑的驱使,从主客观两方面加入社会“内卷”。然而,社会发展到一定形态后的阶层固化往往导致外部发展空间狭窄,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引起的激烈竞争,使青年群体难以在对“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13的追求中保持满腔热忱,进而以“躺平”表达自身对“内卷”社会低回报率的愤慨,以及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自身无能为力的无奈。因此,在社会高度“内卷”下,“低欲望躺平主义”者在“求而不得”的群

19、体性焦虑反应下选择逃避竞争,“是青年多元需求中某种需求或其某一方面得不到满足后的妥协式心理退让。”2青年群体选择逃避竞争式的“低欲望”“躺平”,虽然表面上是意欲脱离消费主义与资本化逻辑下高欲望对自身的物质宰制,但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式的软性反抗,终将导致青年群体的犬儒主义与消极避世。一方面,他们不再对生活充满激情,面对购房、结婚、生育等社会压力时选择退让和逃避,推卸和排斥家庭及社会责任,懒惰式、妥协式地“享受当下”。另一方面,他们不再积极进取,因害怕失败而不再追求梦想,致使青年群体在推进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角色逃避与缺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

20、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4新时代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时代,是创造财富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青年群体选择逃避竞争、推卸责任必将导致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体缺位。三、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建设美好生活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5青年群体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美好生活建设的主力军。青年群体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劳动和砥砺奋斗才能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坚定理想信念,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精

21、神动力理想信念是青年奋斗的“精神之钙”,鼓励青年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能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背景中迷失方向,从而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缺钙”“软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5当代青年处在社会发展关键期,处在安稳、和谐、有保障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御“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思想侵蚀,克服“躺平”“摆烂”的狭隘行为。其一,以深厚爱国情怀培育理想信念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当代青年生长在国家安定、社会物质条件富足的环境中,部分青年因此以“自己吃饱,全家不

22、饿”为由选择“躺平”,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之后便再无其他追求。这正是青年群体家国情怀弱化、理想矮化、信念缺失的体现。青年群体应当意识到个体进步与国家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将自身的追求与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之中。要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之中,以更远大的社会理想承载个人理想,突破“小我”,反哺国之“大我”。其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想信念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理想信念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基于新时代的发展境遇以及青年群体的身心特点,需要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指引方向,让社会

23、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顽强拼搏的精神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集中凝练,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能够帮助青年群体明是非、辨美丑,使其在网络思潮乱象中拨开迷雾,坚定方向。其三,将理想信念付诸社会实践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环节。理想信念的培育不能局限于思想观念层面,必须要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付诸实际行动,要引导青年投身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统一的伟大实践中,“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15。美好生活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需要与奋斗目标,其建设必然要求青年群体担当时代责任

24、,在实践中推进与实现。(二)倡导积极劳动,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有效路径美好生活是幸福且令人向往的。然而“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一边向往美好生活,一边感叹命运不公,面对人生困难时选择“躺平”“摆烂”式的散漫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6只有勤劳才能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因此,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根本实现途径是劳动,而且是积极劳动”17。积极包括正面、进步、主动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劳动是人类63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消除异化的途径。人们的生存样态“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8520。从实践视角来看,积极劳动指在

25、生活工作中保持勤劳进取的态度,勇于承担、爱岗敬业。因此,积极劳动不仅是理解和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也是青年对抗社会“内卷”的有效方式。因此,我们要倡导青年群体以积极劳动建设美好生活,从思想与行为上摒弃“低欲望躺平主义”。其一,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能让青年群体拥有积极的劳动态度。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及其全部生活,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自身所需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在其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18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只能依靠劳动化解。青年群体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拒绝“躺平”对人生价

26、值与劳动价值的消解,以积极劳动应对现实困难。其二,引导青年群体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9。首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青年劳动者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要求,精益求精、专注如一、追求卓越。其次,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让青年树立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品格。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帮助青年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青年群体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青年在工作中成长,实现劳动付出与自我进步的价值统一。其三,尊重和保护青年群体的劳动成果,提高劳动积极性。青年群体的劳动成果是青年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青年

27、是标新立异、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劳动成果不仅局限于传统生产领域,还体现在电子传媒、虚拟产品领域。因此,不仅要保护青年群体在传统产业的劳动成果,也要将视角扩大,对其在新兴领域的个性化劳动成果游戏、影音等方面有极具代表性、创造性的劳动作品予以尊重、肯定和保护,让青年在新的产业领域建立社会认同,确证自我价值,破除“躺平”的消极观念。(三)激励砥砺奋斗,为美好生活建设激发主体潜能“低欲望躺平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是青年在高度“内卷”的社会中求而不得、劳而无功的“软反抗”与“无力感”的体现,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现实问题。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

28、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因此,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要回应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也要构建勇于奋斗的文化导向。从这两个层面引导青年群体砥砺奋斗,使其走出社会“内卷”泥沼,充分激发美好生活建设的主体潜能。其一,回应青年群体个人发展诉求,助力其乐于奋斗。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青年要从“躺平”到“站起来”再到“强起来”,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技能、劳动本领发展既是青年应对社会“内卷”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能力保障。关注青年群体个人发展诉求,一方面,要在身心健康上缓解青年群体的工作压力及社会焦虑,

29、帮助青年群体实现心理、情感的自我调适。另一方面,要在文化素养、职业技能上注重青年劳动本领的提升。高校与企业都要重视对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让青年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岗位的需要,让青年的文化素养成为自身进步的动力源泉,让青年的技能本领成为自身乐于奋斗的能力保障。其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青年勇于奋斗。现代社会,阶层固化日益凸显,社会阶层流动困难、上升空间狭窄。在教育方面,学历对阶层跨越的作用愈加弱化;在就业方面,青年群体难以突破原生阶级、社会资本的资源占有。因此,要进一步肯定教育价值,打破社会资源垄断,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为青年群体提供上升机遇,畅通发展渠道,以此消除青年的群体性焦虑,肯定奋斗价值

30、。其三,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年艰苦奋斗。网络媒介中“消极自由”叙事话语的影响与传播是“低欲望躺平主义”等不良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其对青年群体的引导作用,以积极向上的因素消除悲观消极的因素,让青年保持乐观向上、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夫志当存高远”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等自强不息精神激励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绽放人生光芒。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高校、企业、社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年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力拼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

31、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惧者。”22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5。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中国青年应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美好生活。64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 宋德孝,别杨杨.“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本质、危害及其超越基于当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分析视角 J.中国青年研究,2022(2):22-2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3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420.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

32、民出版社,2009:60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让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 马超,王岩.“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J.思想理论教育,2022(4):107-11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王斌.从内卷到反卷:新时代青年的自我重构与治理对策 J.理论导刊,2022(1):104-109.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2 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

33、002:31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13 赫伯特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6.1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1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9-05-01(2).16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4-30(1).17 刘兵.积极劳动才配追求美好生活 J.劳动哲学研究,2021(2):67-75.18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

34、13-04-29(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J.中国领导科学,2015(7):4-5.20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7-14.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The Obstacles and Solutions of“Low Desire Lying Flat-ism”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CHEN Ji

35、ng-yi1,YU Wen-de2(1.School of Marxism,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2.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22,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objec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wealthy and the poor,class solidificationand a high degree of“involution”and other

36、 factors,society has produced a subcultural trend of“low desire lying flat-ism”that is comfortable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does not think about progress“low desire lying flat-ism”makes some youthfulpeople lack goals,labor behavior is loose,avoid competition,thus seriously hindering the realization of a better life.Theyouth groups can get rid of“low desire lying flat-ism”and realize a better life they yearn for with firm ideals and beliefs,active labor and hard work.Keywords:low desire lying flat-ism;youthful group;better life(责任编辑:王志芳)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