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 姓名: 张 爱 会 学号: 1076201007321 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年级: 语言学院2010级研究生 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从古至今始终生活在中国境内,绝大多人口生活在新疆,也有少量分布于湖南、北京、广州等地,国外的维吾尔人很少。“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维语是“团结”和“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回纥”、“回鹘”、“畏兀儿”都是维吾尔族自称Uighur的不同汉译。1935年,由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定名为“维吾尔”,沿用至今。维吾尔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
2、、阿克苏等地,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也有分布,基本上遍布全疆。一、 维吾尔族历史沿革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维吾尔族(Uygur/Uyghur)的祖先丁零人远在贝加尔湖北岸放牧,到公元前后才来到北疆,传为赤狄的一支。后来他们又被称为高车、狄历、铁勒、敇勒、丁令、袁紇、韦紇等,但这些名称有着很大区别。狄历、铁勒、丁零是对漠北(外蒙和东西伯利亚南部)除匈奴以外的草原民族的泛称,突厥是铁勒的最西面阿尔泰一带的分支,与远在贝加尔湖一带的维吾尔族不属于一个部族。高车、敇勒是南下漠南(今内蒙一带)的铁勒分支,他们与柔然、北魏一直处在对抗之中。袁紇、韦紇才是维吾尔族的真正源头,当他们在公元前后进入新疆之前,
3、中国汉王朝已经开始统治新疆楼兰(Kroraina/Khauranai)等地了,不久以后汉军越过了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公元五世纪,匈奴民族早已西去欧洲,以阿史那氏(Asna)为首的突厥人(Trk)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韦紇臣属于突厥。后来在七世纪初,韦紇又改称回紇。公元630年,回紇酋长菩萨大破突厥,建立了回紇人在土拉河流域(今蒙古境内)的统治中心。公元646年,回紇酋长吐迷度率铁勒十三部在黄河北岸臣属唐王朝。唐王朝在鄂尔浑河(今外蒙古北部)设燕然都护府,下辖漠北和南部西伯利亚各部。唐王朝在回紇地区设立“潮海都督府”,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潮海都督。自那以后,回紇与汉族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4、,成为中国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回紇与汉族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多次联手战胜了诸如匈奴、西突厥、东突厥等共同的敌人。8世纪末,回纥可汗奏请唐朝改回纥为“回鹘”。840年,回鹘汗国破灭,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一支迁往今新疆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中亚,后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到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只有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国,原来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迁居西域的汉族,以及后来的吐蕃人、契丹人等,都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而讲突厥语,用回鹘文。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回鹘人也逐渐放弃原有的游牧文化,接受当地的农耕文化。当地居民和西迁回鹘人的相互
5、融合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尔羌韩国时期,回鹘人与土著居民以及后来的蒙古人,在文化、风俗和血缘上的融合基本完成,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开始形成。清代后期,新疆13个民族共居的多民族格局基本形成。平定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为了加强西北边防,清廷于1762年设置伊利将军,并开始移民实边,垦荒造田,陆续从东北调遣满、索伦(达斡尔)、锡伯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从国外迁入新疆,最初的移民者多为商人。至19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世居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分布
6、格局。维吾尔族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称其为“塔兰其”人(即种地人)。1760年起,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供应问题,清廷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伊犁地区才开始成为维吾尔族居民一个新的聚居区。清末,维吾尔族人口达到157万多人,占到全疆总人口是四分之三,成为新疆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二、 维吾尔族名称的演变维吾尔族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从小到大,吸收和融合了众多其它民族的成员。“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在我国历史
7、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公元4世纪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到6一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
8、史籍又写作“回鹘”。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当时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或“客回”。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
9、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改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维吾尔”原是北方众多氏族部落中并不太大的一个。后来这个氏族部落逐渐壮大,加入了许多新的成员,并与其它氏族部落结盟,组成新的联合体,“维吾尔”名称使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随着历史的发展,众多氏族部落之间不断融合发展,这个联合体也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一个在较大地域内有基本共同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民族,“维吾尔
10、”这一原来一个不大氏族部落的名称也最终成为一个较大民族的名称。这犹如著名的黄河、长江一样,当他们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麓发源的时候不过是许多涓涓水流中的一个,只有在奔向大海过程中吸收了众多江河湖水之后,才在下游形成雄伟的波涛洪流,甚至他们的名称在不同地段的叫法也不尽相同。三、 维吾尔族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均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突厥语大词典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1
11、1世纪70年代写成,是以阿拉伯文诠释当时突厥语的一部词典,书中融入了当时维吾尔人及其突厥人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并收集了300多首诗歌和大量的谚语,堪称11世纪维吾尔人社会生活大百科全书。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完成于11世纪初的一部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是用纯粹的维吾尔语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是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全诗共85章,13290行,韵文体。本书对当时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进行了集中的、系统的、形象的描述。按伊斯兰教的道德标准宣扬做人的道理,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诸方面内容,可以说是研究可汗王朝的国家形态和社会组织
12、以及精神文化面貌的一部百科全书,对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维吾尔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乌古斯可汗传又称乌古斯可汗传说是在古代维吾尔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英雄史诗。其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古代维吾尔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乌古斯可汗征战的历史。它用民间史诗特有的写法叙述了许多历史故事,对于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十二木卡姆中共有340多首乐曲和歌曲,其
13、中就有大量的古典歌曲、民间歌曲、舞蹈配曲和即兴乐曲。每套木卡姆又分为“琼拉克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器乐合奏、音乐和歌曲演奏、群众歌舞大联欢三部曲。全套演奏十二木卡姆,大约需要二十四至二十七个小时,规模宏大,是维吾尔族乐舞的总汇。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西路明珠”。四、 维吾尔族为祖国统一和反抗外来侵略作出的卓越贡献 维吾尔族历史上建立过许多地方政权,并同中央王朝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初年,回鹘首领世袭瀚海都督爵位,后来取代突厥建立回鹘汗国,其可汗世受唐封
14、,唐皇室与之结为姻亲,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内乱并协助唐朝在西域领地的防务。10世纪高昌回鹘、喀喇汗朝、于阗等三国并立时期,都向中原政权宋朝、辽国朝贡。16世纪至17世纪的叶尔羌汗国同明朝也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1696年,哈密达尔汗伯克额贝都拉最先脱离当时统治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归服清政府。他们的后裔全部受到清政府的册封,从而揭开了新疆全境归入清朝版图的序幕。1755年,清军灭准噶尔汗国,维吾尔族首领纷纷归降清朝。1762年,清朝继承了汉朝设西域都护府,唐朝设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军府政治历史传统,设立伊犁将军府,将其作为全疆最高军政机构。维吾尔族聚居区仍然沿用伯克制,实行本民族自行管理。19世
15、纪中叶,随着中国民族危机,阶级矛盾的加深,伯克制和军府制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激发起农民起义,而各地的伊斯兰教首领则乘机煽动“圣战”。外部还有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中国喀什,占领南疆地区,沙俄侵占中国伊犁。因而,战乱不断,造成新疆历史上的一幕悲剧。直到1877年在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和清军打击下,阿古柏入侵政权覆灭,新疆南、北麓全部收复和1884年清朝宣布新疆建省,新疆的动荡局面才结束。在此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勇抗击了浩罕支持下的张格尔、默哈默德、玉素甫的寇边骚扰活动;60年代驱逐了伊犁、塔城的俄国不法领事和商人;70年代抗击阿古伯的入侵,配合清军光复新疆。民国时期,维吾尔族为反对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