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41806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 ―&― — 刖言 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虹影的小说一直以丰富的人生内涵与诸多 的争议而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而虹影也通过不断的创作进而寻找内心的期盼与 回归,通过自身的文学经验最终达到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如果从文学研究的 角度分析虹影,很多学者都会将其归结到海外华文创作。但是,虹影作为早期在 我国大陆生活与学习,后期前往英国进行海外华文创作的作家,其双重地域文化 对接与碰撞所形成的华文创作方式同样也是对海外华文创作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虹影选择在诗歌中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无论是诗人 的才情,还是与世无争的寂寞,虹影诗歌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与成果。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后,虹影选择了前往新的生活,去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文化空间与生活空 间,以一种诗人般的漂泊状态向众人展示那份对文学的抉择。虹影在离开中国前 往英国定居后,正式开始了小说创作,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重新抒发自身对生活、 事物、生命等特征感想,从而创作形成了《她们》、《天堂鸟》、《饥饿的女儿》等 多部优秀的小说作品,虹影也先后获得国际小说奖、罗马文学奖等多项荣誉,从 而成为海外华文领域创作的重要代表性作家。 二虹影小说河流意象及其变体 虹影作为当代海外文坛中拥有深厚读者基础且广受争议的作家,其很多作品 中均出现了河流意象,虹影本人也特别强调河流意象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性。“几 乎我所有的长篇甚至短篇都有一条河流。比如《饥饿的女儿》里面是长江上游, 《K》里面还是长江中游,《阿难》里面是恒河。恒河每夜穿过我的心。河流给我 生命,我赋予河流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得上河流对我的影 响。我写任何东西,只要一沾到河流,我整个人就变了,我就是那条河。”⑴1°7 由此可见,虹影对河流的重视程度。那么,虹影小说中河流意象的分类主要有哪 些呢?虹影小说河流意象又可以具体分类到何种层次?本小节具体以虹影小说 为例,深入探究虹影小说中出现的河流意象分类。 (-)河流意象的类别 1'多层立体式河流意象 虹影对河流意象非常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童年经历与时代环境有着密 切的联系,出生于重庆南岸的长江边上,父母都是依靠长江才能养活一家人。从 生命的始端,河流就在虹影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而言,河流 已经成为家乡的象征。从多层立体式河流意象的角度可以将虹影小说中的河流意 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河流意象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例如:《饥饿的女儿》 中围绕的环境描写以重庆南岸的长江边为主要场景,《孔雀的叫喊》中“长江雾 烟,如一张奇大的厚毯子压到江面上”,《K》中所描写的环境是拥有众多河流的 武汉地区,《阿难》中所描写的环境是拥有异域风情的恒河。并且,在这些环境 描写中,通过河流塑造出一种笼罩影响尤为突出,虹影小说中类似“江面江上”、 “山上山下”的场景往往从一开始就突出了故事发生情节的主要基调,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故事氛围。 第二是河流意象成为故事情节推动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作家的心理定 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各种变化,这就势必导致他在回顾往事时萌发新的理 解或体验。”⑵31因此,虹影笔下的河流呈现出崭新的类型。例如:《饥饿的女儿》 中,“这城市的风俗认为,吊死的人是凶鬼,……去不了天堂,而河流是通向地 狱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在人世或是在阴间,他都是一个受难者。”⑶245主人公六 六与历史老师发生了很奇怪的师生畸形恋,不过,这段恋情以老师的自杀最终悲 剧收场,而小说中六六之所以可以平安地走出这段阴影,正是通过了河流赋予其 的力量。“那天傍晚,我一个人走到江边,把我日记中与他有关的记述,一页页 撕掉,看着江水吞没,卷走。”⑶299 第三是河流意象成为小说中设喻的主要表现。虹影小说中不仅采用了实体的 河流意象,还进一步拓展了河流的重要意义,通过描述河流的宽阔与伟大,给予 其更深层次的激情。例如:在小说《上海王》中,虹影通过主人公借鉴父亲还愿 的描述,潜意识中加深了对河流的感激,小说中描述道:“父辈通过河流顺江而 下,向着家乡探望,河流不仅养育了我们,也成就了父亲。”⑷247同样的,小说 《阿难》中也将阿难投河而死进行一种身份回归的设喻,进而找寻后人零散而失 落的家园。显然,虹影通过对河流意象的设喻描述,将河流意象塑造成不同的类 型,进而将河流立体化、层次化,给读者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学韵味。 2、象征意义式河流意象 河流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起源,虹影的小说还将河流进行物态化处理,通过客 观的形态化描述将作者对生命内涵的感悟与体会赋予到河流这一载体中,因而河 流意象在小说可以形成多重的象征意义。在小说《阿难》中,恒河旁边有人开始 焚烧尸体,焚烧完尸体后所产生的骨灰被倾倒在恒河中,无论是鲜血还是尸体均 使得河流更加充满生命的气息,进而恒河成为了 “洗灵之河,死亡之河”,河流 也成为生命之河。同时,在虹影的小说中,河流还具有一种心灵理想世界的象征 意义,心灵中幻想自由、平等以及幸福的世界是可以给予人们更为积极的向往与 希望。在小说《◎中,主人公朱利安面对他所爱的女子,不仅缺乏进行爱的能 力,还无法冲破文化的枷锁与传统。但是,他面对自己内心深爱的人,需要寻找 到解脱的方法,河流此时就成为他解救自己的重要法宝。其实,虹影的很多小说 都存在这种以河流为象征意义的冲破现实到达“彼岸”,只要认定心中所向往的 幸福,就需要渡河而过,找寻到自己的幸福。概括而言,河流意象的象征意义不 仅仅是对生命的把握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还包含着激励人们破除困难,不断去 探索的意蕴。 (-)不同类别的作用 1、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 虹影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一直以距离与想象作为主要创作突破方式,在移居 英国后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多部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但这些作品中均体现出不同 程度的心灵焦虑。在空间上,虹影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一切对于故乡与家人的 情感思念只能通过文字来倾诉。不仅如此,距离上的空间感还会带来一种独特的 个人主义感觉,会给文学创作带来更深层次的想象力。虹影在小说中进行距离感 的描述会给读者带来记忆远方的模糊感,在时间的描述中寻找到归属感。虹影河 流意象的作用恰恰于此,无论是人物事件背景还是时代特色,虹影每一部小说中 运用的河流意象都会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例如:《孔雀的叫喊》中描述的 是一个刚刚结束动乱的时代,无论是黑暗还是罪恶在这个时代都是纵横交错的, 这时通过对河流阴暗面的描述不仅可以营造出黑暗与罪恶的氛围,还进一步强调 了生命角色的轮回。“这个峡江地带,阴晴无常,随时可以暴雨倾盆。”⑸237不 仅如此,虹影还在河流描述的地点与时间上将自身与故事的情节加以区别,希冀 通过河流意象在这种跨越时空的轮换模式中赋予故事本身更为精彩的想象力。 “母亲当年坐船顺江而下长江。母亲说过,那时江石生有青苔,水碧绿透澈,水 里漂浮着通体透明的桃花鱼。”⑸85 2、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长期以来,虹影小说对生存环境的描写与观察达到了非常细致的地步。并且, 虹影对河流的描绘也较多以一种负面的形态进行,对河流的描绘大多以“垃圾”、 “冰冷”的词语进行。例如:《孔雀的叫喊》中的长江,“她这是第一次走近看江 水,这才发现长江水真脏,就像她没走近看丈夫一样。”⑸83《阿难》中的恒河, "我走入一月冰冷的恒河,浸入河水浑身打激灵,河水冰凉刺骨,河水并不清 澈……”间95实际上,江水在虹影心中的形象较多以很多的塑料悬浮物,泡沫块 状体以及各种没有清理的生活垃圾等,这些东西经过岁月的洗礼部分逐步冲向了 大海,但很多都留在了江里。虹影的这种描述不仅直观呈现了河流上漂浮的垃圾, 其更多地将垃圾看做河流的一种变体。“柳璀顺石梯而上。码头上工人在卸货, 尘土飞扬。而且到处乱对垃圾,马路边,滩岸上,甚至一些低矮的房屋顶上全是 垃圾,臭味在太阳下蒸腾。整个城市的垃圾似乎多少年一直无人搬运,堆在这儿 发酵,或许是在等江水漫上来时进入水库? ”⑸24河流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 形态来概述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思考,生态文明的缺失也是由于人类在利用自身的 能力改变河流的走向而造成的。由此可见,河流意象的描绘更体现了虹影对生 态文明的关注,“她仿佛看见整个三峡在水库建成之时,被江水淹没的情景。是 的,哪怕三峡水库成为淹峡水库一一一切可以更新,而那些古墓,白鹤梁上的石 刻鱼,沉在水里,会开发成水底考古。”⑸232 三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的象征意味 虹影小说中所描述的河流往往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无论是开心还是难 过,河流始终是心情的见证者。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动,河流也具有 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色彩,在激情地挥洒着理想与热情,无论是所处茫然还是保持 沉默,河流都在向着未知的远方不断前行。因此,在虹影看来,河流俨然已经成 为物态化的形象,不仅存在,而且客观,不仅具有被描述的价值,还蕴含对生命 的渴望。同样的,也正是这种象征性含义,河流意象才能被赋予更多的意蕴,作 者希望以此向读者展示一种更为辉煌的历程,无论是对人性还是生命,都需要这 份理解与抉择,家园、追寻、救赎,乃至重生。 (-)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虹影从小就生长在水边,生活中处处与河流息息相关,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 河流都是一位特殊的见证者。虹影小说情节开始的地方大多是选择有河流出现的 城市,《阿难》中的阿拉哈巴德里有恒河,《饥饿的女儿》中的重庆有长江,《K》 中的武汉有众多的河流等等。这种从小说开始就强调河流意象的描绘方式使得在 整个故事情节中河流都是处于一种旁观的位置上,从而小说的整体氛围呈现出神 秘的色彩。并且,家园的开始往往也是生命的开始,河流在虹影小说往往代表的 是一种个体生命。在虹影自述中曾对个体生命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父亲 作为长江边上的水手,母亲作为长江边上的苦力,小时候由于所处的时代,常常 有人跳江自尽,男的脸朝下,女的脸朝上,作为长江的女儿,我始终希望有人来 救我,可最终只有我自己。” S45 个体生命的开始需要的是双重的生命感知,无论是将个体生命投入到河流意 象中,还是将河流与生命进行对比,双重的生命感知均逃不出开始与终结。虹影 小说中的河流意象不仅孕育了生命,还对生命起到了终结的作用。随着个体生命 的完结,尸体与鲜血在河流中得以出现,《阿难》中的借助苏菲的力量去寻找阿 难,这时才得知阿难的秘密往事。最终,阿难面对亲情、爱情等诸多背离与缺失, 他选择了在恒河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小说中这样描述道“阿难在恒河水中,不知 道在想什么,或许也不像是在祈祷,更无从得以想象,其实,那种状态却好似像 是在和自己对话。” "DU不过,生命的终结在河流里不会有太多的起伏,任何的 风云变幻在这里最终都会烟消云散,一切都将会归于平静。不仅如此,一切在河 流里终结了的生命都会像阿难那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从想象,只能和自己 相处最后一刻,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心灵的逃亡与回归 人性中对个体生命往往是自私的,但人性同样也是善良与纯真的。虹影小说 中主人公面对的绝大多数抉择事件的场景大多安排在河流边,例如:《饥饿的女 儿》中父亲面对生活的抉择,面对难以维持的生计,父亲需要找寻更为有效的方 法。同样在这本小说里,母亲在面对家庭的变故以及婚姻的不幸时,面对改变她 一生的父亲所需要进行的抉择依然是在河流边相遇相知。再者像《孔雀的叫喊》 中主人公轮回的出生与《阿难》中颇为相似,象征着生命在反复中开始无限循环 与降临,最终还是为了生存与未来。河流在这些小说场景中不仅仅作为一种环境 描绘,其重要的价值作用还体现在当面对现实的不公所需要做出的裁决,面对自 由时所需要做出的回应,面对生存或机遇时所要做出的抉择,这才是逃亡的真正 意义所在。 我们在探究虹影小说河流意象象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虹影在创作小 说时的情感意境。对于久居海外的作家而言,家乡往往深藏在其内心深处,异乡 在更多程度上代表的是距离与陌生,这种感觉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起始,一直 伴随其很久。在这样的一个文化空间里,河流这种代表着一个区域文化象征的符 号往往可以更好地代表作者心中对家乡的那份执着与眷念。“父亲一辈子都想顺 江而下,回到长江入海的那片广阔的平原,那生育他的土地。”冏154河流作为一 种家园文化特征,父亲一辈子都是想回到那篇广阔的平原,因为那篇平原是生育 他的土地,这种思念一直伴随着他一生,直至死去。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漂泊感就 是为了打造意象表现回归,对回归的本身也是一种悲观的认知。正如虹影自述中 所言:“对泰晤士河也好,对塞纳河也罢,永远没有对长江那种认同与触动。”⑼39 显然,表面上的回归是无用的,但精神的选择是无价的,无论何时,虹影都希望 通过努力发现早已迷失的精神故乡。 (三)罪恶的救赎与重生 虹影将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融入到小说中的创作中,但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很 多感悟的本身就是充满疑惑的,这也时常鞭策着我们去思考以及探索,从而展现 出对生命价值实现的期盼。以小说《饥饿的女儿》为例,主人公六六的遭遇一开 始就处于一种诡异的氛围中,追踪罪恶血液的源头也就是私生子的身份一直成为 母亲、养父、生父、兄弟姐妹等与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不仅如此,左邻右舍 的关系,主人公一直怀疑的周遭事物,心理活动状态的逐步变化等等,一切的一 切都将情节推向罪恶的深渊。最终,私生子的身份水落石出,罪恶感的缘由同样 也就呼之欲出。不过,救赎仍然在继续,如果亲情不能继续,那就用爱情来救赎 心中的罪恶感,可惜,这种方式也失败了,罪恶充满了身躯,只能通过河流来进 行洗刷。同样的,在小说《阿难》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自古以来,印度教徒相 信,只要在这圣河中沐浴,就能涤去一生罪孽,灵魂变得纯洁,更有可能超脱轮 回。”⑹86对灵魂的救赎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就可以洗刷的,“阿难早就不见了, 只有滔滔的河水,哗哗水声,恒河一切依旧。” 向215可惜,六六没有明白这个道 理,阿难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虹影小说中出现过很多死亡的场景,这些场景大多发生在河流中,此时河流 意象的象征不仅仅是面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重生的渴望。虹影认为,在任何时 候,当自身的罪恶源头已经无法消除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毁灭的方式加 以消除,罪恶不仅仅需要救赎,更加需要解脱。例如:在小说《阿难》中,“阿 难很快就在水中游起来,水速很快,把他朝下有带去。”挣⑵5阿难从小到大的生 活一直让他很是纠结,无论是选择音乐还是选择爱人,他都无法做出毅然而然的 决断,渐渐在商业的繁华与虚荣中失去了生命的纯真。罪恶,此时完全走到了纯 善的对立面,在恒河旁边,他寄希望于宗教的洗涤,希望通过洗涤满身的罪恶而 重获新生,然而,河流湍急,阿难不禁随河而逝。无论是洗涤也好,还是重生也 罢,重生都应当为了生而生,但如果这种罪恶是带着目的或黑暗的,那就应当属 于一种涅槃重生。但是,生命也是复杂的,河流能给生命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开始 与结束,也是一种圆满与循环。 四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的文化色彩 三十五岁的虹影开始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观经验感受诉说出来,“对于 女性写作中的自传体而言,其治疗作用在于使经受和饱含着焦虑与创伤性经验折 磨的'女性自我',通过记忆书写缓解焦虑,或者在重新书写中平复创伤,以至 忘却焦虑和创伤所带给她的心灵和道德上的沉重而永久的摧残和愧疚,从而使女 性自我得到精神上的拯救。”⑩254这种创作方法更多从心灵、焦虑、不安等方面, 从故土怀念与回忆的角度对情感变化的角度分析,其需要从运用文字的倾诉角度 进行运用。逃离到国外,经历了跨地域的生命体验,虹影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不同 常人。此时,河流意象更表达着作者在跨域文化环境下对文化差异的反思与理解, 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文化想象的形成 “文学写作,即是一种逃离与飞翔,一种完全放松自由的文化与精神的飞翔 以及想象。”川I作为海外华文作家,虹影的想象力是大胆而洒脱的,她的文化想 象不再是意念的解读,而是对家园文化局限性的深刻审视。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 进行分析,地点之间的远距离可以给予作者更大的写作手法,这种创作方法也是 诸多海外作家进行超时空写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无论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王 屏、严歌苓、哈金等人,还是一直到虹影的创作,都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从时间与空间两种创作的角度分析而言,其双重距离主要是从时间、空间等双重 距离角度进行分析,这一创作型主要是从丰富性与奇异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虹影小说的文本呈现形式大多是从一种距离感的角度进行探索,这种 距离感更多地表现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手法上面,这一层面的标准也是属于在小 说文本的创作形式中。在虹影的笔下,真正的叙事者并不是主人公本人,主人公 甚至是被蒙蔽的,主人公是被动的,被讲述的。因此,叙述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 角度揭开主人公的秘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例如:《饥饿的女儿》中主 人公“六六”从大姐、母亲、生父那知道自己的生世,在《阿难》中,小说一开 始就对阿难苦难而波折的一生进行了高度地概述,但整体上其还是从第三者的角 度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个第三者“我”的角度主要是叙事与观察方式,这在某种 程度上也使文本更加隐秘和复杂,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在《上海王》中,其小 说主要是讲述了女主人公在上海的传奇一生,在这里也是从一个跟女主人公没有 任何关系的角度进行观察,进而以回忆等方式从多角度进行叙述。实际上,其整 体并没有一定的代入感,正是因其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与方式,进而小说的情 节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再者,虹影主要是将河流作为一种现象进行探索,这一特性的基础与标准在 于对描述与思考进行描述与思考,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其小说创作初期,往 往会需要对这一意象进行构架,这不仅是对像虹影小说中对意象深入刻画展现出 的生存模式进行刻画,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的意象。与此同时,在虹影小说的创作 历程中,描绘河流的意象常常被使用在一种创作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 记忆中的家园,形成家园文化的想象。虹影在河流意象方面更多的从想象差异的 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文化想象的角度大多是从物质匮乏到精神匮乏、文化意识到 多元困境等角度进行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虹影的文化想象进行梳理的过程 中发现,很多文化想象均是对现有的故土形象进行直观的判断与描述,这种判断 性的描述思维不仅与其现实的生活状态相隔久远,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叙述,将历 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反思,《饥饿的女儿》中六六在探究关于自己来历的历史 的真相,《阿难》中女作家追踪阿难中看到历史的身影,《孔雀的叫喊》中柳璀要 为自己找到历史的依据。 在虹影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创作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仅是从生存环 境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生存环境的优化更多需要从细致观察的角度进行描绘。 对于河流意象的描绘而言,河流描绘与呈现的一个焦点性问题在于对描绘格局的 一边倒行为,虹影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这一状态,在《饥饿的女儿》中所呈现的 长江南岸地区“垃圾随处乱倒,堆积在路边,等着大雨冲进长江”,在《孔雀的 叫喊》中“她第一次走进看才发现长江水真脏”,“垃圾”、“冰冷”等字眼多次出 现。事实上,描绘河流的词语不仅仅是直观上河流上方悬浮的产物,更为重要的 是其逐步将河流作为垃圾的代名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原有河流在人们心 中纯洁的位置与清澈的形象。 最后,从历史叙述的角度来看,虹影所呈现出的文化想象与其特有的历史叙 述模式是分不开的。在虹影小说的文本框架中,其往往具有很多的历史影子,这 与其想象空间存在较大的类似之处。例如:在小说《阿难》中,其时代背景不仅 仅是包括当时小说中所指向的抗日战争,也包括后来所呈现出的文革时期的景象, 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那个阶段,任何一个时期所呈现出的状态均代表着这个社 会甚至于说这个国家前行方向的转折。在小说《饥饿的女儿》中,虹影第一次采 用了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方法,从真实性、生动性的角度展现了苦难中国人 民饥荒的场景,这种历史事件,或许是存在虹影亲生经历过的场景,但更多的是 在这一基础上增添了事件的可信度与血肉度,这也使得其更为真实与再现。 虹影的这种历史叙述的描述方法,不仅在历史叙事的角度完成了一种叙事、 历史等两种观念相互结合的方式,还在具体的文本描述方面使得其现实性矛盾更 为突出,进而通过想象性的方式加以解决。作为社会性象征手法的重要体现,其 叙事的标准不仅仅是历史再现的一种方式,更多地需要从文本的整体产生、发展、 存在以及生成的角度探索其重要的发展意义。事实上,虹影历史叙事的解构方式, 不仅需要在其真正的意识形态方面加以束缚,还需要从诸多历史事件的角度,以 一种宏观的叙事模式加以展开,最终从个性化的感知角度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文化立场的突显 虹影一直强调的是在文本中存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概念交集,在这 两个概念交集与引申含义的基础上,其更多体现在对两种文化的解释方面。虹影 作为在这种解释标准基础上形成与表达自身观念的作家,其不仅在多元文化的冲 突中不断形成自身的文化反思与文化立场,还在具体梦想的追寻中,对此岸逃离 对彼岸追求。在不同文化碰撞、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将渴望与生活不断融合成一 个整体,进而形成一种断肠春色在天涯的意境,也正如她自己所说,不管在哪里, 都是长江的女儿。“我们知道远方有期盼的心,欲顽固地在世界各地流浪。我们 不得不怀想汉语文化的基地,我们魂魄所系的彼岸。”[4]295 作为虹影小说中沟通的重要标志,河流一直是作为一种物态的呈现形式,在 人们的生活中呈现出多种形态。河流不仅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象那 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河流的意象表达中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生活方面的比较, 同样的,也只有在这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意象基础。例如: 河流是一种隔离,把生活分成了两岸,使河流两岸人们生活存在对比、差异,不 是仅仅多出一条河流那么简单,而是各种不同生活场景的合并与描述。《孔雀的 叫喊》中陈阿姨一家住在陈旧不堪的老城和现代的五星级宾馆形成天壤之别。《饥 饿的女儿》中,在重庆一江之隔的两岸,无论是对岸城中心,还是在另一个世界, 两边均存在许许多多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人们在不断进步,还体现在青 少年们在时刻准备成为革命的干部。在江的南岸,这里属于城市腐烂的盲肠,没 有办法清理的贫民区,是江雾笼罩下的城市暗角。显然,在虹影的小说中,江的 两岸分成了两种不同的世界,无论是南岸还是北岸,其均需要从对立比较的角度 加以探索。 在上述的描述中,实际上,河流的两岸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这种看似 是贫穷与富贵的对立生活,但在虹影的笔下所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在不同物质条 件下形成的文化差异与类型,只有在这种文化差异与类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 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反思。不仅如此,在虹影的小说中,以河流意象为代表的特征 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形式不仅是代表与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向 往,还在具体的文化包容与解读中不断涌现对虹影叙事情调进行主旨性判断。不 仅如此,虹影在怀念南岸家乡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不断歌颂人性美好的同时, 充分体现出了虹影对家乡美好的眷恋。实际上,虹影曾不止一次地对宿命的悲观 进行论述,这种不以极力否认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全面从人性正直、善良等角 度进行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在虹影小说的文化立场方面,虹影不仅仅被城市的 现代特质所影响,还在具体的表象上对文化的回归思想进行论述。无论是在向往 的生活中,还是在作者极力回归的文化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传统文化与 现代文化的徘徊与游离中不断改变,最终的一切均呈现出改变。在重建架构的基 础上,虹影更多地需要从审视两种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时空跳 跃手法进一步彰显出情感生存的境遇,这同样也是其文化立场突显的重要标准与 指引。 五虹影小说河流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虹影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作品中习惯运用冷色调进而对人生加以 感悟,在激烈的感情与人物对比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最终带给人们一种对生命与 心灵的反思。并且,无论是诡异的故事叙述方式,还是一种简单的时空跳跃方式, 虹影小说的本身具有故事的神秘性与观赏性。莫达尔认为:“一个人所阅读的书 籍、他早期的教育、他与世界的接触、他一生的运气与荣枯,都一起影响着他的 艺术作品。”[⑵13客观而言,在探究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的初始阶段就应当以虹影 多部代表性作品加以分析,而对作品分析的基础性要求是对虹影的基本生活经历 进行探讨,进而分析是怎样的一种生长环境、人生经历和文学艺术追求带来虹影 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 (一)生长环境与人生经历的影响 用虹影著名代表作品之一《饥饿的女儿》标题可以概述虹影苦难的童年生长 环境,正如该书中所言:“伴随着饥饿,伴随着苦难,作为私生子,自己被扔来 抛去。”⑶如果说饥饿是那个时代的“常态”,苦难是那个时代的臃肿,那么,私 生子的负面际遇就是伴随自己一生的痛楚,饥饿也好,苦难也罢,这些都会过去 的,但痛楚往往是不会过去的,那种感伤永远挥之不去。在读《饥饿的女儿》一 书的过程中,很多读者都会将虹影带入到书中“六六”的形象中,在重庆那样一 个依山伴水的环境中,从小的生活都是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读书时面对 的河流,还是生活中嬉戏的河流,河流在六六的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从未消失。 《饥饿的女儿》一书中,六六一直被兄弟姐妹所排斥,在孤独中徘徊与生存,显 然,这与其私生子的身份密切相关。对于虹影而言,私生子的情节在其多部小说 中都得以体现,例如在作品《孔雀的叫喊》中,主人公听从母亲的建议寻找自己 出生的秘密,从而通过对往事的追溯解开身份的疑虑。虹影的童年经历是特殊的, 以身份的疑惑进而展现出人世间的黑暗与罪恶是其童年经历中绕不过去的一道 关口,同样也成为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特殊象征的重要体现。 虹影的人生经历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人的命运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 它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⑶55作家所处的时代往往会通过语言、事物等诸 多方面加以融合,却不像许多人的记忆那般随风飘逝,这种融合对艺术家而言是 潜移默化的。最终所形成的时代因素也会着重体现在作品中。虹影出生于文革前, 从记事开始周围的动乱一直如影随形,这种外部生活环境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记忆深处,不仅仅需要面对外部的残忍环境,还需要面对家庭的冷漠。显然, 我们个体的命运都是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在这样的一个内部外部环境下,虹 影所面对的困惑与压抑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死亡的特殊敏感也是离不开河流的 影子。并且,虹影通过描述河流的意象将死亡与求生描述地更加寂静,由此凸显 出的意象更加震撼。例如:在小说《饥饿的女儿》中,“每年夏天江里仍旧淹死 不少人。看死尸,是南岸人日复一日刻板生活少有的乐趣。”⑶I】。小说主人公六 六在听闻周围人讲其刚出生时大饥荒时候的情况时,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饿 死了好几百万人,尤其是在冬天的冰天雪地时饿死的人更多。在虹影另一部小说 《阿难》中也有同样的类似经历描述,在文革开始后,自杀的人太多了,已经没 有办法进行抢救,进而除非采取比较特殊的手段。虹影在《阿难》、《饥饿的女儿》 中都创造出一种充斥黑暗的状态,这种时代特征形成一种精神回归,通过情节展 现,发挥地淋漓尽致。在《饥饿的女儿》后续篇章中,通过以河流意象展现出逃 离故乡的勇气,六六从一个一直相伴的河流逃离到一个新的地方,从此离开了旧 的生活,这与当时逐步开放的大时代同样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虹影小说的分析与论证,虹影小说作品中很多场景均被赋予了非常明 显的时代印记,同样的,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明显的时代印记,使得虹影童年的记 忆中不断融合自身的成长过程。通俗而言,受到“非婚子”和可怕的生长环境等 负面的影响,童年时期的虹影内心是困惑的、孤独的、绝望的。正是这种扭曲的 心理使得虹影在创作中变得敏感与细腻。因此,对于虹影小说中河流意象的出处 与意蕴也找寻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在虹影丰富的个人生活中,贯穿其童 年生活始终的一点就是私生子的阴影,这种阴影不仅仅是其童年噩梦烙印的困扰, 还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追寻中经常可以寻见的景象。例如:《饥饿的女儿》 中,主人公“六六”从小时候开始,内心中就有一种诧异的感觉,总有一种非常 严重的心理状态感觉,一直觉得周围的人在排斥自己,在徘徊的过程中一直承担 着独具特色的孤独与不安,然而到最后才发现,其认知与现象最终均得到了验证, “六六”是私生子。在虹影另一部作品《孔雀的叫喊》中,主人公柳璀似乎一定 要为自己找到生世的秘密,或者说找到历史的依据,这一尘封的往事,再一次对 生活开始疑惑。从身份疑惑的角度分析而言,虹影小说创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从虹影小说的创作主旨分析而言,无论是一种黑暗还是光亮,其 生命的力量均是从童年经历的体验角度出发,同样的,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童 年记忆与时代烙印也是研究虹影小说河流意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文学艺术的追求 从文学艺术的追求角度分析而言,河流意象主要是从作者的日常生活的角度 入手,作者在生活中不断对事物产生各种感觉,其选用的意象不仅从象征性的物 象角度入手,还不断对作者的情思进行深入融洽的表达。从创作过程的角度而言, 意象的创作流程不仅仅需要对现行创作主体与客体的表达,其双向对象所预想的 结果可以更好地“协调创作理念与文学艺术创作” [14]o因此,意象的凝视与发 现显得更为重要,从叙事技巧的自然展现分析而言,意象的创作主要是从空间、 时间等方面进行创作与想象。对于虹影的小说创作而言,其在创作小说的技巧转 换的角度分析而言,其想象性创作较多属于一种有意为之的创作习惯。虹影在文 坛创作之初,其秉承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这种文学创作不仅受到了先锋派思想 的影响,其不仅具有先锋色彩,还需要在非常规、陌生化、怪异化等方面的进行 现实性经验探索。虹影在其论述中写道:“当你在写诗或读诗时,感到被扼住喉 咙的感觉 是快感,是痛苦,却无法说出一字,那就是死神的亲吻,那就是诗 的意境。”时247对于诗歌的理解而言,其独特的理解与特殊的质感是一种诗歌化 的偏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一感觉又是一种常用的状态,更是一种作为诗人 的词语感受。然而,在被遮蔽的感觉中,其错觉的意向更为明显,这就需要从两 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在虹影诗歌的特征分析方面,意象词语与群体丰富并且 密集。“其运用的形象性词语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密集的意象方面。” WJ第二: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而言,虹影诗歌的密集形象性词语叠加与编排方面,其在诗作 的创作空间方面更多需要从密集与飘忽的角度进行探究。在集中性感觉方面,这 种创作的感觉更需要在结构意识方面与非浪漫主义抒情诗的表白式的角度中进 行推进,其主题性意义方面更多需要从晦涩的角度进行探究。 从虹影创作重心角度分析而言,虹影在从诗歌的创作转向小说创作的偏移过 程中,其艺术追求发生了转变,作品主题意蕴的选择更具多样性、隐晦性。在小 说《阿难》中,其表现性的感觉更为明显,其仿佛使得读者更加置身在一种间谍 的小说主题中,这也使得小说的主题从人性、罪恶、生命等方面更趋向于理解与 抉择。在《阿难》中,中国与印度文化的差异更加趋向于一种文化差异性的表达, 更加需要从主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角度。在虹影的第一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 女儿》中,其小说的行文更多需要从一种或明或暗的角度进行探究,与此同时, 在该部小说中,其整体的风格也是一种充满悬疑的气氛。与之类似的是,在虹影 另一部的小说《幻〉中,其小说的创作意象一直是从角色多样化、复杂化的角度 进行分析,在河流意象象征分析中,其河流意象主要是从新月社的现代文化与朱 利安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与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均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 流与分析。对于虹影而言,其创作主旨需要从文化回归的角度,从进一步寻找力 量与支撑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角度进行展开。除此之外,其更多需要在小说创 作中选择并创造一个融合生命与文学的意象,发挥意象书写生命体验和贯穿行文 结构的作用。虹影笔下的长江、三峡、恒河等河流意象给人远大的想象,在不断 地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在逐步地虚幻发展中,进而形成一种带有自身特点的 独特审美个性。 要想深入了解虹影小说河流意象成因,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意象的真正含义, 意象是“指作者在生活中因物有所感,选用最有象征性的物象最恰切地表达作者 的情思。”[顷在文学创作中,意象是作家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相契合的呈现, 其凝聚了作家的创作理念与文学艺术的追求。早期,虹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进 行意象创作是诗歌的技巧性需求,无论是通过空间意象还是时间意象,意象的创 作要求均是诗人的一种简单的技巧。虹影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由于受到八十年 代初期新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格式追求,这种形式主要是由于时代环 境的变化,产生超现实的创作经营。例如:早期虹影诗歌中对意境、质感、词语、 错觉等均具有一种密集且飘忽性的空间色彩,这种意识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飘忽 性,没有进行直抒胸臆式的表述,因而作品的主题较为晦涩难懂。 后来,虹影开始由诗歌创作逐步转向小说创作,在隐晦性与多样性的艺术追 求上,虹影将这种特质从诗歌领域带往了小说创作领域。例如:在《饥饿的女儿》 中,全文在行文风格上采用了明暗递进式的描述,整体的语言风格偏向隐晦性, 从而带动了故事向悬疑式的场景进行推动。在小说《阿难》中,无论是在描述主 题人性罪恶还是文化差异的反思中,小说的主题均较为复杂与多样,读者不仅体 会到内外文化的差异,还通过这种文化差异体会到人性、生命等方面的抉择。值 得一提的是,虹影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促使其更加理性地把握小说中意象的选择, 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河流一直是小说意象的重要选择方向,带领读者 走进那多姿多彩的玄幻世界,同样也带来一种独特的文学韵味。 六结论 虹影小说创作在海外华文创作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创作技巧与创作方式 一直为众人所推崇。虹影小说的创作特色不仅仅局限在对我国传统文学创作意境 的运用,还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对取舍、对立、构造以及冲突的囊括,这种自传式 小说创作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模板。虹影的文化想象大多是对故土的 直接描述,通过描述河流意象,建立一种对故乡生活场景的恢复与重现,展现家 园生存的困境。在对虹影小说进行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垃圾”、“罪恶”成为河 流的代名词,结合《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阿难》分析。对河流的漠视, 对生命的漠视,对文化的漠视、虹影的文化思考以及文化想象形成。在具体的文 化立场方面,在“此岸”、“彼岸”的文化阐述中表达文化立场。河流产生隔阂, 产生比较,南岸与北岸比较描述。贫富对立体现文化差异,阐述南岸北岸文化差 异,进行文化反思。通过上述具体论证的分析与探究,最终对虹影小说的河流意 象从文化回归、文化立场等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同时,在以河流意象为代表的文 化认同上,虹影以其独特的河流意象处理方式与象征意味为不同文化之间搭建了 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海外华文创作文化认同感显著加强,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 肯定与赞赏,这一点对于海外华文作家而言实属难能可贵。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 天,这一处理方式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学习,以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层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