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1432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3月doi:10.3969/j.issn.1674-2346.2024.01.005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 期第2 7 页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董鲜艳(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4 1 0 0 0 5)摘要:1 9 7 2 1 9 7 4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纺织服饰文物,在出土的纺织服饰文物中除了有织造的纱、绢、纹绮、四经绞罗、经锦和锦面有大小绒圈并附有立体效果辅助的绒圈锦,另外还有一大类编织物。这类编织物作为纺织服饰的一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编织技法也比较复杂。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的整理研究,根据编织方法和编织类型的不同,结合文献资

2、料记载将这些编织物分为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织物和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楚墓出土编织物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结果可推测:在湖湘地区先秦时期的编织种类比汉代编织种类丰富,是因为随着编织技术的发展,斜编结构结合双层、重平、表里换层等方式,衍生出丰富且种类多样的编织技法,满足各种用途;斜绞复合结构沿袭了先秦时期的编织技术,广泛使用在服饰和生活应用中,斜绞复合结构在汉代大量使用的基础上,用于纱冠时对其进行漆,保证纱冠透气的同时又满足了形状的要求;绞编结构由于特有的功用在秦汉时期大量使用于鞋履的编织。关键词:马王堆汉墓;编织物;湖湘地区;编织技艺中图分类号:K876.9;J52 3.4On t

3、he Weaving Technique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Hunan Provincefrom the Woven Fabrics unearthed from Mawangdui Han TombAbstract:From 1972 to 1974,a large number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cultural relics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Han tomb in Mawangdui,Changsha.In addition to the woven yarn,silk,woven ma

4、terial,four-warp loins,warp brocade and brocade face with large andsmall pile rings and pile rings with three-dimensional effects,there are also a large category of woven fabrics,which,as a part oftextile clothing,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and complicated weaving techniques.Through the arrangem

5、ent and study of theunearthed woven fabric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eaving methods and types,the woven fabric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records.On this basis,the woven fabrics excavated from the Han tomb in Mawangdui were comparedwith those excavated from the Ch

6、u tomb in Huxiang area in pre-Qin period.Through the comparison results,it can be inferred thatthe types of weaving in the pre-Qin period in Huxiang area were richer than those in the Han Dynasty.That s because with thedevelopment of weaving technology,the diagonal knitting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d

7、ouble-layer,double flat,surface and innerlayers,etc.,derived rich and diverse weaving techniques to meet various purposes.The skew twisted composite structure followedthe weaving technology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was widely used in clothing and life applications.The skew twisted compositestructur

8、e was widely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to paint the yarn crown to ensure the breathability of the yarn crown while meetingthe shape requirements.The twisted weaving structure was widely used in shoe weaving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because of itsuniquefunction.Key words:Han tomb in Mawangdui;weaving f

9、abrics;Huxiang area;weaving skills文献标识码:ADONG Xianyan(Hunan Museum,Changsha,Hunan 410005,China)文章编号:1 6 7 4-2 34 6(2 0 2 4)0 1-0 0 2 7-0 7收稿日期:2 0 2 2-1 2-0 1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0 ZDAJ008)作者简介:董鲜艳,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代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第1 期第2 8 页0 引 言所谓编织,是指主要以手为操作工具,将一组或者多组纱线、绳等纤维编织出各种花样的网袋或饰物,是人类最古老

10、的手工艺之一。手工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发端于筐席之类的编结,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用双手编织各式物品,商周时期组、终、缨等编织物的名称已见于文献记载。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的葛类编织物,浙江吴兴钱山漾的丝编带等编织实物均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丝编织物大量出土,7 0 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堪称是纺织品文物的宝库,更有大量编织物出土。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编织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不但工艺复杂,纹样也很精美。编织技术研究是纺织技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在纺织加工中比重较小,残存的实物相对较少,又缺少文献资料和编织工具的支撑,因此还原古代编织技术的难度相对较大。

11、编织物组织结构是编织技术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指编织物内纱线的编结方式和排布规律,在缺少编织工具和编织技法文献资料的时候,编织物的组织结构研究就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编织物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编织结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编织种类。1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种类19721974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完整的纺织服饰文物,工艺除了织造的绢、纱、罗、绮、锦外,还有一类编织物。这类编织物不但数量多,涵盖的物品种类也丰富,包括有装饰用的带、捆扎户体的组带、各种系带、纱冠和腰带、鞋履等。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将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主要分为3种不同的编织结构即斜编结构

12、、斜绞复合结构和绞编结构。1.1斜编结构斜编结构的织物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即用一组左经线和一组右经线,左右两组经线相互交又呈4 5度或者1 35度夹角,并按照一定规律编织而成,形成一定斜度的一种组织。2 斜编织物的编织技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编织技法,使用早且应用极广,最早的斜编织物的实物出土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的丝带,距今约4 7 50 年,可见斜编织物的历史悠久。马王堆汉墓出土斜编结构的织物主要有装饰衣物用的丝织狭长带和捆扎户体的中空管状组带。1.1.1终带类斜编所谓终带是指幅宽小于30 厘米的手编织物,是一种用于丝线编织而成的窄幅丝织物或带子。常用作衣带、裤带、鞋带等,还会在衣领、衣襟、下摆和袖

13、缘等处,常与衣袍相配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更是随着服装和礼制的发展,成为“礼”的一种符号,体现穿戴者的权利和地位。因此终织物的质地结构、用线材料、制作工艺以及用途等都反映了这个时期纺织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3带的编织采用了斜编结构的编织技法,即用一组左经线和一组右经线,呈4 5度夹角相互一上一下编织,在边缘经线处向内回折开启下一循环的编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带主要有3种,一种为千金,一种为儒缓,还有一种为丝履口装饰终带。所谓“千金”是上织有篆书“千金”二字。是一种装饰衣物用的经编提花丝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千金有宽窄两种,因上有“千金”二字,竹简上也有“千金饰”的记录,因此而得名。4

14、 窄的千金终带仅有0.9 厘米,宽的带可达2.7 厘米,编织方法和织纹规则基本相同。都是将面分为三行,中间为斜行波折纹、等腰三角纹或者菱纹组成带饰,其间篆书“千金”,两边则在白地上织出雷纹和细线,每6 厘米为一个纹样反复,阴阳交替。带的正反两面色调相反,花纹和文字正反两面相同。“千金”主要装饰在3副手套掌面上下(图1)、锦饰内棺饰品部分羽毛贴花绢边缘、棺内包裹尸体的灰麻布边缘(图2),这几处的“千金”外形尺寸虽有阔狭的不同,但是纹样图案和编织方法均是相同的。1 5)所谓儒缓终是终带上不同颜色织出的几何纹、波折纹或者雷纹。编织方法和编织原理与千金终相同,宽1.6 厘米,面也分成3行,每57 厘米

15、为一个纹样反复。一段的两侧在白地上织出黑色细线,中行在绎红色地上织出黑线组成的波折纹等纹样。儒缓主要装饰在包裹尸体用的“信期绣”罗绮绵袍残片、包裹九子漆的“信期绣”绢夹以及锦饰内棺饰品部分羽毛贴花绢边缘(图3)。6董鲜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2024年3月2024年3月无论是千金还是缓终均是左右两组经线,密度为4 5 6 0 根/平方厘米,采用一上一下双层编织的方法和原理,当需要在色地上起图案或者文字时,便把里层的经线编到表层,即通过表里换经的方法实现,因此正反两面呈现出色彩互补的相同图案花纹,阴阳文在57 厘米左右交替为一个循环。这种编织方法利用双层织物结构原理编

16、织出精美的图案或者文字,使织物华丽美观,多用于高级丝绸的装饰镶嵌。鞋履口的装饰带没有任何图案和文字,仅简单地采用了单层斜编的结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带,无论是用于装饰丝织衣物边缘的,还是用于装饰灰麻布边缘的终,所选用的材质均为丝织物编织而成,体现了能工巧匠的智慧,也展现出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状况。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 期第2 9 页图1 镶千金终的手套1.1.2中空管状类斜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斜编织物,除了狭长的带外,还有一种中空管状类斜编结构的织物,即捆扎尸户体的9 条组带。马王堆一号汉墓尸体出土时横扎9 条组带,每条组带长1.5 1.8 米,呈筒状,压平后宽1

17、 3厘米左右(筒围应为2 6 厘米左右)。9 条组带由棕褐色、黄色和烟色3种颜色的丝织经线采用斜编结构编织而成(图4),其中棕褐色颜色为地色,黄色和烟色两种颜色呈现出周正的鱼尾状纹样(图5)。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文物采用斜编结构,左右每组经线按照一定规律交又编织而成。在1/1 的基础上采用2/1 或3/1 斜编方法,通过表里换经的方法显示纹样(图6),斜编时不像终带类那样编织时在边缘处有折回,而是经线不折回一直斜向编织成筒状。单面左斜和右斜根数各为30 根,双层管状根数总数为1 2 0 根。一条中空管状的斜编组带由2 种不同颜色从上到下螺旋状呈现出几何纹样,纹样呈鱼尾状,与竖直方向呈4 5度角。

18、在纹样显示处正面的一根丝线变为背面的丝线,背面的丝线变为正面的丝线,以此循环重复操作,形成中空管状的斜纹斜编结构。中空管状斜编结构是双层斜编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图2 灰麻布边缘千金图3羽毛贴花绢边缘的缓图4 捆扎户体的组带斜编结构以最基本的平纹斜编为基础,并由此出发,通过基本斜编组织结构的变化,结合表里换层、重平、双层以及斜纹等方法,在原始的基础上,通过先民们不断实践和发展逐渐丰富多样。斜编结构不但使织物纤维斜向可以增加织物的光泽,还可以与表里换层、重平和斜纹等方式结合,呈现出一定的色彩、文字和精湛纹样,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广泛,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性和实用性。1.2绞编结构绞编技法是中

19、国出现较早的手工编织方式之一,河南荥阳青台村遗址出土的一件罗织物就是采用了图5鱼尾状纹样图6 表里换经显示纹样第1 期第30 页这种编织结构。采用一组平行、一组相互绞转的两组丝线制作而成。绞编技法的使用地域宽广,涉及的品种多,时间跨度大,是一种被先民广泛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所谓绞编是编织时一组纱线在与另一组纱线相交处左右绞转,绞转的一组纱线永远向着一个方向,可能作为纬线进行编织。编织的特点是两个系统的纱线互相垂直,系统内的纱线相互平行,即“逐纬、隔经,同向绞转”手工编织而成,在编织物表面有强烈的哇纹效果。将绞编法使用在鞋履上的实物最早出现在郎家庄东周人墓出土的一件丝履鞋帮部分。汉代以前人们所穿

20、的鞋子很少用丝帛制成,到了汉代随着丝织技术的提高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以及汉代政策的逐渐放松,以丝帛做履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丝履包括丝帛制成的鞋履和以丝帛为饰的鞋履,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丝履5双,发掘报告中所称的麻履,因棺液等原因的污染,出土时呈菜绿色,口沿前部饰有扁绪,因此也属于丝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5双丝履,4 双出自一号墓,1 双出自三号墓。5双丝履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双尖翘头方履,薄底、浅帮,整体略呈船形。履头和前端较浅仅能盖住脚趾和脚的下部,脚面全部露在外面。有的丝履在履帮后端靠近脚腕部分有一根系带,以防止丝履滑脱。经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5双丝履编织工艺进行研究,N04青丝履(图7),履面翘头

21、处、履底内衬和履帮面均为绞编的编织方法,这种组织结构外观经线密集,纬线稀疏,呈明显的纬向凸条,光泽好,正反两面效果相同。履帮里采用斜向缠绕的人字纹编织,经仔细分析也是采用绞编的编织方法,编织时经线垂直,绞转的纬线先向左缠绕,再向右缠绕,依次循环。即系统内的纬线不是同向绞转,而是异向绞转而形成的类似斜向的人字纹编织效果。434丝履的履面为8 0 32 根/平方厘米的平纹织物,织物细密,光泽度好。鞋底采用稀疏的植物纤维绞编而成(图8)。具体编织方法为经线两根为一组绞合而成一根,纬线绞转缠绕而成,鞋带由二根丝线互相绞合成一根;6 5-3丝履面有一层灰色物质,且炭化严重无法辨识,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绞编

22、的睦纹效果,从残存可以辨识出履底采用植物纤维稀疏异向缠绕绞编,履里衬经线垂直,两根纬线绞合绞转而成;4 35号丝履(图9)和三号墓出土丝履除大小不同外,其他均相同。履面和履帮均采用同向绞编结构,履底漆无法辨识,依稀可见经线由两根丝线绞合而成,履口沿饰有一圈斜编的装饰终带。由此可以看出5双丝履的履帮、履面和履底均采用绞编结构或者绞编结构的变形编织而成。董鲜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2024年3月图7 马王堆汉墓出土青丝履绞编结构比较致密,又可以使丝线呈弯曲状,因此在增加织物厚度的同时又增加织物的弹性。采用绞编法作为鞋履主要的编织方法不但增加了织物的厚度,而且富有弹性贴合

23、足部,舒适柔软穿着舒服。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注重实用,还有审美装饰的功能,甚至还是等级的标志。我们的古人在编织鞋履时充分考虑编织结构的优缺点和实用性,在履底漆并添加填料,以增加鞋底的耐磨和抗水性能,履口沿饰有一圈斜纹编织的带,提升了丝履的柔和之美。在丝履编织时不但满足丝履的基本功能和需求,还提升了鞋子的审美价值。1.3斜绞复合结构由于手工编织比较自由和随意,随着手工编织的发展,出现了将斜编技术和绞编技术相结合的结构,即斜绞复合结构。所谓斜绞复合结构即用一组左经线和一组右经线约呈垂直方向编织,每组经线各2 根,2组经相互交叉绞合,左边两根经线分开时右边两根经线绞合从左边分开的经

24、线中穿过形成一个组织点图8 4 34 丝履底图9 4 35丝履面2024年3月后,再从右边分开的两组经线中绞合穿过形成另一个组织点。即左边经线绞合交穿在右边经线中,右边经线绞合交穿在左边经线中由此往复循环(图1 0)。马王堆出土斜绞复合组织实物较多。出土时盛放在九子漆内的黄色组带,长1 4 0.5厘米,宽1 0 厘米,由左右两组经丝编成,两端散落部分作为流苏装饰,这是一种单式的斜绞复合结构,组带非常易于在长宽两向变形,缩短或伸长,不会并丝起柳。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漆巍纱冠,先用丝线斜绞复合结构编织,密度为2 0 2 0 根/平方厘米,最后在外面漆,既保证了纱冠的透气性,又保证纱冠形制可塑性和纱冠

25、牢固性。用于系带用途的铜镜纽带、璧系带等器物系带均采用此类组织结构编织而成。在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竿管上的系带不但采用了斜绞复合的组织结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号墓竿管上的系带有镂空结构出现,而且镂空结构呈有规律出现,应该是具有一定装饰和使用功能。镂空形成的原因是左右两组经线在相互绞转的时候连续绞转2 次或3次而形成的(图1 1),这种采用镂空形式作为服饰装饰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或少数民族中使用(图1 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 期第31 页图1 0 斜绞复合组织结构9斜绞复合组织结构的编织物,由于编织结构呈网状,网格的可形变基数大,易缩短或伸长,在增添了织物的光泽同时,还增加了织物的牢

26、固性等,但是容易变形,而且具有网状结构,因此考古发现这种编织方式主要用于印绶、系带、冠缨、腰带等。2先秦时期湖湘地区编织物种类在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整理的基础上,对湖湘地区先秦时期楚墓出土的编织物也进行了实物资料的整理研究。通过实物资料研究结合文献资料记载,湖湘地区先秦时期的编织物种类大致可以分为斜编、绞编、斜绞复合组织和环编4 种类型。长沙楚墓出土的两边带穗组带(图1 3),宽5厘米,长4 7.5厘米,密度为4 0 4 0 根/平方厘米的斜绞复合编织结构,两边丝线散落呈流苏状。长沙子弹库出土的系在玉璧上的系带(图1 4),带长2 1.7 厘米,宽9 厘米,密度为4 8 4 8 根/平方厘米

27、,上端打结,做人字形,系带下端有镂空装饰。1 0 另外在长沙左家塘和离长沙不远处的郴州桂门岭楚墓均有采用斜绞复合结构编织的未经漆处理的纱冠实物遗存。图1 1 镂空状结构图1 2 张家界市博物馆藏民国竹衣图1 3长沙楚墓出土带穗组带长沙楚墓出土的所有编织物中仅有长沙子弹库出土的3块褐色残带采用基本斜编结构编织而成(图15)。残带宽6.5厘米,长分别为2 7 厘米、1 6 厘米和1 3厘米,织物密度为1 4 1 2 根/平方厘米。除此之外长沙楚墓还出土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编织物,从实物结构看应属于斜编织物的种类,左右两组经线带有较强的捻度,每组经线有两根,一起按照一上一下斜编结构编织而成。由于经线的密

28、度、捻度或者采用图1 4 玉璧系带第1 期第32 页的编织工具不同,通过斜编结构,衍生出新的纹样。这种编织方法目前仅见于陈家山楚墓出土的一腰带(图1 6)。腰带长7 3厘米,宽3.3厘米,附有一根长的编织终带和完整的带钩,腰带上有3个割开用于挂带钩的孔。腰带编织时左右经线各有2 0 组,每组2 根,密度为1 2 1 2 根/平方厘米,腰带两边缘有整齐的孔洞,猜测应为编织时为方便左右换线采用固定针留下的痕迹,腰带两端均穿插有用于开始和结尾用的作为固定用的竹签。董鲜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2024年3月图1 5长沙楚墓出土褐色残带长沙楚墓和郴州桂门岭楚墓均有鞋履实物残存

29、。经过对残存鞋履和鞋履底的分析,长沙楚墓出土的麻鞋底残长2 1 厘米,宽8.2 厘米,厚0.3厘米(图1 7)。鞋履底正反两面结构不同,鞋底里采用绞编结构为基本编织方法,经线二根绞合成一根,纬线同向绞转而成。为使鞋底加厚,鞋底绞编完成后在鞋底底部再采用麻线打结形成多种形状的小颗粒,小颗粒直径约为0.3厘米。I郴州桂门岭楚墓出土的鞋履底和鞋帮均采用绞编结构绞编而成。图1 6 陈家山带局部和显微结构图1 7 长沙楚墓出土麻履底正反面此外,在长沙楚墓中还发现有环编结构的实物遗存。环编法又可称为圈编,以单丝成环为主要特征。这类编织物的成型方法类似于现在的纬编织物,横向拉伸性比较微弱,纵向拉伸较好。长沙

30、楚墓出土了1件丝织网络残片,郴州桂门岭楚墓也出土了一些类似的织物,从残存形状测应是环套环结构的脱落,残存位置均在两块面料的接缝处,推测这类编织物可能用于面料的装饰。古籍中常提到一种的织物,说文:“,圜采也。”段注:“圜采,以彩线辫之,其体终也。”郑注:“,施诸缝中,若今时缭也”。由此可见,是的一种,是用彩色丝线编结而成,外形似绳,用于镶嵌拼缝。将文献记载和实物进行对比,再结合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环编织物,由此可以推测出这种编织物应是一种环编结构的用于装饰的终带。1 2 根据实物遗存和资料记载可见湖湘地区先秦时期出土的编织物种类多,应用极其广泛。以斜绞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出土数量较多,主要应用在腰

31、带、组带、发冠、系带等处;斜编结构广泛应用于装饰带,组带等,斜编结构的编织物根据纤维的捻度、捻向等衍生出新的纹样;绞编结构主要应用于鞋履的编织,作为鞋履的内衬不但可以增加鞋帮、鞋底的厚度,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舒适性;环编结构用于服饰拼合处,起装饰和连接两片面料的作用,虽然编织结构和宽窄有不同,却体现了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的斜编织物为基本的斜编结构,目前还没发现重平、斜纹和表里换层的编织方法,因此大部分斜编织物都还没有花纹和文字。2024年3月3秦汉编织技艺的对比研究编织技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法,古代人类对编织技术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拓展了织物的概念,并影响到生活

32、中衣物类、器物类、装饰类的应用领域。编织物作为衣物或者器物的装饰是古人讲究生活品位的一种表现。新石器时代手工编织得以慢慢发展,初步出现了丝编织物,随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丝编织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春秋战国时期丝织物的编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为战国时期装饰织物的主要编织方法。由于斜编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斜绞复合编织方法的出现使编织技术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过对湖湘地区秦汉时期出土编织物的对比研究发现:斜编技法是古老的编织技法之一,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地运用到丝织物的编织中,为古老的斜编技术打开了中华文明绚丽之窗。斜编结构在先秦时期使用较广,汉代继续沿用先秦时期的斜编结构,而且斜编结构

33、不再以单层斜编为主,而是出现了通过双层结构、重平结构或者表里换层的方式表现出独特的纹样、文字,斜编结构的使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中空管状的斜编类织物目前在先秦时期还没被发现和使用,在汉代开始使用。斜编织物跨度较大,技法适用范围广,技法精湛、图案精美,广泛用于先民日常生活的装饰,展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汉代的斜绞复合编织方法和先秦时期的编织方法一脉相传,由于斜绞复合编织的灵活使用,先秦时期腰带的编织方法慢慢被这种编织法取代,使用的范围和领域更大更广。利用斜绞复合编织的纱冠在汉代开始采用漆工艺,保证纱冠柔软透气的同时,又可以牢固有型。绞编结构因固有的优点在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在鞋履的编织中。除此之外

34、还发现湖湘地区先秦时期用于装饰带的环编织物,在汉代已经消失。推测可能的原因是斜编结构的发展和演变,织物表里换层的盛行,斜编结构可以编织出五颜六色的精美纹样,满足服饰带的使用,因此代替了环编带作为服饰装饰,可见斜编织物使用时间跨度较大,用途较广。4结束语编织技术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编织形式,以适合不同的用途。当人类掌握基本编织原理和原始技术后,接下来就是丰富、完善它,寻找和加工更多、更细、更柔韧的纤维材料来编织,从而织造出更好看、更舒适、更实用的纺织物件。在中国,编织技术常被称为“经天纬地”,象征“天长地久”,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编织技艺的发展离不开手和脑,更离不开文

35、化,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的繁荣。1马金燕.中国早期手工编织的发展源流和技术分析 D.青岛:青岛大学,2 0 1 0.2李影.新疆出土毛编织物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2 0 1 7.3李影.新疆出土毛编织物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2 0 1 7.4赵丰.王孖与纺织考古 M.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社,2 0 0 1:59.5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0:56.6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3:52.7杨汝林.中国古代绞编技艺研究-以唐宋经株为主要研究对象 D.上海:东华大学,2 0 1 1.8赵丰.王孖与纺织考古 M.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社,2 0 0 1:1 0 5.9夏添.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 D.无锡:江南大学,2 0 2 0.10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0:4 1 7.1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0:4 1 5.12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8 6.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参考文献第1 期第3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