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0311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73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2020年至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从874万骤增至1 076万。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企事业单位计划招收人数有所缩减,致使“慢就业”现象突出,众多应届毕业生成为“慢就业族”。国内学者对“慢就业”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研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不遵循“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传统理念,完成学业之后不立即投入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深造、等待就业或尝试创业的一种待业现象1-5。高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应充分了解应届毕业生“慢就业”具体表征和成因,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事物发展规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就业育人服务体系,持续

2、推进就业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走心。一、“慢就业”现象问卷设置和实施(一)问卷调查设置与实施设置“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针对2022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信息采集。问卷设置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学校、学校层次、专业学科类别、生源地、家庭常驻类型、家庭年收入和当前就业状态等,共计16题。第二部分是“慢就业”具体表征调查,包括理想工作性质、就业意向地、专业对口工作、找工作有无信心、就业着急程度和就业形势判断等,共计21题。第三部分是“慢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包括大学前3年综测成绩专业排名、职业规划、是否关注就业问题、投递简历、实习经历和就业培训等,共计20题。采取

3、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微信、QQ等渠道发放问卷,对省内包括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双一流”高校,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以及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职业院校,共计62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剔除用时过短、前后矛盾或有明显错误的问卷,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共收到有效问卷49 985份。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乐生煊1 黄瑜萍2(1.泉州师范学院 海洋与食品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2.福建农林大学 学生工作部 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利用福建省内62所高校2022届毕业生的调

4、查数据,采取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厘析“慢就业”现象具体表征和成因。提出构建“个人提升-家校联动-社会助力-政府引导”立体化就业育人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理性规划未来生活。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对策研究;福建省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58(2024)(01)-073-05 74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士研究生“慢就业”人数为733人,占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为34.1%;本科生“慢就业”人数为为7 512人,占本科生总人数的比例为35.8%;专科生“慢就业”人数为10 429人,占专科生总人数的比

5、例为39.3%。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慢就业族”群体主要为本科生和专科生。(三)就业政策满意度调查被调查者总体的就业政策满意度表现在对住房政策、医疗保障政策、人才引进费政策、落户政策和子女教育政策5方面上赋值的总分,每方面的赋值越接近“4”满意度越高,越接近“1”满意度越低,“2.5”为中间值。对该值进行描述统计及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对5个方面的统计发现,“医疗保障”的得分最高(=2.93),“住房政策”的得分最低(=2.85)。政策满意度的各方面排序为医疗保障政策(2.93)落户政策(2.90)人才引进费政策(2.90)=子女教育政策(2.90)住房政策(2.85

6、),均呈现极为显著的满意倾向。二、“慢就业”现象具体表征对“慢就业族”的人力资本、家庭状况、理想工作性质、就业意向地、找工作有无信心、就业着急程度和就业形势判断等信息进行调查,“慢就业族”的具体表征主要分为成就自我型、期望理想型、拖延松散型、焦虑不满型。(一)成就自我型对待就业应届毕业生的家庭因素分析可得,有78.2%待就业毕业生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表1样本构成人数,人比例,%性 别男21 38942.8女28 59657.2学历层次专科26 52453.1本科20 98942.0硕士研究生2 1494.3博士研究生3230.6所在学校办学层次职业院校25 76151.5“双一流”高校3 4

7、276.9非“双一流”高校20 79741.6就业状态已就业31 21562.4慢就业18 77037.6回收问卷中,男性占比42.8%,女性占比57.2%;学历层次中,以专科生和本科生为主,比例达到95.1%;学校办学层次中,职业院校和非“双一流”高校占比高达93.1%。截止至6月30日,2022届应届毕业生的“慢就业”人数为18 770人,占比为37.6%,数据表明“慢就业”现象在福建省内高校凸显。其中,博士研究生“慢就业”人数为96人,占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9.7%;硕表2福建省各就业政策满意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及单样本t检验个案数平均值标准 偏差标准 误差平均值住房政策18 7702

8、.850.7690.006医疗保障政策18 7702.930.7350.005人才引进费政策18 7702.890.7460.005落户政策18 7702.900.7320.005子女教育政策18 7702.890.7400.005(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分析通过对收到的有效问卷进行初步分析,得到样本构成表1。75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浙江等沿海发达城市,42.9%待就业毕业生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33.1%待就业毕业生月平均支出在1 500元以上。此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家庭环境较好,并不急于就业,而是选择考研、考公等,希望给学历“镀金”后,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9、有61.26%学生就业意向地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不愿在欠发达县乡镇就业的原因有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基层关系复杂和工作难度大等因素。他们更多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薪资福利、生活质量、工作平台和个人发展机遇,从而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二)期望理想型有75.8%学生认为未来的理想工作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由此也解释了为何目前考公热、考编热。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福建省考生报考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定向师范生、优师计划等的热度空前,都喜欢在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但是,考研、考公“内卷”严重,2022年考研人数达457万人,录取人数为110.7万,录取率仅达24.2%。厦门某些公务员岗位报录

10、比达到了1000 1,100 1的岗位更是不足为奇。鉴于此,就目前考研、考公的严峻形势而言,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没法找到满意工作,待就业应届毕业生中就有45.1%选择继续“二战”考研、考公,这也是“慢就业”主要表征之一。(三)拖延松懈型仅有33.4%待就业毕业生在就业着急程度上表示“着急”和“非常着急”,37.1%待就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找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为“努力”和“非常努力”。拖延松懈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他们对待就业态度消极,“沉迷”校园生活,惧怕就业应聘挑战,不愿走出舒适区去直面职场挑战,而选择贪图安逸的“啃老”生活。二是认为不需那么要努力就可以找到工作。大多数大学生在

11、择业上存在“眼高手低”情况,倾向于选择薪资高、平台高、机会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去从事薪资低的工作。三是缺乏努力的动力。他们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找工作思想上懈怠、情绪上消极、行动上拖拉,呈现“躺平”状态。(四)焦虑不满型有64.0%大学生缺乏找工作的信心,68.8%想选择与本专业对口工作,但仅18.7%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找工作比较容易。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模糊不清,盲目寻求热门专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期望遵循个人意愿选择热爱的工作,但受到父母干预无法如愿。导致“慢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迷茫,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己工作能力产生本领恐慌。有44.1%大学生认为福建当前

12、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为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严重流失;在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影响下,经济一时难有起色,毕业生规模与日俱增、内卷加剧,政策性、摩擦性失业扩大,需较漫长的恢复期。三、“慢就业”现象成因(一)就业市场形式严峻疫情影响之下,求职竞争更加激烈,线下招聘难度大、线上招聘效果差。市场用人主体持续缩减招聘规模,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消化应届毕业生的主力军,近两年都大幅缩招或裁员。在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失业或再就业人员的持续涌入,加剧了职场新人的竞争压力。调查对象普遍反映,随着招聘会被迫从线下转为线上,面试程序被进一步复杂化,求职效率倍受影响,且受线上面试不够直接直观的局

13、限,毕业生总结失败经验、不断改进提升求职技巧变得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有31.8%大学生投递求职简历为0份,有23.1%投递求职简历为12份;有34.7%得到求职面试机会次数为0次,30.5%得到求职面试机会次数为1 2次,在疫情影响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二)职业规划教育滞后“慢就业”现象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位有密切关系。各高校基本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指导等课程,但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轻 76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实践,课程内容过于同质化、形式化和传统化。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毕业生临近毕业时的工作推介,不少毕业生临近毕业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迷茫,对

14、就业产生“恐惧”6。问卷数据显示,约为35.3%大学生从大三才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并着手准备,仅有17.5%大学生对未来有清晰详细的职业规划,就业目标非常明确。这表明高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要适应时代发展,合理设置课程,配足配强师资力量,创新职业规划教育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过程。(三)个人综合素质薄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中,“慢就业”人数占比为36%,表明个人学习成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综合测评成绩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考量,对企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就业产生一定的正效应。大学生慢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

15、实习经历不足、自我认知不清和存在就业偏见等,具体表现为41.3%大学生实习经验缺乏,个人社会化能力不足,20.1%认为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14.1%认为经济形势不好,毕业生内卷严重。(四)家庭保护伞负作用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就业观念陈旧,父母过分溺爱等。部分家长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认为孩子毕业后的最理想工作应为“铁饭碗”(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家长依靠社会关系解决孩子工作问题,极大影响了孩子的就业观念。另外,家庭教育广泛存在溺爱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时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无法独立思考,无所适从。调查结果显示,5.23%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其暂不就业,22.1%认

16、为就业过程中会主动向父母亲戚寻求帮助。四、对 策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下,为加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理性规划未来生活,构建“个人提升-家校联动-社会助力-政府引导”立体化就业育人服务体系。(一)培养正确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毕业工作的对象,也是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品德教育。深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养和引领,强化家校联动,尽早尽快介入,促进积极就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抑制大学生重物质实惠、轻精神追求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现象,增强“危机意识”和“斗争精神”培育,摒弃安逸享乐之风,树立

17、科学务实的求职就业观念和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二是注重社会能力培养,加强科学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和社会化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扬帆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专项活动,在实习实践中了解就业形势、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就业认识。同时,引导用人单位调整招聘策略,提升鉴才识才能力和耐心,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优先聘用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毕业生。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7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理论学习相融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开设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创业法

18、律基础等课程,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活动,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潜移默化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二)落实高校主体责任,提升就业服务实效一是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有温度的就业工作,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身边人、知心人、引路人。落实就业“一把手”工作,学校领导带头做好访企拓岗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至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动全员参与做好就业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平 77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台,形成“线上

19、+线下”就业工作矩阵,开展“云”帮扶、“云”就业服务等家访活动,举行“BOSS直聘会”“直播带人”“公益直播课”等品牌活动,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强化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建设。注重校企校地协作,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实验室,拓宽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更新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全面系统培养科学就业观。引入各行各业人力资源专家走进课堂,规范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面对面指导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择业实战训练。开展“简历门诊”“一生一案就业案例分析大赛”等活动,着力培养毕业生就业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三是

20、加强家校联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家庭在就业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合理、正确的家庭就业教育将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家长要在学生进入大学前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态,允许和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选择职业,切勿“包揽包办”。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由院长、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结对帮扶,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一对一”帮扶。(三)加强政策制度设置,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会对“慢就业”产生显著影响,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应充分发挥社会主导力量,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政府部门强化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引导政策制定和落实。用好、挖掘政策性岗位

21、,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等项目。省级层面针对基层和欠发达地区,配套完善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工资待遇、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政策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市、县级层面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抓好落实。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政策知晓度,并选树一批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典型进校宣传宣讲,激励更多学子奔赴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二是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大型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扩大企业招聘毕业生规模,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对接高校,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适当放宽学历、院校等招聘条件,落实岗位

22、编制“应用尽用”。引导有关部门针对中小微企业实际困难,给予有力支持、周到服务,鼓励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发挥吸纳就业蓄水池作用,加大对个体经营、新就业形态、新职业开发的支持。进一步优化网络招聘形式与结构,精简毕业生求职环节,提升毕业生“一站式”求职体验,创新招聘会形式,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组织招聘活动。三是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充分考虑青年的实际诉求,构建青年友好型产业和青年人才施展抱负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型产业聚集青年人才,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构成“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从资金扶持、平台搭建

23、、环境打造等多个方面,为青年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降低生活成本,努力解除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让青年放心、安心就业。参考文献:1 刘慧颖.促进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232-233.2 宋健,胡波,朱斌辉.“慢就业”:青年初职获得时间及教育的影响J.青年探索,2021(6):25-34.3 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4-66.4 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69-75.5 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14):116-117.6 陈亮.突破艺术类高校“慢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J.未来传播,2021,28(5):98-105.7 曾令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依据、内在逻辑与路径取向J.教育与职业,2017(22):56-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