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39644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战后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一、 问答题:1.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凯南认为,苏联有一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导致苏联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推行扩张政策。在他看来,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它都可以轻易的退却。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凯南认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久而耐心地,同时又坚定而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经过长期的遏制,“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2

2、.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1) 国际因素(即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l 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士政治l 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l “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2) 国家因素:战后初,美苏试图维持战时的合作关系,主要出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斯大林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但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l 苏联的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l 美国的国家利益: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历舞台; 遏制苏联3)

3、 领导人个人因素: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3.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栖息之地。在古代,犹太人几经流放,散居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大量阿拉伯人移入,逐渐形成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地区遂亦成为他们的家园。而犹太人民长期遭受居住国,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统治阶级残酷迫害,民族权利倍受践踏;犹太人对犹太教的虔诚信仰、殖民

4、主义的鼓吹和支持,促进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产生。1947年11月,在美、苏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面积为11203平方公里)和犹太国(面积为14942平方公里)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同一天,“犹太国”以色列宣告成立。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不仅没少领土,反而侵占了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五分之四,致使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在各阿拉伯国家。联大决议中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建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不断向阿拉伯国家侵犯,阿拉伯各国不断反抗,中东陷入长期的动荡和冲突。第一次中东战争使巴勒斯坦问题更加复杂,

5、民族、宗教、历史问题纠缠在一起。直至今日,巴勒斯坦问题仍看不到解决的迹象。2)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以色列国当天下午宣告成立。美苏立即予以承认。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停止支援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很快掌握了战场上的优势,并向阿拉伯国家大举进攻,迫使各国签订停战协定。通过战争,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面积的五分之四和耶路撒冷新城,比分治决议分割给以色列的领土又多出了6000多平方公里。加沙地带被埃及占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为外约旦占领。分治规定建立的阿拉伯国始终未能建

6、立起来。4.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1) 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推翻了亲美独裁的巴蒂斯塔证券,引起美国对古巴的严重敌视。1960年6月开始,美国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尔后又全面封锁。1961年1月,美古断交。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步涉足古巴的政治、经济、军事,试图在拉美建立一个据点同美国角逐。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2) 过程: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的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

7、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24日,美国军舰在空军和航母的护卫下开始在古巴周围设置封锁线。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1月81

8、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对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平息。3) 影响:对苏联,达到了以撤走导弹换取美国保证不再入侵古巴的目的。苏联由于实力不足在危机中处于下风,促使苏联领导人下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与导弹。对美国,由于在危机中忽视欧洲盟国的利益,热衷于与苏联进行“越顶外交”,使西欧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对古巴,美古关系没有改善的迹象,苏古关系也陷入紧张。古巴意识到完全依靠苏联不是长久之计,转而想拉美推行

9、“游击中心主义”,希望用拉美来牵制美国精力。5.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1) 会议召开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许多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状态,他们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中国、朝鲜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的胜利,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亚非国家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2) 过程:首先是一般性发言阶段,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表示希

10、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手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对此,周恩来总理重新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体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引下,最终达成了协议。1955年4月24日,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3) 历史意义: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开创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奋斗的局面,增进了各国的了解

11、,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和发展友好团结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求同存异,共同斗争的精神成为指引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奋斗的指针。6. 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在他的执政期,法国的外交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着重打破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地位;由法国充当西欧盟主;维护法国在原法属殖民地各国的利益;同中苏对话来解决世界事务。1) 政策的形成背景: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1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使其怀恨。2) 主要内容:l 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戴高乐认为美国灵活反映战略是与欧洲盟国脱钩,对美国保卫欧洲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法国在北约中有损法国的国家利益。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l 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

13、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l 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l 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3) 实施:为实现这些主要目标,戴高乐一改第四共和国追随美国外交政策的做法,果断地采取了重大的主动外交行动。实行独立的核政策,打破美国的核垄断。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拒绝参加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以及美英苏三国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采取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19

14、59年3月,法国从北约撤回其地中海舰队;1963年,法国大西洋舰队从北约撤出;1966年2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限期北约的最高司令部撤出法国。在外交上独树旗帜,冲破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顾美国的反对主动改善同苏联的关系。1960年,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并提出愿同苏联合作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示意要把美国排除出欧洲事务之外。法国还冲破了西方的统一反华阵线,与1964年在西欧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改变了对联邦德国的态度,试图通过联合德国而使自己恢复“欧洲中心”的地位。在对待殖民地方面,法国也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修补了同法属非洲的原殖民地国家的关

15、系,以便同美国在第三世界竞争。二、 名词解释:1. 富尔敦演说1946年月3月,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在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英美联合,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其目的在于英美联合反共反苏。“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2. 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二战极大地削

16、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以及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3.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

17、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4. 大西洋联盟政策战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1946年冬至1947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为了保持本国的经济繁荣,美国需要一个广阔自由的欧洲市场。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加强美国同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

18、的合作,以便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5. 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方针。演说首先强调了欧洲的经济困难,“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否则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然后提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依据马歇尔计划,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2日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

19、组织,也是成员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与非军事领域进行持续合作与协商的机构。简称北约,英文缩写NATO。1949年8月24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经性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7.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为了避免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彻底瓦解,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

20、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该方案未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8.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勒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双方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9. 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

21、其中心思想是: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给这些国家以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其目标是:利用英法在侵略埃及战争失败后在中东出现的“力量真空”的局面,进一步排挤英法势力,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建立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霸权。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10.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发表声明,提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高级机构必须“实行一项生产和投资计划,制定一些平衡价格的方法,设立一项为生产合理化布局的

22、专业基金”;“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于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11. 美苏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2527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的会谈。双方就德国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禁止核武器实验问题以及苏美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阻挠中国等掌握核武器达成了默契。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美苏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是冷战开始后美苏的首次首脑会议。它缓和了柏林的紧张局势,美苏关系也得以暂时缓和。美国一方面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借此机会防止了欧洲国家的离心倾向;苏联通过这次会议在柏林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客观上也提高了国际地位。12.

23、 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60年代推行的军事战略。抛弃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继续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同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能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它以常规战争作为到处挥舞的“剑”,以核力量为“盾”,打算以足够的非核部队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称为“半个战争”的紧急情况。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宣告灵活反应战略以及逐步升级战略的破产。13.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总部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他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6问答题与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