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一、作品分析 1
二、如何达到室内二次设计 3
(一)理解二次设计的内涵 3
(二)了解需求,风格定位 3
1.表层需求 3
2.表露需求 3
3.真性需求 4
(三)实现设计手法 4
1.视觉的单纯(Less color-more) 5
2.以藏为美(Storage) 5
3.亦分亦合的玄妙(More arrange) 5
4.线条与几何的共鸣(Less shape) 6
5.返璞归真(More natural) 6
(四)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6
1.角色互换 6
2.感悟生活 6
3.对传统的审视 7
三、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室内二次设计
首先,来说明一下室内二次设计的意义和它的市场需要。
为什么要来写这主题?因为在实习中了解到,在设计过程中业主总会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配合着他们。而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为了工作总会时间十分紧迫,所以与其让业主们提出种种的要求,那不如让设计者去留出相应的空间来让业主自主发挥,由一个被动的状态变为一个主动的过程。通过对室内的二次设计更能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精神,让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对室内空间的重新审视。
而所谓的室内二次设计,说得白一点就是室内的业主再造空间,对设计者来说就是空间的留白处理。也就是1928年,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设计原则。
而由于国内业主的艺术素质和被感染力比较参差,所以导致这种设计的发展没有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和体现。而这个空白,是我们今后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和发展。并且促使了二次设计的市场价值大大的提升。
一、作品分析
国外作品分析:国外对室内空间的二次设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不论在建筑,景观规划还是住宅别墅中,都合理地加入了这种互动的元素,从而极大地体现了空间的再造性,和设计者的设计规划能力。而纵观国外的状态,一种极大的优势是,他们的人口相对较小,人均的用地面积相对较高。如若按照国外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国内中,显然并不是处处合适,应要加以提取。
国内分析:由于中外的设计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设计者在近几年已经有了一种深刻的体会,在做一些实际的方案中已经注重了对这块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虽然如此,但还是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例如一般这种的二次设计更多的会利用于小面积的住宅中,而大面积的住宅中运用的相对较小,并且几乎都是规划得太过于“妥当”,缺乏了灵动性。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除了以上提及的人均用地面积较小外,另一个原因是国内业主的艺术素质和被感染力比较参差,所以导致这种设计的发展没有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和体现。而这个空白,是我们今后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和发展。
二、如何达到室内二次设计
(一)理解二次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二次设计是指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业主对空间使用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留有余地”,让业主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够自主对空间进行设计,由一个被动的状态变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设计者与业主间的设计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对室内的二次设计更能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精神,让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对室内空间的重新审视。
二次设计是对空间设计的一种升华,以“减法”去为空间的实用性达到最大动能化,而又不失美感。在此基础上,能为以后室内空间的提供变化的可能,根据业主往后的实际需求,可以DIY(do it yourself)对空间的实用性达到最大的优化,这是二次设计的重要意义。
(二)了解需求,风格定位
Less is more是现代派极简主义的起源者——现代派大师、德国包豪斯学校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关于极简主义风格的诠释。他最先倡导了以少就是多、以简取代繁的设计理念。而二次设计也是基于这种少就是多、以简化繁的设计理念来加以延伸的。所以,二次设计也是极简主义的深化过程。
而do more with less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less”或者单纯的一切从简,在设计以前,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首先必须要满足一些“more”的要求,其中“more”就是指业主对设计上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对空间理解的专业意见,使之更好地实现简约风格的品位与品质。
从业主需求的层次来说,分为表层需求和深层需求;从业主表达需求的程度来说,分为表露需求和隐形需求;从业主表达信息的真实程度来说,分为真性需求和假性需求。
1.表层需求
表层需求一般是指业主家装的日常功能性需求,这是我们必须满足业主的。但仅满足业主的表层需求是不够的,真正能够打动的是客户的深层需求。
家装生活功能是业主的表层需求,而新生活功能则是业主的深层需求。我们在做好表层需求的同时,要想办法挖掘业主的深层需求,通过深层需求打动业主。
2.表露需求
表露需求是指业主自己表达出来的家装意愿,但这往往不完全,或者说不真实,在表露需求的背后有一个隐形需求,是业主所没说出来的。表露需求就象是水面上的冰山,隐形需求则是水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业主所表露的需求,往往很少,且含有很大的不真实性,其内心的渴望就在于隐形需求。
对于业主的表露需求,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如果是家装的主体部分,业主可能更多地描述他对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甚至连这些功能以他不专业的水平,也不能完全表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客户所表达的装修要求来做方案,而是要按照业主生活的实际需要,将所有隐形的需求勾勒出来。
3.真性需求
真性需求就是业主真正的内心渴望,这种渴望在了解中,由于受到策略的干扰,有时就会出现不真实的需求。
我们当对客户详细分析施工队装修的实际工作,把其间的种种麻烦介绍给业主,然后问业主: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家庭装修方式吗?业主在了解到找施工队装修还有如此之多的事情后,就会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施工方式。找谁装修其实只是个形式,客户真正需要的是那种省心、省力、方便、有保障、很轻松的装修过程。当与客户在交谈中,主动谈到其它公司、其它表现形式时,大部分都是客户制造的假需求,假信息。
当我们了解好业主的内外需求,也就是满足“more”的功能性后,下一步便可以大胆地发挥我们的思维,定位风格,实现“less”的设计。
所谓的风格,就是每个人都具备着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性格与特性。每一件作品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标签。具体到二次设计中,除了要突出表现自己的风格外,要注意简洁干净,体现其核心内容“less”,虽然简约主义就是要把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但形式上的简并不代表着功能上的单一。而且简约风格对空间感的要求比较高不可盲目追随别人的老套路,也不可轻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更不要忘却我们所处时代的面貌、特点以及精神。体现设计者的独特风格是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具有的品质。
(三)实现设计手法
要很好地体现极简主义和实现二次设计的目的,我们可以尝试跟据视觉的单纯(Less color-more)、以藏为美(Storage)、亦分亦合的玄妙(More arrange)、线条与几何的共鸣(Less shape)、返璞归真(More natural)的设计手法去表现室内空间。
1.视觉的单纯(Less color-more)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选择、应用、搭配和组合。不需要尝试去制作什么新花样,最有效的方法是:注重个人艺术品味的修养。好的色彩选择、搭配、应用和组合,可以给室内设计加分;相反,则减分。
在我们脑海里那些唯美的极简主义室内色调,大部分是以灰色、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这三种颜色最能表现出现代简约风格的明快与冷静的,而且也是最为保险和百搭的色彩。如果其他的颜色要在这种风格中运用,则最好用纯色的手法或者与同色系色彩搭配交替的形式出现。
2.以藏为美(Storage)
简约风格的家首先就要看起来清爽、不杂乱。如何不破坏整个居室简约基调,就是让家中的各种杂物都必须利用设计巧妙、人性化的家具合理地“藏”起来。
在室内设计中家具起着点缀的作用,意指是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各种顾客会有各种各样的个人艺术爱好,如喜好中式家具,或者偏爱民间艺术。最常见让人晃如回到了古代或乡间的手法,就是满屋子都是明式家具或民间艺术。以上为例,一位优秀室内设计者应以现代风格为基调,将明式家具或民间艺术作为点缀,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明代或乡间。具体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在于个人艺术修养,其目的不外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室内设计者掌握的词汇自然是越多越好,但过多的词汇堆砌乃室内设计中的大忌之一。
3.亦分亦合的玄妙(More arrange)
虽然简约主义就是要把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但形式上的简并不代表着功能上的单一。而且简约风格对空间感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对于空间设计必须尽可能地少而精。
学会为空间留白,中国国画及书法中最常见到的艺术手法之一,但现在中国室内设计中已较难见到了。熟练掌握留白技艺是评判一位优秀室内设计者的标准之一,具体应用时说来简单做来难。在设计时,将一个清静的环境还给使用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不用做得太多,要留有余地和空白让顾客自主联想,该省略的地方就要大胆地省略,该简化的地方就要大胆地简化。有时候,裸露的建筑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美。不施胭脂自然白,大胆留白是一种高级的意境美。
4.线条与几何的共鸣(Less shape)
简约风格的家具着实非常注重设计感,它们以简单明了的直线条设计和特殊的空间感为特色,表达出自然与简洁的风格,同时又融入几何曲线,以现代、动感的形态迎合着人们的个性化需要。
线条和几何体的运用一定要注意两者在空间内的平衡关系,使空间有焦点所在。而平衡设计中包含了形体平衡和色彩平衡。在设计时,从不同角度寻找平衡点,观察是否有失平衡。而平衡点往往是那精彩的点睛之笔,有人称之为视觉焦点,不可没有,但决不可过多。
5.返璞归真(More natural)
皮革、原木、石材等这些来源于大自然的装饰材料没有艳丽的色彩、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它们的原生态与粗犷感正契合了简约风格对返璞归真的追求。注意不要在同一平面上硬碰硬;不同材质的接触、过渡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要让不同金属材质直接接触;要避免同等尺度,同等色系的对比。在统一的前提下,善于制造和利用对比,而天然材质所塑造的简洁风格也是人们尽繁华后对自然回归的一种渴求。
(四)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二次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在后期的改造,一种灵活的自主改造行为。因为这个关键的特性,使在设计者在思考空间关系的时候要顾全的地方比一般空间设计多。对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以下思维去探索设计思路:
1.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指的是站在业主的角度,处处为他着想。这不是印在纸上的一句广告词,也不是一句挂在嘴边漂亮的话,而是实实在在地从业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设计。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业主,我会如何来设计自己的爱窝。合理安排好每一分钱,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认真分析需要考虑的要素,如收入能力、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个人爱好等等,按其重要性综合考虑。一个没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设计者自然无法赢得业主的信任与尊重,也不可能做出真正好的室内设计来,这应作为每一位设计者成功的基本要素。
2.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把感悟生活放在第一位,意味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以及日常里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思考应该是每一位设计师成功的第一基本要素。一个好的室内设计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对生活的每一份用心与其所具有的人生阅历。无法想象一位从不下厨,不知锅碗瓢盆放在何处、不懂油盐酱醋,不知道煮妇们如何操作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一个实用合理的厨房来。设计资料拿到手里,第一步应该是尽量搜集有关的信息,在脑海里充分了解使用者对设计的所有需求,充分了解每一个空间的使用需要以及它们的联动关系,方可进行下一步。可训练自己合上眼睛,从走进大门开始,像看电影一样,缓缓掠过每一个房间。经过长时间的生活观察与体验,那些家具和装饰品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脑海中空间该有的位置。所有艺术都讲究还原于生活,取源于生活,室内设计怎么可以例外呢。
3.对传统的审视
保持传统是一种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心态,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或仿古。室内设计的风格变化就像时装,变化的速度是不会因为人的想法而改变的,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新的环境、新的物品。然而,一个过去的物品,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董,无论价值多少,都会引发人们心灵的深处对于文化与家庭渊源的一些思考。
三、结论
“简约,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事对人的心态,这种态度直接表现在他的设计风格上。华丽、花哨、繁复都是没有必要的添乱,美感与功能的统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式表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取长补短,达到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交流。”
——梁志天
今天,我们的二次设计也是极简主义的一种升华,是一种可以延续发展的设计升华,是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升华。然而二次设计将室内设计变得有生气了,变得有生命力了,与人一样,是有灵气的。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
1.2项目概况 1
1.3结论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条件 4
3.1建设规模 4
3.2建设条件 4
第四章 总体规划方案 7
4.1设计依据 7
4.2设计目标 7
4.3规划原则 7
4.4规划理念 8
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 9
5.1总体建设方案 9
5.2建设范围 10
5.3建设内容 10
第六章 节能分析 21
6.1设计依据 21
6.2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23
6.3节能分析 23
第七章 环境保护 25
7.1编制依据 25
7.2环境保护建设目标 25
7.3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26
7.4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26
7.5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28
第八章 消防、劳动安全与卫生 29
8.1消防 29
8.2安全与卫生 29
第九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31
9.1编制依据 31
9.2风险调查 31
9.3风险识别 32
9.4风险估计 33
9.5风险因素分析 34
9.6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35
9.7风险等级及结论 41
第十章 项目组织管理 43
10.1项目组织 43
10.2部门职责 44
10.3人员培训 45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6
11.1项目实施内容 46
11.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46
第十二章 工程招投标 48
12.1项目招标范围 48
12.2招标组织形式 49
12.3评标组织、评标原则及决标 49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51
13.1投资估算 51
13.2资金筹措 53
第十四章 生态评价 54
14.1生态评价 54
14.2生态效益 54
14.3节能效益 55
14.4项目建设资金 55
14.5效益评价结论 55
第十五章 社会评价 56
15.1主要利益相关群体 56
15.2社会影响分析 56
15.3评价结论 57
第十六章 建议与结论 58
16.1实施措施及建议 58
16.2结论 59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