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的呼吸-物质运输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38619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26.0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呼吸-物质运输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的呼吸-物质运输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 题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及手段 相关课件、模型、挂图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 改部分 [课前交流] 1.本节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针对这些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学习]   【活动一】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1、 阅读交流:阅读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利用课本图IV-22或自己总结知识图表的方式进行展示。 (1) 呼吸系统是怎样组成的? (2) 呼吸道由哪些器官组成?什么是呼吸道? 2、 贴图活动: (1) 假如你就是空气,你要依次经过那些器官进出肺? (2) 先将图片进行排序,再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活动二】讨论分析呼吸道的作用 板块一:鼻的结构与功能 1、 模型展示:给大家展示下你制作的鼻子模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2、 分析讨论:阅读资料2、3,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试着分别用口和鼻进行呼吸(捏鼻张口呼吸,闭口用鼻呼吸)。说说这两种呼吸方式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你认为气体在进入鼻腔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与其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 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与鼻腔中的什么结构有关? (3) 大扫除后,用干净的卫生纸擦鼻涕,会留下很脏的印记,为什么? (4) 结合鼻的结构讨论一下,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5) 为了保护呼吸道,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提示:有人有挖鼻孔、剪鼻毛的习惯), 板块二:气管的结构与功能 1、 模型展示:给大家展示下你制作的气管模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2、 分析讨论:阅读资料4,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借用模型或结合气管的横切面和纵切面,说明痰是怎样产生的? (2) 痰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这体现了呼吸道的什么作用? (3) 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4) 健康链接——吸烟的危害 材料:医学科学早已证明,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许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使呼吸系统受到不良刺激,抑制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纤毛的运动,使痰液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清洁作用,使呼吸道容易受病菌侵袭而患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A从材料中可知:吸烟会降低呼吸道的 功能,这主要是因为烟抑制 了 而造成的。 B 根据材料,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板块三:骨与软骨的功能 1、 感知体验: (1)捏一捏洗衣机管和乳胶管,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一根更像气管?为什么? (2)摸一摸鼻子,你摸到了什么?这样的结构有什么用? 2、分析讨论:阅读资料1,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构成呼吸道的哪些器官有骨或软骨?这些支架有什么作用?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 板块四:假如你是空气中的一粒灰尘,你还能否重见光明? (1) 阅读资料5、6、7、8,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种呼吸系统的疾病。说明由什么引起的,有什么样的症状。 (2) 引起肺炎的细菌、病毒是怎样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 [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   时 2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呼吸过程。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 改部分 媒体展示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1] 你能憋气多久?         学生体验,说出人体需要呼吸;导出本课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较强视觉冲击   [问题2] 气体流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图A表示将一个无色、无盖、透明塑料瓶倒放在盛水水槽中,图B表示用手挤压塑料瓶时发生的现象,图C表示不挤压塑料瓶恢复原状时发生的现象 1、由A→B,观察到什么现象?由B→C,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实原因。教师对相关难点处结合实验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预备知识,为学生本课后续学习做知识储备   [问题3] 胸廓结构   【图形分析】胸廓结构示意图 1、胸廓包括哪些结构? 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 3、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 学生在识图基础上通过自学明确胸廓结构   [问题4]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1、【学生体验】方法:学生先用手按在胸部,再深吸气、深呼气 1、吸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 2、呼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 3、呼吸时,胸廓容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指导学生正确体验,并说出现象。并讲述肋骨之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胸廓的扩张和收缩。 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 2、【模型分析】下图模拟肋骨移动,A、B表示肋骨位置的改变,O点表示肋骨绕胸骨转动的原点 4、肋骨由A向B移动,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什么?气压的变化是什么?气体流行是怎样的? 5、肋骨由A向B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模型,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 3、【演示实验】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器官、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6、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时,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什么?气压的变化是什么?气体流行是怎样的? 7、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 4、【视频】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 9、影响胸腔容积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0、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 学生根据视频和已学知识完成,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歌诀: 肌收缩,积变大,压变小,气入肺; 肌舒张,积变小,压变大,气出肺。   [问题5] 气体扩散作用     【演示实验】方法:先喷少量的香水,问教室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后排的同学闻到有香味吗?接着喷大量的香水,问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 1、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列举生活中例子说明什么是气体扩散作用? 学生先体验,并说出现象,最后分析原因 预备知识,为学生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做知识储备   [问题6]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1、【数据分析】吸入、呼出气体含量数据 1、呼出气体含量中明显变化的是什么?各有什么变化? 2、含量增加的气体成分是哪里来的?含量减少的气体成分到那里了? 3、这些变化如何实现的? 小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完善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 2、【视频】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过程 3、【图形分析】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图   4、肺泡与血液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5、肺泡内、血液中气体含量如何变化? 6、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特点有哪些? 7、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几层细胞? 学生观察视频,分析图形, 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 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   [问题7] 人体呼吸过程     【视屏】呼吸全过程 1、呼吸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氧气最后在哪里被利用了? 学生归纳呼吸过程,教师点评 培养学生自主归纳能力   【问题8】测量肺活量     【课外实践】方法:取已消毒过的肺活量吹嘴一个,插入肺活量仪测量部位。待测量仪发出第一次测量指令后,深吸气,然后尽力吹气,即可测出肺活量水平。等测量仪发出第二次测量指令后,再次深吸气,尽力吹气。仪器自动取最大值作为测量值存入手持终端。  注意: (1)吹气时气流不可中断,一旦中断,仪器便自动记为一次测量的结束。 (2)吹气时,吹嘴要紧靠面部,不可使吹出的气体通过吹嘴与面部之间的空隙溢出,否则影响测量结果。 (3)测量结束后的吹嘴应放入桶或盒中集中消毒。 1、测量并记录肺活量 2、比较肺活量并分析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学生实践测定肺活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认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问题9】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图表示胸腔体积变化图,据图完成 (1)由A→B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是____,此时呼吸肌处于_____状态,肋骨运动方向是_____,膈顶的运动方向是______,肺的体积变化是____,肺内气压的变化是_____,气体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 (2)由B→C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是____,此时呼吸肌处于_____状态,肋骨运动方向是_____,膈顶的运动方向是______,肺的体积变化是____,肺内气压的变化是_____,气体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时突出审题方法、答题技巧。 培养学生审题方法、答题技巧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肺泡作为包绕着丰富的[  ] _________ (2)当血液流经②时,血液中的________扩散到肺泡,可用图中的______表示,而肺泡内的______扩散到血液,可用图中的_______表示 (3)上述过程中,气体要经过_____上皮细胞。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概要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 通过了解当地空气质量和对“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亲自收集资料和课堂分析讨论,体验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健康。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准备 及手段 1.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网上关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收集、调查与课本有关的材料。 3.实验用具: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 改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游戏:憋气(30秒) 感受怎么样?——引出:空气对我们太重要了 2、图片:展示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图片 问:假如你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但是,地球的所有地方是不是都那么优美呢? 图片: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的图片 问:你愿意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呢?为什么? 讲述:我们都会希望生活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环境中,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    问:同学们是否知道一个人一天要呼吸多少次?要与环境交换多少气体? (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可见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空气质量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CAI课件:图片+音乐 教具:汽水瓶 (一万多升究竟有多少) 屏幕展示课题 二、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1、 指导发布资料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布小组所收集到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他同学聆听并对资料内容产生触动。 2、引导分析资料    阅读教材52-53页 资料分析,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本组同学发表意见,组内其他同学作补充,并全班作交流分析。 1)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 2)       请你分析一下,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       吸烟有哪些危害? 4)       试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们健康的关系,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 问:房间装修后,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搬进去住比较好? 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我们还可以发现大气中的污染物不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气喘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使人窒息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像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5)关注当地空气质量日报 CAI课件: 1、课本资料内容 2、吸烟危害-“ 531”世界无烟日宣传画 穿插:1、动画——《防治非典小常识》 2、插图:《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3、出示有关煤气中毒的图片和资料。 4、空气质量状况报告 三、空气污染的原因 众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那么,这些空气污染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1、组织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常见的大气污染源(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尾气,秸杆焚烧,地面扬尘等) 并能简要说出其危害。 2、“假如你是我国环保局局长”,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你会提出哪些改进措施或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3、.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的探究方案,让学生明确:每个同学都可以采用课本上介绍的3种方法,探究想要探究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4、小结和练习 ⑴引导学生小结和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怎样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⑵课后练习 学生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教师应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⑶课后活动 方案一:参观吸烟有害健康方面的展览,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刻了解吸烟的危害性。 方案二:到有关部门获取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的情况,就上面两方面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人的呼吸(复习课) 课   时 2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的呼吸器官 2、肺的功能及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在呼吸运动的过程中,呼吸肌的活动情况,胸廓半径、体积的变化,肺的容积、气压的变化 4、肺通气的概念,肺活量的概念,胸围差的概念及计算 5.呼吸运动的原理,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在呼吸运动的过程中,呼吸肌的活动情况,胸廓半径、体积的变化,肺的容积、气压的变化 教学准备 及手段 课件学案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 复习导航: (一)观察呼吸系统模式图及相应文字提示,并完成题目: 1. 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 主要器官是[ ] _______。 2.吞咽和呼吸的共同通道是[ ]________。 3.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 ]_______, 它的壁由一层_______构成,外面围绕着_______, 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4.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有: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结合呼吸运动的过程,据下图回答: 1.当[ 3 ]________收缩时,[ ]_______向上移动, 胸廓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膈肌_________,胸廓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B两图中,表示吸气状态的是______, 此时肺内气压______外界气压 (三)结合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据图回答: ⑴. 此图表示___________的气体交换,发生 在________和_______之间。 ⑵. 图中A端的血管是__________,血液从 __________流出;B端的血管是__________,血液流向__________。 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此时B端流的是________血。 ⑷.图中“→”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虚箭头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 (四)速读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完成下列问题: 1. 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肺活量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 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复习提纲: 鼻: 呼吸道 咽: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 系统。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 喉: 支气管: 肺: 的场所 气体进出 的通道 ②呼吸道的作用 对吸入空气的处理: 、湿润、 吸气:肋间 肌 收缩 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的通气) 膈肌 胸廓 呼气:肋间 肌 舒张 肌 胸廓 ( ) 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 ) ( ) ⑤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 血液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 ) 三.强化训练: 1.人体完成呼吸动作的主要呼吸肌是:( ) A、胸大肌B、腹部肌肉C、背部肌肉D、肋间肌和膈肌 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了,这二氧化碳产生于:( ) A、 肺泡B、组织液C、血液D、组织细胞 3. 肺吸气时,肺容积及气压的变化是:( ) A、肺容积增大,气压增大 B、肺容积缩小,气压升高 C、肺容积增大,气压下降 D、肺容积缩小,气压下降 4. 下列有关肺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壁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B、肺泡小、数目多,总面积大 C、肺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体育锻炼能增加肺泡的数目 5.根据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示意图回答: 1.过程A叫________,是通过 实现的 2.过程B是指 ,其结果是将 血变成了 血 3.过程D是指 ,其结果是将 血变成了 血过程B、D都是 通过 来完成的。 6.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反复吹一段时间后,可见石灰水变得________,这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课   时 2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和人血永久涂片,说出血液的组成,识别三种血细胞。 2、通过观看flash动画等方法理解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并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3、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4、识别关于血型和输血的有关知识,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能力。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3、训练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同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理解血液的功能。四种血型之间的凝集关系。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教师准备: 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血常规化验单。 2、兴趣小组提前一天准备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步骤如下: (1)取甲乙两试管,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溶液,乙试管不加。 (2)取家禽新鲜血液10ml注入甲试管,摇动几次,静置观察; (3)另取家禽新鲜血液10ml注入乙试管,静置观察。 3、收集整理与血液类型相关的知识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 改部分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在医院里,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表演情景剧:医生接诊 1、医生询问1号病人(贫血)病情,让化验血液。 2、医生询问2号病人(扁桃体发炎)病情,让化验血液。 环节二:镜下观察  微观辨析 教师:两位病人去化验血液了,我们去看一看。教师播放“医生化验血液过程”的视频。 教师: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教师提问: (1)你看到视野中的血细胞有哪几种? (2)你是怎样区分各种血细胞的? 教师投影一组显微镜视野,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结合课本,完成如下表格。   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状       大小       有无细胞核       数量       大屏幕展示其中一组表格完成情况,学生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显微镜从感性上认识血细胞的数量、大小等的不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环节三: 结果诊断  功能解释 教师:医生,病人的化验结果出来了吗? 医生:出来了,我们看一下。 红细胞: 大屏幕展示1号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医生诊断:化验单中红细胞数目不正常,这位病人得的是贫血病。 红细胞数量少为什么会患贫血?学生看书,找出红细胞的作用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得出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医生提出建议(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白细胞: 大屏幕展示2号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医生诊断:化验单中白细胞数量超出正常值,说明体内有炎症,2号病人是扁桃体发炎。 白细胞有什么作用?播放flash动画:白细胞的变形运动。     得出结论:白细胞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 教师问:刚才采血处,一直在流血吗? 病人:我按了一会儿,血就止住了。 教师:为什么血液会自然凝固?(血小板)血小板有什么作用?学生看书,回答血小板的作用:止血和加速凝血。 【设计意图】血液的功能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三种血细胞的功能也很抽象,我采用动画模拟,使抽象的内容尽量直观,化解难点,结合相关疾病,使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环节四  观察分层 宏观探究 教师:血液中除了有血细胞外,还有什么?学生回答:血浆。 兴趣小组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介绍课前的制备过程。并提问全班: (1)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2)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 大屏幕展示血液的分层现象示意图,指出血浆、血细胞。教师将上层的血浆倒入培养皿中,使学生意识到它能流动,提问:血浆有哪些成分?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P44有关血浆的部分,然后学生回答,教师用饼状图展示血浆的成分,强调水所占的比例、营养物质的来源、废物产生的位置,把血浆比拟成河流,进而引出血浆的功能。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学课本,结合血液的分层现象,让学生认识血浆的成分,推测出血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五  知识总结 归纳提升 教师根据黑板板书,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归纳血液的功能: (1)运输营养和废物 (2)防御功能 (3)调节体温 教师:你认为血液属于哪个结构层次?学生回答:属于组织。 环节六  畅谈收获 当堂达标 教师组织回忆本节收获,完成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玉树地震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人们在地震中受伤并大量出血,这时,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救治?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新课学习。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二、血型的发现 1、PPT展示血型发现史资料,学生阅读,引导第一轮的抢答游戏。  问题一:不经过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2、及时评价、总结,辨析“凝集”和“凝结”的区别。  问题二:世界上第一个发现ABO血型的人是谁?  3、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总结,扩展:人们还陆续发现了MN、Rh等数十个血型系统,但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BO血型系统。  问题三:他将血型分为哪几种?  4、在答题完后,询问几个学生的血型及获取血型的途径。        阅读资料后积极参与抢答。        争相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抢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求知欲,锻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实际,自然过渡到血型鉴定。 三、血型鉴定模拟实验 1、播放临床血型鉴定的视频;  2、创设情境:班上吕贵杰同学在见义勇为时大量失血,他的好朋友要为他献血的场景(依次展示他们的照片),引入模拟实验;  3、介绍实验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操作(鉴定吕贵杰血样);      4、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作评价和小结;  6、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让学生推导出输血应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明确实验原理,观看教师演示,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并与相邻小组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填写实验报告。(相邻小组检验的是不同血型的血样)   组内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思考、讨论。 创设亲切、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进行实验,满足了儿童乐于体验的个性特征。了解临床血型鉴定的方法,更进一步认识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形成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氛围。    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同型输血 1、安排阅读任务:教材76页:同型输血  2、引导学生用简图诠释同型输血;    3、组织“献爱心”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1)、按照座位分为左右两组;每位同学抽屉里都有一张标有血型的爱心卡片,代表着你的模拟血型。  (2)、每组找一名同学模拟事故中的失血者,另一组成员中若血型匹配,可以献血的同学就举起你们手中的爱心卡片。  (3)、数一数对方小组献爱心的人数,和不符合输血条件的人数。  4、对举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辨析其错误原因,纠正错误;  5、教师出示一张AB血型的爱心卡片,让两组血型匹配的同学举手“献血”。 认真阅读。       尝试画图。     参与游戏:  1、各组先后派选代表亮出需要输血的血型牌,该组全体成员检查对方小组是否有同学举错血型牌,数出举手人数。  2、指出并纠正对方小组成员的错误。(循环2次)   全班同学举起血型牌。        通过简图,让学生深刻认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并能及时检验学生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掌握情况,巩固知识,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五、第一模块小结与知识运用 播放事先准备好学生参与拍摄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能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视频中的现象;  1、播放视频片段一:几个人将大量失血者送到医院,医生安排两位护士分别准备手术和验血,旁边有人质疑为什么要验血,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  展示问题:在伤者大量失血的紧急情况下,医生为什么不立刻给伤者输血,还要先验血呢?  2、播放视频片段二:验出伤者的血型后有三个人同时献血,但并不是每个人血型都匹配。  展示问题:应该选择谁作为输血者呢?       观看视频,踊跃发言,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并能够迁移与应用所学知识。 六、血量 1、播放视频片段三:我血型匹配,身体又好,你就多抽点。  展示问题:是不是血型匹配,抽多少都没事?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 血量  展示问题:  问题一: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  问题二:对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  问题三:一次失血超过800毫升会有什么症状?  问题四:健康人每次献血多少不会影响健康?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      前三个问题学生抢答,最后一个问题全班集体回答。       及时评价,充分发挥鼓励性评价的积极效应,促进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无偿献血与情感升华 1、通过引入情境:班上四位同学为吕贵杰同学献血未果,引导学生回答无偿献血应具备的条件。  2、介绍我自身的献血实例,让学生读出我的各次献血量(总共1400ml),引出两个问题:  (1)我献血四次总共献血1400ml后身体健康不健康?使学生明白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2)这1400ml血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够不够用?引导学生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充满爱。  3、展示:大中专院校学生献血图片(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4、展示课堂作业: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句献血宣传语,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学生思考、回答。      结合我自身的献血实例,借助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图片来帮助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深化重点和突破难点。      将课堂推向又一个高潮。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管道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小鲫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2)掌握脉搏及“切脉”。  (3)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血液在这三种血管的流动特点。  (5)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学之间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明白中医诊脉要在手腕位置,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心血管疾病资料的介绍,增强学生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了解我国的传统医学──“切脉”,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血液在这三种血管的流动特点。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 改部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引导 教学意图   设置问题情景 使用投影仪展示:  问题1、血液在哪里流动的?  问题2、血管的分类有哪些?  问题3.在抽血和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血管?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 为学生学习知识导航      探究实验教学                                       学生单独发言 展示视频:医护人员为受伤工人血管出血的包扎录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讲述中医切脉,指出人体手腕部和颈部的动脉。 学生感受血管的跳动并相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