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38155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

2、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教育目的是: 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是: 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

3、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表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

4、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

5、向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达到的预期标准,也就是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四.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

6、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五.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泰勒、马利坦、赫钦斯、萨特等。(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

7、人价值。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等。(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四)其他教育目的1.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应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无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2.文化本文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3.生活本位论 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者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关于教育目的的划分有以下几种1. 杜威做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划分,杜威持内在目的论2.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做

8、准备杜 威: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2.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3.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1999年6月,中共

9、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二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2) 坚持全面发展(3) 培养独立个性(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 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 德育2. 智育3. 体育4. 美育5. 劳动技术教育1.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

10、因素的教育。3.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4.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三个功能:1) 直接功能2) 间接功能3) 超美育功能(蔡元培)5.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二)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保证方向,保证动力

11、、灵魂,是首位智育:人是基础体育:物质保证美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四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重点)(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解决该问题的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必考)1.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

12、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重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4.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3、)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判断题)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误区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

14、别是不要百分制考核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的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老版教材中的内容)(看下就好)独立地看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它们的特征都难以显示出来,因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迥然

15、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境地。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还在于:(1)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自己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

16、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3)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4)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

17、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5)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第三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的内涵(一)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狭义的是重点啊二.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一) 西欧双轨制,(英法德俄)一轨为学术教

19、育,一轨为职业教育,两轨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二) 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普及(三) 苏联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期)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是学术性保持较高的水平。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制度化之前非正式、而非正规(没有系统)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1.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之前非正式、而非正规(没有系统)教育。2. 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式。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制度化教育开启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3.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的“

20、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背诵,简答题)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的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于50%的属于普及化教育阶段。

21、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四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 1. 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制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是并未实行。 2. 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

22、的开端)“癸卯学制”主要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它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不许男女同校,修业年限特别长(二十多年) 3. 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旧学制进行了修订。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还是第一次。(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

23、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1985年颁布中国中央关于教育改革体制改革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3.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和发展纲要 “两基”、“两全”、“两重”(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4.199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逐步完

24、善终身学习体系。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

25、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二)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26、,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以下看下就好)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