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37633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1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六专题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第六专题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第二节课 “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实施 一、为什么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要用案例分析法?(一)案例分析方法是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计实例: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案例 深圳市梅林中学 梁肖芬课题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项目 要点 主要内容 课标理解和教材 分析 1课标 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治理保护措施。 2本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学

2、生通过学习必修一、二两册和本册第一章,已积累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但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较差,对某个区域的人地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还是第一次,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又要注重对区域地理事实的感知,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分析,自主得出结论。 3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主要对策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分析、探

3、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因地制宜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本节的难点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的理解. 5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师生共同在一种研究的状态下、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入地探究如何在黄土高原区域的发展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学 法和教法 6选用的教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案例分析法. 7如何贯彻启发式,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1)学生分成4个小组,课前自主地去收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案例,整理和分析资料,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案例

4、(制作成幻灯片)、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共同归纳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1、以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学生回忆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查找与制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案例。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教师总结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学教过程 8学教程序的设计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通过剖面图、模型图、景观图让学生理解各项工程措施的原理,所发挥的作用。 (3)农业技术措施 用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先进的

5、农业技术措施 (4)观赏黄土高原地区某些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的风光图片 4、通过南泥湾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只有认识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全班歌唱“新南泥湾”,用歌声祝愿南泥湾、祝愿黄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 6、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沟壑丘陵模型,并在模型上画写治理措施。 6、总结归纳和布置作业 9教学手段、媒体的使用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0板书 设计 (略) 11拓展、迁移、练习设计 读黄土高原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上,通常用作 。 (2)B处若作为农业用地应

6、修建 ;为减少水土流失,C处应 ,D处应修建 工程。 教学特色 12本课的创新和独特之处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表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我国民族歌手孙志宽曾唱过一首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歌词的内容就是黄土高原景观的真实写照,大家听过吗?会唱吗?(学生反应热烈,七嘴八舌,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听过,有几个学生在底下轻轻的哼,有一个学生举起手,站起来。) 生:老师,我会唱一点点,但是这首歌难度有点大,我不能全部唱完,只唱

7、一段可以吗?”(下面掌声一片)学生演唱: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在场的师生为这位学生的精彩演绎投去欣赏的目光) 师:谢谢李祖乐同学给我们的精彩表演,下面我们来听听孙志宽对这首歌的演绎。(播放歌曲,学生欣赏歌曲与黄土高原的风光图片) 新课学习师:在陕北,由于人们长期面对的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因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陕北民歌,人们用民歌来表达喜、怒、哀、乐.刚才这首歌正表达了歌手对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的无

8、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片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呢? 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高土高原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再加上此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差;人为原因有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 师:在影响水土流失的诸因素中,哪些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此,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生:自然原因里的植被原因是可以控制的,人为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师: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查找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每组都已经把作业做成PPT课件交上来了,第一组收集的案例是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第二组是内蒙川掌沟,第三组是陕西

9、无定河小流域,第四组是陕西绥德县韭园沟.同学们惧上来的案例都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小流域,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复杂,需要全面考虑,综合治理,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兼顾的要求。小流域面积小,便于合理安排,有了成功的经验就可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应用,所以黄土高原的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行这有效的办法。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本组收集的案例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治理情况又如何.学生展示课件 四位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课件,并详细介绍案例资料。台上讲的学生激情饱满,台下听的学生表情专注,兴趣怏然,气氛活跃,教学重点讲解 师:

10、从刚才几位代表的发言中,我们可看出不同的汉域采用的治理措施都有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来归纳一下它们都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呢? (台下的学生七嘴八舌发表各自的观点,气氛热烈。)归纳板书:1、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师:生物措施主要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这样不仅可以截留泥沙,还能直接增加经济收入.(展示图片)这里显示的是山西吉县东城小流域治理前和治理后的景观对比,经过治理后,东城山顶戴了绿帽子,山间缠了绿带子。 承转:植树种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但俗话说:“十年树木”,因为植被恢复具有长期性和见效慢的特点,所以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辅之以工程措施。 板书: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

11、展示图片:兴修水库可调节径流,拦截泥沙,既可减轻水土流失,又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稳定的水源。 板书:修建水平梯田 师:为什么修建水平梯田能减少水土流失? 展示梯田模型及水流路线变化模型 生:修建水平梯田可以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板书:打坝淤地 展示干沟纵剖面治理措施图:打坝淤地就是在沟里建一座大坝,拦截泥沙,泥沙在坝内淤积成坝地,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是很好的耕地。从图中我们可看出,在土壤侵蚀严重地区的沟道里修建淤地坝,可从沟头到沟底层层拦蓄水土,有效地控制沟蚀,减少土壤流失量,还可变荒沟为耕地,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

12、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地坝地位与作用的真实评价。 承转:要提高土地生产率,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农业技术是关键. 图片展示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 展示图片归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某些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的风光图片 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能解决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能对下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

13、影响,从而促进全局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区域或持续发展,还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眼前得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例如我国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南泥湾就是个典型例子. 展示南泥湾历史图片与现状景观图片,介绍南泥湾50年来从垦荒到环境恶化再到“绿色革命”浪潮的环境变化. 师:提起南泥湾,大家就不由自主的想起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老师唱过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南泥湾,但是现在看来这首歌的歌词内容已不太适合现代的南泥湾,大家平时也喜欢改改歌词什么的,现在能不能把南泥湾的变化换进原来的歌词里呢,使这首歌具有时代气息。 (师生共同合作更改歌词,气氛活跃。) 师:最后让我们齐唱“新南泥湾”,用歌声祝愿南泥湾

14、,祝愿黄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 (师生齐唱“新南泥湾”,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 动手时刻 学生动手制作沟壑丘陵模型,并在模型上画写治理措施。 教学反思 上过特长班特别是音乐班的老师都会有同感,音乐生很活跃,爱表现,爱热闹,但是学习习惯不好,行为散漫,课堂中精神不容易集中,知识不容易落实,往往是热闹过后什么也没留下。所以如何发挥这班可爱的音乐生的特长,使他们在上文化课时,思路能够一直跟着老师走,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并且把一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是我备课的重点。 一、扬长避短,以音乐贯穿,将课堂教学进行到底 为了抓住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发挥音乐生的特长,我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了民族歌手孙志宽的一首反映黄土

15、高原沟壑纵横景观的歌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来引入课堂教学.在原来的设计中,这一环节是是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有一男生主动大胆的演绎了一段,而且演绎的挺专业,这一举动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课堂气氛也因为这个男生的现场演唱一下子活跃起来,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在课堂结束部份,我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音乐生的特点,我精心选取了案例“南泥湾”来让学生理解只有认识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选取这个案例是因为他们都熟悉南泥湾这首歌曲,本身这个案例的名字对他们就有刺激作用,会有条件反射,从案例联想到歌曲,我要的

16、就是这种效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个案例,从而会牢记这节课所要渗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再顺着学生的情绪,我又设计了改歌词这个环节,把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针政策,措施写进歌曲里,再让学生用原曲调齐唱新南泥湾,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利用歌曲易记的特点落实了知识点。二、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部分内容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的在于这部分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学生看书也能看明白.说难吧,在于学生对这些措施的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突破难点,我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了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案例,把资

17、料制作成PPT课件,然后在课堂展示,老师再归纳讲解的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在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制作课件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土流失治理所采取的一般措施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课件要在课堂上展示介绍,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准备以及熟悉案例。让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充当小老师,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学习兴趣增大,印像更深刻,避免了“审美疲劳”所带来的倦怠. 本堂课自始至终都能抓住学生,引领学生,并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同行评价是:这节课老师充分备了学生,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结合音乐班的艺术特长,扬长避短,以音乐为主旋律,听、唱

18、、演、说、做贯穿课堂,让学生在美妙生动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使听课的老师与领导都不自觉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堪称创新课的典范。 但反思本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根据现场情景删改环节,调整时间分配。本节课设计的环节比较多,而且学生活动时间所占比重大,整节课时间安排上是比较灵活的,不一定会按照预设时间完成,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实际上课时,根据现场情景删改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上课情况,我觉得本人在这节课的环节实施与时间安排上还是欠妥的。比如在设计中引入新课是让学生欣赏民歌,但实际上课时却出现了一个男生主动大胆献唱,此时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

19、而后面欣赏歌曲的环节应该取消,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改歌词的环节也可以删掉,这样节余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把最后那个手工活动完成了。 2、对学生的案例作业课前应进行辅导。在学生展示的课件中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方针政策,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给予辅导,导致讲解的人没有解释清楚,影响了效果。 案例分析方法简介: 1。起源与发展: 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指具体事例,来自于现实的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1870年兴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初开始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教学;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的教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2.什么是案例分析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也称个案教学法,是

20、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案例”的方式是以某一个具体的、典型的地理问题为例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案例所示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形成有关的知识、意识和行为,而不是通过一般概念的表述来传递知识。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和研究为基础的课堂学习. 3.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内涵 (1)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 (2)从内容上看-案例是是典型、完整的 (3)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 (4)从构成

21、上看案例是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 4。案例具有的特征(林培英教授) (1)反映真实的情境 (2)含有“问题”和冲突 (3)典型性和针对性 (4)内容丰富和相对完整 (5)可读性强 (6)含有方法功能 (7)有概括空间 5、地理案例教学的分类 (1)依据地理案例内容:分为自然地理案例、人文地理案例、系统地理案例;或者世界地理案例、中国地理案例、乡土地理案例 (2)依据地理案例形式:分为地理文字材料案例和地理图象案例 (3)依据地理案例情境:分为虚拟情境案例和真实情境案例 (4)依据地理案例用法:分为讲解式(印证式)案例和讨论式案例 6、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教学情景

22、的真实性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二)在高中区域发展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教学设计实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珠海市第一中学杨金燕 一、课标解读 1.本节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2。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1)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2)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区来说

23、,可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产业转移.如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情况: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广东省政府提出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并期望通过这次产业转移,在山区建立若干专业性强的地区性工业园,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3)本条标准的重点不是讲产业如何转移的,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4)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

24、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按课标建议,组织、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一次模拟对话活动。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评解 人教版教材是以东亚地区为例讲述产业转移的有关内容,按教材编排体例,共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三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四是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教材除正文之外,还借助大量的“思考”、“活动”、“阅读等形式来阐述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必须要很好的利用这些内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利用这些案例、思考题或活动内容加以补充,从而突破重点。教师在利用这些内容时可以灵活处理,根据需要调整顺序,调整思考角度.教材

25、知识结构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基本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表达、交流、反思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对珠三角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26、 1教师引课,提出学习目标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程度空前紧密,产业的空间移动日益突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将会日益广泛和活跃.本节课将探讨产业转移的有关内容,这部分知识也将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结合珠江三角洲、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量具体资料,逐一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活动 阅读图5。7“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思考、讨论: (

27、1)分析青岛纺织厂、北京汽车厂、深圳服装厂的区位优势,并进一步分析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这些地方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 (2)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什么? 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 (1)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能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分析得出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这些地方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等,为后面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打下伏笔。 (3)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布局的原因: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佳区位,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佳效益.为后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打下伏笔。 (4)引出产业转移的概

28、念 3教师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案例一: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1选取此案例的原因:1)珠江三角洲使大家熟悉的家乡,既能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又能给学生以亲切感;2)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在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2案例材料: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

29、,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珠江三角洲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加之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

30、。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及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材料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图4。20“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图4。22“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3案例分析的目标要求:(1)分析珠三角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2)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转移,其原因是什么?这种转移对香港、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分析:珠三角地区经历的第二次产

31、业转移表现为哪几个方面的变化?在这次产业转移中,台湾以资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大规模在珠三角投资,为什么?吸引台商投资的区位因素是什么?这次产业转移对台湾当地、珠三角地区和广东边远山区分别带来哪些影响?(4)通过两次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分布有了哪些变化?(5)根据以上材料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示:从地域分布、产业类型来概括)(6)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 (1)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分小组讨论 (2)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看法,并将有价值的观点在黑板板书。 (3)学生模拟活动 学生模拟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

32、居民,讨论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下表。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 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5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讨论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表述讨论要点时教师要注意板书,以便发现问题和为补充内容做准备 (2)在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中,预计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地价等因素学生可以分析得出,“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估计需要老师补充,要做好准备。 (3)在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预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几个内容学生

33、比较容易分析得出,也较容易理解。老师需要补充讲解“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案例二:日本的产业转移 1选取此案例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地区繁多,很多内容的呈现与突破借助了“思考”、“活动”、“阅读等形式。其中课本95页图5.8、9798页“活动、98页图5.12、100页“活动”都与日本这个国家有关,可以将这些资料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新案例“日本。通过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思考、讨论活动及教师的讲解,更进一步的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并与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比分析。 2案例“日本”资料的呈现顺序建议:由于有关日本的资料是零星分布在教材中,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

34、安排教学顺序,并提出相关问题。 (1)95页图5.8“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 需要讨论:20世纪50年代之前日本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在6070年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日本发生转移? (2)98页图5。1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 了解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思考工业结构调整对其产业转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3)9798页活动“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分析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对日本的影响 (4)100页“活动、图5。1“日本产业转移影响举例” 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尝试

35、提出解决方法 3学习方法建议: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大量的图表、活动来呈现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师生总结 1概括归纳产业转移的概念、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学生和老师评价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的表现,表扬优点,提出不足 3教师引申: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照搬“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日本产业转移”这两个案例的所有内容。 第四部分:课堂巩固

36、练习 四、课外拓展材料补充 产业转移的两个基本条件 1.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2。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较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别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落后产业的接收地。 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会向内地迁移;同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地区的企业会

37、向欠发达地区迁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台湾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例如机电、IT、化工等行业。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机群效应 为了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现象也经常

38、发生。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已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及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景和对策 我国是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吸收的主要是直接投资建厂的绿地投资,占世界绿地投资的,占发展中国家绿地投资的以上。大规模承接

39、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比如,电子信息产业靠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中,外资企业分别占和以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在于市场和成本。跨国公司看重我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大量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以及广阔的经济增长前景,因此,美国科尔尼公司连续两年将我国评为跨国公司投资首选地,联合国贸发会议年的评价也是如此。特别是我国高成长性的大市场,对跨国公司吸引力空前提高。不少企业的投资目标正在由过去的加工组装和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在中国销售为主。摩托罗拉高层认为中国是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爱立信、英特尔、思科、新加

40、坡电信等对中国市场都高度重视.日、韩企业也不甘落后,据调查,家在华日资企业计划到年将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比例提高以上,的韩资企业希望在中国内销或转口。 与此同时,不少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的劣势主要在于软环境。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较弱,阻碍了高新技术研发环节向中国的真正转移。二是体制效率较低,行政透明度不高、政策变动频繁、创新创业机制不完善等,导致交易成本偏高。三是国内市场不够统一。一些外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均反映,中国一些地方竞相攀比优惠政策,纷纷对外宣传自己的优惠政策最好,使外商感到中国政策不统一、不透明,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国市场分割较严重,不利于发挥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资金在省际、市际流动困难,给投

41、资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不便. 权衡优劣,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景依然看好.目前,国际产业转移还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预计到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万亿美元,是年的倍,是当前跨国公司产值的倍。国际数据公司预计,美国业转移到海外的职位比例,将从年的飙升至年的。我国在市场、成本、发展前景、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并将维持相当长时期,这有利于我国扩大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在吸纳制造业转移方面已成就斐然,虽然承接软件外包起步较晚,但增速很高,年,年均增长超过%,年达到亿美元。美国加特纳公司预言,中国将在年后成为继印度、菲律宾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项目外包基地,

42、是新兴的外包中心,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简而言之,宜扬我所长,补我所短,创造综合竞争优势,吸纳更多生产要素向我转移,加快我国的发展进程.第一,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大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 第二,应当高度重视吸纳服务业外包,加强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 第三,应当高度重视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提高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水平。 第四,应当高度重视化解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矛盾,促进共同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恭祥教授谈: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的意义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教学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

43、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5.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都师范大学林培英教授谈:高中区域发展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案例教学? 1.有助于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深层的)2。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的)3。有助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放的) 4。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搭建桥梁(互动的) 5。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的) 6.换位思考(情感的) 案例教学意义: 1能使学生对复杂的实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3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4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5能实现教学相长 二、地理案例分析方法的实施 (一)

44、。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 典型性 时代性 教学性 多样性 可行性 (二)地理案例的运用 1。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注意呈现的形式和时机 呈现的形式-如印发文字材料、教师描述、多媒体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 呈现的时机-例导型(即先“案后“理”)、例证型(即先“理后“案”)、例说型(即“案”“理”同步)、复合性(“一案多理”、“多案一理) 2.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操作程序: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对比分析、变式分析、延伸

45、分析、反证分析) 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3.总结和评价案例是对案例教学的概括和升华,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案例总结方式有:纲要式总结、提高式总结、矫正式总结、悬念式总结。案例分析方法教学设计实例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探讨 杨金燕(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51900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的核心内容,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的各条标准都要求“以为例,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必修三模块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案例,以及应用案例需要达到

46、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教学内容的首篇,通过对这一章的教学设计,以期对案例分析法有一个认识.一、课标解读 1本章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如何打算?为什么?2课标的阐释 (1)本条标准要求以某一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课标中所谓的发展问题

47、也是指由环境而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讨论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尽相同,对区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2)一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因而尽管课标中没有要求分析原因,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助于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3)不同的环境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如“立法”、“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等.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评析 人教版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采用案例的方式呈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教学主题。典型案例共包括三个,涉及三类环境问题及若干个典型区域(如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