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印江县国家通常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 异地新建1.1.3项目建设地点印江县城北部峨岭镇沙子堡,环北输电站旁。1.1.4建设单位概况印江国家通常气象站始建于1958年9月,现址占地6亩,地处印江县城中心地段,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21m2,另有住宿房及其它隶属建筑面积360 m2,办公设备价值累计约170万万元。单位法人冉菊华,中央编制7人,在编5人,地方编制5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1人;其它招聘4人。自以来,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政府陆续对气象站东面和北面区域进行旧城改造,县城扩容步伐加紧,原来在县城郊外气象站已经
2、处于城市扩容中心,造成印江国家通常气象站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1.5项目建设目标根据“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建成含有现代化装备、优异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一流基层台站,综合实力不停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方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升,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推行,气象文化气氛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深入提升,职员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员生活质量达成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愈加优质气象服务。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计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其中:1、综合业务楼2100平方米;2、观察报站250平方米
3、;3、配套建设气象观察站、道路、文体设施、停车、道路、绿化及给排水、供配电、大门等公用工程和设施。1.1.6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总投资项目总投资90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79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72万元,预备费40万元。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关键由印江县财政投入,不足部分由业主单位向上级单位申请投资补助。1.2关键编制依据和建设标准1.2.1编制依据1、中国气象法2、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气象发展计划(-)4、国家气象灾难防御计划5、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6、国务院相关加紧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3号)7、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深入加强气象灾难防御工作意见、8、中国气象局相关加强基层台
4、站建设指导意见(气办发()36号)9、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10、贵州省气象条例11、贵州省气象灾难防御条例12、贵州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13、项目单位提供相关资料。1.2.2建设标准1、科学规范:严格实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充足考虑气象业务需求和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编制,确保建设标准正当性和权威性。2、全方面系统:以满足业务服务功效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整体计划和功效配套,基础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内容,确保未来基层台站建设系统性和完整性。3、统筹兼顾:以统筹基层台站建设管理为目标,坚持统一要求、分类指导,充足考虑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现实状况及地方经济发展现有水平和发展速度,同时坚
5、持以人为本,向艰苦台站适度倾斜。4、合理可行:作为安排投资依据,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充足考虑实际投资可行性,以满足台站业务需求和实现基础功效为前提,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建设和反复建设,加紧实施进度。5、适度超前:根据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目标和“一流台站”建设要求,立足目前、兼顾长远,既考虑了目前发展要求,也对“十三五”及以后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进行展望。1.3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关键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单位数 量备注一总用地面积亩4026668m2 二建筑面积m21350综合业务楼m22100占地900m2测报值班室m2250占地120m2三建筑占地面积m21020四室外工程设施1气象观察站场地
6、m2 2入口大门个13场地围墙m1604运动休闲场地m26005场地硬化铺装 m25006车行道m225607景观绿化m215008室外工程管线m209水土保持工程m21200 四容积率0.48五绿地率%40六总投资万元906七建设周期月121.4问题和提议1、本项目是异地新建,场址基础设施微弱,需做好市政工程配套衔接工作。2、气象台站搬迁建设工作应严格以根据县政府相关会议文件实施。3、建设新气象观察站,在新址气象观察站和旧址气象观察站进行气象业务对比观察十二个月。4、省气象局应加强对新址观察站业务运行、业务用房、仪器安装、通讯保障进行指导。5、待新站运行正常后,进行业务切换,正式启用新址气象
7、站。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必需性2.1建设背景2.1.1印江县概况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43.2万人。1986年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制设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优异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蔡氏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等美誉。 印江东距铜仁-凤凰机场150公里,西距省会贵阳3
8、50公里,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00公里,距渝怀铁路孟溪火车站80公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关键区域,是贵州省关键打造黔中经济区关键支点和连接成渝经济圈桥头堡。303、304省道穿境而过,是铜仁市西五县交通枢纽中心,国家级关键工程杭瑞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方便快捷交通格局已逐步形成。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好成绩。以水利、电力、交通为代表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9、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方面进步。全县经济社会展现出快速发展、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友好良好局面。2.1.2印江国家通常气象站面临关键困境1、现有业务办公条件不能满足气象工作开展需要因为历史原因,以往中央资金建设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基础上是小资金、多批次、分年度投资建设,存在计划布局整体性不强、房屋分布零碎、单体建筑面积偏小、业务平台面积不足、功效设计不完善等现实状况,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地域差距也逐步拉大。这也是印江县国家通常气象站所面临现实情况。印江县国家通常气象站因建站时间较早,现在业务办公用房及相关条件已难认为继,相关条件同当地发展水平已极不协调,更谈不
10、上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国家气象局提出建立“一流台站”要求。2、“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 造成对气象探测环境影响依据国发2号国务院相关深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文件和黔党发【】9号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相关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接地铜仁地域加紧旅游业发展意见,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战略”背景下,印江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重新修订了印江县城总体计划,依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计划设计,到2030年县城人口将由7.4万增加到16万;用地面积对应增加,开发力度加紧。在新一轮城市计划中,印江县城通往甲山城市主干道西园路必需从气象站内经过,
11、气象站面积几乎被新计划公路全部占完,西园路就已经修到印江站门口,但经过印江站执法和努力,该公路一直未能通车,等候气象站搬迁才能实现通车。伴随国家战略布署调整,吹响开发贵州号角,印江县城开发力度随之加大,观察场东部多维国际项目开启,建造了高层楼房,作为印江县城第一个标性高层建筑。该项目楼房和观察场最近距离428米,和观察场平面相对高差为65.8米,距高比为6.5,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印江站现已在城市中心区域,即使气象部门依法对这些违法建筑进行了果断抵制、干涉和执法,但因政府相关部门未能主动配合而收效甚微,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3、杭瑞高速过境印江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国家关
12、键工程杭瑞高速公途经境印江,杭瑞高速公路印江段匝道起点就在离气象站不足30米东北方向,从东北方向以保持不足30米距离开始至北向西再向南围绕气象站270度上杭瑞高速公路。依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十四条:严禁实施下列危害国家通常气象站探测环境行为:在观察场周围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该公路修建也严重破坏了印江气象探测环境。2.1.3项目建设政策背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前后三次提出气象部门要实现“四个一流”,即“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四个一流”涵盖了气象现代化各个关键方面:气象装备是事业发展坚实基础,是气象现代化象征;气象技术是事业发展关键支撑,是气象现代化关键;气象
13、人才是事业发展根本保障,是气象现代化关键;气象台站是事业发展牢靠基石,是气象现代化根基。“四个一流”,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殷切期望,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具体要求,还是气象现代化关键标志。印发国务院相关加紧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3号)明确提出,根据“四个一流”要求,建设含有世界优异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服务。国务院3号文件出台,愈加明确了建设“四个一流”最终目标,就是要提升气象事业可连续发展能力,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一流气象服务。根据国务院相关深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
14、号)要求,贵州省气象部门提出必需抢抓国家对西部地域尤其是贵州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遇,开展基层气象台站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2.2项目建设必需性印江县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提升,需要对气象观察场周围进行较大规模城镇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受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限制,观察场周围城市建设不能按计划推进,城市发展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对印江气象事业可连续发展及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妥善处理城市建设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使气象事业愈加好地服务于印江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印江国家通常气象站台进行选址新建。实施印江县国家通常气象站迁建项目,不
15、仅是改善现有不利气象工作环境必需手段,也是根据“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全方面落实中国气象局相关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等战略布署,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根本,以提升气象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和增强发展活力为关键,深入明确业务建设需求和功效定位,科学控制建设标准,统筹使用建设资金,严格规范建设程序,有序推进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为了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品牌,加紧印江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方面提升综合气象服务能力,适应台站综合改革和气象业务发展需要,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再受影响,确保观察资料“三性”,印江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依据中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
16、条例,主动提出迁移印江站请求。并承诺:(1)新址建设用地由政府征拨给气象部门使用;(2)因迁址产生一切费用由县财政全额负担;(3)制订新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题计划,依法长久保护新址探测环境;(4)将县气象局纳入城规委组员单位。第三章 项目场址和建设条件3.1项目选址 3.1.1选址要求地面气象观察场建设场地有较特殊要求,其选址应遵照以下几点:1、周围环境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标准;2、所选场地应能很好反应本站所在区域地理特征、下垫面应含有代表性;3、应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方;4、自动气象站四面不得有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改变干扰源;5、城市未来发展不能对气象观察场建成后探测工作有破坏性影响
17、,确保有一个稳定气象探测环境。 3.1.2场址概况本项目地经过多方案比选确定在印江县峨岭镇沙子堡。拟选新址在现址东北方向约761.7米(1082356E,280040N,观察场拔海高度520.7米),比现址高64.2米。该址四面空旷,无人为障碍物,无干扰源,无污染源,距周围公路300余米,没有铁路和大型水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要求;能代表周围较大范围平均气象情况,是印江县城周围所能找到新建地面气象观察站最好地点。该址比县城计划建设正负零层高65米以上,城市计划对探测环境无影响。新址拟采取局、站合建方法进行建设,相对比较高平面位置只建观察场和测报值班用房,而业务及辅助用房建在相对较低位置上。项目实
18、施后,印江县气象探测环境、工作环境均远优于现址,更有利于印江县气象事业连续发展,职职员作生活愈加便捷。3.2建设条件3.3.1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地点在石阡县县城郊,相关键道路和场地连接,交通运输便利。3.3.2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场地地形为低丘缓坡,高差小,土方开挖少。场地整体稳定性良好,无危害性断层经过,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溶洞、暗河,植被覆盖率高,无山洪、滑坡等外因诱发灾难可能性。3.3.3公用设施社会依靠条件供电、通讯已通达项目建设地点,供水方面已经和供水企业沟通同意帮气象局修建供水系统。场地内需新增变压器一台,变电容量为200KVA,以满足新建建筑物用电需要,同时考虑柴油发电机
19、一台,以满足项目区双回路供电需求。3.3.4社会环境条件印江县委、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印江气象站搬迁新建工程很重视,采取划拨方法给建设用地,并在建设用地计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给大量优惠政策。良好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四章 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4.1建设规模项目新址建设需要在遵照项目建设标准和指导思想前提下,结合相关建设指导标准和项目建设各方面实际,以项目建设目标位 确定建设规模。新建印江气象局是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政府应急指挥和行政办公、科研、信息化服务等功效为一体综合性基层气象台站,其建设整体计划遵照可连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端、高效益”标准,并
20、符合当地城市建设计划,功效分区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项目区分为业务工作区、气象观察场和休闲活动区三个基础功效区,共占地40亩,建筑面积2350m2。注:考虑到印江县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用房及相关隶属用房被列为本项目标建设内容,故业务综合楼总建设面积合适有所增加。4.2建设内容表4-1 项目建设规模内容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建设规模备 注一建筑工程1业务综合楼21002层2测报值班室2502层二室外工程1气象观察站场地m22入口大门个1含保安室3场地围墙m1604运动休闲场地m2600羽毛球、篮球场5场地硬化铺装m25006车行道m225607景观绿化m215008室外工程管线m209水土
21、保持工程m21200新建自动气象站,需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更新,设备配置情况以下表所表示: 表4-2 新型自动气象站具体配置一览表序号设备部件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主休集器WUSH-BH21含:主控器、嵌入式软件、IP65级不锈钢机箱、IP66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2温湿度智能分采集器WUSH-BTH1含:转换控制器、IP66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3地温分彩集器WUSH-BG1含:分采集器、IP65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4交流供电系统WUSH-PD21含:开关电源、蓄电池、漏电保护装置、防雷保护器;IP65级不锈钢机箱;I这65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5气压传感器DYC116高精度温度传感器WUSH-TW1
22、001正确度0.17湿度传感器DHC218风向风速速传感器ZQZ-TF19地温传感器ZQZ-TW11含:草温、地表、浅层、深层,累计10支10翻斗雨量传感器SL3-11含:预埋件等11蒸发传感器WUSH-PV112蒸发传感器防辐射百叶箱113大型蒸发器及导流筒114能风度传感器DNQ1115能见度单独供电系统DZZ4-PD2116能见度安装立杆3米117232/光纤转换器WUSH-FIB118GPS授时模块1当地通讯、成对使用。19采集器防雷组件WUSH-BL-Z11含:主采集器20通道信号防雷保护;模拟分采40通道信号防雷保护;辐射分采24通道信号防雷保护。20通讯、信号和供电系统1含:传感
23、器电缆及接插件;CAN通讯电缆;光纤通讯电缆长度为120米;各传感器接地线。21草温、雪温和浅层地温支架122深层地温套管12310米无拉索风杆ZQZ-PG1 24计算机联想4 25玻璃百叶箱BB-13 26UPS电源山特15KS含8节电池及电池箱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5.1建设方案5.1.1总体计划设计 1、设计依据中国城镇计划法 中国气象法城市计划编制措施实施细则印江县城市总体计划地面气象观察规范全国基层气象站台建设指标标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贵州省气象部门星级站台建设标准L 2、工程概述 项目计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项目设计周围围
24、绕印江县环北输电站,东侧有公路,交通方便,四面山体走势优美,含有得天独厚自然风貌。 3、计划布局要求和思绪(1)功效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业务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2)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要求,计划起点要高、编制设计到位,推进建设实施。(3)结合台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找准计划定位,整体考虑、统筹安排。(4)符合当地城建总体计划,确保计划长久有效。(5)符合台站园林化要求,注意和周围环境协调,同时突出本身特色、个性和风格。 5、总平面图部署在布局过程中以保护气象观察站为关键,经过合理分区、科学布局,做到功效分区明确,业务工作区、休闲活动区、气象观察区和关键绿化场地自成一区,互不干扰。(1)建筑部署
25、业务综合楼、测报值班室、食堂及大门(门卫室),业务综合楼在整个设计场地南端,测报值班室部署在场地北端,和气象观察站连在一起。(2)建筑周围留出道路,并作消防通道用,确保其通行通畅,通行期间无障碍物。(3)竖向设计本工程高差较大,合理选择较为平坦地势开挖,部署建筑和景观环境,降低工程量提升经济性。(4)交通计划中,整个交通形成环线,为气象局提供良好相关办公流线。(5)停车系统关键考虑地面停车,并采取生态停车方法,充足利用地形条件设置停车场,满足停车需要。(6)为了保护气象观察环境不被破坏,满足气象相关法规要求,确保气象观察数据科学性和正确性,计划在场地北面作为观察环境保护区。6、观察区保护计划(
26、1)气象观察场周围障碍物最大许可海拔高度应按公式H=LTana+Ho进行控制,其中L为障碍物距观察场边缘最近处水平距离,a为障碍物对观察场边缘地面处最大许可遮挡仰角,日出日落方向范围a为5,其它方向是成排障碍物时a为5.17,是孤立障碍物时a为7.13;Ho为气象观察点基点,海拔高度Ho为520m。(2)距气象观察场周围10m范围内不得有1m以上高干作物、树木或建筑物;30m范围内不得有铁路路基,500米范围内不得有有电磁干扰源和大型锅炉、垃圾场、废水、废气等污染源体。5.1.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27、(JGJ6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部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地面气象观察场场值班室建设规范2、设计思绪 (1)遵守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令、相关要求和规范,以印江县气象观察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为关键,科学合理进行计划。 (2)充足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以有利于工作、节省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和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发明人和自然友好一体良好工作环境。 (3)坚持高起点
28、,一步到位,分步实施,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要求,将项目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主动要素。 (4)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组织好功效分区和交通流线,努力争取土石方填挖就地平衡,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土地开发效益。 (5)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形体组合上表现行业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些人文科技气息。3、建筑功效 站内建筑平面功效布局均按气象工作相关需要进行设置,关键建筑平面功效布局以下:(1)综合业务楼功效布局 一层设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防雷审批、雷电技术服务咨询、气象灾难调查、气象灾难评定等;二层和三层拟用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包含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即
29、预警信息公布平台,含预报信息制作、公布,包含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气象灾难防御,人影指挥平台,人影作业监控,人影电台通信,气象业务服务,包含预警预报平台(即综合业务平台,含测报、预报、天气会商、网络机房、气压室等),业务科研开发,气象装备检修,测报资料档案,农业生态观察,农村信息员培训会议室等。(2)测报值班室地面气象观察场和值班室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层设土壤水分观察室和测报会商室、气象台、仪器保管室、酸雨观察室和门厅;二层设测报值班室、网络机房和值班室。3、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大面积采取简欧式装饰墙面及装饰柱,以简练线条勾勒出含有现代气息、美观、大方、庄重建筑。整体风格为现代简欧风格
30、,突出表现典雅、庄重气质,和观察场遥相呼应。同时和环境互为景观,融为一体。 5.1.3结构设计 1、实施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310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310007-)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310011-)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 (2)基础参数 基础风压:W0=0.30KN/m2,设计基础地震加速度0.05g; 抗震设防烈度:6度; 场地类别:二类; 地面粗糙类:B类; 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基准50年。 (3)结构型式 依据建筑功效要求和使用性质,综合业务用房和测报值班室均采取框架结构。5.1.
31、4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系统由各气象要素传感器、采集器主机箱、计算机、电源箱及UPS、观察场及值班室等组成,由传感器产生电量改变经过信号电缆传到采集器处理,再输入计算机按业务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处理、显示、打印报文和报表,并实现观察资料传输、存盘和查询等功效。因为气象站地理环境和功效性质特殊性,防雷工程所以是气象站区建设关键。 本项目自动气象站建设关键依据地面气象观察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和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作为新搬迁气象站台,应根据下图进行自动气象站方案布局。5.2公用辅助工程5.2.1给、排水 1、实施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31001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3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管道系统(1)计划区水表集中设置,采取一个总表给水方法;(2)计划区自来水由市政管网接入DN100给水引入管一根;(3)计划用水量按50人设计,用水定额100L/人,最高日用水量5m3;(4)在计划区给水管道上,观察设有室外消防栓1套;(5)计划区水源接城市供水系统,多种用水均为同质同压、统一供给;(6)计划区设一座Z24SQ化粪池对污水进行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7)屋面排水采取有组织排水形式,由雨水斗搜集后经雨水管道排至室外地下雨水管道。屋面雨水和阳台雨水各成体系分别排出,最终排入雨水搜集口。(8)本工程室外
33、雨水采取地面径流方法排入排水暗沟,由排水暗沟排入市政雨水管网。观察站地处山地,雨量丰沛,年降水量为1100mm,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410月份占整年总降水量82%。故活动场、观察点、绿化内设600*600排水暗沟,活动场、观察点、绿化内雨水由暗沟排出至市政雨水管道。5.2.2电气设计1、实施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310052-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310054-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2、设计范围(1)照明配电(2)防雷、接地(3)有线电视系统(4)电话及综合布线系统 3、供电电
34、源由市政电网埋地引来供照明、空调及路灯及相关设备仪器用电,功率原因为0.6,以此为依据选定变压器。 4、线路敷设方法:线路穿过道路出,穿钢管铺设,电缆沟内设集水井,其内部应保持0.5%坡度。站区内道路照明均采取LED节能灯,路灯设于道路一侧,集中控制,控制点在治安值班室内。 5、计划区内建筑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保护方法包含,采取12镀锌圆钢在屋面设小于10m*10m(或12m*8m)避雷网格,且屋面上全部金属构件、外露金属管道均用12镀锌圆钢和避雷网连接。各建筑物及观察场地装置应连接成一个共用地网,该地网络接地电阻应依据国家和气象行业标准要求确定。6、电话系统由市话网采取电话电缆引入直拨电话,并
35、在场地内设一个室外电话总接线箱,容量约为30门,每个房间全部装一部电话;场地内有线电视由场地外有线电视系统用同轴电缆引入全局内,每个房间安装一个电视插座,场地内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和电话线缆设置在电缆沟一侧内。场地内配有优异监控防盗系统。5.2.3防雷工程自动气象站防雷工程应严格根据防雷技术规范要求设计,确保获取第一手正确气象探测资料。防雷工程设计要本着综合性、全方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依据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QX30-)、地面气象观察场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和印江县年平均雷暴日数,本气象站防雷等级应为二级,可参考以下方案进行防雷设计:1、直击雷防护自动气象站观察场内
36、全部观察设备和工作室均应处于LPZOB区内,设备距避雷针接地装置距离不得小于3m。(1)观察场直击雷防护在观察场北面风杆顶端200300mm处设置避雷针,避雷针经过绝缘杆固定于风杆上;避雷针应选择直径大于16mm圆钢,其长度大于1500mm,水平绝缘距离不应小于500mm。避雷针引下线应和风杆绝对绝缘,引下线入地点周围应设置不少于一根垂直接地体,并和观察场地网作可靠电气连接。在观察场南面正中间增设一10m避雷针,避雷针接地体应和共用接地装置按规范要求在安全距离内电气连接。(2)观察室直击雷防护观察室建筑物均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要求安装避雷装置。2、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室内外
37、各机器设备及全部观察场内突出金属物体,埋地和架空进入观察室金属管道全部采取了和公用接地装置焊接,且共用接地体接地电阻小于1,加强了对雷击电磁脉冲防护。(1)雷电波侵入防护进入自动气象站工作室全部线缆均采取了穿管埋地敷设,并将线缆屏蔽层和金属管不少于两次等电位连接,在进入每一LPZ交界处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且在主、分配电部位加装了两级浪涌保护器。室内备份传输线路到计算机端口、传感器到采集器线缆端口均安装了一级适合端口及传输性能信号避雷器。(2)接地装置工程采取了工作室地网、室外观察场地网共用接地体,设备地和防雷地共地不共线,地中距离不少于5m,且接地电阻小于1,接地体离开观察室2m环形敷设埋深不
38、少于0.5m,且在路口地段埋深不少于1.0m并采取必需局部绝缘防范方法。(3)低压供电系统工程采取了严格三相五线制式即TN-S低压供电系统制式,PE线和N线严格分开。5.2.3消防设计 1、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消防用电设备采取单独供电回路,确保火灾发生切断生产生活用电时,消防用电正常。疏散指示标志采取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疏散指示灯照度不低于0.5LX。5.2.4无障碍设计1、总平面人行道、业务
39、综合楼及测报值班室需设置盲道;2、电气无障碍设计:残疾人专用厕所应设求援呼叫按钮,厕所门外设呼叫声光信号装置。5.2.5环境设计1、计划区绿化:依据绿化植物高度应满足地面气象观察场探测环境保护高度控制要求,在观察区外10米,以种植绿色草地为主,在绿化休闲区种植树冠较低树木和花卉,在绿化休闲区设置坐凳和建筑小品,在靠近场片边缘设置铁艺栏杆。2、在计划区经过道路串联,用建筑、铺地等建筑设施和草坪花卉、灌木等天然植被营造优美、清楚自然观察环境。第六章 节能节水方法6.1编制依据中国节省能源法 主席令第77号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电气照明节能设计 06
40、DX008-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50033-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通则GB17167-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52/49-6.2节能标准6.2.1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实施节能技术要求,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6.2.1主动采取优异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严禁采取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已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6.3建筑物围护结构节能方法6.3.1为了确保各功效房间自然通风,全部外窗可开启面积应大于30%。为了确保各功效房间自然采光效果,应充足考虑外窗透光率影响,使窗户面积足够大。
41、6.3.2外窗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0107)要求4级。6.3.3为了提升建筑维护结构隔热性能,保护建筑构件不被暴晒而损坏,凡外装饰面采取涂料部分均宜掺入“盈速粒隔热颗粒”。6.4建筑关键用能系统及节能方法项目用能系统包含关键用能品种关键包含供配电系统及给排水系统。6.4.1配电系统节能1、照明(1)提倡室内采取高效照明产品,选择高效照明灯具和节能光源合理配合使用。公共走道、楼梯采取消防型热释红外延时节能灯。(2)合理部署照明开关及选择开关联数,充足利用天然采光,节省照明用电。2、变压器及线路(1)选择低耗电力变压器;(2)合理选择变压器台数,使变压器经济运行;
42、(3)彩和节能型干式变压器及其它电气元件,并采取电容赔偿柜进行赔偿,提升功率因数。(4)变配电房位置尽可能深入负荷中心,降低线路长度及损耗。6.4.2给排水系统1、全部卫生洁具均选择节水型洁具及其配件,给水龙头均选择陶瓷片密封节水型龙头,坐便器均采取水箱容积为6L节水型坐便器。2、给水管材选择PP-R管,降低输送过程中能量损失。3、雨水利用:室外地面铺砌采取透水砖,室外绿化地面低于道路10cm,雨水经过透水路面和绿地回渗地下,补充地下水量降低雨水外排量。4、采取市政给水直接供水,充足利用市政给水压力,节省能源。5、水箱溢流水位均报警装置,预防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6.4.
43、3节能管理1、本项目所选电器设备均应符合国家要求标准,应推广选择节能型产品。2、排放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和绿化。3、制订节能规章制度,实施对应奖励制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者给奖励,向节省要效益。4、节能工作由专员负责,做到定时检验校正和维修计量仪表,杜绝管道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其良好工作性能。定时清除设备内沉积灰尘和其它附着物,确保安全经济运行。5、做好各部门用水、用电统计,便于管理和核实,提升使用效率。6.5能耗计算6.5.1用电量 本项目建筑面积共2350,考虑到一定数量设备使用,综合用电取80w/,每十二个月按270天,天天按8小时计,则项目年用电量约为40.6万Kwh,折标
44、准煤49.9tce(折标系数0.1229kg标准煤/Kwh)。 6.5.2用水量 项目工作人员人数按50人计算,按100L/人.天计,年用水量为0.135万吨,折标准煤1.106tce,折标系数0.116。项目总能耗=用电量+用水量=49.9tce+0.116tce=50tce。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7.1环境保护目标及标准7.1.2环境保护目标1、保持项目区良好生态环境,避免造成新污染,对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2、要使项目本身和周围自然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中。7.1.3环境保护标准1、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标准2、以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因地治宜、美化环境、预防污染、合理布局标准,应和当地整体污染治理方法方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