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_王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632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_王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_王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_王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41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1.006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王寅冯旭银兴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

2、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逻辑演判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1 0041 08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司法保障机制研究”(ZGFYZDKT201803 04)、教育部规划项目“21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研究”(18YJA710037)、教育部 2018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18JZD002)子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保障机制研究”、2018 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青年项目“民族互嵌视域下的西藏社区治理研究”(18CZZ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特聘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哲学。陕西 西安 710126冯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甘肃 兰州 730000通讯作者:银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西藏发展论

4、坛 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民族政治与社会治理。西藏 拉萨 8500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自古以来,统治阶级都从战略高度加强民族团结,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都留下了显著的成就。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发现,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观念、物质生活和文化认同与中华文明融合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的“民族走廊”“文化走廊”“安全走廊”“生态走廊”在沟通中原与西域乃至域外世界方面发挥了承东启西、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贸易要道的主体作用,其战略地

5、位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河西走廊在中华古文明体系的形成以及多民族交融互通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河西走廊的研究不能仅是着眼于文化地理,而且应从战略层面重构对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认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2知。这不仅是对河西走廊的一次战略考量,更是将河西走廊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层面重新认识和探索其文化价值,并以此推动深化河西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接榫。一、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它

6、的生成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助力和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助于自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和发展。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哲学层面蕴含了马克思的民族观,是对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情感与民族发展的现实照应。厘定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对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1 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历史定位河西走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史底蕴深厚,其文化精神亦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为重要的走

7、廊之一。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集聚区,丰富多元的多民族文化在此呈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河西走廊也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乃至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成为连接东西方经贸交流的重要战略要道1。生活在河西走廊这块广袤而又独特的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必将因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语言基础产生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以此推动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这种带有历史印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造就了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正如切排所说:“从河西走廊文化内在结构上看,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多维文化的交汇。这种多维的交汇已经具体为一种格局和体系了。”2 从历史维度而言,生

8、活在河西走廊的古老民族,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一部分融合进了其他民族,一部分消失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之中,亦有部分民族仍然长期生活于此。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讲,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是河西走廊民族对中华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认同,更是河西走廊民族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遵从。无论民族兴衰消亡,河西走廊作为一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载体,必将促进各民族谐生共荣、多元共生。2 河西走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贡献纵观中央集权国家历史发展脉络,河西走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至西汉前期,匈奴等民族都曾散居于河西走廊腹地。西汉时期,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开始了中央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统治管辖,亦开

9、启了河西走廊沟通中原与西域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新纪元。到了隋唐时期,河西走廊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交融发展达到空前高度,外来民族如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等相继登上河西走廊历史发展的大舞台,河西走廊又一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然而,唐朝末年,随着中央统治的减弱,河西走廊成为了吐蕃的势力控制地。当然,在此期间,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程度更深,进一步促进了河西走廊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高潮。北宋时期,河西走廊依旧处于回鹘与吐蕃势力之下,但北宋中央政府通过遣使纳贡等政治联盟手段间接地实现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元代,河西走廊民族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蒙古族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渗透力更为明显,整体上实现了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和

10、统治。明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陕西行都司,加强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统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民族文化交流格局以政治统治的形式稳固下来。清代承袭明制,加强了对河西走廊与西域的直接管控,自此,河西走廊作为各民族沟通西域的战略地位得以稳固,其文化格局地位亦由此形成。民国时期,“哈萨克部落群体分批次进入河西走廊地区,与世居此地的汉、蒙古、藏等诸多群体形成新的交往交融关系,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民族关系实践”3。从上述历史发展进程窥知,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战略要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仅直接推动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且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发展。时至今日,河西走廊各民族和睦相处、睦

11、邻友好、交融发展,在保持各民族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43格局。于此,从马克思民族观视阙而言,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沟通中原、西域甚至域外世界的最大共同体,它的形成不仅是民族之幸、国之大幸,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二)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1 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代民族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和铸牢,从民族自身发展而言,关乎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

12、;从国家发展程度而言,关涉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河西走廊各族人民始终以促进民族团结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指南,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民族发展的至上利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支撑和硬核基础。只有视国家统一为根本才能凝聚起民族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只有视民族团结为纽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立基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去深化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维护祖国统一就需要锲而不舍地加强和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民族

13、解放的不懈努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促成作用,而且为全面实现稳定、共生、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逻辑,一直激励着世代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才德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步入各级领导职务,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坚骨干。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形势的积极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积极要求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作为沟通

14、东西部地区、东西方文明发展通道的河西走廊,更应该积极作为,努力承担国家使命和民族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2 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深入推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河西走廊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整体民族精神的培养,关乎有效应对外来民族分裂势力,提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求同存异精神,从而在政治层面强化了民族身份的认知,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团结力和凝聚力,真正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迸发。新时代要加强民族团结,就要坚持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紧紧依靠民族团结互助的向心力,紧扣实

15、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总基调,全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以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为蓝本,全面提振民族精神,进一步巩固民族发展的基础,共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精神力量和战略智慧。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独立存在,河西走廊各民族都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特征,与此同时也具有其保持和发展的民族特色和性格,他们是彼此互相补充而又互相发展的民族共同体。加强对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力,不仅有助于深化河西走廊的战略前沿认识,而且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根基。唯有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会

16、屹立不倒。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是否好、民族精神是否培育良好,事关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前景,事关人民正义事业的顺利开展。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实现东西地区互联沟通、相融发展,有助于促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快车道走向繁荣发展和相融共生。(三)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逻辑1 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关系;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演变、消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

17、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4亡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过去的一切民族形态和社会问题都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短暂性,民族和社会形态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可以推动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融合。这是民族应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民族有其自身类型的思想。自人类历史上出现民族现象以来,人类社会的民族结构便开始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各种族体形态的民族共同体相继更替和逐步演变,使得民族共同体以各种组合形态广泛存在于当今世界

18、。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提出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溶合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5 这就是说,要把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联合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些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放在首位,促进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同化的高级阶段,它不是暴力和特权(资本主义民族同化)的人为结果,而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过程。历史上所谓的“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那只是一部分民族的同化或消失其特征,但民族性依然存在)。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实现的,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民族差异和民族界限的消失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加强

19、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极其重大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与中国特有的民族问题相结合,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唯物辩证的科学运用,认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特征、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经济上的联系、共同的心理素质等都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因此,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理论成果的创新与升华。诚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民族观,以深化新时代民族改革开放为契机,不断总结民族发展新业态,大力提升和改革民族地区

20、落后生产力,全面对接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各民族地区和个人,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世界民族文明圈的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正确认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理论逻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文化共同体和世界文化共同体的有机衔接将产生重大的理论示范效应和科学指导作用。2 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民族自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认为“每个民族都是自主的,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7 92,“民族有权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它有权随意处理自己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侵犯其他民族的权利。

21、这是无可争辩的”7 93。一个民族能否当家作主,不仅关系到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各民族能否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谋求解放和共同繁荣的根本问题。民族自主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族自主、经济上的民族自主和文化上的民族自主。为此,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植根于马克思关于民族自主思想的阐释,坚持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来源。只有实践的民族才能产生民族的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个民族能否独立生存,能否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谐融共生,诞生了多元共生的民族发展实践典范。然而,民族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既互联互通

22、,也相互碰撞摩擦,甚至产生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但这并不能扼杀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趋势,相反,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和冲突都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成长,乃至壮大。河西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始终是民族交往频繁、民族碰撞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从古至今,各民族交错杂居,冲突和谐此起彼伏,但仍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相互交融互鉴,共同发展,为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发展践行了其使命和担当。诚然,民族融合的方式近乎都是通过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典型代表比如,西汉时期张骞通过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渠道;东汉班超也通过河西走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

23、OLOGY第十三卷45廊出使西域,从实质上践履了民族交流的途径;唐朝玄奘大师经河西走廊赴西天取经更是将中原文化推向了西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上面可以发现,河西走廊在传播和发展东西方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建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黄金范本。但民族文化的历史实践毕竟不会一帆风顺,随着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受到域外西方列强的侵入而备受欺辱。传统上以天朝自居的大国梦想随之打破,中华民族精神因域外民族的打击而崛起,一场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的伟大抗争精神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不断提振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升华民族认同;中华

24、民族精神的凝聚需要各民族团结一致、求同存异方能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全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中华民族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唤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进入了建设、改革和创新阶段,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全面发展和更深层次地强化。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入改革完善和创新阶段,厘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逻辑,不仅能把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方向,实现各民族的多元共生,并且能够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榫接

25、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一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民族发展利益为根本,统筹做好本民族地区与域外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健全民族法治体系,夯实依法治理格局。(一)政治榫接1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工作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党,提升党在民族建设和执政过程中的战略引领地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金钥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构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在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建设方面

26、的战略指导和统筹应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伟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复兴大踏步前进。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建立了独具创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党团结带领各族同胞共创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民族基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大团结来之不易的成果;只有将党的领导置于民族工作之上,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才能构建新时代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9,方能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27、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事关民族共同体的全面构建,事关党的民族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务必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本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因此,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推进民族文化教育与中华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和专门指导,努力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示范力和隐形渗透力,让各族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双向引领下,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然,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还必须完善规范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渗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8、干部教育、群众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形式中,突出教育主题的积极性、民族性和经典性,积极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全力推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维层面的协同教育,真正构筑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强大引擎和空天网络。(二)经济榫接1 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关键因素,经济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6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深度挖掘和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优势互补,将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引入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地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首先,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

29、经济落后状况,落实民族地区扶持政策、项目开发和投融资规划,将过去传统的依靠资金投入变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精准开发本民族地区资源,实施筑巢引凤战略和内生驱动发展战略,将造血功能全面发挥,带动民族地区走向内生发展和硬核出击。其次,全面加强民生建设,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以真抓实干实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富裕。最后,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补足民生短板,持续推进民生建设。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促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契机,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民族地区人民幸福生活。2 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民族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层,有其自身发展的民族特色和发展模式,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是摆在社会发展亟待解决

30、的重大问题之一。传统的民族发展解决方式已被时代所抛弃,必须走一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天然禀赋,利用当地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合理有序地开发民族天然资源,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效能,将原本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保护好,合理开发、循环利用。同时,精准对接国家民族战略,深度挖掘民族地区区位优势,走出一条将民族地区的“内生性动能”(资源禀赋)与发达地区的“外源性动力”(科技优势)有机地结合的生态发展路子,用以新发展理念为内核的生态文明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一是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准确把握民族特色和优势,建设具有原生态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努力促进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转化

31、和有机发展。二是借助“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和河西走廊国家战略要道,深度挖掘具有河西走廊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民族产品,积极开发具有河西走廊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新模式,打造现代化的河西走廊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验平台,构筑新时代的面向西域甚至欧盟的标准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新时代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特色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河西走廊经济增长,共建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保障。(三)民族团结榫接1 深化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精神的主导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建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3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加强新时代民族观的认知和建构,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构架,积极深化中华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标准,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实体化和操作化。第二,充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协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一切有志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团结为民族建设作出贡献的各民族党派团体,团结有着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族人民。第三,各民族之梦必须与国家之梦、世界之梦有机对接,方能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壮大和发展。各民族之梦必须服务于国家之梦,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反之,国家之梦只有站立于世界维度之上,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服务于

33、个人之梦。总之,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必将促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感召力,实现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2 强化思想政治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向导,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高度去创新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味地追求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战略层面将河西走廊共同体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全面推动民族地区人们思想的正向发展和高度统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早已成为每位华夏儿女深植内心的价值共识。河西走廊人民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中,总是站在民族统一的高度去辨析

34、真伪、积极开展反渗透斗争。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是历史的进步,更是民族共同体的正向反映;但对于河西走廊区域而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同心发力和谐融发展。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民族之需要、国家之呼吁。第一,全面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人民的辨别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47力和免疫力;第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积极引导民族思想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频共鸣;第三,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基于实践,植印于灵魂,真

35、正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四)文化榫接1 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民族存续的社会根基和现实基础,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柱和价值纽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过程的民族”10。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感,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古以来,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创造出博大精深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因相互吸引而走向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因文明的互鉴互赏走向彼此之间的交融合作。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

36、因文化铸就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人文古迹都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独具匠心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交流亦必须秉承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思想全面承袭,并积极推动各民族思想文化交融,使中华文化的内核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让民族文化因中华文化的壮丽气势而熠熠生辉,让中华文化因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生动活泼。正是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使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畅通和广泛;也正是依靠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文化才得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2 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就必须加强民族精神凝聚力,合理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弘扬力,这关乎

37、民族团结、进步和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信仰认同,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是加强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动力。因此,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要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着求同存异和求真求是的精神深入民族文化研究,以民族特色文化和中华文化为相融,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总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认同体系。各民族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8、观教育,以文明互鉴为基点,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性,妥善解决民族分歧,以宽广的人文胸怀,虚怀纳谏、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真正建立起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中华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五)法治榫接1 完善民族法治建设民族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一部分。建设民族法治体系事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实现,事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全面发展。从更深层次的逻辑来看,完善国家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此在新时代全面构建民族法治理论体系,必须努力强化民族法治建设新理念,以国家宪法为根本基础,以民族法为

39、特色元素,全力建设新时代民族法治。第一,全面增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法治基础,以宪法为基础,深化民族法的建设、完善和更新。第二,在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规定、补充规定等现行民族法的轨道上,依法合理有序,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各民族地区法治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状况。第三,深入加强民族法与国家基本法的有机衔接和互相沟通,为促进民族法为国家根本大法服务,为促进国家根本大法为民族法提供根本遵循和现行指导。只有全面推动民族法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民族法治建设,更好地为民族地区人民服务。2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推动团结民族进步事业的稳步发展,法治是关键。要

40、把法治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全力推进法治建设纵深拓展。实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8的理论指导和法治建设的实践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法治治理的精准化和现代化。在新时代,处理民族事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原则,坚持民族传统和特色相结合,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立法进程,严格按照民族法治与民族传统实施法治建设,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俗而建、因俗施治,确保依法治理民族工作。第一,加快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权益保障体系以及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建立符合

41、国家宪法、民族特色、民族传统和理念的法治治理体系。第二,严格按照国家宪法和本民族法律习惯条例,统筹解决民族事务,努力管控民族突发矛盾,依法妥善解决民族纠纷,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道德情感的民俗力量去解决特殊矛盾,决不能搞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性管理模式,必须因材施教、因俗而治,确保民族地区事务建设的法治化和道德化。第三,切实增强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努力推进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思想保障,不因一时的贫穷落后而放弃心中所坚守的法治传统和道德思维,切实明晰底线思维和主体责任,统筹客观法治建设和主观传统道德感化相结合,从根本上加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42、。总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必须建构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综上所述,加强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榫接是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保证,是一项综合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艰巨任务。从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以及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榫接逻辑层面综合分析发现,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直接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和全面推进,关系到新时代祖国统一伟业的全面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机制的长效建立和民族精神的百世流芳,具有划时代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持久性的战略指导意义。为

43、此,在新时代,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必须秉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战略共识,立足中华大地,深入挖掘、分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胸怀祖国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坦然面对现实困境,立足当下,扎实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升华,不断增强民族发展内生动力和凝聚力,以坚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自身力量,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共同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民族智慧和中国力量。参考文献:1 宁军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9):34 39 2 切排 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

44、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94 3 朱娜 民国时期从新疆进入甘肃的哈萨克族与周边蒙古族的互动状态 C/纳日碧力戈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04 114 4 朱西周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2):60 63+9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 6 李华强 石家庄清真寺街饮食文化现象分析研究 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斯大林选集:上卷 M 北京:

45、人民出版社,1979 8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9 09 28(002)9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EB/OL (2021 08 28)2021 08 30 http:/www zytzb gov cn/szyw/359465 jhtml 10 新华社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J 中国民族,2014(10):4 6收稿日期:2022 10 10责任编辑:丁强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46、85 期第十三卷146Logic Deduction of the Hexi Corridor in a Strategic Conjunctionof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Wang Yin1,Feng Xu2,Yin Xing3(1 School of Marxism,Xidian University,Xian,710126,Shaanxi;2 School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Gansu;3 Party School of the CP

47、C Tibet Autonomous egion Committee,Lhasa,850000,Tibet,China)JOUNAL OF ETHNOLOGY,VOL 13,NO 11,41 48,2022(CN51 1731/C,in Chinese)DOI:10 3969/j issn 1674 9391 2022 11 006Abstract:The Hexi Corridor is considered asthe“ethnic corridor”,“cultural corridor”,“secu-rity corridor”,and“ecological corridor”with

48、 thelongest history,the largest scale,and the deepestcultural accumulation in China This area has beenplaying a main role of transportation hub and tradcenter connecting east and west,south and north,fostering trade ties and exchange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western regions,even the out-s

49、ide world Its strategic position and strategic valuehave proven to be self-evident Historical data in-dicates the Hexi Corrido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historic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civilization and its process of multi-ethnic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peaking from the gene

50、r-ation logic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nationalcommunity in the Hexi Corridor,the formation of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Hexi Corridor can be defined as a deep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the tight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s formation not only appears t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