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5682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水运管理第4 5卷第1 1 期2 0 2 3 年1 1 月航运教育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李金源,朱发新,艾万政,唐阳,陈昊(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浙江舟山3 1 6 0 2 2)【摘要】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核三师”和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一核三师”培养模式,充分体现船舶行业特色;采用能力导向-项目驱动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综合性训练。实践证明:所提出的培养模式在学生合理确定自身未来发展、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键词】

2、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力导向-项目驱动;“一核三师”满足社会工程发展的一种高层次人才类型,由于比较多地借鉴了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0引言在兴发展、兴人才的社会环境中,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在某领域或行业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积极进取的心态等特点的一类人才。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掌握单一应用技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所以,专业硕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只有不断创新

3、培养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作为海上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航海类高等院校,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出高质量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海上交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我国的专业硕士是为收稿日期:2 0 2 3-0 4-1 1基金项目:2 0 2 2 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2250820);2 0 2 2 年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科研项目(2 0 2 2-0 2 1);2 0 2 0 年第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 0 2 0 0 2 0 0 7 0 2 0)作者简介:李金源(1 9 9 7 一),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船舶运动控制、机器学习;朱发新(1 9 8 2 一

4、),通信作者,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37.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工程教育与实际脱节、工程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浙江海洋大学在对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以船舶智能化为契机,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1校企共建“一核三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采用“双师型制”模式,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而在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尤其是在船舶智能化方向面临2个问题:高校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研究方E-mail:SYGL航运教育水

5、运管理第4 5卷第1 1 期2 0 2 3 年1 1 月向不一致,导致导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指1.2构建以能力导向-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导;企业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实践新思路指导,但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在校企共建“一核三师”的创新人才新模式中,探索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施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撑的“项目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体现船舶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突出真实问题、实际训练、实效检验;探索构建以“项目”为核心、“学业导师+企业导师+船舶智能化方向导师”互补并举的“三师”体系;创新实施0.5年(课程学习)+0.5年(专业实践)

6、1.5年(科研训练)+0.5年(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船舶领域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课程能力导向船舶专业课程代码能力实践能力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如图1 所示。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另外,在做项目研究过程中,并未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并未接触到项目核心,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未有明显提高。因此,在构建以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通过调整教学流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支撑持续改

7、进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机器学习课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评价面上评价知识+能力+态度及设代实计项目训练码实践训练价值观践项目训练实践能代码能力评价力评价重点评价保障体系船舶智能化发展需求能力导向-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 个特点:第一,行业定向性。重点突出交通运输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船舶行业相关理论、技术前沿知识、技术实践能力等积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行业人才。第二,学科融合。在船舶智能化的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信息学、计算机学、机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较完备的学科交叉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单科性逐渐转向38http:/师资队伍多型团队、双向发展图1能力导向-项目驱动人才

8、培养模式综合性,为培养学科底蕴深厚、行业特色鲜明的船舶类相关人才作铺垫。第三,实践创新性。按照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还只停留在理论上,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无法解决相关领域复杂问题的困境。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特色行业进行交流合作,还需要建立相关平台,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集聚相关创新实践要素,以项目为纽带,高校与企业共建基地,孵化相关成果,共同开实践平台项目驱动共建无人船设备、水下机器人船舶智能化工程人才水运管理第4 5卷第1 1 期2 0 2 3 年1 1 月航运教育展人才培养。2基于项目驱动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

9、2.1实践效果上述构建的培养模式适用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硕士的所有学生。按照“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1)学生对自已的未来发展定位更清晰。通过了解船舶智能化的相关前沿知识,向船舶智能化导师学习相关技术,并通过项目教学了解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和难点,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趋于清晰,从事船舶智能化发展的工作意愿增强。(2)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牢固。通过“能力导向-项目驱动”模式,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学习专业技能;遇到不理解的专业知识可以咨询船舶智能化导师,使他们完全吃透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解决。(3)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实施“能力导向-项目驱动

10、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满足当前船舶专业智能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进行探讨,通过老师提供的思路进行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海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能力导向-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5年后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理论课程学习时长,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在“能力导向-项目驱动”教学中,由于交通运输专业的理论课程比较多,而课程时间只设置了半学期,学生压力较大,导致学生对很多理论知识未能完全掌握。解决对策: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挑选与学生理论水平提升和船舶智能化相关的课程,减少次要课程,以及适当增加

11、重点理论课学习时间。(2)“三师”流于形式,各导师职责不明确。在导师指导过程中,由于各导师任务分配不太合理,容易产生“任务积堆”现象,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解决对策:对各导师和学生建立“群聊”,统一在群里发送学习任务和对学生完成的进度进行监督。同时,学生也可直接在群里进行提问,相关导师进行解答。3结语在浙江海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通过采用“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水参考文献:1郭咏梅,黄铁成,沈新元.工程能力培养目标下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改探索 J.大学教育,2 0 2 1(3):2 0-2 2.(上接第3 6 页)方面的需求。通过实际测试和应用验证表明,新的邮轮游客定位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由于技术实现方式的可靠度仍依赖蓝牙技术,如何通过与海上GPS等高技术手段结合,进一步优化与提升邮轮游客定位导航系统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以参考文献:1赵雨境.基于蓝牙技术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 J.物联网技术,2 0 2 0(1):51-55.2仲惟姣.室内蓝牙高精度定位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 0 2 0.E-mail:SYGL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