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_赵心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479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0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_赵心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_赵心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_赵心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0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赵心愚康坤全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

2、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关键词 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教育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01 12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2022 年度委

3、托项目“党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方面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2022ZLZXWT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心愚,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史;康坤全,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4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国情及面临的形势任务后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这一重大论断写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之中。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落实是每个民族工作者、研究者应担负起的历史重任。十八大以来,学界对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展开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但对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5、意识的研究还不够,成果也偏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就是不停步、不间断,保持常态化。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2意识”与“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重要指示,做到“不断”和“常态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展多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发挥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应当重视的内容很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及相关调查情况的分析,笔者对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并

6、提出如下浅见。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深刻认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都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使干部及党员群众了解并认识党的重要会议作出的决定及其重大意义,引导、动员干部及党员群众投身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工作中去,这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也是党的传统工作方法之一。比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 1949 年 3 月在西柏坡召开,在这次具有历史性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所作的重要报告中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提出全国胜利后党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告诫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所作报告与这次会议的决定及其重大意义经过广

7、泛宣传教育,鼓舞了广大干部及党员群众,推动了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同志的报告也成为新中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的政策基础。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自 2014 年 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在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 2015 年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年内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牢固树立”“积极培养”与“大力培育”的要求,并反复阐明其重大意义,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

8、同体理念时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树立、培养其意识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也写入十九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十九大后,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

9、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提出“铸牢”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主线”与“纲”的关键地位,这就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具有的重大意义,也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先概括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先讲了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段话对铸

10、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阐述和概括,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多未注意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角度去分析。首先,这段话明确指出,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与中华民族相关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其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具体成果;其三,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已形成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换言之,即为这一重要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要分析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开始就从理论创新高度对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作出评价。在阐明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即“十二个必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3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明确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强调铸牢这一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也就明确指出了铸牢这一意识具有的夯实民族关系发展思想基础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铸

12、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纲”,即关键部分。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抓住这个“纲”。以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作出的总的概括与强调。(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四个方面(“四个必然要求”)进一步阐述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在指出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四个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一“必然要求”是在分析了我国国情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各种威胁后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3、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这段讲话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及现实针对性,阐明了铸牢这一意识、构建坚固思想长城与抵御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接着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

14、追求,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也将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指出第二个“必然要求”后,习近平总书记讲,“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这段讲话强调了铸牢这一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也阐明了铸牢这一意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在指出第三个“必然要求”后,习近平总书记

15、讲,“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段讲话强调了铸牢这一意识在“增进”“夯实”上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了铸牢这一意识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第四个“必然要求”是在分析了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后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

16、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这段讲话指出了党为顺应时代变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铸牢这一意识与做好做细做扎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民族工作全局高度有针对性地在“四个必然要求”中四次强调“只有”,这“四个必然要求”是分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广大干部及党员群众共同为之努力。广大干部及党员群众只有在明确其意义后才能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坚持不断铸牢。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必须认真领会习

17、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讲铸牢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二、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将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2 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也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18、识等理念,并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是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必须作重点宣讲。(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强调的三个理念时,首先讲到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与中华民族概念二者存在什么关系?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强调的?其内涵怎样理解?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开展这一教育首先应作为宣讲的重点。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复合词由“中华民族”与“大家庭”组合而成,这一理念显然是在中华民族概念基础上提出。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在与民族、国家问题的

19、探究中将“中华”与“民族”组合,最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在多篇文章中使用。但是,这一概念在最初的使用中存在一定混乱。3 中华民族提出后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很快得到社会各界及少数民族的认同,政府公文中也明确采用。其后,更多学者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形成发展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与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早已客观存在,“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4 费孝通将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称为“自在的民族实体”,认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发展为“自觉的民族实体”。5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实践中就民族问题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纲领

20、与政策。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中指出,中国除汉族还“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并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 要 用 反 抗 的 手 段 解 除 这 种 压 迫的。”6 这一论述表明党在抗战时期对中华民族内涵已有了深刻认识,并从本质上揭示中华民族在外来压迫下已为一个整体,为正确阐明中华民族含义开辟了道路。7 新中国建立时,义勇军进行曲 被确定为代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各族人民所熟悉。建国 70 多年来,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华民族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身份。十八大以来

2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8 中华民族概念影响空前增大,为党强调三个理念创造了条件。这一概念提出百多年后,中华民族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汉族与国内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得到普遍确认,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党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共同纲领的第六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

22、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共同纲领中“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提出打下了基础。1952 年,邓小平同志在给西南民族学院题词中提出“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这一提法也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意。1981 年邓小平同志就新疆工作指示后,中央书记处明确表示“新疆各民族是 中 华 民 族 大 家 庭 的 重 要 成员”。9 这是中央书记处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费孝通 20 世纪 90 年代初曾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汉族人口多,这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所以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的核心。”10 也使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3、一词。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重要理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5论概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是在十八大之后。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又明确指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一理念。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确定

24、为党强调的三大理念之一。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与中华民族概念本质上一致,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强调共同性时明确成员的平等地位、突出了“中华一家亲”的亲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在这一大家庭里各民族关系就是同一大家庭内不同成员的关系。既然都是“家里人”,各民族理应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亲和力,易于接受,利于广泛凝聚人心,这是党强调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二)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强调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这一重要理念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何

25、时成为党强调的重要理念?其内涵怎样理解?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开展这一教育也必须作为宣讲重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复合词由“中华民族”与“共同体”组合而成,这一理念也是在中华民族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也有一过程,成为党强调的三个理念之一有其历史背景。所谓共同体,即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关于共同体这一词,有学者撰文说有材料介绍在古罗马的文献中就有。11 也有学者分析资料后提出,共同体及民族共同体是抗战期间随着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中译本引入我国的。12 通过资料的梳理,可肯定共同体一词经翻译引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华民族共同

26、体一词的提出时间是在共同体一词传入中国后。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概念提出后,国内学者在对中华民族概念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时对中华民族构成与性质等也进行了探究。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曾说,“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13 这一看法提出中华民国国民皆为中华民族,也就是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都在中华民族之内。抗战期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其后又言“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语中“中华民族”与“中国”所指一致,也就是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在多年研究思考基础上,费孝通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27、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认为“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5 对于中华民族这个“56 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费孝通又称作“中华民族统一体”,并强调,“中华民族的的确确是一个民族统一体是不容否认的”。10 也有学者在分析中华民族特点后提出,中华民族是“民 族 集 合 体”或“多 民 族 有 机 结 合体”。14 15 以上种种看法反映出对中华民族构成与性质研究的不断推进,都注意到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但未用共同体一词。从资料看,将中华民族一词与共同体一词组合提出“中

28、华民族共同体”的时间是20世纪 60 年代,最早的提出者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夏鼐撰文指出,新石器时代各民族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紧密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16 这是当时在考古研究中提出的学术概念,对国内考古与历史研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广为人知的理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2014 年 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概念,同时强调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习近

29、平总书记又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6中华民族共同体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三大理念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来的时间虽不长,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实际上早已存在。费孝通曾说,“清末民初孙中山先生提倡五族共和,实际反映了长期以来早已形成的这个民族共同实体的存在。”10 所言中的“长期以来早已形成的这个民族共同实体”即其提出的“中华民族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在百年抗争中,各

30、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讲话中谈到的“共同体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这一载体存在,意识也就存在。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至迟在中华民族由自在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时已经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民族概念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一致,但强调了这一共同体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强调了这一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身份认同、共同历史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及共有精神家园,凸显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突出中华民族具有的整体特点和统一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

31、体,是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等多重复合共同体,但其本质属性为命运共同体。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指出:“我国 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十八大召开之后,党在实践创新和理论

32、创新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在分析国情及面临的形势任务后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并阐明其本质属性,是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凝聚人心,汇集中华儿女力量和智慧,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号召作用。”17(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 年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强调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 2021

33、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个必须”中明确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成为党强调的重要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存在什么关系?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强调的?其内涵怎样理解?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开展这一教育同样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谋划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进行了积极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与实质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梳理并分析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

34、或心理意识、一种民族观、一种国家(集体)认同的种种观点,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各民族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18 这一看法强调了共有身份(中华民族)认同,对理解党在两个大局谋划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有重要意义。共同体意识是对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早已形成及具有的整体、统一特点来看,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性的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至迟在中华民族进入自觉阶段后就逐渐出现,但对于一些人这一意识并未真正入脑入心,还有一些人随着情况变化这一意识也可能

35、逐渐淡化,远远未达到“铸牢”。因此,在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年时间里,习近平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7总书记就明确要求“牢固树立”“积极培养”与“大力培育”这一意识,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铸”的本义指熔化金属以铸造器物,后来也用此字比喻造就与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铸牢”,是指这一意识通过教育牢记于心、永不动摇。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是抓基础、抓根本之举,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全国各族人民都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

36、共同的心理认同,有了对中华民族具有的共同性的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将得到极大增强,才能从容面对种种挑战,任凭风浪起,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铸牢”。对于铸牢这一意识的路径,学界进行了积极研究,如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改变部分地区相对落后状况,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出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大力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建立等。还有学者认为,语言文化认同及促进跨民族友谊是积极路径。这些看法具有针对性,所建议的是铸牢这一意识的路径。有关具体路径的讨论很多,在一些问题上也出现了争论。实际上,习近平总

37、书记不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指出了怎样全面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2014 年 3 月,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少数民族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四个认同”的提出。2015 年 8月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完整提出了“五个认同”。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五个认同”的同时,指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是“四个与共”提出。“五个认同”与“四个与共”

38、的提出,反映了党对中华民族认识的深化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 56 个民族结合的具有统一特点和共同性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认识,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因此,强化“五个认同”与“四个与共”,就是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措施与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建设。这一本体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改变部分地区相对落后状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及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建立等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的一部分。对于铸牢中华民

39、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的关系,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反过来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的基础阶段,对后者的推进既有影响也提出了要求;后者不仅是前者推进的目标,其不断推进也将增强前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结合推进,当前尤其需要做夯实基础的工作,即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按照党中央要求,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在不

40、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三、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建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强调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这一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开展三大重要理念之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构建“常态化机制”,以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也不是

4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这一提法,要求在常态化宣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8传教育中突出“铸牢”并落实“铸牢”。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及国民教育体系,覆盖全社会,不是面向某一地区或某一部分民众。这一要求与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一致,即常态化宣传教育要具有广泛性,做到全覆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全国各族人民,但其中首先要抓好对干部、党员的宣传教育,青少年尤其在校大学生则是宣传

42、教育的重点之一。宣传与教育虽有区别,但又密切联系,宣传也有宣讲教育之意,即所谓宣传中教育。因此,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其作用最终都体现于教育引导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必须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到有人负责、有人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9 年10 月印发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并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后,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地方无人负责也无人过问,使这一教育不能全面深入开展。习近平

43、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虽然是针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讲的这段话,但保证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样是如此。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

44、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0 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各级党委首先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是关键。建议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行职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这一工作格局之下,各部门及各方面都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重要议程,以保证这一教育常态化开展,充分发挥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建立相关工作制度、责任制度与协调机制及会商机制,指导、推动、督促各部门及各方面扎

45、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及时研究处理这一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二)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作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确保工作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是包括干部、党员及各类在校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因此,教育对象包括各种层次、类别与具体情况,教育工作涉及面也非常大。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既要统一要求,但不能一个模式。(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说明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并非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对干部、党员进行教育培训是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对提高干部、党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具有重要

46、作用。在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所作序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整个国家今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也就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使干部、党员通过有组织的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格局下制定专门计划,作出具体安排,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以及干部培训基地、各级党组织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与学习讨论会,并指导、督促这一教育的推进。在注意理论性、系统性以及不同层次、类别的干部、党员

47、认知、思考及接受特点基础上,落实培训目标与培训方式、课程设置与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9教材使用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的要求。(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说明国民教育体系内接受教育者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包括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等等,当然主要为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在校学生。各级学校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是学校党委书记与校长的重要职责,建议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接受特点拟定计划,分别安排,具体指导。小学生由于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初中生尚未成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讲授基础知识

48、,不断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起初步认识,以具体事例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存在和“三个离不开”。高中生思想开始形成,在讲授基础上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课外阅读与参加有关活动,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与形成发展历史,全面认识“四个共同”,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大学生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在青年一代中具有思想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强、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等特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程参加者。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但当代大学生辨别意识较弱,对一些问题缺乏理性分

49、析与思考,认识片面。针对其认知规律、思想特点与接受特点,在政治理论课中要系统讲授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重点讲授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结合形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讲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具有的重大意义。11 22 在抓好课堂讲授的同时,通过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等形式,安排专题讲座、讨论座谈与社会调查、走访,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在启发中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及形成发展历史与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必然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理解中华民族、

50、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内涵,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说明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与常态化宣传都是面向全社会的。既然是面向全社会,就包括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连队及宗教活动场所等。除机关、企业、学校、连队由机关党委、企业党委、学校党委、部队党委组织开展外,社区、乡镇及宗教活动场所常态化开展这一教育要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格局下制定专门计划,作出具体安排,并分类指导。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