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ài) 国殇(shāng) 悄然(qiāo) 杳无消息(yǎo)
B.仲裁(zhòng ) 飞漱(sù) 颔首(hàn) 眼翳(yì)
C.黝黑(yǒu) 娴熟(xián) 滞留(zhì) 轩邈(miǎo)
D.遁形(dùn) 粲然(càn) 绯红(fěi) 炽热(ch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首这部画册的完成过程,我们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了。
B.经过两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人质安全获救了。
C.昨日重庆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见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D.年龄大了,又遇上感冒,这两天,他总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人格魅力,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
C.抖音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先锋潮人”的应用,而是一个帮助普通用户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
D.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值好的传承。
5、下列各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呢?赶快给我个准信儿。解说: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敬业与乐业 纪念白求恩 最后一课 晏子使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瑰 搁 靡 集 解说:这四个字的造字法相同。
D.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中“常”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②而“常”也有表示长度的意思,它的具体尺寸是“寻”的两倍,也就是一丈六尺
③由此可见,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汉字,它们背后却铺陈着广博的知识背景,隐含
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④原来,“寻”在古代是一种丈量宽度或长度的单位,具体尺寸是商周时期的八尺
⑤“寻常”最初的意思就是不太长的、日常比较常见的长度,后来逐渐就有了“平常” “普通”等含义
⑥举例来说,“寻常”表示“普通” “平常”等意思
A.④①⑥⑤③② B.④⑥①③②⑤ C.⑥①④②⑤③ D.⑤②①③⑥④
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6)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7)《黄鹤楼》中直接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边关绮丽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两处)。
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阡陌交通
(3)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4)子来或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的共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风吹白鸽拨琴弦
黄舒灿
①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转眼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带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这寻常的一幕,原来可以这么美好。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与应和。
⑧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看,远远地望着。无关风月,无关忧愁,我也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⑨“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这么多年了,他积攒的铜币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用来救助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多么希望没有战争啊。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又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⑩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我忽然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
⑾我呆若木鸡地驻足在这位老艺术家的面前心潮涌动。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⑿突然,最后的曲子结束了,清风拂过,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碎成一地的金光斑,所有的白鸽都朝着蓝天的同一方向起飞……
⒀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选自《黄舒灿作品集》,有删改)
1.文章以“风吹白鸽拨琴弦”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选文第⑥段老人的琴风是怎样变化的?
4.试分析第12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历过风景,所以收藏了许多。把美好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快乐;把快乐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幸福;把幸福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感动……
请以“把 定格在心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
C
D
C
C
C
(1)老骥伏枥 (2)绿叶发华滋 (3)风声一何盛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鸢飞戾天者 (6)猿鸣三声泪沾裳 (7)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二
1.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2.(1)这里是“对……感到惊异”(2)田间小路 (3)带、带领(4)如果、假如
3.(1)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2)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
4.甲文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中“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等,表明了两处生活都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安居乐业,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三
1.(1)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
(2)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2.(1)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儿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
(2)老人也是秋光中一道风景,对老人进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4.(1)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度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2)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1.风吹白鸽拨琴弦巧妙地借用了白鸽,象征了老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进一步体现了老人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主旨。也赋予了文章艺术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热爱和平。
3.开始时反复快奏回旋、忽而节奏轻快;接着琴风突转,像悲伤的颂歌;最后高潮激昂。
4.环境描写,渲染了伦敦鸽子广场因老人弹奏产生的和谐、宁静、快乐的气氛,烘托了老人通过弹奏传播快乐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变魔术来比喻老人弹吉他,形象生动,表现老人技艺之高。
四
9 /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