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_宋子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457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_宋子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_宋子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_宋子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章编号:1009-6094(2023)02-0538-09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宋子岭,许璇,赵晓亮,贾兰,贾正昭,张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的可吸入颗粒物的聚并效应有显著影响,为了探究不同风速下 PM10聚并效果,分析质量浓度变化机理,构建采装机械与外流域三维模型,利用Fluent 软件针对新疆某露天采装面实际情况,模拟不同风速下外流场以及粉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经工作面的风流因采装设备的遮挡,在采装车厢内部与下风侧附近形成低速旋涡,使得此范围粉尘质量浓度较高;外界风速越大,高浓度粉尘区域越随风沿

2、下风侧向后运移;随着扩散时间增加,外界风速越大,车厢附近的浓度降低得越多,沿程扩散距离越远,在采装车厢下风侧 1 2 m 是粉尘重点防护区域;外界风速越大,车厢附近涡流结构越复杂,PM10的聚并效应增强,颗粒数量减小从而导致质量浓度大幅下降。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可吸入颗粒物;采装工作面;聚并过程;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X936文献标志码:ADOI:10.13637/j issn 1009-6094.2021.1826*收稿日期:20211117作者简介:宋子岭,教授,博士,从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地质学等研究;赵晓亮(通信作者),副 教 授,从 事 粉 尘 污 染 控 制

3、研 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4119)0引言露天矿采装工作主要在开放式通风条件下进行,产生的粉尘颗粒物瞬时浓度高,扩散过程受外界风流影响大,高强度作业模式导致粉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 10 m 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后面均简称为 PM10)是诱发矿工尘肺病的主要因素1。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粉尘的工作环境会对矿工身心产生巨大的危害2 3。本文研究的露天矿首采区采掘场+405 m 水平剥离台阶均进入火烧区,其中采装工作面是露天煤矿主要产尘源之一,采装卡车司机所处的位置为高浓度呼吸性粉尘污染区域,因此,深入研究呼尘的治理问题是重中之重。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研究粉尘运移和

4、分布规律,1964 年,Fuchs4 首先研究了颗粒在风流中的运动方式以及随风流的迁移特性,为颗粒动力学奠定了基础。1996 年,杨胜来等5 在国内最先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将综采工作面的含尘气流看作气固两相流,模拟出粉尘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粉尘运动的数学模型。2002 年,Witt 等6 利用 Fluent 软件对胶带运输机粉尘 颗粒运动规律进行模拟。2006 年,杨丹7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露天矿堆煤场中扬尘扩散的规律。蒋仲安等8 基于气固两相流原理,利用 Fluent 软件模拟风速、转速对露天矿潜孔打钻粉尘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赵平等9 通过控制风速对土方施工过程中颗粒物的扩散进行

5、数值模拟,得到实际工程中局部扬尘的分布特征。姜婉10、李晓芳11 等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数据相结合方法,对综掘工作面风流场和粉尘场进行模拟,确定了高效除尘的通风方式。张辛亥等12 借助 Fluent 软件,模拟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呼吸带高度风流以及粉尘分布规律,确定了有效除尘范围。以往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煤矿风流对粉尘的影响主要针对全尘,而对于露天矿采装面对人健康存在潜在风险的 PM10粉尘质量浓度变化机理研究甚少,PM10在流场中聚并过程是因粒径变大导致颗粒数量改变,从而最终引起质量浓度巨变的根本。由于采装卡车与外流场的组合属于方柱绕流13(方柱绕流是指气流绕过方柱后形成尺度大小不规则的旋涡),导致

6、较细颗粒在湍流中涡聚并成较大颗粒14。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外流场的变化来研究露天矿采装工作面 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分布和聚并过程,研究不同的外界风速对颗粒物聚并效果的影响,在Fluent 软件中改变入口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装面流场分布、质量浓度分布和采装车厢附近截面粒度变化规律,以期为采装面可吸入颗粒物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数值模型1.1几何模型的建立通过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进行实测,利用 ICEMCFD 建立如图 1 的露天矿装车部位及附近外流域的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模型包括采装车厢、单斗铲出尘面、外流域。为了保证计算效果,数值仿真选取矩形大计算域,外流场尺寸设置为长 160 m、

7、宽 40 m、高 40 m,设定单斗卡车的容积为24 m3,即长4 m、宽3 m、高 2 m,卡车底部距离地面 2 m,单斗铲出口的面积为 4 m2,出尘面与车厢相距 0.5 m,采装车厢位于 X=19 23 m 的位置。835第 23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安全 与 环 境 学 报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Vol 23No 2Feb,2023为了便于几何建模和提高网格质量,对模型进行以下的简化处理。1)本文主要研究风速对 PM10颗粒物在露天矿采装过程中的迁移变化的影响,对于单斗铲、采装卡车等非重点区域的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单斗铲近似为正方形、

8、运输卡车近似于立方体等规则几何体。2)PM10颗粒物粒径较小,对于网格精度要求较高,在计算域采用结构化网格,将外流场整体分为近场区与远场区,对于靠近采装机械处进行近场网格的加密处理,模型总网格数为 461.6 万,最小体积为1.52 102m3、最大体积为 2.80 101m3。图 1外流域与采装设备的几何模型Fig 1Geometric model of outer basin and miningand installation equipment1.2数学模型外流场的空气在基于满足流体力学 NS 方程组中质量守恒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的条件下,为便于研究,假定:1)外流场气流视为不可

9、压缩流动。2)流场中所有的颗粒均为直径 dp小于 10 m和相同颗粒密度 p的球体。3)颗粒密度大于流体密度。采装工作面的气体流动为典型的湍流流动,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方程湍流模型中,标准 模型只适合完全湍流的模拟。考虑到车厢绕流的旋涡的形成与脱落的问题,RNG 模型在预测近壁面流动相较于标准 模型更有优势,因此采用RNG 模型模拟车厢附近外流场的扰动。因本文主要研究风速对颗粒聚并的影响,对颗粒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静电力)以及流场曳力等不可忽略。颗粒随涡团的气动响应与颗粒的惯性有关,由颗粒的时间常数来估计:p=pd2p/18,其中 为空气黏度,本文取值 =1.79 106kg/(ms),=D

10、/U0为气流的特征流动时间,其中,D 为方柱横截面的边长,U0为外界风速。引入 Stokes 数来衡量方柱绕流过程中对颗粒相行为的影响:S=p/。把颗粒分为 3 类:零惯性颗粒(S 远小于 1)、有限惯性颗粒(S 约等于 1)和极大惯性颗粒(S 远大于1)15。1.3边界条件及主要求解参数设定采装工作面主要尘源为单斗铲产尘,在 Fluent软件中将单斗铲设置为面尘源,参数设定依据现场多次测量结果的均值。本次现场实测仪器选用AKFC92A 型矿用仪器粉尘。采集粉尘样本时在现场用三角支架将粉尘采样器固定在单斗铲测点位置,装车第3 s 时,此时粉尘较多且稳定运移,采样流量设定为 15 L/min,测

11、点每组预置采样时间 5 min,收集 3 组数据,在相应测点取得粉尘样品后,采用滤膜称重法测得样品的浓度和分散度,粉尘的质量浓度换算成质量流率,采取 Rosin-Rammler 分布方式对PM10粒子做模拟分析。相关参数设置见表 1。2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2.1采装工作面风流场分布模拟为了探究 PM10颗粒物在露天矿采装面外流场的实际迁移变化的过程,掌握粉尘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分析采装过程中风流场速度结构分布是首要前提,通过现场测试以及与矿上人员核实后确定外流场入口的三种特征风速,分别为 3.3 m/s、3.9 m/s、4.5 m/s,对外界通风工况进行模拟,在 3 种风速下外流场中心(Y=20

12、m)处的流场分布如图 2 所示,为分析采装车厢附近的流场特征,通过模拟得出工作面风流迹线如图 3、4 所示。由图 2 可知,不同风速的风流进入外流场后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由于车厢的阻挡使其后方的风速减小,风流在此形成低速湍流区,随着风流向后流动,湍流带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减小,整体风流趋表 1边界条件及离散相模型参数设置Table 1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 settingof discrete phase model项目名称设置情况边界条件入口风速3.3 m/s、3.9 m/s、4.5 m/s湍流强度2.89%水力直径4.17 m离散相尘源参数质量流

13、率0.01 kg/s最大直径10 m中位直径4.63 m最小直径1 m分布指数3.74产尘时间3 s9352023 年 2 月宋子岭,等: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Feb,2023图 2外流场中心(Y=20 m)风流速度分布Fig 2Air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erof outflow field(Y=20 m)图 3采装车厢附近的风流迹线图Fig 3Airflow trace diagram near the loading car于稳定,且外界风速越大,低速湍流带长度越短,沿程风速增大的越快。结合图 3 可以看出,其中

14、矢量箭头表示气流方向,气流在运移至采装车厢时,由于车厢内空间狭小,导致风流聚积在车厢内部,被壁面不断反弹形成涡旋,入口风速越大,涡旋线越多。并且由于车厢的阻挡,在车厢背风侧没有流线,此处速度为 0,随着下风侧的距离增加,风流绕过采装车厢形成低速涡旋线,同时上下两侧风流在车厢后方汇聚,入口风速越大,涡旋线的速度梯度越明显,表明车厢附近涡流结构越复杂。由图 4 可知,随着风速增加,流线在车厢内沿着中心线逐渐形成一对左右对称、旋转方向相反的旋图 4Z=2.5 m 截面采装车厢附近涡流流线图Fig 4Vortex current diagram near the loading truckbox at

15、 Z=2.5 m section涡,流体绕过车厢后,在风速为 4.5 m/s 时,方柱后面的扰动情况比风速 3.3 m/s 时更强烈,车厢后壁面有两侧对称的马蹄状旋涡出现,此涡系称为卡门涡街16,车厢的边角逆压梯度的存在导致旋涡从最前面的角处发生脱落,使得在该区域内速度波动较大,随着沿程距离增加,旋涡之间发生相互混合,速度变化逐渐归于平稳,3 种风速下的流线绕过方体汇聚后沿流动的方向基本保持直线运动,在外流场的尾迹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2风速对采装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分析采装车厢属于在流场中加入方柱绕流装置,由于来流方向绕流钝体阻挡,流体质点在钝体背风侧速度基本为 0,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

16、体发生回流形成低速旋涡,为直观了解风流场分布对粉尘运移的影响,选取扩散时间为 20 s、50 s 时的粉尘浓度分布图,与 2.1 节 风流场截面进行对比,结果如图 5所示。由图5 可知,扩散时间为 20 s 时,PM10颗粒物自采装工作面脱离后随风扩散,无论风速多大,在采装车厢附近浓度较高。采装车厢处是产尘源,并且在045Vol 23No 2安全 与 环 境 学 报第 23 卷第 2 期图 5外流场中心(Y=20 m)沿程粉尘质量浓度分布Fig 5Dust mas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enter of outflow field(Y=2

17、0 m)车厢下风侧附近的涡流结构复杂,空气流速低,不利于粉尘的扩散,因此粉尘受湍流影响容易在此区域发生局部聚集导致浓度较高。随着下风侧距离增加,粉尘随风沿程向后扩散,在迁移的过程中一部分粉尘聚并成大颗粒逐渐向地面沉降,越靠近地面粉尘质量浓度越高,外界风速越大,沿程风速增加的越快,高浓度粉尘区域越随风向后运移。扩散时间为50 s 时,随着粉尘逐步沉降,质量浓度降低,风速越大,浓度降低得越明显,沿程扩散的距离越长。为进一步探究风速对下风侧沿程粉尘质量浓度的影响,统计扩散 20 s、50 s 时统计粉尘 X 截面的面平均浓度,结果如图 6 所示。由图 6 可知,3.3 m/s、3.9 m/s、4.5

18、 m/s 3 种风速下的粉尘质量浓度呈现出相近的趋势,采装车厢处(X=19 m)以后骤然升高,分别在 X=21 m 左右位置达到最大值39 mg/m3、44 mg/m3、0.077 kg/m3,随着 X 轴距离增大,浓度迅速降低,自 X=25 m 之后,浓度趋于稳定。当扩散时间由 20 s 增至 50 s时,最大值分别为 36 mg/m3、38 mg/m3、41 mg/m3,风速为 4.5 m/s 的粉尘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在采装车厢内和下风侧附近的位置(X=19 25m)存在涡流区,使采装卡车附近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且此处为司机所在区域,在粉尘发生明显扩散之前,在此范围内采取措施

19、能有效降低工作面的粉尘质量浓度。小颗粒粉尘进入涡流场产生局部富集,当颗粒之间距离变小发生接触碰撞时,颗粒间的范德华力促使它们聚并为较大颗粒,粒径增大的颗粒因惯性穿过旋涡,自身重力大于流体力时发生沉降,相较于20 s 时刻,50 s 时刻质量浓度有所降低,其中风速为图 6扩散时间 20 s、50 s 时粉尘 X 截面面平均质量浓度Fig 6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dust on X sectionsurface in the 20 s and 50 s of diffusion time4.5 m/s 质量浓度比风速 3.3 m/s 与 3.9 m/s 时降低

20、幅度更大,因此,应综合考虑 PM10在 3 种风速下的聚并效应与扩散效应对粉尘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1452023 年 2 月宋子岭,等: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Feb,20232.3风速对 PM10颗粒物聚并碰撞的影响分析综上可知,粉尘质量浓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风速越大,质量浓度降低越明显,粉尘在外流场的分布主要依靠外界风流对粉尘的输送,因此,研究风速对PM10颗粒物脱离工作面后的聚并与扩散的影响,对掌握可吸入颗粒物经迁移变化后的质量浓度分布的机理至关重要。为了解不同风速下粉尘随风流的运动规律,选取粉尘释放过程中 3 个时刻的分布情况分别为装车结束 t=3 s、t=20 s

21、、t=50 s,如图 7所示。图 7粉尘随时间的扩散过程Fig 7Dust diffusion process over time根据上文的分析,PM10中最大直径为 10 m 的颗粒在 3 种风速下的 Stokes 数分别为 3.07 105、3.6 105、4.2 105,属于零惯性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极易受到涡流的影响产生轨迹交叉现象,从而发生接触和碰撞。由图 7 可知,在 t=3 s 停止装车时,单斗铲的瞬时产尘导致颗粒间发生剧烈的碰撞,一部分聚并为直径大于 10 m 的颗粒,受重力和车内湍流影响在车厢内聚集,风速越大,车内湍流作用越强,大颗粒数量增多,另一部分粒径小的颗粒随风扬起,风

22、速越大,对风流的跟随性就越好。在扩散发生 20 50 s时,颗粒随风流沿程运移过程中粒径继续增加,且风速越大,颗粒沿程运移的速度越快。这是因为在流向上,流体绕过车厢在其后方产生湍流含能涡团,流场曳力导致小颗粒在涡团内的轨迹不断交叉从而发生接触碰撞,颗粒间的作用力不断消耗颗粒的动能,促使它们聚并为较大颗粒。因此颗粒在外流场的迁移包括扩散过程和聚并过程17。由上文可知,车厢附近的位置(X=19 25 m)的粉尘质量浓度最大,扩散时间由 20 s 增至 50 s时,风速为 4.5 m/s 浓度下降最明显,PM10经聚并碰撞后由许多直径不同颗粒组成,若已知单位体积内直径为 Di的颗粒数量有 Ni个,p

23、为颗粒的密度,则大气总悬浮颗粒的质量浓度 可表示为18 =6piNiD2i(1)由式(1)可知,大粒径颗粒占比越多质量浓度越高,本文截取距采装车厢下风侧 1 m(X=24 m)截面,统计截面上的风流速度、颗粒粒径以及颗粒数量变化。绘制风流等值线图 8,选取扩散时间为 20 s、50 s 时,分别绘制风速为 3.3 m/s、3.9 m/s、4.5 m/s下的粒度示意图,如图 9 和 10 所示,散点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种粒径的颗粒包裹(Particle Parcel),由一定的数目的颗粒群组成,能体现出每种粒径颗粒群在截面上的位置。将截面有颗粒扩散的区域进行0.5 m 0.5 m 的方格划分,由于

24、在20 s、50 s 时分别划分了 210 个方格、289 个方格,空气当量直径 10m 的颗粒在每个方格的平均数量百分比分别应为0.24%、0.17%,将各方格内直径 10 m 的颗粒数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图11 和12,截面上颗粒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13 所示。在 t=3 20 s 内,对比图 8、9 可知,随着风速增加,截面的颗粒粒径整体趋势增加,最大粒径为 23m,说明风速越大,PM10颗粒物的聚并效果越好。同时由图 13 可知颗粒数量逐渐减小,但减幅较小,结合图 11 发现在风速为 3.3 m/s 时,直径 10 m的颗粒数量百分比在截面上 Z=4 m 以下区域内最高,当风速为 4.5

25、m/s 时,数量百分比在截面上超过0.4%的范围由上述区域向外扩展,由图 8 可知此区245Vol 23No 2安全 与 环 境 学 报第 23 卷第 2 期图 8X=24 m 截面风流场速度等线图Fig 8Velocity isograph of airflow field at cross-sectionX=24 m图 9X=24 m 截面在扩散时间 20 s 的颗粒粒径Fig 9Particle size of X=24 m section at diffusion time 20 s图 10X=24 m 截面在扩散时间 50 s 的颗粒粒径示意图Fig10Schematic diagr

26、am of particle size of X=24 m section at diffusion time of 50 s3452023 年 2 月宋子岭,等: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Feb,2023图 11X=24 m 截面在扩散时间 20 s 的直径 10 m 颗粒数量百分比Fig 11Percentage of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10 m ofsection X=24 m at diffusion time of 20 s图 12X=24 m 截面在扩散时间 50 s 的直径 10 m 颗粒数量百分比图Fig 12Percentage

27、 of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10 mof section X=24 m at diffusion time of 50 s图 13X=24 m 截面颗粒数量随时间变化Fig 13Variation of particle number with timeat X=24 m section域主要为车厢后方的湍流区,旋涡中心速度最低,呈圆圈状向外增加,风速越大,风速等值线越多,说明涡流结构越复杂,小颗粒在旋涡中聚集越多,随旋涡进行绕流的过程中,加快颗粒间的碰撞从而增强聚并的效果19,风速为 3.3 m/s 时,大颗粒数量百分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涡流区,随着风速增加,在

28、扩散与聚并的作用下,占比高的区域在由涡流区逐渐向外扩展,截面的数量百分比整体增大,直到达到最大值 0.62%。扩散时间为 50 s 时,由图10 和12 可知,风速为4.5 m/s 时,颗粒粒径整体减小,最大粒径为 18 m,大于 10 m 颗 粒 的 数 量 百 分 比 由 0.6%降 为0.17%,逐渐与 PM10颗粒百分比一致,同时由图 13可知颗粒数量在 20 s 后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大颗粒间继续碰撞聚并,颗粒的惯性力数量级也随之增大,颗粒开始被甩离涡核区,粗重颗粒自身重力大于流体力逐步沉降,因此颗粒数量大幅度减小,截面上剩余的颗粒之间距离增大导致相互作用力减弱,发生聚并碰撞的条件不足

29、,自身重力小于流体力悬浮在外流场。风速为 4.5 m/s 的扩散与聚并效应最强,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大。风速为 3.3 m/s 时,两种效应最弱,20 50 s 内,减小的颗粒数量远远小于风速为 4.5 m/s 时,该截面大于 10 m 的颗粒数量百分比增加,因此质量浓度下降的幅度最小。3模型有效性验证根据 MT7984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方法20 及 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21 标准要求,用 AKFC92A 型矿用粉尘采样器,在露天矿采装工作面呼吸带高度(1.5 m)如图14 所示,沿外流场中心线每隔 5 m 布置 1 个测点采样,共 15 个测点。现场实测风速为 3.31

30、 m/s,将流量控制为 15 L/min,在 t=3.0 s 装车停止时开始监测,连续采集 20 s 为 1 组样品。每个监测点 3 次测量后取平均值。用过滤称重法测定采集粉尘的质量浓度。将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中同位置的点取值进行对比,结果如图 15 所示:实测与模拟值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模拟参数设置合理。图 14监测点布设示意图Fig 14Schematic diagram of monitoring points layout445Vol 23No 2安全 与 环 境 学 报第 23 卷第 2 期图 15粉尘质量浓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Fig 15Comparison between simul

31、ated andmeasure dust concentration4结论1)通过对采装工作面流场分析可知,由于采装设备阻挡,风流在采装车厢内部以及背风侧形成低速旋涡,且入口风速越大,涡流结构越复杂,风流绕过采装车厢后形成低速湍流带,风速越大,湍流带的长度越短,沿程风速增大得越快。风流绕过车厢后由于压差的存在形成卡门涡街,风速越大,涡街越明显,旋涡发生脱落后,流线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稳。2)采装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受风流影响明显,粉尘从单斗铲释放后,涡流对粉尘的聚集作用使得采装车厢内及附近下风侧的粉尘质量浓度剧烈上升,入口风速越大,高浓度粉尘区域越随风沿下风侧向后运移。随着扩散时间增加,外界风速越大

32、,车厢附近的浓度降低得越多,沿程扩散距离越远,在采装车厢下风侧 1 2 m 是粉尘重点防护区域。3)风速和风流场分布通过影响 PM10颗粒物的聚并效应致使质量浓度发生变化,风速增加既可以促进颗粒的扩散,同时因湍流结构更复杂又可以使聚并效果增强,因此风速为 4.5 m/s 时粉尘质量浓度下降幅度最大。参考文献(References):1 DONG C,BI M,ZHOU Y,Effects of obstacles anddepositedcoaldustoncharacteristicsofpremixedmethane-air explosions in a long closed pipe

33、J SafetyScience,2012,50(9):17861791.2 ANEJA V P,ISHERWOOD A,MORGAN P,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PM10)related tosurfacecoalminingoperationsinAppalachi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2,54:496501.3许满贵,方秦月,胡涛,等 桑树坪煤矿综采综掘工作面呼吸性粉尘危害及防治对策J 煤矿安全,2017,48(9):171174.XU M G,FANG Q Y,HU T,et al H

34、azard evaluation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respiratory dust in fullymechanized mining and tunneling face of Sangshuping coalmine J Coal Mine Safety,2017,48(9):171174.4 FUCHS N A The mechanics of aerosolsM Oxford,UK:Pergamon,1964.5 杨胜来,黄元平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的数值解法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增 1):6468.YANG S L,HUANG

35、Y P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ustdistribution in long wall face in coal mineJ ChinaSafety Science Journal,1996,6(S1):6468.6WITT P J,CAREY K G,NGUYEN T V Prediction ofdustlossfromconveyorsusing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modelling J 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2002,26(2):297309.7杨丹 露天堆煤场粉尘起尘及运移扩散规律研究 D

36、 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2330.YANG D Research on dusting and migration rule of thedustatopen-aircoalyard D Fuxin:LiaoningTechnical University,2007:2330.8 蒋仲安,姜兰,陈举师 露天矿潜孔打钻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30(3):313318.JIANG Z A,JIANG L,CHEN J S Numerical simulationof dus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regulari

37、ties of down-the-hole drilling in open-pit mineJ Journal of Shenzhen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3,30(3):313318.9 赵平,李志飞,邓如玉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特征数值模拟 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4):17431749.ZHAO P,LI Z F,DENG R 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dust diffusioncharacteristics of earthwork construction,Journal o

38、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21,21(4):17431749.10 姜婉 综掘工作面压入式通风流场及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D 开封:河南理工大学,2018:817.JIANG W Flow field and dust migration law of forcedventilation in fully mechanized head face D Kaife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8:817.11 李晓芳 综掘工作面长压短抽式通风粉尘流场及其控制 研 究D 包 头:内 蒙 古 科 技 大 学,2019:1532.LI X

39、 FStudy onflow field and control of long-shortventilation dust in fully mechanized head face D Baotou: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9:1532.12 张辛亥,尚治州,冯振,等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风流呼吸带粉尘分布数值模拟J 安全与环境学报,5452023 年 2 月宋子岭,等:风速对露天矿采装工作面粉尘聚并效应的影响分析Feb,20232021,21(2):570575.ZHANG X H,SHANG Z Z,FENG Z,e

40、tal Numericalsimul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irflow and dust inrespiratory zone at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withlargeminingheight J JournalofSafetyandEnvironment,2021,21(2):570575.13 刘洪涛 气固两相流中微细颗粒沉积与扩散特性的数值研究 D 重庆:重庆大学,2010:7380.LIUHTNumericalsimulationofmicro-particledeposition and diffusio

41、n charateristics in gas-solid two-phaseflow D 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2010:7380.14 张运焦 超细颗粒物涡聚并碰撞的机理研究 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6:911.ZHANGYJStudyoneddyaggregationcollisionmechanism of ultrafine particles D Beijing:North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16:911.15 刘小云 气固两相方柱绕流流动特性的 PIV 实验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学,200

42、5:2223.LIU X Y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gas-solid two phases flow around syuare cylinders by PIV 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5:2223.16 许媛新 方柱绕流涡激振动及控制方法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2014:812.XU Y X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vortex-inducedvibration of square cylinder and its control method

43、 D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14:812.17 刘含笑 燃煤超细颗粒物涡聚并数值模拟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1618.LIU H X The aggregation simulation of the coal-firedultrafine particulateD Beijing:North China ElectricPower University,2012:1618.18 顾芳,杨娟,卞保民,等 基于平均质量的悬浮颗粒物的质量密度算法J 光学学报,2007,27(9):17061710.GU F,YANG J,BIAN B M,et alA

44、erosol massdensity algorithm based on average massJ LaserTechnology,2007,27(9):17061710.19 刘清晨 叶片绕流涡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6680.LIU QCExperimentalandnumericalsimulationresearch of vortex flow past blades D Beijing:North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14:668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部部标准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方法:MT 79

45、84S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部,1984.Standard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concentrationand dispersion of ministry of coal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MT 7984 S Coal Ministry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8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574885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5.National standard methods for airborne du

46、st measurementin work pla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574885S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1985.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wind speedon dust coalescing effect of mining andloading face in an open-pit mineSONG Zi-ling,XU Xuan,ZHAO Xiao-liang,JIA Lan,JIA Zheng-zhao,ZHA

47、NG Kai(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iaoning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Liaoning,China)Abstract:Wind spee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coalescence effect of inhalable particles of the mining and loadingface in open-pit mines To study the coalescence effect of PM10unde

48、r different wind speeds,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changes of mass concentration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mining and loading machine and the external flow field is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hen,as to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themining and loading face in an open-pit mine in Xinjiang,Fluentis use

49、d to simulate the external flow field and the law of dust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s The results show that:because of the shielding of the mining and loading equipment,the wind flow through the working face formed a low-speed vortexinside and near the downwind side of the mining and loa

50、ding car,making this range of dust mass concentration higherWithincreasing wind speed,the“Karman Vortex Street formedgradually on the rear wall of the carriage in the process of thewind flowing around Under the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thevortexes fall off the corners,the mixing between the vortex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