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_陈帅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98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_陈帅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_陈帅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_陈帅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陈帅杰,胡慧慧,王冬莲,常学辉,郭健(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豫卫中医函 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河南省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 号);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类项目()。在读硕士研究生。通信(讯)作者:常学辉,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摘要 文章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梳理,涉及表证头痛、半表半里

2、证头痛、里证头痛、表里同病头痛。治用解表、清、泻、温里之法,表里同病者,分清主次,随证治之。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头痛;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有关头痛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首风”或“脑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外感病、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其中对头痛证治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就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分析归纳。表证头痛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表证头痛证治的条文有 条,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具体证治如下。太阳中风证 伤寒杂病论涉及太阳中风致头痛条文有 条,分别是桂枝汤证、阳旦汤证。桂枝汤证。伤寒论第 条:“太阳病,头

3、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伤寒来苏集曰:“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伤寒贯珠集曰:“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表疏自汗,是头疼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由上可知,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证的证治。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则出现头痛。方中桂枝解肌祛风;芍药敛阴和营,两药调和营卫;生姜止呕,且助桂枝;大枣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阳旦汤证。金

4、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 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金匮要略心典曰:“产后中风至数十日之久,而头痛寒热等证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虚,而不与解之散之也。阳旦汤治伤寒太阳中风挟热者,此风久而热续在者,亦宜以此治之。”本条论述产后中风持续不愈的证治。产后营卫俱虚,风邪外袭,其病在表。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则出现头痛。太阳中风当用桂枝汤解表祛邪,调和营卫。后世注家对阳旦汤有不同的说法,林亿认为是桂枝汤,喻嘉言认为是桂枝汤加黄芩,何志雄谓是桂枝汤加芍药、黄芩等,可根据临床情况随证选用。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

5、第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证的证治。病在太阳,风寒外束,寒邪侵犯太阳经脉,阳气不申,则见头身疼痛。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半表半里证头痛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半表半里证头痛的条文有 条,包括少阳证及妇人产后病,具体证治如下。少阳证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国医论坛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DOI:10.13913/ki.41-1110/r.2023.02.001烦而悸。”

6、关于本条解析,医宗金鉴曰:“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由上可知,本条论述少阳伤寒禁汗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头痛发热,三阳病皆有,若脉浮而头痛发热,是病在太阳之表,当用汗解。若头痛发热而脉洪大或滑数,是病在阳明之里,当清下里热;今伤寒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弦是少阳主脉,脉证合参,病属少阳,治当和解而不可妄用汗法,以小柴胡汤治疗。方中柴胡疏少阳郁滞,黄芩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共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妇人产后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附方:“治

7、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本条论述产后中风的证治。产后四肢烦热,并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等症,系由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少阳经循行于头部两侧,其经气不利,故见两侧头痛,治以小柴胡汤和解之。表里同病头痛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表里同病头痛证治的条文有 条,包括阳虚兼水气证、太少两感证、霍乱病及阳虚中风证,具体证治如下。阳虚兼水气证伤寒论第 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解析,伤寒来苏集曰:“汗出不彻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故反无汗而外不解,心下满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

8、,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证未罢也,故去桂枝而居以苓术,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表里证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本条论述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的证治。小便不利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的反映。水邪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可见经脉不利的头项强痛之症;水邪凝结,里气不和,可见心下满、微痛之症,故汗下两法均非所宜,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本方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组成。因汗下之后津液有伤,故去桂枝,仍用芍药、甘草以益阴,生姜、大枣以和营,加茯苓、白术健脾行水以利小便。太少两感证伤寒论第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张璐

9、医学全书曰:“病发热、头痛者、太阳伤寒,脉反沉者,其人本虚,或病后阳气弱也,虽脉沉体虚,以其有头痛表证,而用解肌药病不差,反加身疼者,此阳虚阴盛可知,宜与四逆汤回阳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本条论述表里同病里证为甚,当先治里的证治。病发热头痛其属太阳表证者,脉象应浮,今脉象沉而不浮,与表证不符,故原文用一“反”字,沉脉主里。又从仲景提出“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可知其脉为沉细无力,证属少阴阳虚。本证系表里同病,太阳与少阴两感,但以里虚证为急重,其虽见身体疼痛,表证不解,亦不可发汗解表,而应先救里虚,宜用四逆汤温阳祛寒之剂。本方即甘草干姜汤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虚的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10、,炙甘草温养阳气,干姜、附子助阳胜寒。霍乱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注解伤寒论曰:“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饮水者,与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用水者,与理中丸温之。”霍乱吐利交作,并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等症,说明兼有表邪不解,是表里俱病。其治当以表里寒热之轻重而定,若热多而渴欲饮水的,则邪在阳分,当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两解表里;若寒多不渴的,则邪在阴分,应治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五苓散方中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

11、气兼以解表。理中丸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阳虚中风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 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金匮要略论注曰:“中风发热头痛,表邪也。然面正赤,此非小可淡红,所谓面若妆朱,乃真阳上浮也。”本条论述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本证中风是风从外受,病邪在表,故有发热头痛;但面正赤,气喘,则为虚阳上越之象。病因产后正气大虚,风邪乘虚侵袭,以致形成正虚邪实之候。此证若但解表祛邪,则虚阳易脱,若因正虚而补正,则表邪不解,故用竹叶汤加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里证头痛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里证头痛实证证治的条文有 条,主要涉及里热结实证,热实结胸证,水饮

12、内停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及肺胃郁热证等,具体证治如下。里热结实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国医论坛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第 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注解伤寒论曰:“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由上可知,本条论述里热结实证的证治。六七日不大便,即为里热结实,浊热上扰则见头痛、发热等热象,当用承

13、气汤攻下实热。里实热证,小便必赤浊,本条指出病人小便清长,虽然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阳之表,治以辛温发汗为法,宜桂枝汤。热实结胸证伤寒论第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条辨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由上可知,本条论述热实结胸证的证治。本条诸症,皆为阳热内陷与痰水相结而致结胸的病变反映。浮主风邪在表,动数则主热,属表证,故见头身

14、疼痛;而“心下因硬”一症,反映结胸主证已备,故当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尤长于泻逐胸腹积水;大黄泻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三药合用,共奏泻热逐水破结之功。水饮内停证伤寒论第 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注解伤寒论曰:“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由上可知,本条论述水饮内停证的证治。本条所载心下痞硬满

15、闷、牵引胸胁疼痛,为水饮之邪停聚于胸膈的主要表现,饮邪上攻则头痛。有形水饮走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为患之里证,攻逐水饮不容迟疑,方用十枣汤为主。方中芫花、甘遂、大戟都是泻水峻药,三味合用,药力尤猛。故用肥大枣煎汤调服,以顾护胃气,使邪去正不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伤寒论第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论述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的证治。有声无物谓之干呕,为肝寒犯胃,浊阴之气上逆所致;胃阳不布,产生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则头痛,大多在巅顶部位。吴茱萸汤能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故主之。方用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配以生姜散寒止呕。人参甘温、大

16、枣甘平,补虚和中。肺胃郁热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 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关于本条解析,金匮要略心典曰:“吐后水去热存,渴欲得水;与前猪苓散证同;虽复贪饮,亦止热甚而然耳。但与除热导水之剂足矣,乃复用麻黄、杏仁等发表之药者,必兼有客邪郁热于肺不解故也。观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曰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者,以麻杏石甘本擅祛风发表之长耳。”由上可知,本条论述吐后贪饮而致肺胃郁热证的证治。表证犹在,故见脉紧、头痛等。“吐后,渴欲得水”,本属正常之象,因吐则伤津,故欲饮水以救燥;但如“贪饮”,即渴而饮水不止,则属病理变化,多饮必致水湿内积,故治用文蛤

17、汤发散祛邪,清热止渴。方中文蛤配石膏清热止渴,麻黄、杏仁宣肺发汗,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并安中。小结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伤寒杂病论涉及头痛表证主要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治疗方包括桂枝汤和麻黄汤等;头痛半表半里证主要涉及少阳证,治疗方包括小柴胡汤;头痛表里同病证主要涉及阳虚兼水气证、太少两感证、霍乱病及阳虚中风证等,治疗方包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四逆汤、五苓散、理中汤、竹叶汤等;头痛里证主要涉及里热结实证、热实结胸证、水饮内停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及肺胃郁热证等,治疗方包括承气汤、大陷胸汤、十枣汤、吴茱萸汤、文蛤汤等。综上,伤寒杂病论对于头痛的辨治,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临床治疗谨

18、守病机,邪在表则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和之,邪在里则或泻或温之等,邪在表里当分清主次,随证治之,为临床辨治头痛提供思路。参考文献:柯琴 伤寒来苏集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探析 陈帅杰 胡慧慧 王冬莲等 庄长兴 漫谈阳旦与阴旦 中国民间疗法,():徐冬磊 从气机升降角度看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新中医,():吴谦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郑金生,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梁薛辰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

19、学,孟繁词,高强,张天婵,等 小柴胡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郭振环,曲夷,徐勤磊 再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与证治 中医药导报,():张庆民,王兴华,刘华东 张璐医学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孟凡滕,宋素花 王孟英与张仲景论治霍乱比较探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徐忠可 金匮要略论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蒋姗,李云,郭杰,等 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收稿日期:伤寒论吐利并见诊治分析王鑫,王惠君(天津中

20、医药大学,天津)在读本科生。通信(讯)作者:王惠君,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伤寒论教育教学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摘要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中吐利并见的方证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证型为实寒吐利、虚寒吐利、实热吐利、寒热错杂吐利、水气吐利、霍乱六个方面,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所裨益。关键词 伤寒论;呕吐;下利;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呕吐、泄泻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内科学论述往往呕吐只谈呕吐,泄泻只谈泄泻,对于呕吐与泄泻并见的证型很少涉及。而呕吐、泄泻临床多有并见,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都会出现吐利并见的症状,如胃炎、胃溃疡、急

21、性胃肠炎、细菌感染,食物中毒等。内经指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呕吐、下利是常见的胃气逆乱表现,也是常见的阴阳逆乱表现,一旦误治,后果较为严重。笔者结合伤寒论关于吐利并见证的论述,将其归纳为实寒、虚寒、实热、寒热错杂、水气、霍乱六个方面。实寒吐利伤寒论第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第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二者均属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受邪而牵连阳明所致,两者同时发病,无先后之分。因风寒束表,郁遏卫阳较甚,同时内迫阳明胃肠。若内迫阳明于胃则作呕,内迫阳明于肠则下利。其呕吐多清稀涎沫,不伴有嗳气吞酸、口干咽燥;其下利多为水粪杂下,无肛门灼热及臭

22、秽、心烦脉数、舌黄等特点。同时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等太阳病表证症状。病属实寒吐利,治疗宜以解表发汗治太阳病为主法,针对下利重用葛根升阳止利,针对呕吐加半夏降逆止呕。虚寒吐利 太阴虚寒吐利 伤寒论第 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条为太阴虚寒证吐利并见。足太阴在脏为脾,脾属土主湿,多发寒病。脾阳虚衰,清气不升则下利;由脾及胃,胃阳不足,浊阴上逆则呕吐。其下利多为溏便或夹杂未消化食物;其呕吐多为未消化食物与痰涎夹杂。因脾阳虚弱,寒湿内生,阻滞气机,兼见腹满腹痛,舌淡苔白或白腻。宜采用温补中阳之理中丸。若病情较重,有病入少阴之势,可参考少阴虚寒吐利论治。少阴虚寒吐利四逆汤为少阴虚寒证的代表国医论坛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