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校园教学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设计--以“4D体验式地震小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698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校园教学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设计--以“4D体验式地震小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校园教学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设计--以“4D体验式地震小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校园教学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设计--以“4D体验式地震小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2023年7 月下旬研学实践72比理教学参考基于校园教学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设计以“4 D体验式地震小屋”为例单昱(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学,福建厦门)摘要:校园教学资源方便且安全,便于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随时随地开展实践活动。基于七年级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与抽象能力较薄弱的情况,在“海陆变迁”教学中开展4 D体验地震的实践,以增强学生紧急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升其地理实践力,渗透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词:校园环境;地理实践力;地震小屋一、活动概述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地理实践力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校园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

2、生地理实践力,渗透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笔者所在学校“4 D体验式地震小屋”可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地震过程,在“海陆变迁”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该地理教学资源,短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反馈效果良好、参与度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二、活动目标(1)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校内地理教学资源“4 D体验式地震小屋”完成活动任务。(2)探究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探究精神。(3)体验不同震级带来的震感差异,分析震级与震感的关系。(4)体验地震来临时的晃动,感受纵波和横波的差异。(5)观察相关模型,探究山脉隆起的原因与地震发生时的板块运动方式。(6)观察板块运动模型,找到两个火山、地震

3、带。(7)观察生存环境,学会在灾难中生存,培养生存能力与应变能力。三、活动流程1.制订方案师生共同制订实践活动方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订并分解考察任务。师生共同制作实践活动任务单(见表1),设计并修改活动任务单,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所见所闻,填写实时记录,活动结束后小组讨论填写体验结论。表1地理实践活动任务单探究内容活动地点活动任务单实时记录体验结论查找资料,找出沧海桑田变化的实例;大陆漂移假说图书馆、观察现在、6 5 0 0 万年前、2 亿年前大陆漂移的动画模型4D体验六大板块名称观察海陆变迁的动画模型,说出板块名称;式地震小板块运动方式观察板块运动方式屋外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观察海陆变迁的动画模

4、型,说出火山、地震带的名称震级大小体验不同震级带来的不同震感体验地震来临时的晃动方式,感受纵波和横波的差异;地震时上下左右晃动4D体验观察横波与纵波模型,学习两种波形的传播速度,将不同地震式地震小波来临时人的震动方向进行对比地震来临时如何躲避与逃生屋内在真实情境下,找到最安全的躲避位置观察地震破坏建筑物模型,搭建不易倒塌的房屋;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调节不同震级,观察房屋倒塌与震级的关系作者简介:单昱,中学一级教师,教务副主任,厦门市骨干教师,厦门市管区培学科带头人在培对象,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2023年7 月下旬73研学实践中理教学参考续表探究内容活动地点活动任务单实时记录体验结论观察不同震

5、级的山体滑坡模型,找到最不易被山体滑坡掩埋4D体验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位置;式地震小调节不同震级,观察房屋倒塌与震级的关系屋内海底地震观察海啸模型,找出最易受海啸破坏的位置我的评价(对本次活动、本小组参与活动、其他小组的评价)我的收获(本次活动、学习地理知识、平时生活的收获)我的建议(对本次活动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2.明确任务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先明确活动任务,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以便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活动任务如下:(1)查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3)体验地震,分析震级与震感的关系,感受地震时晃动方向,说出两大火山、地

6、震带的名称与位置,板块运动方式,地震来临时的逃生策略;(4)说出地震带来的灾害;(5)展示活动成果,组织活动评价,完成活动反思。3.实践活动(1)实践活动准备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如证明沧海桑田的例子、有关海陆变迁的论文;准备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纸、笔、书包等;活动前对学生培训有关进人“4 D体验式地震小屋”的要求,如分小组体验、注意安全、注意保护功能室设备等;师生准备、修改并完善活动任务单(2)实践活动过程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真的吗?学生通过图书馆及电子资料,找到可以证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小组内分享。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螺;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踪迹;荷兰因为地势低平,填海造陆。教

7、师讲述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大致吻合的故事,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步骤1.观察海陆变迁模型,点击“现在”,观察南美洲与非洲轮廓大致吻合。步骤2.观察海陆变迁模型,点击“6 5 0 0 万年前”,模型中的南美洲与非洲两个大洲漂移,距离越来越远,中间的太平洋面积逐渐变大。步骤3.查找资料,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在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证实南美洲与非洲在6 5 0 0 万年前是一块陆地,经过大陆漂移后分离。任务2:观察海陆变迁模型,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步骤1.查找资料得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造成的。在模型中找到六大板块的位置,并根据课本中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范围及其与大洲的

8、关系。步骤2.板块如何运动?点击“火山、地震带”,模型中出现“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而两板块分开则是张裂拉伸。步骤3.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在模型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发现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运动方式为碰撞挤压,所以多发生火山、地震。那么,红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迁移思考任务3:地震来临时感受如何?学生分组体验1 9 级的地震,体验时记录震感步骤1.不同震级的震感相同吗?学生体验不同震级大小的地震,发现地震震级越大,地面晃动越剧烈,危害性越大。步骤2.地震来临时先上下晃动还是先左

9、右晃动?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结合地震横波和纵波模型及其特点,得出纵波速度较快,先到达地面,所以先上下晃动。步骤3.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学生分组演练地震来临时避难的正确方式和采取的措施,学会求生任务4:地震带来的灾害观看地震小屋外相关模型,结合已有知识储备,了解地震可能带来的灾害。步骤1.地震时,什么样的房屋不易被破坏?启动地震破坏建筑物模型,发现震级越大房屋越易被破坏,地基牢固及三角形结构的房屋不易被破坏。步骤2.地震时,在山脚下的城市会受到影响吗?启动不同震级的山体滑坡模型,调节震级,观察模型中房屋的破坏程度,发现震级越大,山体滑坡越剧烈,房屋破坏越严重。步骤3.地震常引

10、发海啸,海啸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什么影响?启动海啸模型,海底地震震级越大,海浪的高度越大,给海岸上的人们带来洪水灾害。举例说明2 0 0 4 年印度洋海啸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状况(3)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结束后,首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展示本次活动所学与心得(4)实践活动评价采用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对活动前准备、活动时参与、活动后成果进行评价(见表2)。上接第7 1 页)2023年7 月:下旬74研学实践理教学参考表2实践活动评价量规组内组间教师项目评价要点评价评价评价纸制或电子资料,如查找资料(5 分)海陆变迁的论文、视频、图片等活动前活动可能用到的纸、准备工具(5 分)笔等制订

11、活动要求,如分活动要求(5 分)组体验、安全事项、保护功能室设备等规定时间内返回出活动用时(1 0 分)发地点记录表格(1 0 分)要点清晰、详细认真完成任务,记录活动中任务科学性(1 5 分)活动结论,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有组织、纪律,合作小组合作(1 5 分)高效使用工具(1 0 分)合理、熟练使用工具表达清晰、认真听成果汇报(1 5 分)活动后别组分享形式多样,为后续活动感悟(1 0 分)学习有帮助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知识往往要通过人文地理加以表达。因此,在开展地理野外地理研学时,需要在自然地理野外研学和人文地理野外研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综合性地理野外研学,并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第一,

12、突出综合性地理野外研学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征,使之更好地契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巩固和拓展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引导和组织学生在野外研学中重点关注自然地理中隐含的人文地理要素、人文地理所依托的自然地理要素,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将课内学习和野外研学相结合,将自然地理研学和人文地理研学相衔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和体验,从地理视角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积淀和自然情怀。为此,研学课程的设计要通过“大课题”和“小问题”的结合,让学生明确综合性野外研学的目的,在参与研学探究中,不断提升地理实践力等(5)实践

13、活动反思对本次活动反思,记录得失,方便下次地理实践活动参考。有学生在体验地震时因兴奋而忘记了任务,在地震来临时没有第一时间找寻安全躲避地点,因此活动前应播放相关视频,强调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活动任务设计时,应由简到难,联系实际生活,逻辑严谨 。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的兴趣高涨,今后可结合校园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四、活动总结地理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提出问题,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4 D体验式地震小屋”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足。组织活动无法按计划完成课程内容,教师实践活动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生组织能力较薄

14、弱,学生活动时常有纪律渔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较为突出。应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方案,强化每位学生实践性活动任务意识,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学生出现“空档期”,以提升实践活动的成效 2 O参考文献:1张行.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例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 0 2 0:6 6.2余玲玲.地理园在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 0 1 8:9-1 2.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河西走廊研学中,就可以探讨综合性地理野外研学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法。一方面,可以针对区域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进行自然地理研学,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典型地

15、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古丝绸之路这一重要通道,让学生了解当地大量的人文景观,为综合性野外地理研学课程体系设计和建构提供支持。参考文献:1#徐皓,韩华玲.基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研学旅行野外设计:以宁波四明山为例 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131-133.2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 J.地理教学,2 0 2 0(1 9):6 1-6 4.3郭剑峰,毛锦旗.高中地理野外研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J.地理教学,2 0 2 0(1 7):5 5-5 7.4许方林,陈昀喧,魏大明,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实践:以“嘉陵明珠合碚研行”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J.地理教学,2 0 1 9(1 4):5 0-5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