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典谟”一词源流考_丁海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66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谟”一词源流考_丁海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典谟”一词源流考_丁海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典谟”一词源流考_丁海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5-“典谟”一词源流考*丁海斌 张静(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南宁 530006)摘 要:“典谟”一词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特指类文档名词之一,它的源头为尚书序的“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之语,作为双音节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其原始含义是特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五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典谟”逐渐演变出以文档、文献类词义为主的多种词义,同时呈现出使用连续性强、应用范围宽泛、词性典雅等特点。近代起,“典谟”的使用频次大幅降低。至现代,该词基本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历史语言。关键词:典;谟;典谟;尚书;词义中图分类号:G270/H139 文献标识

2、码:A 文章编码:1005-9652(2022)04-0005-0080 引言“典谟”一词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文档名词之一,其产生与发展围绕尚书及儒教经学,并在古代(汉以后)持续应用。虽然该词在近现代应用减少,成为历史语言,但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尚书对典、谟两种文体进行研究1234,或是对“典”“谟”二字单独进行考察56,关于“典谟”一词本身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并无专门性的系统研究。笔者虽在以往的研究文章中对“典谟”一词有所涉及7,但并未对该词有过单独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典谟”的起源开始,阐述其具体的词义演变过程,总结该词的应用规律及特点,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以弥补相

3、关研究之不足。1 “典谟”一词的起源及原始含义“典谟”是由“典”与“谟”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双音节文档名词。作为来源具有特指性的文档名词,欲探寻其起源与本义,应先追溯“典”字与“谟”字的起源,考察二者组合的起源与具体背景,找到其特指的对象与内容。1.1 “典”“谟”二字的起源与本义“典”是我国出现较早的古汉语单音节词,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的甲骨文时期。其甲骨文的基本形象就是由上部的“册”与下部的“双手”组成,会意为双手捧册,体现该“册”的珍贵。殷商时期的“工典”是“典”的最早应用之一。在殷人卜辞中,“工典”一词为常例应用即为载有祝告之词的竹简,贡献于神灵8。因此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将“典”的本义明确为

4、“祭祀时献给神明的简册”。“典”的本义带有明确的文档含义,后世将其本义进一步扩充,简括为重要的文献9。说文 丌部曰:“五帝*【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档案史史料学”(项目编号:19BTQ095)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丁海斌(1962-),男,山西寿阳人,汉族,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档案学、科技史等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档案领军人才、全国档案专家。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科技档案与科技文献史,电子档案管理,中国古代陪都史,中国科技史等;张静(1998-),女,江苏南通人,汉族,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

5、。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6-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10而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则云:“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11“五帝之书”“先圣所制”均彰示“典”所代表的文书地位尊崇,足以垂范后世。由“典”的本义也发展出典籍、经典等表示书籍珍贵、值得阅读之词汇,并在现代汉语中传承运用。除本义外,“典”还演变出其他词义。如常道,道法(尔雅 释诂:“典,常也。”12)、法规(周礼 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13)、主持,掌管(尚书 舜典:“命汝典乐。”14)、抵押(金史 百官志:“

6、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15)等,发展出典常、典章、典试、典卖等词语,亦沿用至今。“谟”也是较为古老的单音节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尚书中有皋陶谟。周礼 大行人记载:“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16“谟”从“言”,表示通过商议而拟定计策。有异体字“謩”与“谋”,其本义是论议谋划,引申为计谋、谋略。尔雅 释诂曰:“谟,谋也。”17而说文记载:“谟,议谋也。从言,莫声。虞书曰:咎繇谟。”18因“谟”字有议论谋划之意,在先秦时期“谟”即被用作臣下替君主谋划的一种奏议类文体。后来“谟”又假借为“无”,如宋代马令南唐书:“越人谟信,未可速进。”1

7、9这里的“谟”即“无”,没有的意思。“谟”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不少词语组合,如谟士、谟臣、远谟、宏谟等,均与议谋、计谋义相关。由于“典”“谟”具有文档词义,因此逐渐出现了一些由表示公文、档案名称合成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如“典谟”“典誓”“谟训”“谟诰”“典谟训诰”等,同时也存在“训诰”“誓命”等不含“典”“谟”但相类似的词语。这些词皆由“典”“谟”“训”“诰”“誓”“命”等表示先秦时期公文文体的单音节词组成,因此其组合的“典谟”“典誓”等词皆取对应的公文名合称之意。1.2 尚书“典谟”一词的特定源头从上文看,“典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是当时典、谟这两种公文文体的合称。具体而言,典、谟

8、、训、诰、誓、命皆为尚书中的公文文体。尚书是“典谟”一词的特指性源头。春秋时期,孔子收集大量史官记注、官府文书等档案史料整理编纂“六经”,这也是我国目前可考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是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献汇编。书汇编上古时期的档案文献资料,“上断于尧,下讫于秦”20,跨虞、夏、商、周四代,达 1400 多年。汉代时,伏生献书,称尚书,意谓上古之书。尚书的内容基本围绕帝王大臣的行政事务,其中大部分篇章均为相关的诏令、册命、诰言、奏议、誓辞等反映政事的公文。就文体而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尚书有六体。西汉孔安国尚书序记载尚书:“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

9、,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21典、谟、训、诰、誓、命就是尚书中的六种公文文体,即六种内容不同的文书档案,分别对应尚书中不同的篇章:典,直序人事,简要记录帝王在位时国之大事。尚书中典篇仅尧典舜典,记录尧舜二帝在位的言论政绩以及二帝“禅让”的故事,是研究唐虞三代重要的档案资料。谟,主记言,内容为君臣之间的议论谋划。谟篇在尚书中也仅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三篇,这三篇承接二典,基本围绕舜和臣子大禹、皋陶三人对话展开。其中皋陶谟也是我国最早的完整政务会议记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2。训,即训诫之辞,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如伊训无逸等篇,属于上

10、行文。诰,即告谕之文,基本为君主对臣民的指示,如大诰康诰等篇,与训篇相对,属于下行文。诰篇也是尚书中篇章最多的一类,且大部分为档案原文,史料价值较高。誓,即誓师之词,是作战前王誓众的动员令。如甘誓汤誓等篇。命,即命令、命辞,等同于后世帝王的诏令。如顾命文侯之命等篇。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7-综上,尚书 的价值不仅在于汇编各类历史档案,具有档案文献价值,也在于其反映了上古公文文体,对后代文体特别是公文文体产生深远影响。刘勰文心雕龙 宗经曰:“诏策章奏,则书发其原。”23并有人将其作为文学体式的起源。周卫东在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一文中说:“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11、,实为我国古代文学体式的最早形态。”24先秦散文研究一文也说:“尚书不仅是文诰、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源头,而且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25虽然春秋末年后此类文体不再流行,但因尚书文体的特殊地位以及尚书本身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后世关于这类文体以及其对应篇章的记叙内容、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探讨颇多,于是衍生出一类由尚书公文文体名称合成的词语。就历史文书和历史档案而言,是一物两称,所以这些词语具有明显的档案名词性质。如董必武先生在题赠档案工作一诗中,就用“典谟训诰”26来代表历史档案。“典谟”作为这类文档名词的代表之一,正是由此而生。1.3 “典谟”一词的正式形成及原始含义古人典、谟并称,形成“典

12、谟”一词,既对应文体,又对应其所代表的篇章。正如上文所述,“典谟”一词源于尚书。既然尚书文体有六,典、谟又为何能够组合在一起?典、谟有异有同。首先,从上文看,典篇主记事,以帝王政绩为主;谟篇主记言,以君臣谋划为主。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说“但君则行之,臣则言之,以尊卑不同,故典、谟名异。”27言行不同、君臣有别,这是典、谟两种文体的不同之处。但典、谟也联系密切,才会被选择组合运用在一起:孔安国云“虞书典谟”28。实际上,尚书以时间为顺序,排列朝代分为虞书 夏书 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最为特别,它包含了唐、虞两代王朝。尧禅让舜,舜在尧去世后建立虞朝,并承袭唐尧的制度,因此唐、虞两代联系十分紧密,

13、后世将其称为“唐虞时代”。从内容上讲,虞书记录了尧、舜、禹(此时禹为舜的臣子)、皋陶四位上古君臣的事迹,是研究唐虞时代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正是典谟五篇:尧典 舜典 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可以说,典谟就是虞书,可以代表尧舜时代。如汉书传叙传:“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29就将“典谟”与尧舜联系在一起。后世也常用“典谟”一词映射其代表的唐虞盛世,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典、谟虽然有区别,但性质却是相近的。孔颖达云:“虽言行有异,皆是考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则,故史皆以稽古为端目。”30这一句认为典、谟记录言行有异,但他们都“考法古

14、道”、都是公文文体,自然有相近之处,尚书中这几篇都以“曰若稽古”为开头,可见殊途同归。宋代袁燮在絜斋家塾书钞中提出“典者道之常行者也,谟者言之至嘉者也。典即谟,谟即典,本一也。”31认为典、谟“本一”。蔡沈书集传解释说:“谟,谋也。林氏曰:虞史既述二典,其所载有未备者,于是又叙其君臣之间嘉言善政。以为大禹、皋陶谟、益稷三篇,所以备二典之未备者。”32可见典、谟互为表里,是为姊妹篇。这符合中国人“言行合一”的理念。如此,古人运用文字时,将二者组合一处形成“典谟”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典谟”虽然源于 尚书,但作为双音节词在 尚书 原文中并没有出现。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宝典”“中华经典古籍

15、库”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典谟”一词目前最早出现于西汉孔安国的 尚书传。唐代孔颖达选择尚书传为底本写作尚书正义,其中保留了孔安国传尚书的内容。孔传尚书时“典”“谟”组合出现共四处,其中两处并未组成词语,仍是单音节词的组合。如上文尚书序中“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便是一处。可见,在早期“典谟”一词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单音节词的组合演变而来。因此,另选用孔安国尚书传的其他原文:“大训,虞书典谟。”33这一句是孔传“大训”一词时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大训”就是典谟所承载的内容,即先王礼法德教。此处“典谟”与虞书相对,代表典谟整体内容,可看作完整的词语。其词义正是它的原始含义,是尧典舜典大禹谟

16、皋陶谟益稷的并称。典、谟几篇均为珍贵的文告档案,“典谟”的文档含义不言而喻。又因其原始含义是特指的尚书篇章,所以“典谟”一词也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特指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8-类文档名词之一。2 “典谟”词义演变的基本历史脉络“典谟”一词自西汉一直发展至清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作为特指类文档名词,它的词义发展受到其特指内容的局限,基本围绕特指的尧典皋陶谟等篇作一定引申。可以说,“典谟”的词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反映的是其特指尧典等篇的内容、性质、地位以及古人对唐虞时代的态度。笔者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宝典”“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进

17、行文献检索,分析“典谟”在各个朝代的基本使用情况及语义变化,将其词义的基本历史脉络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与论述。2.1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起源期根据检索,“典谟”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但西汉时期只在孔安国 尚书传 中出现2次,未见其他记载,且词义皆为本义。东汉时期,“典谟”的出现频次增至 11 次,涉及汉书蔡中郎文集汉纪扬子云集 楚辞章句 礼记疏(郑玄注)6 部文献。此时“典谟”新增一项文献类词义。如蔡邕的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中:“休少以好学,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群纬。”34此处“典谟”由本义引申“经典文籍”,多指儒教典籍。自汉以后,封建王朝多以儒教经学为正统,尚书典、谟几篇更是其中经典。以“典

18、谟”代表“经典文籍”既迎合以儒学为尊的政治思想,又言辞雅致,形象且精妙。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延续这一词义变化。如三国志有云:“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35意思是世风之质朴或浮华,随教化而变。自兵乱以来,经学被荒废,后生进学,却不研究儒家经典书籍。魏晋南北朝时期,“典谟”的出现频次继续正向增长,共计 42 次。其应用范围除史部、集部类外,新增子部类文献,其中涉及道家文献。如抱朴子内外篇中:“既已著作典谟,安上治民,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36词义方面,除已出现的两种词义外,新增另一文档义项。如 三国志献帝传 中:“朕惟孝献,享年不永,

19、钦若顾命,考之典谟,恭述皇考先灵遗意。”37献帝希望其后代稽考“典谟”,其稽考的内容则是“皇考先灵遗意”。相似的用法在魏书也有体现:“高祖孝文皇帝,天纵大圣,开复典谟,选三代之异礼,采二汉之典法。”38这一句“典谟”的内容则是前朝的“异礼”“典法”。这一类“典谟”的含义可总结为“记载先王礼法的文告档案”。这一词义是由尚书中典、谟所记载的内容而引申的。尧典舜典等篇是记载上古帝王尧、舜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的档案文献,以此引申为“记载先王礼法的文告档案”。2.2 隋唐至宋元稳定发展期隋唐时期,“典谟”的使用频次较之前一阶段有了大幅提升,共计 144 次。这一阶段“典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遍及经、史、子

20、、集四大部类。唐代沿袭汉代经学,修著五经正义等,儒教经学再次兴盛。因此“典谟”在经部类书籍中再次出现。如毛诗正义中:“舜命群官,禹让稷、契之类,皆先圣典谟有相让之法也。”39除此以外,“典谟”也在子部类的佛教书籍中多次出现。如法苑珠林中:“盖闻释迦生于天竺,修多出自西藩,名号无传于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实远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师儒。”40从词义上看,隋唐时此前已出现的 3 种文档、文献类词义使用均衡,且又衍生出一个新的文献类词义。唐代李德裕写舌箴一篇:“余以仲夏月达于海曲,尝窃思之,圣哲之言,上可以动天地,成典谟,次可以正人伦,明得失,默而不言,后代何述焉?”41这里“典谟”泛指“垂范后世的圣贤

21、训诫”。同时,因“谟”有异体字“谋”“謩”,隋唐时期的文献也出现了“典谋”“典謩”这样的同义词。如李白的为宋中丞自荐表:“臣闻古之诸侯进贤受上赏,蔽贤受明戮。若三适称美,必九锡先荣,垂之典谋,永以为训。”42五代时因兵乱及文化混杂,“典谟”使用频次骤降至 13 次,仅涉及道德真经广圣义鉴诫录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9-说文解字系传旧唐书四部文献,此时词义以“记载先王礼法的文告档案”为主。如旧唐书中:“朕握图驭宇,长世字人,方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43至宋代,“典谟”的词义项并无更新,但此时依然是“典谟”词义发展的重要阶段。长时间的稳定

22、统治、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新儒学的发展与兴盛,让“典谟”的应用一扫五代时期的颓靡,其出现次数增至 676 次。其中集部类文献的应用明显突出,共计 375 次,占该时期总出现次数的 55.5%,这与宋朝空前繁盛的诗词文化密不可分。如“宪章六圣之典谟,斟酌百王之礼乐。”44“用意簿领外,筑室课典谟。”45等皆以“典谟”入诗词。元朝虽由少数民族建立,但元朝统一南北,汉文化得到一定的延续发展。“典谟”的使用频次仍有119 次,且词义项有所增加。关汉卿的裴度还带曰:“正人伦,传道统,有尧之君大哉;理纲常,训典谟,是孔之贤圣哉。”46这一句中,人伦、道统、纲常、典谟皆为一类体现封建秩序的词语,“典谟”

23、的词义被引申为“法言”,即合乎礼法的言论。这一词义出现频次较低,其虽并无文档属性,但由文档词义延伸而来,即“法言”出自先王之文档。除“法言”外,元朝“典谟”还出现了特指尚书的词义。耶律楚材的 进西征庚午元历表 云:“典谟寔六籍之大经,首书其事,尧舜为五帝之盛主,先务厥猷。”47由“六籍之大经”可知其描述对象“典谟”即为尚书。至此,“典谟”的所有词义都产生完备,但其发展并未结束。2.3 明清繁荣期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儒学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阶段各类文书集册名目繁多。从使用频次看,“典谟”一词出现次数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明朝时期共计961次,而清朝时期则计1716次。“典谟”的

24、四种文档、文献含义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均衡运用,并且遍布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虽然明清小说盛行,但“典谟”词性雅致古朴,并不多见于通俗作品中。戏曲类文献仅出现在元朝关汉卿的 裴度还带中,而明清的通俗小说类,也只在平山冷燕中出现 1 次:“体高韵古,字字有三百之遗风,直逼典谟,且构思敏捷,真才女也。”48此处“典谟”正是它的原始含义。3 “典谟”一词总体应用情况分析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典谟”作为特指类文档名词最早出现于两汉时期,并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中延续与发展。笔者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库以“典谟”进行文献全文检索,并剔除“典谟”仅作为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及“典谟训诰”这一多音节名词的两种情

25、况,得出数据如“表1”所示。结合“表1”,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典谟”应用的总体情况:表 1“典谟”一词出现次数统计朝代经部史部集部子部总计两汉335011魏晋南北朝02514342隋唐9474939144五代0111113宋9268375141676元3715625119明16017553789961清2293349332201716总计53067819764983682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10-从“典谟”的词义演变来看,“典谟”共有 6 种含义:1.特指尚书中的尧典 舜典 大禹谟皋陶谟 益稷 五篇;2.引申为经典文籍;3.引申为

26、记载先王礼法的文告档案;4.特指 尚书;5.泛指垂范后世的圣贤训诫;6.法言,即为合乎礼法的言论。“典谟”的词义基本围绕其本义引申,因此其词义之间互有联系,大体上呈现所指范围越来越宽泛的特点。同时,“典谟”的文档、文献类含义在各个朝代中保持着良好的连续性,始终具有主体地位。与之相比,其他词义则较为少见。从“典谟”的应用范围来看,“典谟”一词应用宽泛,遍布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典谟”最早出现在经部类文献中。经部文献中“典谟”的应用更多是围绕尚书进行注解,这也是“典谟”能够产生并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同时,“典谟”大量集中应用在史部、集部类文献中。“典谟”在史部类文献上的应用自两汉起至明清,即便

27、出现如南北朝、五代等战乱时期也未曾中断,且在这些时期以主要文献形式存在。虽内容有重复,但数量依然庞大。而集部类文献在数量上更是独占鳌头。尤其宋、明、清时期,远超其他部类。这种现象不仅与时代背景有关(这几个朝代文献整理编撰活动最为昌盛),也和“典谟”古雅词的词性有关。“典谟”所代表的尚书篇章整体风格也是高古典雅,叙事质朴大方。在古代文学界普遍“崇古”的思想下,“典谟”一词也被认为雅致古朴,因此被运用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向性。它多次出现在晋书宋书北史旧唐书等正史之中,且以帝王诏令、臣下章表奏议等文体为主。这些官方文体多仿尚书,用词雅正,“典谟”在这些篇章出现十分合宜。至于集部类中,多为铭文悼词、歌颂庆

28、贺、评叙咏叹等需用“雅词”的诗词主题,且从官方使用转向更宽泛的民间,其使用频次大大增加。图 1“典谟”一词在各朝代使用频次统计从“典谟”的使用频次来看,如“图 1”从总体上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一方面,“典谟”的使用频次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状态有关。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战火纷飞,王朝频繁更迭,文化发展停滞,文献损毁严重,因此“典谟”使用数量有大幅收缩。宋代文化发展繁荣,该词的使用频次呈急剧上涨的态势,虽然元代因为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在该阶段其使用频次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该上涨趋势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典谟”的应用数量达到顶峰,不仅基于稳定的社会状态,也得益于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各类文献重修、整理

29、、保存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典谟”的使用频次与儒教、经学的兴盛休戚相关。社会状态的大背景影响整体词语的使用,而儒教经学的发展与“典谟”一词紧密相关并契合整体的时代背景。围绕尚书,有了“典谟”;推崇儒教,“典谟”才会被广泛使用。“典谟”与儒教经学一同历经数代,盛衰兴废,至明清达到顶峰。因此,“典谟”也属于古典类文档名词。到了近现代儒教经学不再是“统治工具”,“典谟”的使用率也大幅降低。在现代,该词大多只会在引用旧文献时出现,一般只作为历史词汇使用。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11-注释与参考文献 1 过常宝.论尚书典谟 J.中国文化研究,2009(03):29-36.2 潘莉

30、.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学,2013.3 徐小霞.文选奏议类文体研究 D.郑州大学,2015.4 叶修成.论“谟”体之生成及尚书 皋陶谟的文化意义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5):6-13.5苏文英.再论甲金文中的“典”“册”及简牍出现的时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01):86-89.68 曹定云.论“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及相关问题兼释英藏1616 中另类“典”字 J.考古,2013(09):68-75.7 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典族”文档名词研究 J.档案学研究,2016(02):8-13.9 丁海斌,李丹.中国古代“典册”一词源流考

31、J.档案学研究,2018(06):25-30.1018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M.长沙:岳麓书社,1997:644,323.11 王符.潜夫论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98.1217 王世伟校点.尔雅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1316 陈戍国点校.周礼 M.长沙:岳麓书社,1989:97,109.14212728303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 尚书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6,238,508.15(元)脱脱.金史 卷一-卷六一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766.19(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 两种 M.南京:南京出版社,2

32、010:151.2029(东汉)班固.汉书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86,1266-1267.22 彭子菊.我国最早的文书档案汇编尚书J.文史博览(理论),2010(05):33-34.23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24 周卫东.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94.25 吕培成,吕新峰.先秦散文研究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0.26 董必武.董必武诗稿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52.31(宋)袁燮.絜斋家塾书钞 卷 2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年份不详):1.32(宋)蔡沈.书集传 M

33、.北京:中华书局,2018:25.34(汉)蔡邕.蔡邕集编年校注上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3537(晋)陈寿.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82:97,103.36(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7.38(北齐)魏收.魏书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40.3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 毛诗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54.40 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3:1652.41 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 M.北京:中华书局,2018:672.42(唐)李白,(唐)杜甫

34、.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M.长沙:岳麓书社,1987:251.4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97.44(宋)苏轼.苏轼诗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04.45 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后山诗注补笺 M.北京:中华书局,1995:356.46(元)关汉卿.关汉卿集 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5:211.47 耶律楚材编.湛然居士文集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17.48(清)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16.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12-A Research on th

35、e Origin of the word DianMoDING Hai-bin,ZHANG J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 530006)Abstract:The word DianMo is one of the typical nouns of special reference documents in ancient China.It originated from the words of Dian,Mo,Xun,patent,oath and mandate in the P

36、reface of ShangShu.It first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nd its original meaning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five chapters of Yao Dian ShunDian Da YuMo Gao Taomo and YiJi in the ShangShu.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DianMo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variety of senses mainly based on docu

37、ment and literature,and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ntinuity of use,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and simple and elegant speech.Since modern times,the frequency of Dian Mo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To modern times,this word has basically withdrawn from Peoples Daily life and become a historic

38、al language.Keywords:dian;mo;dianmo;shangshu;meaning(上接 26 页)6 赵雪芹,南梦洁.美国高校档案网站在线展览调查研究及启示以美国排名前 30 位的高校为案例 J.档案学研究,2019(2):129-136.7 马双双.国外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英、美、加、澳高校为例 J.浙江档案,2017(5):19-22.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Websit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

39、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the“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for InstanceDU Shu-yi,ZHOU Yao-lin(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32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were se

40、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archives websites were analyzed from five aspects:content construction,basic functions,cultural construction,language version and update situat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with the guidance of

41、problems,including deepening content construction,improving The strategies include deepening content construction,improving service level,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promoting publicity and improving supporting measures,so as to promote the college archives website to better play the valu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archives website;cultural communication;“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problems and measur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