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知识点名师总结
1
单选题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5℃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
答案:C
解析:
A.人的正常体温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等于 0. 05kg;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6km/h,约等于1.1m/s;故C符合题意;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聪同学对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5mm
B.大多数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约70次
C.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20m/s
D.一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为50N
答案:B
解析:
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00m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70次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在
18km/h=18×13.6m/s=5m/s
故C不符合实际;
D.一只鸡蛋的质量约50g=0.05kg,受到的重力为
G=mg=0.05kg×10N/kg=0.5N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3、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分65次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正常中学生手掌的宽度为20cm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6m
答案:A
解析:
A.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65次,故A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手掌的宽度在13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门的高度比170cm大一些,在2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
A.体温约为26℃B.眨一次眼约用1min
C.质量约为50kgD.手掌宽度约为50cm
答案:C
解析:
A.体温约为37℃,故A不符合题意;
B.眨一次眼约用2s,故B不符合题意;
C.质量约为50kg是合理的,故C符合题意;
D.手掌宽度约为1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重约为0.5N
B.教室门高约为10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初中生百米跑成绩约为6s
答案:A
解析:
A.一个鸡蛋的质量在
50g=0.05kg
左右,受到的重力为
G=mg=0.05kg×10N/kg=0.5N
故A符合题意;
B.教室的门的高度肯定大于人的身高,约2m,故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初中生百米跑成绩约为14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多选题
6、小明同学回顾教室中的情景做出了一下估测,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约50gB.灯管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200mA
C.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D.初中生的脚掌长度大约为0.4m
答案:BC
解析: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约5g,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般照明灯的功率在40W左右,其工作电流在
I=PU=40W220V≈0.2A=200mA
故B符合题意;
C.中小学课间活动一般是10min,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C符合题意;
D.初中生的脚掌长度大约为
20cm=0.2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7、下面是与某个初中生相关的一组数据,其中基本符合实际的是( )
A.身高: 165cmB.体温: 37 ℃C.密度: 1 g/cm3D.重力: 65 N
答案:ABC
解析:
AB.成年人的身高约为170cm左右,一个初中生的身高比成年人的身高小一些,约为165cm;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故AB符合题意;
C.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接近,故初中生的密度约为1 g/cm3,故C符合题意;
D.初中生的质量约为45kg,重力约为
G=mg=45kg×10N/kg=450N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8、日常生活中,以下估测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唱一遍国歌的时间约为15s
B.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长约260mm
C.中学生散步速度约为1.1m/s
D.中学生跑100m所用时间约1min
答案:BC
解析:
A.唱一遍国歌的时间约为50s,故A不符合题意;
B.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长约
26cm=260mm
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散步速度约为
4km/h=4×13.6m/s≈1.1m/s
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跑100m所用时间约15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9、下列估测中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 )
A.物理老师的正常讲课声大约为70dB
B.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的时间约0.5s
C.让人感觉到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37℃
D.一元硬币约6g
答案:AC
解析:
A.老师讲课的声音在40﹣60dB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故A选项符合题意;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的时间约0.5s左右,故B符合实际,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让人感觉到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23℃,故C不符合实际,故C选项符合题意;
D.一元硬币质量约6g,故D符合实际,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0、以下实验中,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的有( )
A.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B.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C.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D.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BC
解析:
A.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小灯泡电阻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
B.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中,定值电阻阻值不变,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故B符合题意;
C.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故C符合题意;
D.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不是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
填空题
11、请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2cm=______μm;54km/h=______m/s;9t=______kg。
答案: 2×104 15 9×103
解析:
[1]因为
1cm=1×104μm
所以
2cm=2×104μm
[2]因为
1km/h=13.6m/s
54km/h=54×13.6m/s=15m/s
[3]因为
1t=1×103kg
所以
9t=9×103kg
12、如图所示是测量木块长度的示意图,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答案: 1 2.40
解析:
[1][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的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4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2.40cm。
13、请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2cm=______μm;54km/h=______m/s;9t=______kg。
答案: 2×104 15 9×103
解析:
[1]因为
1cm=1×104μm
所以
2cm=2×104μm
[2]因为
1km/h=13.6m/s
54km/h=54×13.6m/s=15m/s
[3]因为
1t=1×103kg
所以
9t=9×103kg
14、如图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铅笔的长度为_____cm。
答案: 1mm 7.50
解析:
[1][2]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铅笔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8.50cm﹣1.00cm=7.50cm
15、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数据记录分别是15.26cm、15.2cm、15.26cm、15.27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______cm。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是1︰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如图,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0.8s,AB间的距离为______cm,则小车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答案: 15.26 6︰1 30.0 0.375
解析:
[1]根据题意,15.26cm、15.26cm、15.27cm的分度值为0.1cm,而15.2cm分度值为1cm,属于读数错误,应去掉,故物体的长度为
l=15.26cm+15.26cm+15.27cm3≈15.26cm
[2]由题意,s甲︰s乙=2︰1,t甲︰t乙=1︰3,由速度计算公式v=st可得
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21×31=61
即它们的速度之比为6︰1。
[3][4]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每1大格表示10cm,平均分成了10小格,即分度值为1cm,A点的读数为10.0cm,B点读数为40.0cm,故AB间的距离为
sAB=40.0cm-10.0cm=30.0cm=0.300m
根据题意,tAB=0.8s,由速度计算公式v=st可得小车平均速度为
vAB=sABtAB=0.300m0.8s=0.375m/s
综合题
16、(1)如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如图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
(2)小薇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探头进行了液体压强的探究。
①紧密蒙在探头下端的橡皮膜,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它所受的液体压强越______;
②实验时的情形如图所示,比较______图和______图,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比较甲图和丙图,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压强与______有关;
答案: 37.6 268.7 大 甲 乙 液体密度
解析:
(1)[1]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故此时体温计的示数是37.6℃。
[2]秒表大盘单位是s,小盘单位是min,由小盘可知现在是前半分钟,故时间为4min28.7s,也就是268.7s。
(2)①[3] 紧密蒙在探头下端的橡皮膜,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它所受的液体压强越大。
②[4][5]探究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密度相同,故应该比较图甲和图乙。
③[6]图甲和图丙中,深度相同,但液体密度不同,密度大的橡皮膜凹陷程度更大,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17、(1)如图甲笔长为______cm,图乙秒表所示的时间是______s。
(2)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3)请在图1作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OB______;在图2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______(请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8.50 7.5 36.5
解析:
(1)[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8.50cm,木块的长度是
l=8.50cm
[2]由图乙可知,秒表的小表盘,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外围的大表盘一大格表示1s,每个小格表示0.5s,大盘指针转1圈为30s,即0.5min,小盘指针对应的走一个小格,大盘指针转2圈为60s,即1min,小盘指针对应的走一个大格。由图乙可知,小表盘指针更靠近零刻线,故图乙秒表所示的时间是7.5s。
(2)[3]温度计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36.5℃。
(3)[4]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OB,如下所示:
[5]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如下图所示:
18、通过以下材料的阅读完成问题
电子显微镜下的冠状病毒
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了人们的卫生意识,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分的关系,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抗击疫情的重大决心!
这类病毒由于表面的突起部分像国王头上的王冠,因而得名为冠状病毒。同学们也许会奇怪,病毒的整体尺寸一般在30-80nm之间(1m=109nm),视力极佳的人最多不过能分辨0.1mm尺寸的物体,人们是怎么知道病毒表面有“王冠”的呢?
用一般的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病毒的,这时就要用到电子显微镜了。电子显微镜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等。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常用于观察那些用普通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物质结构,因而观察病毒通常使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因电子束穿透样品后,再用电子透镜成像放大而得名。它的光路与光学显微镜相仿,可以直接获得一个样本的投影。通过改变物镜的透镜系统人们可以直接放大物镜的焦点的像。由此人们可以获得电子衍射像。使用这个像可以分析样本的晶体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人们终于可以看到病毒的真面貌了,如图所示。但要说明的是,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绝大部分对人体是无害的,所以在电子显微镜会看到很多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到底哪个使人生病的呢?这是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才找到这个元凶的。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题目
(1)电子显微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反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等;
(2)要使病毒生成尺寸在1cm左右的像,使人们看清它,电子显微镜要把病毒大概放大_________倍。
答案: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10万~30万
解析:
(1)[1][2]由材料可知,电子显微镜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等。
(2)[3]当病毒的大小为30nm时,设放大倍数为n1,则n1为
n1=1cm30nm=1×10-2m3×10-8m≈300000
当病毒的大小为80nm时,设放大倍数为n2,则n2为
n2=1cm80nm=1×10-2m8×10-8m≈100000
则放大倍数约为10万~30万。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