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199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_李雪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7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Adult-Child Relations:Review and Prospect李雪伊LI Xueyi摘要:通过回顾围绕成人儿童关系展开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本文对过往文献采用的两种解读路径和童书译学因此展现出的不同面向进行梳理与剖析。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对成人和儿童的绝对划分导致成人译者视角的缺失。为此,笔者提出,应正视成人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能动性,重视成人与儿童的天然联系,考察成人

2、译者儿童性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应注重对中国儿童文学译者群体的研究,既可在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不断扩展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又可为全球译学贡献中国特色童书翻译思想。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成人儿童关系;成人译者视角;儿童性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research papers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focusing on discussions that evolved from the adult-child relations.By analyzing the two interpretation

3、al approaches used in the past literature,and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over-empha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leads to inadequate attention on adult translators.erefor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underline

4、the primary role and initiative adult translators take in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look into the natural bond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and examine the*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课题“香港儿童文学翻译的国族观念实践以刊物编译故事为例”(GD21WZX01-04);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香港儿童乐园中的国家意识建构研究”(2021GXJK078)。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

5、5.indd 217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72023/2/15/周三 17:28:422023/2/15/周三 17:28:42218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interaction between adult translators childness and their translation practices.Moreover,we shall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arge group of translat

6、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books in China,thus to expand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adult-child relations,as well as contribute Chinese thoughts and philosoph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whole.Key words: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

7、ure;Adult-child relations;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adult-translators;Childness1.引言自翻译学科确立以来,儿童文学翻译虽一直未受主流关注,但其所呈现的基本特质不断引发学者思辩与探讨。社会资源和经验占据优势的成人往往掌控着童书译文的选择、创作、流通等方方面面,儿童作为接收者通常只参与翻译成品的阅读。“翻译过程的不对等决定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转引自 O Sullivan 2005:66),源于成人创作者和儿童读者之间差异的翻译问题引起童书译学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文研究大背景的驱动下,童书翻译的学

8、术探索大有发展。首先,儿童文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盛(李宏顺 2014:64),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其次,翻译学科于80年代出现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所牵涉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成为学界两大关切(Tymoczko 2014:44),童书翻译由成人为儿童而作,源于成人儿童关系的各种翻译实践自然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研究者广泛运用文学、教育、语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架构,展开对儿童文学的译学讨论。纵观现有研究,因对儿童这一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不同,翻译实践中的成人儿童关系形成两种鲜明的解读路径,故而,儿童文学翻译

9、研究也展现出两种不同的面向:本质儿童视角下的译学探索和建构儿童视角下的译学探索。笔者将对两种面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探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剖析现行路径所存的局限性,及被忽视的成人视角和译者个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成人和儿童的联系为线索,聚焦成人译者个体性和能动性的研究思路,以充实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2.本质儿童视角下的童书翻译探究作为童书译作最终读者的儿童群体,他们不同于成人的阅读需求和喜好固然是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8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82023/2/15/周三 17:28:44

10、2023/2/15/周三 17:28:44219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童书翻译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儿童独特的阅读嗜好由本质的儿童所致,即那个“生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儿童”(张梅 2016:118),比如,纯真和好奇的天性,有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有待提升的心理和审美水平。这些与生俱来,独属儿童的特性成为翻译研究的基石,研究者从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儿童审美、儿童接受等角度考察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以期阐释和探寻适宜儿童读者的翻译活动。普尔蒂宁(Puurtinen)和严维明是较早涉猎此路径的学者。普尔蒂宁长期和儿童打交道,熟识儿童天性,敏锐洞察儿童对文本阅读的特殊需求

11、。通过测试儿童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她发现,成人译者可以打破目标语言现存的句法规范,为儿童制造美妙且具有激励作用的阅读体验(1997:331),以回应儿童天性对美好和积极事物的追求。拥有丰富童书翻译经验的严维明(1998)同样关注儿童文学译作的语言运用,提出“化难为易”“多加停顿”“注意逻辑”三项策略,以便儿童读者理解译文,他亦着重强调“译出童味”,使翻译符合儿童的内心活动。两位学者之后,基于本质儿童的译学探索迎来研究成果递增的阶段,尤以芬兰学者奥伊蒂宁(Oittinen)和中国学者徐德荣为代表。奥伊蒂宁深耕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比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关于儿童自我成长的论述,她将儿童定义为“

12、具备感知和幻想能力的”“神奇的”个体(2000:47-48),并且深信纯粹的、非教条主义的“狂欢主义”(carnivalism)1是儿童的精神导向。为此,她(2000)极力倡导成人译者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倾听儿童,强烈反对成人以任何形式透过翻译教导儿童。正如她一直所主张的,参与童书翻译各个环节的成人应该通力合作,打破原著权威,放下成人的架子,只为吸引和取悦那个“全知全能”的儿童而翻译,也就是她所说“为儿童而译”意向。奥伊蒂宁所提倡的是完全以儿童为导向(child-centred)的翻译实践,即童书翻译的成人创作者只需忠实于目标儿童读者的快乐需求,包括源文本在内的一切其他因素均可创造性地对待。此

13、番主张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虽受到质疑(见OSullivan 2005:68;Tabbert 2002:339),成人为儿童而翻译的理念却十分新颖,一度影响后续的研究。她于书中强调的译文应适合“大声朗读”(reading aloud)也成为符合儿童心理的翻译标准,为后来者接受和发扬(见Oittinen et al.2018)。尽管与奥伊蒂宁在对待源文本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以徐德荣为代表的国内专家所倡导的也是充分理解儿童的成人儿童关系,他们擅长从细微之处认识儿童,并以此作为指导童书翻译的出发点。比如,因为儿童抽象思考的能力有限,对具体事物的依赖程度高,且在审美层面偏爱愉悦之感,所以在选择翻译语体时,译者

14、应尽量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徐德荣 2004:33-34);又比如,儿童较成人更倾向和谐,也更天真,更能感知优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9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92023/2/15/周三 17:28:452023/2/15/周三 17:28:45220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的旋律和回环的节奏,所以童书翻译不仅可多使用感叹词、叠词以增加文章童趣,更应细心处理修辞和韵语等节奏性的语言(徐德荣、江建利 2011,2

15、012a)。诸如此类的具体措施,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以“儿童本位”为指导思想的童书翻译实践(徐德荣、姜泽珣 2018)。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亲近儿童、注重儿童审美能力的态度源于对儿童天性的把握,正因儿童天性纯良,与成人相比,或见其迥异,成人译者应不带成见地深入了解这样一个独特类型的读者,与之建立更为亲密、和谐、平等的关系(徐德荣、江建利2012b:103)。儿童的心智水平、情感需求、性情发展等种种童年天性是探究童书翻译现象的基石,也为指导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据。克鲁格(Kruger 2013)等通过眼动追踪(eye-tracking)测试探寻儿童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以实证方法为译制更加贴合儿童认知

16、规律的文学作品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国内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期刊文章和高校硕士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为数不少都围绕着儿童群体身、心、灵的论述展开,由此而来对儿童特性的揭示激发了词汇、句法、文体、篇章层面种种翻译细则的提出(相关研究见吴艳晖2007;宋松岩、黄娟 2010:韩洋 2019等),为那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本质儿童翻译成为成人译者行动的准则。综上,重视本质儿童的学者们将儿童的身心特点圈定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口,希冀捕捉源自儿童本性的阅读需求,将此作为诠释和引导童书翻译有关探讨的根本出发点。成人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重视儿童是对成人儿童关系的普遍共识,童书翻译也被理所应当地视为成人为儿童独特本

17、性和心理服务的文学活动。然而,另一派学者的观点正始于对儿童认识的不同思路,童书翻译研究也因此具备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诠释空间。3.建构儿童视角下的童书翻译探究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性别、种族、社会阶层、家庭架构等之前被认为自然形成的产物被重置在广泛的文化网络当中进行审视,以探求政经环境、人文道德、社群规范等社会关系对其的形塑作用和机制。受此研究范式影响,“儿童”和“童年”等概念也被纳入社会文化建构物的范围,儿童不再被视为“单一的、普遍的、永恒的”自然实体,而是一个内涵始终在变化的建构概念(张梅 2016:119),且建构的主体一定是所握社会资源和话语权远超儿童的成人(Nodelman

18、1992:33)。由于“处于弱势的儿童尚不足以在同等程度上对自身和他人进行思考和总结”,成人便运用自身优势输出“一套关于儿童的表述和话语”(李雪伊 2020:86)。如此一来,成人儿童关系被置于权力关系的框架之中进行解读。儿童文学翻译既然是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0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02023/2/15/周三 17:28:462023/2/15/周三 17:28:46221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成人针对儿童开展的文学创作活动,那么势必是成人建构儿童概念内涵的渠道之一,对儿童文学翻译

19、的解读也开启了另一个维度。首先,儿童读物翻译是成人译者向儿童输送价值规范的载体。奥沙利文(OSullivan 2003)结合叙事学(narratology),明确指出叙事框架中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和真实读者(real reader)的差别。她认为,成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面对的读者是脑海中假想的儿童群体,针对这一群体,成人社会具有一套完备的价值指导体系,译者再借叙事者之口将成人认可的行为规范传递给真实的儿童读者。比如,德语译者在翻译长袜子皮皮时,不仅改写了文本中关于枪的情节,更为故事人物添加了“孩子玩枪是不对的”这一训导性内容,意在传递战后德国反对儿童接触枪支等武器形象的规定

20、(同上:197-198);又比如,在引进外文书籍时,源文本中的几幅插图包含了动物的身体器官,美国译者认为这些内容过于直白而进行了全部删减,所遵循的正是儿童不宜观看身体裸露场景的文化规范(OSullivan 2005:74)。奥沙利文的观点十分趋近冯德利希(Wunderlich 1992)和朱嘉春(2019)对童书翻译的观察。冯德利希回溯意大利儿童经典匹诺曹在美国的翻译历史,详尽阐述了匹诺曹这一顽童形象如何经历数次译者改写最终转变为一个颇受赞赏的成长范例,而每一次译者的改写都体现相应的时期或不同的时期美国社会对于儿童、对于童年相应或不同的期待及要求。朱嘉春以中国五四时期的童话丛书为研究对象,考察

21、了编译者孙毓修如何将通过情节和主题改写,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成人价值观灌输给了儿童”(2009:126),以达到训诫和教育儿童的目的。除了向儿童读者普及社会规范外,童书翻译也被认为是成人社会对儿童固有认识的反映。因儿童文本常涉及源自异域国度的文化元素(食物、动物、节日习俗等等)和难以避免的复杂议题(死亡、战争、宗教等等),成人译者在落笔前都会习惯性地对儿童读者进行衡量,再决定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梵柯利(Van Coillie 2006)详细考察了童书译本中十种人名的处理方式。他发现,一旦译者认为某个名字之于目标读者的熟悉度较低,就会采取以替代为主的翻译方法。然而,这种衡量的标准都是译者出自成人知识

22、框架对儿童接受能力的推测是成人对儿童先入为主的主观认知,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准确性。如此不予深究,依如此这般的假想随意从事,这样的翻译,难免会弄巧成拙;若极其虚构之能事,推出并不能适宜儿童的作品,最终必矫揉造作甚或造成误导性的影响。如,为避免陌生元素而采用的归化翻译,很可能使儿童错失向异而至的美妙的阅读体验,因为外来文化符号及其内涵的忠实输入会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增强文本阅读的新鲜感(O Sullivan 2005:81)。一味地根据成人看法对文本进行本地化翻译也会对儿童造成误导,而出于保护目的对“悲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1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

23、0230215.indd 2212023/2/15/周三 17:28:462023/2/15/周三 17:28:46222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剧”结尾的译编一样可能导致对源文本的误读,使儿童错失开放结局的丰富内涵(ster 2006:150-152)。此外,主宰童书翻译的成人译者通过童书译本向儿童传播成人观点和意志的做法也并不少见。澳洲学者弗兰克(Frank 2007)对1900至2000年间的法译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作品做了全面梳理。她认为,参与童书翻译每一个环节的成人,无论是制定前期文

24、本选择标准的出版商,还是对翻译文本语言进行系统处理的译者,抑或负责译本后期推销策略的市场营销方,都参与建构了一个荒凉、落后、野蛮的澳洲形象,这种形象迎合法语文化中盛行的澳洲认知,借此推动儿童群体达成和成人社会一致的澳洲印象。除了向儿童读者灌输固有的异国和异民族形象,托马斯沃格姆斯(omson-Wohlgemuth 2009)和波科恩(Pokorn 2012)分别揭示东德时期和苏联时期成人对于童书翻译的全面掌控,其中既有对儿童文学来源的严格筛选,也包括对故事主人翁形象的改写和对宗教文化因素的删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少年儿童读者遵行成人意志理解和看待世界。这也许正是爱浦斯坦(Epstein 20

25、12)指斥童书翻译成人参与者的原因。她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postcolonialism)中的“殖民者”(the colonizer)和“被殖民者”(the colonized)做类比,认为成人译者始终扮演前者的角色,通过童书翻译控制和教化扮演后者角色的儿童读者,因为他们都是原始且非理性的。如此,儿童阅读译文,逐渐受其诱导,就会一步步走向成人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控制。综上,在儿童建构派看来,成人参与者作为权力享有者主导着童书翻译过程,每一处翻译方法的选择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期待性和目的性,有意无意之间都在向儿童群体灌输成人的意识形态。在教育儿童、规训儿童的成人儿童关系之中,童书翻译大有沦为以有意识或无

26、意识之中的那种成人为模板,来为童年塑形的趋势。因而,这方面的译作也就有可能由本来是为儿童而备的精神食粮,畸变为成人不自觉自我表达、自我造型以及自我构建的东西,显已无关儿童,也因此,第二类的研究对准的,正是隐含于中的以成人代儿童的自我树立的思路:成人占据前台,儿童悄然“隐退”,正乃症结所在。4.童书译学探索评述与展望因对儿童理解侧重点的不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两种研究路径。前者强调充分认识和了解儿童,并在此前提下提出了大到翻译原则和策略,小到针对词汇和语句的翻译方法,以为翻译实践提供适宜的借鉴和参考,不断助力儿童读物翻译质量的提升。后者试图转换视角审视儿童文学翻译相应的问题,使我们看到童书翻译

27、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2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22023/2/15/周三 17:28:472023/2/15/周三 17:28:47223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活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提醒童书翻译的从业者善用手中的资源与权力。尽管研究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解读不同,但两种路径过于强调成人儿童关系里两个群体的差异,最终造成对成人译者单一化的认识:因为认定儿童与成人截然有别,童书之译事必站在他们的立场才可发力启动,注重本质儿童的研究者尽最大可能领会儿童需求,想其所能想,思其所应思,进而为之发

28、声,倡导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翻译理念,成人译者被单一化为服务儿童天性、满足儿童需求的工具人;注重建构儿童的研究者时刻警惕成人形塑儿童的权力,对儿童文学的翻译选择和策略进行有效的反思,揭示成人译者时时刻刻,有意或无意之间输出社会期待和文化规范,成人译者被单一化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如此,也就没有深究或未能顾及译者的个体性及其因人而异的能动性。这正是目前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童书翻译研究的视角盲区,也是未来研究可以突破的方向。必须指出的是,儿童有限的智力、经验、资源决定他们无法参与童书翻译2,成人译者的参与是客观条件下让童书翻译活动变为可能的根基,他们是无可厚非的翻译主体。现有较为单一的认知遮蔽了儿童文学译

29、本背后鲜活生动、差异万千的成人译者,成就儿童文学译作的他们有何思考?他们为何而译?他们通过译本又想表达什么?笔者认为,深入挖掘译者本人在翻译过程中的声音和思想或可为童书翻译研究带来新意和新知。此处不妨以英国儿童文学经典彼得潘(Peter Pan,1911)的三位中文译者为例进行说明。著名散文家和翻译家梁实秋于同事叶公超的住处偶然觅得彼得潘的小说本,尽管住所窗外的电车隆隆作响,他却读得如痴如醉,以至“一连几天竟忘了电车声音的骚扰”(梁实秋 1987:257),可见其对原著的热爱。正是出于这份热爱,他“把书译了一遍”,为的是“比抄一遍更能使人深入了解并且欣赏它”(同上)。译本出版后,偶逢剧院上演原

30、版彼得潘话剧,他又欣然前往,观看时跟随剧场儿童一起欢呼惊奇,鼓掌尖叫,“浑然忘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好像跟随故事“回到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里去了”(同上)。演出结束,彼时不满三十岁的他仍对剧中场景心心念念,深感青春不再的哀伤;多年后校对旧稿准备再版,已四世同堂的他仍艳羡书中永葆青春的彼得,为历经悲欢离合、青春不在的自己怆然泪流(同上:258)。可以看出,梁实秋对原著故事深有共鸣,他因喜爱而译,借助译本重返童年,体味青春,童书翻译于他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与儿童读者并不相关。著名翻译家杨静远的情况与其多有类似之处。彼得潘 为她年轻时渴望已久的读物,借到手后,便深深着迷于幽默轻松、幻想离奇

31、的故事情节。相对于严肃冗长的文学作品,她更青睐儿童文学作品的别番风味(杨静远 2000:138)。三十年后,患眼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3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32023/2/15/周三 17:28:472023/2/15/周三 17:28:47224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疾失明的她被迫暂停工作,内心十分苦楚,遂决定重拾幼时喜欢的童话 彼得潘,在丈夫的协助下将它译成中文,希望这本记录了童年快乐和幸福的书能够再次

32、带来欢乐。因此,杨静远的初衷也不是为儿童而译,而意在借助翻译排解苦闷,用儿时喜爱的童书愉悦自己。翻译于她也是和童年与童书的情感联结。和上述两位译者不同,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任溶溶则有明确的目标读者,他的译本彼得潘面向少年儿童而作。他与儿童文学结缘良久,充满创作热情,认为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适合从事童书行业,因为自己“是从儿童过来的,儿童想的他都知道”(孙悦 2009:50)。于他而言,翻译童书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让孩子快乐,因为幽默使人睿智,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快乐使孩子“健康成长、心理健全”(同上)。因此,他先后将包括彼得潘在内的多本童书通过翻译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原著囊

33、括俄、英、意、日四种语言。从三位中国译者的例子来看,儿童文学翻译远比现有研究呈现出的面向更加丰富和多元,梁实秋和杨静远于翻译中寄托和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儿童,是关于童年的体悟,既不为满足儿童需求,也不为教育儿童;任溶溶虽为儿童读者而译,但也坚持源于自身的童年感受,快乐和幽默。三位成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展现的儿童感受和童年情节正是突破现有研究瓶颈的发力点。首先,我们需正视译前的思想准备。一是译者与童书翻译活动的个人连结,即成人译者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或规训儿童而译。奥伊蒂宁(2000:4)论及,“成人个体的童年历史”制约和影响着童书翻译;梵科利(2006:133)也推论,“译者个人的童年印象”会将翻译策

34、略的选择和运用拉向自身经验所认同或赞同的途径和范围。尽管未成系统,有关论述还是比较清楚地表明,译者尽管已是成人,但其个人的经历,可能会范导其译事活动,比如,左右其材料的厘定乃至方法的选择。二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既不可绝对化,又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摆脱成人与儿童的对立思维,重视成人与儿童的联系,以便打开研究思路。出于对成人儿童关系的鲜明意识,我们更习惯或更优先看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成人和儿童也因此被当作彼此割裂、毫无互动的群体。而事实却是,人人都曾是儿童,走过童年的美好与纯真,即使成年,仍保有儿时可贵的记忆,成人与儿童间的这种思想和感情维系,正是可供译者个人支配的童年宝藏。传译童书,有可

35、能成为打开童年幽深的宝库的契机,在智慧的起点、想象力初萌的时刻,探寻无法全部回复但其中无限的美好又永远值得留恋和回味的那个人生阶段相应的一切。回到自己的童年,可能成为诱导译者走向书外童年的一个渠道,或许也就是使之真正深入儿童精神世界去重新体验昔日的种种奥妙的不二法门:人回归人,是回复其真其纯。这也是一种原初,清除杂质,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4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42023/2/15/周三 17:28:472023/2/15/周三 17:28:47225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再铸清纯

36、的原初。回复童年的记忆,就是要打开那个宝库,而它的钥匙,有可能就是走近儿童进而为之传译其所喜闻乐见的童书的那一把。以纯真待纯真,在那种美好之中才有望实现。因此,回到实实在在,用论者的话来说,也就是,再一次促成“儿童性”,其中包括童年时期身为儿童的身体体验,也包括成长过程中社会文化意识对童年文化的建构,是一种实实在在儿童性(childness)(Beauvais 2019:3)。如此,传译的过程,才可能以亲身的经历,去体贴儿童,因为这也是对昔日之“我”的体贴,如此译出儿童思想感情,就能成为自我的再一次确认:亦即,回复本性,深入童年的精神世界的回归。这样,译者,童书的作者,以及童书所要塑造或引导的

37、童年读者,也就可能走在一起,不仅成为相互构建“同一个世界”的参与者,而且,在根本上,也是能够相互认同的人物。在所牵涉的人物纸上书外不相离分、现在昔日交融的情况下,童书之译,或许才可趋向成功。这便再一次告诉我们,秉持绝对的观点,划定楚河汉界,将儿童与成年截然分离开来的思路,实际上文不对题:成人试图影响儿童,固有问题;儿童影响成年,亦复如此;童心之所向,才会引人走向那座精神宝库。而成人译者,当需再一次地、不断地复归此心。因而,儿童翻译的研究,万不可不思:如何“回归初心”。也就是说,提升研究层次,需要的首先是哲学见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对准问题,把握其实质。其次,至于方法和手段,应是在相应的深入思考

38、和思想提升之后的一种选择。比如,未来研究或可采用译者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方法,请译者回顾自身童年经验对翻译抉择的制约和影响;也可从译者写作的翻译日志、翻译说明、翻译序言等内容入手,考察相关童年叙事和其翻译作品间的关联;同时也可将翻译文本视作译者书写自身的载体,于内容中总结成人译者所具备的儿童性。最后,在研究范围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孕育于中国文化参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庞大译者群体。以译著见长的林纾、孙毓修、赵元任,既有理论建树又译作颇丰的鲁迅、周作人、郑振铎,文学成就斐然但童书译品未受足够关注的梁启超、严既澄、梁实秋,儿童文学原创和翻译齐头并进的叶君健、陈伯吹、赵景深、任溶溶,活跃在童书翻译领域的杨静远

39、、王永年、吴钧陶,还有近些年来涌现的一批又一批青年译者,他们翻译儿童读物时的所思所想,他们如何回应文本的儿童性,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诠释自身的儿童性都是值得挖掘的宝藏。欣喜的是,国内已有学者作出积极尝试(江建利、徐德荣 2021),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童书译者思想特质。循此思路继续建立和巩固成人译者研究视角,既可在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不断扩展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又可为全球译学贡献中国译者的童书翻译思想和哲学。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5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52023/2/15/周三 17:28:482023/2/15/周三 1

40、7:28:48226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注释1 奥伊蒂宁用巴赫金的“狂欢主义”(carnivalism)比拟儿童文化,强调其无权威、无教条,嬉笑怒骂,没大没小的特点。2 不排除儿童或少年翻译者的个例存在,但数量极其有限,不影响此处主要讨论内容。参考文献1 江建利,徐德荣.孙毓修的儿童文学编译思想研究J.中国翻译,2021,42(3):104-110.2 韩洋.基于语料库的儿童文学汉译中叠词的应用研究以李文俊的儿童文学翻译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9(6):15-21.3 李宏顺.国内

41、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J.外国语,2014(5):64-72.4 李雪伊.形象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究J.外语研究,2020,37(5):84-88,95.5梁实秋.潘彼得M.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257-258.6孙悦.一个快乐的“老小孩”任溶溶J.编辑学刊,2009(2):48-52.7宋松岩,黄娟.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 夏洛的网 为例J.海外英语,2010(6):166-168.8吴艳晖.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53-55.9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25(6):33-36.10 徐德荣,江建利.儿童文学翻译

42、中的规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翻译的个案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5-90.11 徐德荣,江建利.儿童文学经典复译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a(6):100-105.12 徐德荣,江建利.从双关语的翻译检视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b(2):98-104.13 徐德荣,姜泽珣.论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再造的新思路J.中国翻译,2018,39(1):97-103.14 严维明.谈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新译汤姆索耶历险记点滴体会J.中国翻译,1998,16(5):52-54.15 杨静远.让庐日记

43、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6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62023/2/15/周三 17:28:482023/2/15/周三 17:28:48227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16 张梅.从“儿童的发现”到“童年的消逝”关于“儿童”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考察J.文艺争鸣,2016(3):118-124.17 朱嘉春.为儿童而译:孙毓修编译 童话 系列丛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6):120-128.18 Beauvais,C.IntroductionJ.Ch

44、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2019,50(1):1-7.19 Epstein,B.J.Translating Expressive Languag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Problems and Solu-tionsM.Bern:Peter Lang,2012.20 Frank,H.T.Cultural Encounters in Translated Childrens Literature:Images of Australia in French 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Publ

45、ishing,2007.21 Kruger,H.Child and Adult Readers Processing of Foreignised Elements in Translated South African Picturebooks:An Eye-tracking StudyJ.Target,2013,25(2):180-227.22 Nodelman,P.e Other:Orientalism,Colonialism,and Childrens literatureJ.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1992(1):29-3

46、5.23 Oittinen,R.Translating for ChildrenM.New York:Garland,2000.24 Oittinen,R.et al.Translating Picturebooks:Revoicing the Verbal,the Visual,and the Aural for a Child Audience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8.25 OSullivan,E.Narratology meets Translation Studies,or,e Voice of the Translator in Chi

47、ldrens LiteratureJ.Meta:Translators Journal,2003,48(1-2):197-207.26 OSullivan,E.Comparative Childrens LiteratureM.Trans.Anthea Bel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27 Puurtinen,T.Syntactic Norms in Finnish Childrens LiteratureJ.Target,1997,9(2):221-234.28 Tabbert,R.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

48、f Childrens Literature:A Review of Critical Studies since 1960J.Target,2002,14(2):303-351.29 omson-Wohlgemuth,G.Translation Under State Control:Books for Young Peopl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M.New York and Abingdon:Routledge,2009.30 Tymoczko,M.Enlarging Translation,Empowering TranslatorsM.A

49、bing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31 ster,A.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Fairy Tales in TranslationA/Eds.Jan.Van Coillie and Walter P.Verschueren.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C.Manchester&Kinderhook:St.Jerome Publishing,2006:141-155.32 Pokorn,N.Post-Socialist Translati

50、on Practices:Ideological Struggl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2.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7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272023/2/15/周三 17:28:482023/2/15/周三 17:28:48228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33 Van Coillie,J.Char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