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31400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0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届高考语文考向核心卷新高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 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 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 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

2、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 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 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日私宅 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 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

3、视察,问及书籍刊刻 情况,那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 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 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 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 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

4、事。王 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 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 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 得以生长。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 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 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 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

5、白相比,宋 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 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 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 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

6、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 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 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 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 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 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 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 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7、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 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 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 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 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 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秦朝之后 诗经得以完整保留,

8、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完全无关。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 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佣书”。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面貌,是 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 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

9、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 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 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 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 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

10、等书。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 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 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 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 2.B 3.D4.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 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

11、这一内容。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5.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答出三 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完全无关”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可知,与竹帛 还是有部分关联的,因此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 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

12、,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 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故选B 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 术繁荣放大应该是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再到西汉,进

13、而唐宋,自 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 的繁荣使韩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因此描述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应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 这一内容。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 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 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 时期甚至出现了 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 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

14、年(1005年)夏,宋真 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 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从结尾句子来 看,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5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即可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 学识的积累;宋人“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 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

15、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 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 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 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 摔坏了,我可没时间

16、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 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 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 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 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

17、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 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 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 腿就中了一

18、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 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滴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 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 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 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

19、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 他!李响叹了 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 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 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 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 时,里面确实有一

20、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 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杳门 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

21、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 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 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 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 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 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 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

22、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 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 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 加革命,没有尽到

23、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 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 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 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8.“

24、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 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答案】6.C 7.B8.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 的工具。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 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精神品质。9.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

25、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 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故选C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肖像”错,文中没有关于李响的肖像描写。故选B 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原文涉及“铁铲”的情节有:“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 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 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

26、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 年他只有十八岁”,“铁铲”的出现突出了李响这一人物形象,“铁铲”既是李响在 部队做炊事员的工具,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 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文章介绍说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 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铁铲”的出现使前后的情节形成了呼应,起到了前后 照应的作用。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 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 年他只有十八岁”,小说结尾处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与前文形成了照应

27、。文章虚写祖孙的对话,实写“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中间加入关于“铁铲”的叙 述,“铁铲”既是炊事工具,又是垦荒工具。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 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由此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口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 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新婚不久的李响跟上队伍去抗日,体现了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

28、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 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 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南泥湾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需要人们去开 荒,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 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 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为了开垦南泥湾,李响的铁铲 用成了“破片片”,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体现了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

29、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北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超行 到郭善,郡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日:“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 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 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 废,如令郡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 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 虏,使彼不知我多少

30、,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都善破胆,功成事立矣。”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 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召郭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 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 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汉章帝建初)元年,诏 征还班超。超将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奔日:“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 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到。超还至于阅,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 如父母,诚不可

31、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 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汉和 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 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 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注:文中“部善”“疏勒”“龟兹”“于阖”“尉头”“安息”均为古西域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

32、士三 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B.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 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C.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 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D.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 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司马,旧时官名的“假”字有代理、非正式之意,假司马即代理司马、非正式的 司马。B.卿曹,是“君等”“你们”的意思。卿,古代也用于表示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C.纳子为质,

33、质即质子,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多为王子等出身贵族之 人。D.大家,古时可用来尊称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班超妹妹的丈夫姓曹,故她被称为“曹大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善王广原来对待班超恭敬有礼,但后来突然疏远,班超敏锐地洞察出是北匈奴使 者的到来致使都善王广改变了态度。B.班超向随从们仔细分析形势,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提出只有主动出 击,才能化险为夷,使出使取得成功。C.匈奴使者被杀一事震惊整个都善国,班超借机告知汉朝的国威与恩德,都善王广叩 头谢罪,表示臣服汉朝,不再有二心。D.疏勒国两城归降龟兹,并且和尉头国连兵,班超逮捕斩杀了叛变

34、者,还打败了尉头 国,使疏勒国恢复了安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令都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2)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14.班超为什么“久在绝域”,最后才回到中原地区?请简要说明。【答案】10.A 11.C 12.B13.(1)如果让善B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豺狼吞食了,我 们应该怎么办?(2)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 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14.当时边疆尚不稳定;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西域民众多相挽留;朝 廷没有及时召回。(答出三点即可)【

35、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匈 奴众人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使者及随从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吏兵”做“斩其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虏众”是“惊乱”的主语,“虏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o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错误。质子,指作抵押的人质,不是外交 使节。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分析错误。“虎穴”不是比喻他

36、们当时的 危险处境,而是比喻匈奴使者的住地。故选B 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收”,逮捕;“骸骨长为豺狼食矣”,被动句,“为”表被动;“长”,永 远;“奈何”,怎么办。(2)“白”,禀告;“具”,详细地;“功效”,功劳;“更”,另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原文“疏勒两城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可知,这时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 杀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由此可知,当时边疆 尚不稳定;由原文“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

37、可知,班超也想完成他原来的志向,于是更 改路线回到疏勒。由此可知,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由原文“超还至于阑,王候以下皆号泣日: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 脚不得行”可知,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阑,王侯以下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 朝使者,就像依赖父母一样,您确实不能离开啊!”他们相互抱住班超的马脚,使他 无法前行。由此可知,西域民众多相挽留;由原文“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可知,奏书呈上,朝廷久不答复,班超妹妹曹大家上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国。由此可知,朝廷没有及时召回。参考译文:(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讨伐北匈奴,派假司马班超出使

38、西域。班超到 了郭善,郡善王广用十分周到的贵宾礼仪待班超,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疏远怠慢班 超等人。班超说:“这一定是有北匈奴的使者来到,(而都善王)犹豫不知归附谁的 缘故。明智的人会看到事情没发生时的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于是他召来侍 胡,假装已知实情,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如今在哪里呢?”侍胡惊慌地说:”已 经来了三天,距离此地三十里。”班超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 员全都会集起来,与他们一起饮酒,饮到酣畅之时,趁机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 在绝远荒域,现在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都善王广对我们的礼敬立即停止了,如果 让都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豺狼

39、吞食了,我们应该怎么 办?”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处危亡境地,愿跟从司马您同生共死。”班超说:“不 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使对方不知道我们有多 少人马,他们一定非常震惊恐惧,这样便可将他们一网打尽。消灭了北匈奴使者,那 么都善人就会胆战心惊,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刚入夜,班超就率 领官兵奔向北匈奴使者的营帐。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 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匈奴众人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 使者及随从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第二天,班超叫来都善王广,拿出 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都善全国震恐。班超将汉

40、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都善王,让他 从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广叩头,“我愿归属汉朝,没有二心”,于是把王 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 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什么不派遣,却另选他人呢?现任命班超为军司马,命他完成先前的功业。”(汉 章帝建初)元年,皇帝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将要动身返回,疏勒全国忧虑恐慌;疏勒 都尉黎奔说:“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我们必定再次被龟兹灭亡,实在不忍心看汉朝 使者离去。”于是拔刀刎颈自杀。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阑,王侯以下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朝使者,就像依赖父母一样,

41、您确实不能离开啊!”他们相互抱住班超 的马脚,使他无法前行。班超也想完成他原来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线回到疏勒。这时 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杀叛变者,击败了尉头 国,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汉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远荒域,因年老思念故土,上书请求回国,奏书说:“我不敢企望回到酒泉郡,只愿能活着进 入玉门关。现在我恭敬地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同安息国的进贡使者入塞,趁我尚在人 世,让班勇能亲眼见到中原的风土。”奏书呈上,朝廷久不答复,班超妹妹曹大家上 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国。八月,班超到了洛阳,被任命为射 声校尉。九月,班超去世。(二)

4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鸵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葬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 自己的愿望。

43、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 16.直抒胸臆:首联“蹉腕”“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花的悲凉之意;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 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 的判断等多个层面。C项,“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 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

44、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目问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也就是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思考。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蹉花”“自怜”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接着一句是“雨滋苔薛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此 联借景抒情,在时序交替中抒发了岁月蹉跖的悲凉,同时也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 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 走“干谒”这条道路了。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 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览卷试穿邻舍壁,明 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

45、到李侍郎提 携的心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两句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 励自己。(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周瑜 卓越战绩。(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 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答案】.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谈笑间.橘橹灰飞烟 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直

46、、厚、谈、橘橹、沧、蓝、暖、蜉蟒、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n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 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 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 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 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 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

47、进行接 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在荒山上,张连印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 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 候的植树方法。(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 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丽鸟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48、原意。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答案】18.不耻下问 身先士卒 重振旗鼓19.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 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20.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 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 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 喜悦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强调曾是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的张连印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

49、,拜农林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可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意思是向 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第二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冲在前头带领大家干活。可填“身 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失败之后没有灰心,而是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并摸索出适 合的植树方法。可填“重振旗鼓”。“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整顿再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 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

50、,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 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 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两句均采用了“四年多的”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 排比结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