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08届高三生物与环境复习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下表表示在烧怀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综合为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试验材料
生物数量(个/mL)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9d
枯草杆菌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大草履虫
-
60
70
80
60
50
40
20
10
双小核草履虫
-
-
-
-
20
40
60
80
100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 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C.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2. 在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值的是
A.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3. 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25
20
15
10
5
在叶片上捕食的时间
0
10
20
30
40
蚜虫数
4. 蚜虫的天敌是瓢虫,右图表示瓢虫在叶片上捕食的时间。此图可说明
A.蚜虫很多时,瓢虫要花更多时间来捕捉1只蚜虫
B.瓢虫在蚜虫数量不多时,瓢虫不花更多的能量去寻找蚜虫
C.瓢虫种群的大小取决于蚜虫的数量
D.瓢虫与蚜虫构成生物群落
5.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低 高
湿度
高 低
温度
甲
乙
丙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广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广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二、非选择题(42分)
6、(一)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 右上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②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 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④ 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二)低温和高温会导致植物细胞的伤害,为了探究高温和低温对小麦的伤害,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原理:当植物组织受到不良条件,如高温、低温等的影响时,常能伤害原生质的结构而使膜的通透性增大,结果细胞内含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各种杂质以及温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带来实验误差),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愈重,抗逆性愈弱。
(2)实验材料:小麦幼苗
(3)仪器与药品:电导仪、冰水、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4)分析变量:自变量: 。
因变量: 。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小麦幼苗30株,去除残留胚乳,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
第二步:取四只小烧杯,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编号为1、2、3、4号;
第三步:
……
(6)回答问题:
①实验的第一步中要去除残留胚乳,并用蒸馏水冲洗的目的是 。
②空气中的CO2会溶解于蒸馏水中,从而给实验带来误差。在你设计的实验中,为了校正这种因素带来的误差,你的做法是 。
7、(一).池塘养鱼是支柱农业之一,某池塘生态系统内有藻类、浮游动物、青鱼、草鱼、链鱼、鳙鱼、鲤鱼等。
(1)这些生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
(2)结合日照特点,分析说明池塘里的鱼在一年四季中生长最快季节是 , 理由 。
(3)渔民尽可能在池塘中增加鱼的品种,在池塘加放其它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物动(如虾等),这样做的生物学原理是 。
(4)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
1)在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 ,此方法是否适宜作为土壤动物调查的估算方法? 。理由是 。
2)假设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5万尾鲫鱼生长,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 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在放养4个月后,如果没有捕捞,此时池塘中鱼的数量约为 尾。
(二)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它们向河流中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为此,环保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对污水进行如下图中甲所示的处理:
(1)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河水黑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将污水与一定量的活性污泥混合后流入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生物主要包括“土生土长”的多种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_______,其中的多种细菌充当着_______,它们在_______中起主要作用。
(3)通气翼轮的不断搅拌,不仅使污水与已处理的污水充分混合并得到较好稀释,还能提高水体中的_______含量。于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污泥中的好氧性细菌通过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好氧性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
(4)翼轮搅拌一段时间后,好氧性细菌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在曝气池中形成良性循环。在上图乙中表示好氧性细菌增加的曲线是_______。
(5)为了保证微生物的生长,曝气池还应保证合适的_______等,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有效处理的曝气池若静置一段时间,水质将变绿,其原因是好氧性细菌代谢产生了_______等物质被藻类利用;但这些藻类一般不会无限增加,这主要通过_______进行着调节。
(6)流入沉淀池中的水由于没有通气和搅拌,活性污泥得到沉淀。沉淀池中的污泥除取出一部分作为流入污水的“菌种”外,多余部分一般还要作厌氧处理,产生沼气和废渣。厌氧处理时,产甲烷菌是关键所在,产甲烷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该反应的催化剂是在产甲烷菌的_______(细胞器)上合成的。镜检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其不同于叶肉细胞的最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试题(1)答案
1—5:CCCBA
6(一)、⑴ ①B ②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增长 ④ 1/2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⑵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二)(4)温度 外界溶液的电导度(或膜的透性)(5)第三步:每10株置于1、2、3号小烧杯中,4号作为空白对照;第四步:1号小烧杯置于冰水水浴中;2号小烧杯置于室温下;3号小烧杯置于45℃的恒温水浴中;(温度设置适当均给分)第五步:40分钟后取出,并去除小烧杯中的幼苗,使小烧杯中的溶液恢复至室温;第六步: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6)①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②设计了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
7(一)(1)垂直 (2)夏季;夏季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多,单位时间内流向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多(或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消费者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3)增加池塘中的生物种类,使得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抗污染能力) (4)1)标志重捕法 不适宜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25000(=5万/2) 3)32000(=2000·24)
(二)(1)有机型污染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 (2)生态系统 分解者 物质循环过程 (3)溶解氧 有氧呼吸 异养型 (4)C (5)pH、温度 保证酶的活性 CO2、无机盐 食物链 (6)厌氧型 核糖体 无核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