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2 .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3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学情分析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2、学生处在似懂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重点难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一石灰
3、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3 .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4 .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一一石灰。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2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3 .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 .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5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6 .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7 .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集体交流:(预)(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5、,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过烈火的燃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1 .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
6、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2 .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3 .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4 .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5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一一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一一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