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29640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目 次1 总 则12 供水规划23 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33。1 供水规模和用水量33.2 供水水质和水压53。3 水源53.4 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63。5 防洪和抗震64 取水构筑物设计74。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74.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115 泵站设计136 输配水设计177 调节构筑物设计188 水厂总体设计189 净水设计189。1 一般规定189.2 预沉189。3 粗滤和慢滤189.4 凝聚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189.5 混合189。6 絮凝、沉淀和澄清189。7 过滤189。8 净水器189。9 深度净化189。10

2、地下水除铁和除锰189。11 地下水除氟189。12 电渗析189。13 消毒1810 施工与验收1810。1 一般要求1810.2 土建工程1810。3 材料设备采购1810.4 管道、设备安装1810。5 试运行1810.6 竣工验收1811 运行管理1811.1 一般要求1811。2 水质检验1811。3 水源管理1811。4 净水厂管理1811.5 泵站管理1811.6 输配水管理1812 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1812.1 一般要求1812。2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1812.3 引蓄供水工程1812。4 分散式供水井18规范用词说明181 总 则1.0.1 为规范我国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

3、和管理,提高供水质量,保障饮水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村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制镇、集镇、村庄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1。0。3 村镇供水工程应分类进行建设和管理。村镇供水工程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按供水规模可分为表1.0。3中的五种类型。表1.0.3 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工程类型I型II型III型IV型V型供水规模w(m3/d)w1000010000w50005000w10001000w200W2001。0。4 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供水水源; 2 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活饮

4、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 3 与当地村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设计年限宜为1015a,可分期实施; 4 充分听取用户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方式和供水技术,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经济合理、运行管理简便; 5 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6 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 7 尽量避免洪涝、地质灾害的危害,或有抵御灾害的措施。1。0.5 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供水规划2。0.1 发展村镇供水,应制定区域供水规划和供水工程规划。2。0.2 区域供水规划应根据规划区内

5、各村镇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规划、供水现状、用水需求、区域水资源条件,以及管理要求、村镇分布和自然条件等进行编制。 规划内容应包括供水现状分析,拟建供水工程的类型、数量、布局及受益范围,各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建设和管理的近、远期目标,保障供水工程良性运营和供水质量的管理措施,规划水源地的保护措施,以及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供水规划,应能指导当地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管理。2.0.3 应根据水源的水量和水质、供水的水量和水质、供水可靠性、用水方便程度等,对村镇供水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2.0.4 有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水源时,应规划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联片

6、集中供水或管网延伸供水方式。其中水源和供水范围,可跨村、镇、行政区域进行规划,但应作好协调工作。 受水源、地形、居住、电力、经济等条件限制,不适宜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2。0。5 集中式供水工程应按照本规范第39章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其水源、供水范围、供水规模、供水方式、水厂厂址、净水工艺和管网布置; 分散式供水工程应按照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工程形式和规模.3 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3.1 供水规模和用水量 3。1。1 供水规模(即最高日供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消

7、防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其它未预见用水量,应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按最高日用水量进行计算。 确定供水规模时,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供水能力、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 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应分别计算供水范围内各村、镇的最高日用水量。3。1。2 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W =Pq/1000 (3。1.2-1)P=P0(1+)n + P1 (3.1。22)式中 W -居民生活用水量,m3/d; P 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 P0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数,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

8、,人; 设计年限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根据当地近年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 n 工程设计年限,a; P1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总数,可根据各村镇的人口规划以及近年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变化情况按平均增长法确定,人; q 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可按表3.1。2确定,L/人d。 表3。1。2 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单位:L/人d主要用(供)水条件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集中供水点取水30403045305040554070水龙头入户,无卫生设施或较少406045655070507560100全日供水,户内有洗涤池和部分其他卫生设施608065857090759590140全日供水,室内有给水

9、、排水设施且卫生设施较齐全80120851259013095140120200 注:本表所列用水量包括了居民散养畜禽用水量、散用汽车和拖拉机用水量、家庭小作坊生产用水量。 一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和山西两省黄土沟壑区,四川西部。 二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及河套地区,河北北部. 三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四区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西部山区. 五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安徽、江苏、广西、湖北、湖南五省的大部分地区

10、。 取值时,应对各村镇居民的用水现状、用水条件、供水方式、经济条件、用水习惯、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综合考虑以下情况:村庄一般比镇区低;定时供水比全日供水低;发展潜力小取较低值;制水成本高取较低值;村内有其他清洁水源便于使用时取较低值.调查分析与本表有出入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本表中的卫生设施主要指洗涤池、洗衣机、淋浴器和水冲厕所等。3.1。3 公共建筑用水量应根据公共建筑性质、规模及其用水定额确定. 1 条件好的村镇,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确定公共建筑用水定额;条件一般或较差的村镇,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规范GBJ15中的公共建筑用水定额适当折减. 2 缺乏资料

11、时,公共建筑用水量可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25%估算,其中无学校的村庄不计此项,其他村庄为510,集镇为10%15,建制镇为10%25。3.1。4 集体或专业户饲养畜禽日最高用水量,应根据畜禽饲养方式、种类、数量、用水现状和近期发展计划确定. 1 圈养时,饲养畜禽用水定额可按表3。1.4选取; 表3.1.4 饲养畜禽日最高用水定额 单位:L/头或只d畜禽类别用水定额畜禽类别用水定额畜禽类别用水定额马4050育成牛5060育肥猪3040骡4050奶牛70120羊510驴4050母猪6090鸡0.51。0 2 放养畜禽时,应根据用水现状对按定额计算的用水量适当折减; 3 有独立水源的饲养场可不考虑此

12、项。3.1。5 企业日用水量应根据以下要求确定: 1 企业生产用水量应根据企业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用水现状、近期发展计划和当地的生产用水定额标准确定.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量,应根据车间性质确定,无淋浴的可为2035L/人班;有淋浴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淋浴用水定额可为4060L/人班。 2 对耗水量大、水质要求低或远离居民区的企业,是否将其列入供水范围应根据水源充沛程度、经济比较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等确定。3。1.6 消防用水量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的有关规定确定。 允许短时间断供水的村镇,当上述用水量之和高于消防用水量时,确定供水规模可不单

13、列消防用水量.3.1.7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经济条件好或规模较大的镇可根据需要适当考虑,其余镇、村可不计此项。3。1。8 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宜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村庄取较低值、规模较大的镇区取较高值。3。1。9 时变化系数,应根据各村镇的供水规模、供水方式,生活用水和企业用水的条件、方式和比例,结合当地相似供水工程的最高日供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 1 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按表3.1。9确定:表3.1。9 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供水规模w(m3/d)w50005000w10001000w200w200时变化系数Kh1.62.01。82。22.02.52。33.

14、0注:企业日用水时间长且用水量比例较高时,时变化系数可取较低值;企业用水量比例很低或无企业用水量时,时变化系数可在2.03.0范围内取值,用水人口多、用水条件好或用水定额高的取较低值。 2 定时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在3。04.0范围内取值,日供水时间长、用水人口多的取较低值。3。1。10 日变化系数,应根据供水规模、用水量组成、生活水平、气候条件,结合当地相似供水工程的年内供水变化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可在1.31。6范围内取值。3.1.11 水厂自用水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设备)类型确定。采用常规净水工艺的水厂,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10%计算;只进行消毒处理的水厂,可不

15、计此项;采用电渗析工艺的水厂,可按电渗析器日产淡水能力的120计算。3.1。12 水源取水量,一般可按供水规模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利用已有渠道输水时,尚应考虑渠道的蒸发、渗漏损失量;有庭院浇灌和农田灌溉需求时,尚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庭院浇灌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3.2 供水水质和水压3。2.1 集中式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受水源、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的、型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3.2。2 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设计时,对很高或很远的个别用户所需的水压不宜为控制条件,

16、可采取局部加压或设集中供水点等措施满足其用水需要。 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为510m,两层建筑物为1012m,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3。54。0m;当用户高于接管点时,尚应加上用户与接管点的地形高差.3。2.3 配水管网中,消火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应低于10m。3.2.4 用户水龙头的最大静水头不宜超过40m,超过时宜采取减压措施。3。3 水源3.3.1 供水水源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应水质良好、便于卫生防护,地下水源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地表水源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要求,或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17、3020)的要求。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时,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本规范3。2.1要求。 2 应水量充沛,干旱年枯水期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 当单一水源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多水源或调蓄等措施。 3 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并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与其它用水之间的关系。3.3.2 水源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水源。 2 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其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

18、管理条件、卫生防护条件等进行综合比较,择优确定。 3 对拟选水源应进行水资源勘察,重点进行水质和干旱年枯水期可供水量分析,结合相应的供水方案作出评价。 地下水源应按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的要求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地表水源评价时,应分析不同水文年逐月流量和含砂量的最大、最小、平均值,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和常水位,洪水持续时间、冰情、水温和水质等历史记录资料,并进行水量平衡分析。 缺乏资料时,应进行实测和调查,选择相邻水文站作参证站进行水文预测分析,并适当提高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3.3.3 对设计选用的供水水源应根据其类型和需要,明确保护措施.3.4 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3。4。1 供水

19、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3。4.2 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3。4。3 水源水量较小,或受其它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单村或单镇供水。3.4。4 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条件适宜时,应选择管网延伸供水。3.4.5 有地形条件时,宜选择重力流供水.3。4.6 应按自来水入户设计.3。4.7 当用水区地形高差较大或个别用水区较远时,应分压供水。3.4.8 只有唯一水质较好水源且水量有限时,或制水成本较高、用户难

20、于接受时,可分质供水.3.4。9 有条件时,应全日供水;IV、V型供水工程,条件不具备时,可定时供水。3.5 防洪和抗震3。5。1 集中式供水工程的防洪设计应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的有关规定。 IIII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3020a一遇洪水进行设计、10050a一遇洪水进行校核;IV、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2010a一遇洪水进行设计、5030a一遇洪水进行校核。3.5。2 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IIII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

21、)筑物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IV、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4 取水构筑物设计4.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4.1。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位置,应根据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取水量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可根据下列条件选择: 1)底板埋深大于15m、含水层总厚度大于5m时,可选择管井; 2)底板埋深小于20m、含水层总厚度510m,管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大口井; 3)底板埋深小于30m、含水层有可靠补给条件,管井和大口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辐射井; 4)集取地表渗透水或地下潜流

22、,含水层厚度小于5m且埋深浅时,可选择渗渠,但渠底埋深应小于6m;5)有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泉水时,可选择泉室集取泉水。 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位于水质良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并便于划定保护区; 2)位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3)按地下水流向,设在村镇的上游,并靠近主要用水区; 4)集取地表渗透水时,地表水水质不低于GB3838的要求; 5)靠近电源,施工和运行管理方便。4.1。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拟开采含水层应根据各含水层的岩性、透水性、水质、补给条件和设计取水量等确定; 2 构筑物深度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埋深、岩性、

23、出水能力、枯水季节地下水位埋深及其近年来的下降情况、其它井的影响、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3 进水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进水能力大于设计取水量,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且不易堵塞; 4 应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开采含水层水渗入的措施; 5 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气措施; 6 应有测量水位的条件和装置; 7 位于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应有防冲和防淹措施.4。1.3 管井设计应符合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和机井技术规范(SL256)的有关规定。 1 过滤器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过滤器类型,应根据开采含水层的岩性确定,可按表4。1.31选用.表4。1。3-1 管井过滤器

24、类型选择开采含水层岩性过滤器类型基岩岩层稳定,裂隙、溶洞无充填不安装过滤器岩层不稳定,裂隙、溶洞无充填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岩层不稳定,裂隙、溶洞有充填缠丝过滤器、单层填砾过滤器碎石土类d202mm单层填砾过滤器、缠丝过滤器d202mm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砂土类粗砂、中砂单层填砾过滤器、缠丝过滤器细砂、粉砂双层填砾过滤器、单层填砾过滤器 注:d20为碎石土类含水层筛分样颗粒组成中,过筛重量累计为2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2)过滤器长度应根据可开采含水层的累计厚度、富水性、设计取水量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可开采含水层累计厚度不超过30m时,过滤器长度可按含水层累计厚度取值。 3)过滤器的进水

25、能力可按下式计算:Qg=DgLgNVg (4.1.31)式中 Qg过滤器的进水能力,m3/s; Dg过滤器外径,填砾过滤器算至滤料外表面,非填砾过滤器算至过滤器外表面,m; Lg-过滤器有效进水长度,可按过滤器长度的85%计算,m; N -过滤器进水面层的有效孔隙率,可按过滤器进水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 Vg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可按表4。1.32取值,m/s.表4。1。3-2 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开采含水层渗透系数K(m/d)K120120K8080K4040K20K20允许过滤器进水流速Vg (m/s)0。0300.0250。0200。0150。010 4)过滤器骨架管的穿孔形状、尺寸和排列方

26、式,应根据管材强度和加工工艺确定;孔隙率宜为15%30。5)缠丝过滤器的骨架管应有纵向垫筋,垫筋高度68mm,垫筋间距应保证缠丝距管壁24mm,垫筋两端设挡箍。 缠丝材料应无毒、耐腐蚀、抗拉强度大和膨胀系数小;缠丝断面形状宜为梯形或三角形;缠丝孔隙尺寸应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和均匀性确定,碎石土类含水层宜为d20,砂土类含水层宜为d50;缠丝面孔隙率,可按下式计算:Pc=(1-d1/m1)(1d2/m2) (4。1.3-2)式中 Pc-缠丝面孔隙率; d1垫筋直径或宽度,mm; m1垫筋中心距离,mm; d2缠丝直径或宽度,mm; m2缠丝中心距离,mm。注:d50为砂土类含水层筛分样颗粒组成中

27、,过筛重量累计为5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6)填砾过滤器的滤料厚度,应根据含水层岩性确定,可为75150mm;滤料高度应超过过滤器的上端;滤料规格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砂土类含水层: D50=(68)d50 碎石土类含水层:当d202mm时, D50=(68)d20 当d202mm时,可不填砾或充填1020mm的填料; 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应小于2。注:D50为滤料筛分样颗粒组成中,过筛重量累计为5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2 井孔直径,应根据设计取水量、允许井壁进水流速、设计取水含水层厚度和埋深、过滤器类型、钻井工艺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并满足以下要求: 1)井孔直径: DkQ/(LgVj) (4

28、。1。33)式中 Dk井孔直径,m; Q 设计取水量,m3/s; Lg过滤器长度,m; V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m/s。 2)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可按下式计算: Vj=K1/2/15 (4.1.3-4)式中 K开采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s。 3)非填砾过滤器,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100mm; 4)填砾过滤器,取水含水层为中、粗砂时,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200mm;取水含水层为粉、细砂时,井孔直径应大于井管外径300mm。 3 井管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开采段井管内径应与过滤器内径相同;下泵段井管内径应比选用的水泵最大外径大50mm;下泵段的深度,应根据干旱年枯水期的动水位埋深确定。 2)管材

29、,应根据井深、水质、管材强度和经济比较确定;采用钢管时,壁厚不宜小于8mm. 3)沉淀管长度,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和井深确定,宜为210m。 4 井口周围应用不透水材料封闭,封闭深度不宜小于3m。 5 对不良含水层和其它非开采含水层应封闭,封闭材料可为粘土球或水泥砂浆等;选用的隔水层,单层厚度不宜小于5m;封闭位置宜超过拟封闭含水层上、下各不小于5m。 6 自含有粉砂、细砂的含水层中取水,并直接向管网送水时,出水管道上宜设除砂过滤器。 7 IIII型供水工程,宜设备用井;备用井数量,可按设计取水量的1020%确定。4.1.4 大口井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井径,应根据设计取水量、施工条件

30、和经济比较确定. 2 井壁材料和厚度,应根据井深、井径、施工工艺、当地材料和经济比较,通过受力计算确定: 1)采用大开挖法施工的大口井,井壁厚度可按下式计算:=C1D+C2 (4。1。4-1)式中 井壁厚度,m; D -进水段井筒外径,m; C1材料系数,砖、石井筒为0。10,混凝土井筒为0.06; C2-经验系数,砖砌井筒为0.10m,石砌井筒为0.18m,混凝土井筒为0.080。10m。 2)采用沉井法施工的大口井,应在井筒下端设钢筋混凝土刃脚;刃脚外径应比井筒外径大100200mm,刃脚高度可为1。21。5m。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井径小于4m时,壁厚宜为350400mm;井径大于4m时,

31、壁厚宜为400500mm。 3 进水方式,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采用井底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 4 井底进水结构要求: 1)卵砾石含水层井底可不设反滤层,其他含水层井底应铺设35层凹弧形反滤层,每层厚200300mm,弧底总厚度6001500mm,刃脚处应比弧底加厚2030; 2)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的粒径可按下式计算: DI=(68)db (4。1.4-2)式中 DI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的粒径,mm。 db含水层颗粒的计算粒径。当含水层为粉细砂时,db=d40;中砂时,db=d30;粗砂时,db=d20 (d40、d30、d20分别为含水层颗粒过筛重量累计百分比为40%、

32、30、20时的最大颗粒 直径),mm。 3)两相邻反滤层的粒径比,宜为24。 5 井壁进水结构要求: 1)混凝土井壁宜采用直径为50100mm的圆形进水孔,浆砌砖、石井壁宜采用矩形进水孔或插入短管进水;进水孔应交错布置,孔隙率宜为1520;进水孔滤料宜分两层填充,总厚度与井壁厚度相同,滤料粒径应符合本条第4款规定。2)在中砂、粗砂、卵砾石含水层中,进水段可采用无砂混凝土透水井壁或干砌砖(石)利用砌缝进水,但应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6 井口应高出地面500mm,并加盖;井口周围应设不透水的散水坡,宽度宜为1。5m;在透水土壤中,散水坡下面应填厚度不小于1。5m的粘土层。4。1.5 辐射井设计应符合

33、以下要求: 1 集水井井径,应根据辐射管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尺寸确定,且不宜小于2.5m. 2 集水井井底,应比最低一层辐射管低1.02。0m。 3 集水井井筒,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壁厚和配筋应通过受力计算确定。采用沉井法施工时,可参照本规范4.1.4条大口井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漂浮下管法施工,壁厚可为150200mm。 4 辐射管(孔)的布置,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集取浅层地下水时,辐射管(孔)应均匀对称布置;含水层较厚或间有隔水层且设计取水量较大时,可设多层辐射管(孔);每层可布置68条。 集取地表渗透水时,集水井应设在岸边,辐射管伸向河床或库床的良好含水层。 5 辐射管(孔)结构应符

34、合以下要求: 1)粗砂、卵砾石含水层,辐射管宜采用预打孔眼的滤水钢管,外径90150mm,长度1015m,开孔率38,孔眼直径68mm。 2)粉、细、中砂含水层,辐射管宜采用双螺纹无毒塑料滤水管,外径6070mm,长度1550m,开孔率1.4%3。0%,并外包4080目的尼龙网套。 3)黄土裂隙含水层中的辐射孔,可不安装滤水管,孔径可为120150mm,长度80120m。4。1。6 渗渠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集水管(渠),宜按非满流设计,流速为0.50.8m/s,充满度为0。5,纵坡不小于0。2。 2 集水管(渠)的进水孔,应交错布置在设计过水断面以上,孔眼直径和密度应根据管(渠)的结构强

35、度、设计取水量确定,孔眼流速不大于0.01m/s,孔眼净距不小于孔眼直径的2倍。 3 集水管(渠)外侧应设34层反滤层,每层厚200300mm,总厚度不小于800mm,集取地表渗透水时,反滤层应根据地表水质情况适当加厚. 与含水层相邻的反滤料的粒径,可按本规范公式4.1。4-2计算;与集水管(渠)相邻反滤料的粒径应大于进水孔眼直径;两相邻反滤层的粒径比宜为24. 4 人工清理的集水管(渠),应在端部、转角和断面变化处设检查井,间距可为50m;管(渠)内径(或短边长度)不应小于600mm。 5 集水井,宜分为两格,一格为沉砂室,一格为清水室;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确定. 6 集取地下

36、潜流的渗渠应与截潜流工程相配套;截潜流防渗体应嵌入相对隔水层,并有防止侧向绕渗措施.4。1。7 泉室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泉室,应根据地形、泉水类型和补给条件进行布置,并有利于出水和集水,尽量不破坏原地质构造. 2 泉室容积,应根据泉室功能、泉水流量和最高日用水量等条件确定. 泉室与清水池合建时,泉室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5%50%计算;与清水池分建时,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15%计算。 3 布置在泉眼处的泉室,进水侧应设反滤层,其他侧应封闭。 反滤层宜为34层,每层厚200400mm,底部进水的上升泉总厚度不小于600mm;侧向进水的下降泉总厚度不小于1000mm。与泉眼相邻的反滤料的

37、粒径可按本规范公式4。1.4-2计算,两相邻反滤层的粒径比宜为24. 侧向进水的泉室,进水侧应设齿墙;基础应不透水。 4 泉室结构应有良好的防渗措施,并设顶盖、通气管、溢流管、排水管和检修孔。 5 泉室周围地面,应有防冲和排水措施.4。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4.2.1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根据下列基本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位于村镇上游等水源水质较好的地带; 2 靠近主流,枯水期有足够的水深; 3 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稳定的岸边和河(库、湖等)床; 4 易防洪,受冲刷、泥砂、漂浮物、冰凌的影响小; 5 靠近主要用水区; 6 符合水源开发利用和整治规划的要求,不影响原有工程的安全

38、和主要功能; 7 施工和运行管理方便。4.2。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设计取水量、水质要求、水源特点、地形、地质、施工、运行管理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河(库、湖等)岸坡较陡、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岸边有足够水深、水位变幅较小、水质较好时,可采用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2 河(库、湖)岸边平坦、枯水期水深不足或水质不好,而河(库、湖)中心有足够水深、水质较好且床体稳定时,可采用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3 水源水位变幅大,但水位涨落速度小于2.0m/h、水流不急、枯水期水深大于1m、冬季无冰凌时,可采用缆车或浮船式取水构筑物; 4 在推移质不多的山丘区浅水河流中取水,可采用低坝式

39、取水构筑物;在大颗粒推移质较多的山丘区浅水河流中取水,可采用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 5 有地形条件时,应采取自流引水。4.2.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防洪,除满足本规范3。5。1要求外,应不低于水源的防洪标准。4.2。4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应采取防止下列情况发生的保护措施: 1 泥砂、漂浮物、冰凌、冰絮和水生物的堵塞; 2 冲刷、淤积、风浪、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 3 水上漂浮物和船只的撞击。4.2。5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最低运行水位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应不低于90%,其他地区应不低于95%;正常运行水位,可取水源的多年日平均水位;最高运行水位,可取水源的最高设计水位。4.2.6 取水泵房或闸房

40、的进口地坪设计标高,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浪高小于0。5m时,应不低于水源最高设计水位加0.5m; 2 浪高大于0.5m时,应不低于水源最高设计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必要时尚应有防止浪爬高的措施。4.2.7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进水孔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进水孔距水底的高度,应根据水源的泥砂特性、水底泥砂沉积和变迁情况、以及水生物生长情况等确定。侧面进水孔,下缘距水底的高度应不小于0.5m;顶面进水孔,距水底的高度应不小于1。0m。 2 进水孔上缘在最低设计水位下的淹没深度,应根据进水水力学要求、冰情、漂浮物和风浪等情况确定,且不小于0.5m. 3 在水库和湖泊中取水,水质季节性变化较大时

41、,宜分层取水。4.2.8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前,应设置格栅,并符合以下要求: 1 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大小、漂浮物等情况确定,可为3080mm。 2 过栅流速,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1)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采用0.10。3m/s,无冰絮时采用0.20.6m/s; 2)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采用0。20.6m/s,无冰絮时采用0.41。0m/s; 3)过栅流速计算时,阻塞面积可按25估算。4。2.9 缆车或浮船式取水构筑物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缆车或浮船,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刚度; 2 机组和管道的布置,应使缆车或浮船平衡;机组基座的设计,应减少对缆车或浮船的振动,每台机组应设在统一基座上。 3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宜布置在岸边倾角为1028的地段;缆车轨道的坡面宜与原坡接近;水下部分轨道,应避免挖槽,有淤积时尚应考虑冲砂设施;缆车应设安全可靠的制动装置. 4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选择在河岸较陡和停泊条件良好的地段;浮船应有可靠的锚固设施。4。2.10 低坝式取水构筑物,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并有泄水和冲砂设施;坝高,应满足取水水深和蓄水量要求;取水口宜布置在坝前河床凹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