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28311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369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9页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9页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9页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9页
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总 则一、为规范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的组成与内容,使其达到铁路建设改革、发展所需的深度要求,制定本办法。二、本办法包括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三个部分和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铁路枢纽、铁路特大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中型及以上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设计文件的编制,按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办理。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决策阶段编制预可行性研

2、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实施阶段编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小型项目或工程简易的项目可适当简化,在决策阶段编制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编制施工图,文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要求。三、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路中长期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资料,经社会、经济、运量调查及现场踏勘后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客货运量预测;系统研究项目在路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线路起迄点及线路建设与走向方案(改建铁路应对其运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拟定改建的初步方案,铁路枢纽应结合总图规划拟定研究年度的建设方案,铁路特大桥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线路方案初拟桥址

3、方案和桥式方案);提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的初步意见及主要工程内容;对相关工程、外部环境(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土地利用、协作条件作初步分析;提出主要工程数量、建设工期、投资预估算及资金筹措设想;初步进行经济评价;从宏观上分析对各种保护区、集中噪音敏感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风险性。四、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路中长期规划或项目建议书,进行社会、经济和运量调查,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从技术、经济、环保、节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落实各研究年度的客货运量;

4、解决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线路方案(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接轨点方案和主要技术设备的设计原则(改建铁路应解决改建方案、分期扩能方案、增建二线的第二线线位方案以及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枢纽应解决主要站段方案和规模、枢纽内线路方案及其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特大桥应解决桥址方案、初步拟定桥式方案);提出建设及运营管理体制的建议;提出满足项目用地预审要求的土地利用资料;提出主要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概数、主要材料概数、拆迁概数、用地概数、施工组织方案、建设工期、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深入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阐明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及节约能源的

5、措施;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的工程数量和投资估算要有较高的准确度,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的设计工作,应达到规定的深度。五、初步设计文件是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审批意见、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采用定测资料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解决各项工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提出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数量、主要材料数量、用地及拆迁数量、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确定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修改、批准后,作为控制建设规模和总概算的依据,应

6、满足工程招标承包、征用土地、建筑物拆迁、进行施工准备及主要设备采购的需要。六、施工图文件是工程实施和验收的依据,是运营管理的基础资料,应根据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采用定测及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需要的图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详细说明施工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和要求,说明运营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编制预算或投资检算。预算或投资检算不得大于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因特殊情况超出者,须报初步设计批准单位批准。七、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各项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进行比选。应充分、合理运用综合勘探手段,查明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影响线路方案选择的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工程地段的地质条件,必须详细查明

7、。影响线路走向方案选择的长距离、大面积、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开展遥感工作,编制遥感地质报告(内容可参照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遥感地质报告”),对线路走向方案作出地质评价。影响铁路安全或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地质地段,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开展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排,以指导后续地质工作。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文件编制可视具体情况确定。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线路可能方案较多、范围较大的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加深地质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排,以确定初测方案,指导后续地质工作。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详见附录。八、国家规定的“地质

8、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在铁路建设中应认真执行,应由项目建设单位在明确评估或评价工程项目、内容、标准、范围、完成时间及成果鉴定验收办法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其成果报告的结论和主要内容应反映在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的)及铁路特大桥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有关篇(章)中,并在设计中贯彻执行。九、铁路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铁路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地方规划和各项建设相协调,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资源效益相统一。应贯彻节约型社会和

9、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铁路的可持续发展。认真推行国家(行业)能耗标准、用水标准及铁路建设用地标准,发展适应铁路特点的新能源或代用品,推广节能、节水、余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十、设计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贯彻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采用先进的运输管理模式,使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提高铁路建设水平,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加速铁路现代化进程。十一、铁路建设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要保护

10、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求。完善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强化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环境的保护。各项保护、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十二、工程设计应遵守和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部颁有关规程、规范、规定。十三、本办法各部份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涵盖了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等。对个别篇、章、条只适用于改建铁路或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者,均在该篇、章、条后加注“(改)”或“(客)”,若为新建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者可取消该篇、章、条。对有些需补充说

11、明的事项,则用加“(注)”予以说明。本办法是按一般情况制定的,具体应用时,各篇、章、条的组成与内容在不影响文件编制深度的原则下,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增减后的篇、章、条序号应按新的顺序连号编制。十四、利用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件可参照本办法可行性研究总说明书的内容编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总概算应按部有关规定编制。十五、各篇(章)的组成与内容是按各专业的性质并考虑各专业篇(章)的完整性所做的统一规定,不涉及各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十六、一个建设项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应由其中一个单位为总体设计单位,协调统一文件的编制。十七、各阶段的研究文件、设计文件均应有相应的电子文

12、件。关于提供电子文件的事项,按铁道部及有关委托单位的规定或要求办理。 第一部分 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 预可行性研究说明第一章 概 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三、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四、研究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五、研究工作概述(含项目的提出、规划,研究历史,本次研究经过,研究思路及特点)六、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一)项目建设必要性(二)近、远期运量和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意见(三)建设方案和线路走向方案推荐意见(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推荐意见(五)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六)主要工程数量(七)预估算总额和资金筹措(八)经济评价主要指标(九)研究结论第二章 既有铁路现

13、状(改)(客)一、修建简历(建设年代以及历次改扩建概况)二、主要技术标准(相邻线路及本线)三、主要技术设备概况(一)线路、轨道、路基、桥涵、隧道(二)枢纽(地区)及站场(三)电气化(四)机务、车辆、动车组设备(五)给水排水(六)通信、信号、信息(七)电力(八)房屋建筑(九)其它四、运营特征(一)客货运量(历史年度的区段密度、客车对数及增长趋势)(二)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含现有环境问题)第三章 经济与运量一、社会经济特征(一)研究区域界定(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区域范围、社会和经济发展、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特点等)(三)沿线社会经济概况(沿线吸引范围

14、行政区划、面积、人口;资源利用和开发,工农业现状和发展;主要城镇概况)二、交通运输结构(一)区域交通网(包括综合运输网现状和建设规划)(二)区域交通运输量(社会总运量及各种运输方式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三)沿线交通运输概况三、区域铁路网运量预测(一)预测的主要依据(包括路网构成,预测思路及方法,影响运量的主要因素)(二)区域铁路网运量预测(包括区域总量及流向、径路选择、相关线网运量分布态势)四、建设项目运量预测(一)货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区段密度,大宗货物品类、流量、流向)(二)客运量预测(客流特点、区段密度、客车对数、起迄点及径路)五、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意见第四章 建设必

15、要性研究一、建设项目替代方案可能性研究(研究分析利用或改建既有线分流、修建新线分流以及利用其它交通方式替代的可能性、合理性)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从路网布局、国土开发、解决运能紧张、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家防务等方面分析)三、项目的功能和定位(根据项目的主要作用和客货运市场研究,提出本项目承担的主要运输任务,分析本项目功能和定位)四、建设时机(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项目合理建设的时机或分期建设的意见)第五章 建设方案研究一、线路经过地区概况(一)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评价、气象、水文,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二)影响线路走向的重

16、要因素(重要政治经济据点、复杂越岭、大河桥渡、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矿山、保护区、军事设施等)二、建设方案研究(客货共线、客运专线、货运专线等及其它方案的比选和推荐意见)三、线路走向方案研究(注)(一)接轨点和枢纽(地区)引入方案(二)通过主要城市和经济据点方案(三)线路走向方案(四)线路局部方案(包括重大桥渡、越岭隧道方案、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方案等)(五)推荐方案综述(推荐方案的线路起迄点和走向,运营长度、建筑长度,必要时列出分省、市别长度,重大工程等)注:1.线路走向方案可与有关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一并研究2.方案比选应列出工程量、费用3.主要方案比选应作预估算比较4.较大方案必须

17、作运营费比较第六章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路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和规划的或设计的)二、主要技术标准比选及初步意见(一)铁路等级(二)正线数目(三)设计行车速度(四)线间距(五)最小曲线半径(六)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七)牵引种类(八)机车类型(九)牵引质量(十)到发线有效长度(十一)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十二)机车交路、动车组交路(十三)建筑限界第七章 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及货运专线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它不附三、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四、设计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及与客货运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五

18、、设计列车运行速度及客货运市场竞争优势分析六、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第八章 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一、线路、轨道二、路基、土地利用三、桥涵、隧道四、枢纽(地区)及站场五、电气化六、机务、车辆设备(含动车组设备)七、给水排水八、通信、信号、信息九、电力十、防灾安全监控十一、综合检测与维修十二、房屋建筑十三、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十四、其它第九章 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一、相关工程二、外部协作条件第十章 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阐述工程实施对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当地(省、市级)环(水)保部门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 建设工期、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主要工程数量(含

19、桥隧比重)、控制工程及建设工期二、预估算(一)范围和单元划分(二)编制依据(三)预估算总额及指标三、资金筹措第十二章 经济评价一、基础资料二、财务评价三、国民经济评价四、结论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综合说明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工程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出建设项目的结论性意见。第十四章 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第十五章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 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卷首)二、 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预估算诸表四、经济评价诸表五、有关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地理位置图之后)

20、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比例视具体情况选定)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比例1:100001:50000五、线路平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比例1:10000六、线路纵断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比例横1:100001:50000 、竖1:1000七、工程地质图,比例1:500001:200000八、控制线路走向方案、地质复杂的特大桥、长隧道工程地质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报告正文内)九、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及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平面示意图(装订在报告正文内) 可行性研究第一篇 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

21、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及研究年度(三)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四)线路概况1.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2.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现状及其有关规划对线路的影响)(五)线路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建设的必要性(改建铁路为改建必要性及改建目标)(六)研究工作概述二、既有线现状(改)(客)(注)(一)历史沿革(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

22、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机车交路、闭塞类型、建筑限界等)(三)技术设备概况(概述各项技术设备的分布、规模、标准、类型、运营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四)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五)适应客货运量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项目的既有线现状可酌情简述三、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线路吸引范围内国民经济、工农林牧业、交通、资源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概况)(二)路网构成(三)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说明客货运量特点和流向;改建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附既有线或通道近两年统计资料)(四)国家要求的远景年

23、输送能力四、改建方案研究(改)(一)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二)改建目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三)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四)分期实施意见五、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概述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机车交路与动车组交路等的选择及推荐意见)六、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三)各研究年度客货列车对数及需要通过能力(四)设计能

24、力及分期扩能措施(五)铁路局(公司)界划分的意见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货运专线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它不附七、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比选(一)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二)重大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三)通过环境保护或其它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采取的对策(四)推荐方案的拆迁工程概况八、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一)轨道轨道结构形式分布及轨道类型(二)路基1.路基工程简况(含既有病害整治)2.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3.重点路基工程概述(三)桥涵1.沿线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概况2.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3.重点桥渡

25、工程概述(四)隧道1.沿线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2.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3.重点隧道工程概述(重点隧道指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五)站场1.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批准日期、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2.既有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3.新建与改建车站的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4.新建与改建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客运站(客)及其它大站简述(六)电气化1.牵引网供电方式2.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3.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4.电力调度

26、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5.需要功率及用电量6.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7.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简况8维护管理简述(七)受电气化影响的相关设施及处理1.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 2.路外通信、广播及其它设施的电磁干扰防护3.路外(内)易燃、易爆品库及油、气管道的电磁干扰防护(八)机务设备1.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及规模2.既有机务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九)车辆、动车组设备1.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2.既有车辆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3.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十)给水排水1.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建)2.既有给排水设施利用及改建简况3.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及卸

27、污方式4.水源、水处理及污水处理、排除方案5.主要给排水构筑物、设备选择(十一)通信1.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2.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选择3.通信系统的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的选择(包括传输、数据通信、电话交换、调度通信系统、区段通信及列车安全预警系统、站场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会议电视电话、通信电源等系统的概述)4.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十二)信号1.信号设备的选型2.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3.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改)(十三)信息1.系统构成概述(以铁路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提出信息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2.系统设置简况(各站、段、所信息系统的类型,各系统处理中

28、心设备简况)3.系统主要软硬件配置原则(各应用系统处理中心设备、网络设备、安全平台、系统软件的配置、选型原则)4.既有信息系统的利用和改建简况(改)(十四)防灾安全监控1.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构成概述2.系统设置概况(十五)电力1.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概况2.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3.既有供电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十六)综合检测与维修1.设计原则2.主要设计内容(十七)房屋建筑1.机构设置的意见及定员总数、每正线公里定员数2.房屋配置原则、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及每正线公里房屋面积3.站房建筑设计初步意见4.暖通空调卫生设备设计原则九、土地利用(一)铁路用地设计原则及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二)

29、铁路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三)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含复垦)方案可行性及资金保障的说明十、地质灾害危害性、地震安全性、压覆矿产资源、防洪影响等评估(或评价)简述十一、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1.控制污染的原则2.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十二、节约能源(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能耗分析(二)节约能源措施十三、相关工程十四、外部协作条件十五、建设工期(一)建设总工期(二)工期总体安排意见十六、估算、资金筹措(一)估算1.主要工程数量(含用地、拆迁概数)2.估算

30、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资金筹措1.资金来源2.资金筹措方案的建议十七、建设及经营管理体制(合资铁路列)十八、经济评价(一)基础资料(二)财务评价(三)国民经济评价(四)结论十九、研究结论二十、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环境特殊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二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含主要工程数量,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

31、3米)四、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装订在运输组织章内)第二篇 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路网构成(四)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吸引范围的确定(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货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改建铁路现状货运量分析(区段货流密度构成的特点,近两年货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货运量增减趋势进行分析)(改

32、)(客)(三)地方运量1.主要品名和产、运、销分析2.主要站货物发到运量说明(四)通过运量1.货流径路的选择2.主要品名的构成、流向及大宗货物的分析(五)区段货流密度(说明地方、直通运量构成的特点及比重,主要货流方向及增长趋势;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通道总货运量并进行分配)(六)货流波动系数四、客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改建铁路现状客运量分析(客运量构成的特点、旅客列车对数开行情况,近两年客运量增减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客运量进行分析)(改)(客)(三)客流特点、主要流向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四)主要站(大中城市所在地)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五)客

33、运量预测(说明客运量构成的特点及增长情况;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需进行OD、出行调查、出行分布、交通量分配、全日断面客流量和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等说明)(六)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含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载客量及行包专列对数等)五、运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二、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三、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四、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五、各研究年度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六、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七、枢纽货物交流表(不单独编制铁路枢纽设计文件时附)注:以上各项改建铁路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八、图纸目录附图货流图(含主要品名,

34、改建铁路应附实际货流图)第三篇 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起迄点、径由及长度(四)研究依据资料(经济运量及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等)二、改建线(既有线)运营现状(注)(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车流组织及工作量(三)通过能力及利用程度(四)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注:改建铁路采用改建线运营现状,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采用既有线运营现状三、改建方案的研究(改)(一)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二)改建目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三)改建方案和分期扩能措施研究(四)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五)分期实施意

35、见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设计线有关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铁路等级、正线数目、速度目标值及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机车交路或动车组交路及建筑限界等)(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五、车站分布(一)车站分布原则(二)车站分布概况(含站名、车站性质、数目等)(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四)满足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五)增开、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改)六、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一)运输组织模式(二)运营管理方式注:客

36、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货运专线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它不附七、车流组织(注)(一)列车编组方案(旅客列车定员标准、动车组类型、编组辆数等;货物列车为编组计划原则,编组站分工、空车调整、直通及地方车流组织)(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各设计年度、不同起迄点、不同径路的各类旅客列车数量)注:货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货运专线铁路;客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八、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注)(一)列车对数(各设计年度、各区段或区间的各类列车数量。说明计算依据、相关参数及结果,分析采用情况)(二)主要站工作量1.客站工作量(含分工原则、办理各方向始发终到及通过列

37、车数)2.主要站货物装卸及调车作业量(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及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区段站以上按无调中转、有调中转、本站到达、出发的货物作业车分列;有双向改编设备的车站需计算转场车数)。(三)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所在车场的交接方式、取送方式及次数(四)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注:货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货运专线铁路;客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九、通过能力及输送能力(一)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参数(二)研究年度需要通过能力(三)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四)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1.运行图要素2.运行图编制3.运行图指标统计分析十、施工干扰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及运输

38、组织措施的意见(改)十一、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铁路局(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客货及行车定员、班制等)十二、行车设备投资(列尾装置、货票传递系统等)十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图纸目录附图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二、列流图三、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四、机车交路图或动车组交路图(必要时附)第四篇 地 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测依据(四)勘测范围(五)勘测经过(含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六)初测工

39、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七)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八)主要参考资料二、自然地理概况(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等)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地下水分布及特征(二)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五、工程地质特征(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二)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三)既有线病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改)(四)地质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路基、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六、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

40、评价的主要结论八、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九、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比选意见(一)受地质因素控制的选线原则(二)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和评价(三)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四)线路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改)(五)比选意见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 加深地质工作的主要文件文件(安排有加深地质工作地段时附)二、 专题地质工作报告(列有专题地质工作项目时附)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各主要比较方案),比例1:100001:200000二、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一般在“地质构造”说明内作小比例尺插图,当区域地质构造

41、复杂,控制线路方案时,应作附图,比例1:2000001:500000三、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绕行线),比例1:20001:10000四、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填绘工程地质特征栏(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等)五、重大工点的工程地质图件(含地质复杂影响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工点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第五篇 线 路第一章 线 路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

42、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含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有关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所经地区情况1.线路地理位置(含起迄点、经由点)2.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等,重点说明对线路方案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四)既有线概况(改)(客)(注)1.历史沿革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3.线路特征、运营特征和技术设备概况(1)线路特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最短夹直线长度、曲线、直线长度及曲线半径分布等情况,线路纵断面:限制坡度、加力坡度及纵断面坡度等情况,病害情况,车站分布、站坪长

43、度及坡度,存在的主要问题)(2)运营特征(3)技术设备概况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项目可酌情简述(五)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与铁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线路设计的要求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有关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1.正线数目(根据远景年输送能力和各研究年度运量,结合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的选择、对正线数目进行研究选定。当正线数目采用双线时,还应分析运量增长情况,研究一次修建或分期实施的方案)及线间距2.限坡坡度、加力牵引坡度或

44、最大坡度(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结合重大线路方案以及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择,综合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用,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动力坡应说明理由。客运专线铁路最大坡度要从路网标准、经济性、协调性等方面综合研究比选)3.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结合铁路性质、等级、地形、工程情况及运营条件等因素综合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的限速地段及小半径曲线,应说明理由)4.建筑限界(改建铁路根据采用的牵引种类、通过超限货物等级、集装箱运输要求、既有建筑物限界情况和其它改建工程进行综

45、合研究)(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含各种联络线、走行线等的主要技术标准)三、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的比选(注)(一)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从服务运输及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选。若接轨方案与重大线路方案关系密切,应合并综合比选。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二)重大线路方案(重大线路方案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距离较长、影响较大的线路方案。方案比选内容应说明其概况、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环境要求的相关内容及推荐意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线路改建方案应与运输组织篇中的改建方案综合进行研究比选,作出技术经济比较,结合对方案的运营评价,提出推荐意见,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

46、经济比较表)(三)线路局部方案(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改建铁路的线路局部方案应结合推荐改建方案进行比选,提出推荐意见。其中含既有线改建方案、增建第二线左右侧位置或预留第二线位置的选择、绕行线比选及各种改建局部方案)注:技术经济比较表应含工程量、估算指标等,较大方案应有运营费比较(四)通过环境保护或其它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采取的对策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及站坪长度(二)平面设计(含双线或预留双线。结合路段设计行车速度说明,缓和曲线、圆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等。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三)纵断面设计(含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