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754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3.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7单元两汉文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曲)5录a史传文学第八单元两汉文赋第七单元秦汉散文第六单元两汉诗歌第五单元民歌与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第十一单元录魏晋南北朝文赋UU第十单元魏晋南北朝诗歌第九单元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 一、两汉文学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初的统治者汲取了秦王朝短 期覆灭的教训,初步取得了社会安定的局面,在文化政策上也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 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两汉思想文化概况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黄老主张顺应自然,汉初文 化学术因此具有相当自由的环境,加之汉初实行分封诸侯制度,文人往来于藩国之间,思想

2、较少束缚,具有独立的人格,能畅所欲言,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大汉帝国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此 时的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第七单元两汉文赋文学概说一、两汉文学与此同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将武力镇压、严刑酷 法与思想麻醉结合起来,这对开放的先秦及汉初的思想学术是一种反动。汉武帝设经学博士,经学家的地位大大提高,自此文学沦为经学的附庸,朝廷对文 人以倡畜之,文人依附于政治和王权,干预现实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尊严都被淡化 了,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这批侍从文人的主要使命。西汉后期与东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统治最严厉、社会

3、意识受儒风侵染最 突出的时代之一,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牵强附会,细碎烦琐,令人不忍卒读,至东汉时一度兴起谶纬之学,五经之义皆谶决,用图谶来附会人事,经学在很大程度上 已经神化,这是建立在天人感应之上的虚妄之学。二I ;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一、两汉文学东汉末年,儒家的传统观念与现实社会状况之间的严重冲突,导致士人思想行为的 变化。儒家统治逐步崩溃,以道家为中心的各家各派思想又抬起头来,此风逐渐昌炽,一直发展到后来的魏晋风流。汉末文人如赵壹、祢衡等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走向了个性的独立回归。总而言之,汉代文学走过了批判一赞颂一批判的道路,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 从独立到依附再到

4、独立的过程。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一、两汉文学(二)两汉文学的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3从元帝至东汉和帝,是西汉文学的中兴期。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一、两汉文学(三)两汉文学样式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西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散文,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以 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的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开辟了纪传文学的新纪元。汉 书继承史记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其次是

5、政论散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 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 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E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 二、两汉文赋(一)汉赋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 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摘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 万言的鸿篇巨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 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

6、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各类文体之中,赋体制最为特殊。赋既如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限制。这样的文体,宜于状物 叙事、抒情说理,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实为两者的综合性文体。第七单元两汉文赋文学概说二.两汉文赋以赋名篇,始于荀子。荀子于成相而外,又有赋篇,分别咏礼、智、云、蚕、箴。其文图像品物,遹譬指事,颇似隐语,是后来咏物赋的开端,也是最早以赋名 篇的作品。赋至汉代,蔚为大观。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在汉人习用的概念中,赋或辞赋,一般是包

7、括散体赋、骚体赋、四言赋在内的赋体的总称;单独言辞,则大都指骚体赋。汉人 作赋,皆能口诵。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文学概说二.两汉文赋(二)汉赋的发展两汉赋体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代;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勃兴、发展而渐次衰落的时代;东汉中后期,则是汉赋走向抒情化、小品化的时代。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屈原楚辞的骚体赋。在汉 末抒情诗复苏以前,骚体赋几乎是汉代文人最主要的文学抒情形式。在内容方面,汉初骚体赋继承了楚辞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 人失志;在句型的运用方面,也大都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二I ;第七

8、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二.两汉文赋散体赋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文体因素的综合性文体。汉 武帝时期,汉帝国以其多方面的成就登上高峰,汉代的文化学术也进入一个融汇南北、兼采各家的大融合时期。散体赋是这一时期赋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并就此居于主流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散体赋的源头。另外,散体赋的体制,又源于先秦散文。东汉中叶以后,汉王朝迅速走向没落。以颂扬帝国富强、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失 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文士目睹社会黑暗,道德沦丧,传统的信念开始动摇;又因随时 可能遭到迫害,内心的忧惧和愤懑,与日俱增。以辞赋趋奉权贵、娱乐主上的行为,乃 为正直之士所不齿。这时的辞赋,皆主于言志抒情,

9、或发为末世感叹,或发为玄虚之谈,或表现个人生活,或揭露社会弊端。赋风的转变,又与抒情诗的复苏相关。汉末赋家,多兼具诗人身份。赋家诗人化与 赋的诗艺化、诗境化的结果,使赋的表现功能向诗歌靠拢,这才最后完成了赋向抒情化、小品化的转化。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概说 二、两汉文赋(三)汉赋的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古代的 文学家非常推崇汉赋,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散体赋,也正是这些散体赋,在思想和 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汉赋,特别是散体赋,尽管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特殊的地位。首先,即

10、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散体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其次,散体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砌辞藻,以至于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 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词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后,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第七单元两汉文赋文学作品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这是一篇讽喻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 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

11、般的用药和针灸 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 之士 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 朽纵欲的不满。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袭,并形成赋中的七体。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娓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然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苑囿之大。先生又见客,是以王辞不复,何为无以应

12、哉!4儿W,.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 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因景帝不好辞赋,所以司马相如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但却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赏识。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 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代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 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辞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 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

13、作品。“4: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上林赋亡是公听然而笑,日 而并亦未为得也。于是二子愀然改容,避席,曰:鄙人固陋,日见教,谨受命矣。:楚则失矣,超若m,逡巡.不知忌讳,乃今、31:-X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 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文学作品归田赋 f Z.,*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14、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第七单元两汉文赋文学作品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归田赋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开了骈赋的先河,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 的优秀篇章。这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 缗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语言自 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难得的赋作佳篇。,.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15、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 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 形式。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 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 担的。ME,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都属于第一人称。例如: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

16、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 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 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二)“女(汝)尔 若而”乃都属于第二人称。例如: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 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 定句的宾语都不能)。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 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 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人称代词(三)“

17、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 她 的 它的;之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 她 它。这种具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 其 之外,还用“彼”。它本来是指示代词,但 有时也用来称代人。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人

18、称代词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比较特殊。真 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 别的 其他的。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 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人称代词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 是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 不放在动词前面)旦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 我

19、或你。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总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 二、指示代词(一)是.此、斯、兹这四个是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这个 这些等。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是真正的近指代词。斯有些近似远指代词的夫,指代 性比此轻。兹出现得早,甲骨文中就有,本来是远近不分的,是个泛指代词。是更多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复指。(二)彼、夫这两个是远指代词。彼的指示性很强,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 多完全等于现代的他或他们。

20、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于它表示远指,因此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夫的指代性较轻,翻译时往往不必译出;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ME,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二.指示代词(三)之、其之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 那种,用作定语。(四)若、尔、然若常作定语。然和尔字,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约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那样。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 正是这样。这三个指示代词和前面八个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前面八个是体词性的指示代词,而 这三个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体词性指的是名词、代词等;谓词性包括形容词和动词。所 谓谓

21、词性的指示代词,就是说它们具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二.指示代词(五)无定代词或和莫1.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2.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3.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 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 为有的)。莫是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没有谁 没有什么东西。在先秦汉语里,莫字一般只用作无定代词,偶尔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以后,发展成为禁止性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三、触性颂皆字和以者

22、字和所字在有的语法书中把它们叫作助词。但是这两个词有一定的称代 作用。不过这两个词作为代词,又与一般的代词有所不同,它们虽然都有指代作用,但 又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而必须与别的词结合,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因此我们把它们叫作辅助性代词或特殊指示代词。(-)”者字者字作为特殊指示代词,主要有两个作用: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 人 的事物。2.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即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 样东西。,.第七单元 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 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者字除了作为特别指示代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附此简

23、单说明:1.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这种者字又常常用在 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 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2.者字用在时间词今 昔等字的后面,3.语气词者字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二)所字所字作为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主要有以下用法:1.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 人 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2.所字和者”字结合,构成所者的格式,表达的意思与所字 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3.由于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

24、组带有名词性,因此能够被定语所修饰 里,莫字一般只用作无定代词,偶尔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4.所字词组虽然带有名词性,但是离开上下文,它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 人还是事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让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林ME,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归纳以上所字的用法,有四种形式:1.所+动词。2.所字结构+者。3.修饰语(+之)+所字结构。4.所字结构+名词。所字还有其他一些用法:1.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 以 为 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 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

25、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面 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第七单元两汉文赋古汉语通论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在古代汉语里,所以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凭它来,说明怎 样。第二个意思比较抽象,说明为什么,大致相当于导致的原因,它用 在上半句的主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解释原因。第二个意思在现 代汉语中还沿用,有时也说成之所以。现代汉语的所以除了沿用这种用法外,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而不是所加介词,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所以去硬套古代汉语的所以。二,

26、.第七单元 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 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2.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前面,指代描述的 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3.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 无所 何所的说法。有所 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 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 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普遍性,何所不 容意思是无所不容。4.在古代汉语被动句中也用所,不过这种所已经虚化,失去了指代性,在被动句中表示动词用于被动,明确句子的被动性。这种所有人称为表示被动的动 词词头,有人称为表被动的助词。,.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27、文史拓展司马相如与上林赋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司马相如的生平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一公元前 118年),原名长卿,因仰慕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蜀郡成都人。他青少年时期,喜 欢读书练剑。最初,凭借家中资财被授予郎 官之职。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时常随从天 子狩猎。后称病免官,旅居梁国,著有子 虚赋。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琴挑文君,度过了一段闲散生活。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一、司马相如的生平武帝继位后,偶然读到子虚赋,大为赞赏,加之蜀郡人狗监杨得意趁机推荐,武帝召见了相如。相如表示:子虚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他愿意写一篇天子 游猎赋,进献给皇帝,于是作上林赋。武帝大悦,任为郎

28、。几年以后,相如奉命出 使西南地区,发布谕巴蜀檄,恩威并施,以安抚当地百姓。不久又被任命为中郎将,持节出使,平定西南夷。当时,他的难蜀父老一文,促成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朝廷的 合作。但他因被人告发,出使西南时收受贿赂而失去官职,岁余后,复召为郎。晚年因 病免官,卒于家中。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 大汉疆域,被称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他是汉赋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辞 宗“赋圣。二,.第七单元两汉文赋古汉语通论二.子虚赋和上林赋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齐王盛待子虚,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畋罢,子 虚访问乌有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虚讲述齐王畋猎之盛,而自己

29、则在齐王面前夸耀楚 王游猎云梦的盛况。在子虚看来,齐王对他的盛情接待中流露出大国君主的自豪、自炫,这无异于表明其他诸侯国都不如自己。他作为楚国使臣,感到这是对自己国家和君主的 轻慢。使臣的首要任务是不辱君命,于是,他以维护国家和君主尊严的态度讲述了楚国 的辽阔和云梦游猎的盛大规模。赋的后半部分是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他指出,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 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地域的辽远、物产 的繁富和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同君主的道德修养无法相比,是不值得称道的。从他对 子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他把使臣的责任定位在传播自己国家的强盛和君主的道德、声 誉上。作品通过

30、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表现出作者对诸侯及其使臣竞相侈靡.不崇德 义的思想和行为的否定。彰君恶诸语表现出较鲜明的讽喻意图。二I ;第七单元两汉文赋古汉语通论二.子虚赋和上林赋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出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 侯的批评,并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的 盛世景象,表明作者对游猎活动的态度、对人民的关心。在上林赋中,亡是公以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 一语起势,将全篇的意蕴 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者看来,子虚自炫物资繁富、奢侈逾度的思想最为浅陋;乌有 先生重精神、尚道义,从较高的基点上对它进行了否定。然而,乌有先生谈话的思想基 点,乃

31、是诸侯国中较有识见的贤臣思想,它与大一统的盛世强国的精神,尚有明显的高 下之别。针对他们二人共同的失误给予总体批评,然后笔锋一转,以上林的巨丽之美否定了 齐、楚的辽远盛大,使诸侯国相形见细。作者极写上林苑囿的广阔,天子畋猎声势的浩 大,离宫别馆声色的淫乐。二I ;第七单元两汉文赋古汉语通论二.子虚赋和上林赋在作者的笔下,居于这个庞大帝国统治中心的天子是个既懂得享乐奢侈又勤政爰民 的英明君主。这位帝王认为自己是以勤于政事的闲暇率众出猎,奢侈而不废政务。他担 心后嗣陷于靡丽歧途,往往而不返 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他不想对后 世产生误导,遂发布了一个同以往设立上林苑迥然不同的命令。这个命令否定上林

32、的巨丽之美,而代之以天下之治。帝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尚德 崇义,按照儒家理想和经典以治天下。作品描绘出一幅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于斯之 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 功羡于五帝。此处所展现的景象同前面所描绘的上林巨丽之美有着本质的差别。这里 不渲染地域的辽阔、物质的饶富、气势的充溢,而是突出了道德的、政治的潜在力量和 功效。于是,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又成为对上林巨丽之美的否定。*I ;第七单元两汉文赋 古汉语通论三、上林赋的文学地位上林赋作为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 大赋。在司马相如的笔下,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肃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地融为一体。上林赋的结构,是篇首几段用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篇末又用散 文结尾。作品气势恢宏,波澜起伏,一转再转,而又气脉贯通,一泻千里。这两篇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在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时,司马相如不是像枚乘那样多用长句,而是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 主要用三言,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总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 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I ;E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