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问强简案梳理与观感子路问强简案梳理与观感 一、谈话导入: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新课导读1.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怎么说的呢?读子路问强,读出韵味,至少读三遍。2. 全班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师相机提示:问句读时语气上扬。3区分古人吟诵与现代人朗诵的不同(1)师讲规律:古人吟诵有腔调,汉字有四声,腔调:一声高而平,二声向上走,三声打个弯,四声落下来。还要注意诗的结尾有拖音。(2)师教读,生自读,男女分别读。4自学后半段,“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自读、指名读、合作读。5看视频理解文本内容。6(1)对照译文勾画孔子所说的强是
2、什么?说出自己的理解。(2)抠句读,抠句吟诵7看视频,跑马拉松。师:说说他强在哪?生:他坚持跑下来衽金革,死而不厌。帮助对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8读新闻(1)小伙伴们从楼梯高处往下跳,只有晓明不跳,同学们笑话他胆小,可他还是不跳,这是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流。(2)小方到处扔垃圾,虽是好朋友,但你还是批评了他,还和他一起把垃圾扫干净,这是孔子说的中立而不倚。三、拓展理解1你还听过校园中发生的强者的事吗?2小结强者的品质:成为生活的强者,坚持自己的信仰。第一次听国学课,在我教学的城市,小学生接触多的古文只有诗歌,教材中没有涉及文言文的文章,更没有开展国学的校本研究课。此课无论从设计到实施再到效果都达
3、成非常好。 一、读突破三观,营造国学气息 文言文的学习第一大难关便是把文章读通顺,老师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过诵读关,除了老师带读、学生自读、合作读、个别读之外,这节课老师引用了吟诵的方法,吟诵是古人读书的方式,当老师第一遍吟诵结束,娓娓动听的声音,浅吟低唱,回荡在教室里。一遍结束让我们这些第一次听的人惊讶不已,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书可以读出音律。我们接受了,惊讶的是吟完之后没有学生微感不适的反应,说明学生也是接受的,我们都接受实则说明上课的老师吟得好,氛围营造的也好,突破了还原关无疑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开了一张绿色通行证。为了让孩子快速上手学,老师总结了一个基本规律“腔调:一声高而平,二声向上
4、走,三声打个弯,四声落下来。还要注意诗的结尾有拖音。”,并把每个字都标上调,学生在老师的吟诵和手势带动下反复练习数遍,直至腔调最终的内化。方法简单,易上手,学习关突破了。而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师把古琴引入课堂,在每个句子吟诵结束微拨轻撩,琴音是那么简单,但唯有简单能锦上添花,唯有简单的几个音能推动吟诵走向艺术化,升华艺术关。学会不是最后的目标,追求美是更高的境界,有谁不被这样的国学氛围影响呢?沉浸其中是尊享国学的美,而让孩子想学、乐学,这是国学的魅力对孩子的引领,只有深深感知国学的魅力,才能达到此效果,无疑这堂课,老师成功地做到了。 二、看架接文字,初解强者内涵 为了理解孔子认为的强,除了读、
5、借助译文理解之外,适当的视频引入是有必要的,这节课,老师就引入了这篇文章的动画视频,在视频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读之后有一个过渡缓解的环节。进而让学生自己谈对句子的理解,再反复抠词、抠句读、背。加强理解、落实背诵。 三、议检测拓展,深解强者意义 为加深理解,老师加入了“跑马拉松”以及“新闻几则”,联系生活实际,有梯度地在选择中理解“强者”内涵,既是检验也是学习。拓展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强者。孩子的回答很精彩,真正理解了君子的强才是真的强。最后教师总结:成为生活的强者,坚持自己的信仰。设计遵循孩子认知规律,板块清晰,环节层层推进,感情与理解层层叠加,国学氛围浓郁,真是一堂精彩的国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