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22676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管理.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要点:了解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现场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第一节第一节.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格林伍德和伍兹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如下三种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泊松分布。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2).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

2、,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3).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二、事故因果

3、理论二、事故因果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31年,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了根据当时的工业安全实践总结出来的工业安全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

4、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2).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缺点的原因。.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伤害。由于事故直接产

5、生的人身伤害。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主要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与他关于在生产安全问题中人与物的关系、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等工业安全中最基本的问题一起,曾被称作“工业安全公理”,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安全工作学者的赞同。但是,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

6、故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控制是管理机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及控制)中的一种机能。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2).基本原因起源论。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个人原因包括缺乏知识或技能、动机不正确、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问题等。工作方面的原因包括操作规程不合适,设备、材料不合格,通常的磨损及异常的使用方法等,以及温度、压力、湿度、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蒸汽、通风、噪声、照明、周围的状况等环境因素。所谓起源论,强调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

7、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欠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及实际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4).事故接触。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能量的观点把事故看作是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的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活动的物质的接触。于是,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为了防止接触,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5).受伤、损坏损失。博德的模型中的伤害包括工伤、职业

8、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面、神经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响。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此外,亚当斯也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作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能量意

9、外释放理论概述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2).事故致因和表现。.事故致因。能量在生产

10、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做功,必须控制能量。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a.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b.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

11、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人们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烫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2.事故防范对策事故防范对策.

12、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同时,他指出,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按能量大小可建立单一屏蔽或多重的冗余屏蔽。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11种:(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

13、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四、轨迹交叉理论四、轨迹交叉理论.1.轨迹交叉理论的提出轨迹交叉理论的提出.轨迹交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2.

14、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环境、行为等方面而产生。.生理、先天身心缺陷;.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后天的心理缺陷;.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行为失误。(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在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中,在生产过程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设计上的缺陷;.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15、;使用上的缺陷;.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按的方向顺序进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按的方向进行,人、物两轨迹相交的时间与地点,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也就导致事故的发生。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这样,即使人为失误,构成系列,也会因安全闭锁等可靠性高的安全系统的作用,控制住系列的发展,可完全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总是错误地把一切伤亡事故归咎于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实际上,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由于教育培训不足等管理欠缺造成的。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

16、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起因物”,这样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使人与物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五、系统安全理论五、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称作危险源,来自某种危险源的造成人员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叫作危险。

17、危险源是一些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或环境因素,而危险表征潜在的危险源造成伤害或损失的机会,可以用概率来衡量。(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应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由于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险,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第二节第二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1

18、.安全生产目标的分类安全生产目标的分类.安全生产目标可分为:安全生产远景目标、安全生产中长期目标和安全生产年度目标。2.安全生产目标的构成安全生产目标的构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伤、工亡事故指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类型和生产规模大小等因素确定出工伤、工亡事故,应控制发生的程度和人数。(2).无伤亡事故指标。通常是指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造成经济、财产重大损失的火灾事故,交通事故,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一、安全生产目标的分类与构成一、安全生产目标的分类与构成.(3).危险源管理指标。按照危险源分级控制和管理级别,确定日常监管内容和责任目标,通常

19、表述为危险源运行管理受控率。(4).安全投入指标。为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改进设备、工艺流程而作出的投入,这类指标应明确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投资效果和具体实施与完成时间。(5).职业危害防护指标。按照职业危害防护的不同要求,可分类表述为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其安全设施、环保设施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运行。二、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二、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2).符合当地政府或有关上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要求。(3).紧密结合企业的性质、生产经营规模、战略目标,以及安全生产风

20、险情况。(4).根据企业经济、技术状况,既要做到经济、技术可行,又不能过高或过低。(5).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状况,以及本单位、同类性质企业的事故教训。三、安全生产目标的发布与实施三、安全生产目标的发布与实施.安全生产目标必须通过全员参与和过程管理来实现,要让所有员工认知和理解,因此,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发布是一项重要工作。1.做好发布前准备工作做好发布前准备工作.安全生产目标必须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在安全生产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特别是要认真听取同级工会和职工代表的意见,确保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完整,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2.做好安

21、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发布工作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发布工作.安全生产目标一经确立,其发布实施应以厂矿、企业文件等形式予以公布,由厂矿长、企业行政最高领导人签发。3.做好承接和分解做好承接和分解.基层单位,如车间、工段、班组和厂矿级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年度或中、远期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承接制订本单位、本部门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将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细化分解到车间、工段、班组和岗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管理体系。四、安全生产目标的评价与考核四、安全生产目标的评价与考核.在安全生产目标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对目标体系的评价,从中找出管理运行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持续改进、良性发展。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

22、包括两个内容的评价:一是对各层次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从中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加强基层和基础管理;二是对目标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论证目标管理的整套思路和方法的。2.评价方法和步骤评价方法和步骤.首先,对目标完成情况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对完成目标所实施的方案、手段、条件、进度等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其次,上级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目标执行者的目标执行情况作出科学评价,找出成功点和挫折点。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百分分配法和综合评价法。3.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类,主要内容包括集体和个人分别承担的目标项目,完成目标的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

23、,与其他相关岗位的协作要求等。考核的主要原则分别是:对领导干部主要是履职履责情况,考核承包的工伤事故指标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基层单位主要是考核其承包的工伤事故指标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对职工个人主要是考核遵章守纪情况,参加安全学习、活动情况和日常“三违”情况。五、企业安全承诺五、企业安全承诺.企业安全承诺,其实就是企业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所表明的态度。企业领导对安全的承诺是组织高层领导将安全视作组织的核心价值和指导原则。认真落实安全承诺制度,是企业职工履行岗位安全职责的基本保证,个人应向单位引进书面承诺,即签订安全承诺书。安全承诺书由公司统一制作,承诺人必经在安全承诺书上亲笔签字,并认真履行

24、安全承诺。各级领导要以岗位安全职责为主要内容,带头落实安全承诺制度。企业安全承诺书范本企业安全承诺书范本(供参考):供参考):安全承诺书安全承诺书.为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现郑重向员工承诺,在工作中严格履行以下职责和义务:一、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本单位安全事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二、确保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在本单位内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三、不断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鼓励相关内外部人员积极参与到安全标准化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四、以预防为

25、主,开展风险管理、隐患治理,组织、督促本单位安全生产大检查,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措施。五、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必要投人的有限实施,不断彩页新技术对生产装置进行维护改造,提高生产装置的安全性,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员工健康。六、按国际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确保新、改、扩建项目使用的设备及设施符合国家安全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七、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不违章指挥,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失职和违章行为。八、保障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有效开展;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26、分析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九、保障按时按量发放不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给员工,并在本单位内得到规范使用。十、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认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十一、修订完善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落实,督促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确保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得到有效实施。十二、树立表率作用,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承诺人:二年月日.第三节第三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含义:安全生产管

27、理机构的含义:(1).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这里讲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事务的独立部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在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不再兼作其他工作的人员。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运输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是危险性比较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是危险性比较大的单位,因此,必须在单位内成立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除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运输

28、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是规模比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大多是人员密集的作业场所,例如,大型服装加工企业。对于这类生产经营单位,考虑到其规模较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也可能较大,安全生产工作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在单位内成立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3).除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

29、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风险较小,生产经营的规模也较小,因此,法律规定不要求其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可以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也可以配备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四节第四节.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工程进度、经济效益的关系;“预防为主”,就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以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为基础,建立安全生

30、产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达到规范人员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综合治理”,就是要求在管理上综合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级主要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等各级人员,以及党政工团有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一)(一).综合安全管理制度综合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具体

31、目标、指标,明确安全生产的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工作等内容。2.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各生产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内容。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定期安全学习制度,定期安全活动,定期安全检查等内容。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承包与发包工程的条件、相关资质审查、各方的安全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

32、措施、现场的安全检查与协调等内容。5.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安全生产费用保障:根据国家、行业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或季节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发生变化后,生产经营单位临时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费用来源等。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明确: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上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内容及管理。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物品的名称、种类和危险性;使用和管理的程序、手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存

33、放的条件及日常监督检查;针对各类危险物品的性质,在相应的区域设置人员紧急救护、处置的设施等。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日常管理、现场应急处置的原则和程序;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定期试验;定期防火检查、防火演练等。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跟踪管理等。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车辆调度、检查维护保养、检验标准,驾驶员学习、培训、考核的相关内容。11.防灾减灾管理制度防灾减灾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

34、单位根据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性质,针对防范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措施、日常工作等内容和标准。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事故标准、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现场保护、资料收集、相关当事人调查、技术分析、调查报告编制等。还应明确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的流程、内容等。13.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管理部门,预案的制定、发布、演练、修订和培训等;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14.安全奖惩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奖惩的原则;奖励或处分的种类、额度

35、等。(二)(二).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转岗培训,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培训等。还应明确各项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及考核标准等。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适用范围、领取程序、使用前检查标准和用品寿命周期等内容。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工器具的种类、使用前检查标准、定期检验和器具寿命周期等内

36、容。4.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的岗位、人员,作业的一般安全措施要求等。特殊危险作业是指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明确作业的组织程序,保障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等内容。5.岗位安全规范岗位安全规范.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除特种作业岗位外,其他作业岗位保障人身安全、健康,预防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一般安全要求。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禁忌的岗位名称、职业禁忌证、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和标准、女工保护,以及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相关内容等。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现场

37、作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如工作联系单、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以及作业现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制度、反违章管理制度等内容。(三)(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1.“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三同时”的组织审查、验收、上报、备案的执行程序等。2.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日常检查的责任人员,检查的周期、标准、线路,发现问题的处置等内容。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所有设备、设施的维护周期、维护范围、维护标准等内容。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须进行定期检测的

38、设备种类、名称、数量;有权进行检测的部门或人员;检测的标准及检测结果管理;安全使用证、检验合格证或者安全标志的管理等。5.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应明确:为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流程、设备使用要求而制定的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生产工艺流程及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设备、装置,如电气、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内部机动车辆、建筑施工维护、机加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四)(四).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安全标志的种类、名称、数量、地点和位置,安全标志的定

39、期检查、维护等。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作业环境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道、照明、通风等管理标准,人员紧急疏散方向、标志的管理等。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尘、毒、噪声、高低温、辐射等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种类、场所,定期检查、检测及控制等管理内容。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1).起草。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由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起草前应对目的、适用范围、主管部门、解释部门及实施日期等给予明确,同时还应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工作。规章制度的编制,应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结构严

40、谨、用词准确、文字简明、标点符号正确。(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起草的规章制度,应通过正式渠道征得相关职能部门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规章制度颁布后的贯彻落实。当意见不能取得一致时,应由分管领导组织讨论,统一认识,达成一致。(3).审核。制度签发前,应进行审核。一是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二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三是安全奖惩等涉及全员性的制度,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进行审核。(4).签发。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

41、要负责人签发。(5).发布。生产经营单位的规章制度,应采用固定的方式发布。发布的范围应涵盖应执行的部门、人员。有些特殊的制度还应正式送达相关人员,并由接收人员签字。(6).培训。新颁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修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组织进行培训,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还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试。(7).反馈。应定期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或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8).持续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制订规章制度制定、修订计划,并应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

42、确保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第五节第五节.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一、主要负责人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一、主要负责人培训的内容和时间.1.初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初次培训的主要内容.(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2).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5).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7).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2.再培训内容再培训内容.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再培训,再培

43、训的主要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颁布的政策、法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案例等。3.培训时间培训时间.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时间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时间.1.初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初次培训的主要内容.(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2).安

44、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3).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及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方法。(4).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5).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7).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2.再培训的主要内容再培训的主要内容.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再培训,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颁布的政策、法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案例等。3.培训时间培训时间.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

45、间不得少于12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三、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三、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从业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的范围包括: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烟花爆竹安全作业、认定的其他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

46、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复审工作实行统一监管、分级实施、教考分离的原则。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可以在户籍所在地或者从业所在地参加培训。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的机构(以下统称培训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取得安全生产培训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大纲进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7、统一式样、标准及编号。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经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审时间可以延长至每6年1次。特种作业操作证申请复审或者延期复审前,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8个学时,主要培训法律、法规、标准、事故案例和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知识。再复审、延期复审仍不合格,或者未按期复审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失效。四、其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四、其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8、以外,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聘用人员)。由于特种作业人员作业岗位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需要经过特殊培训和考核,所以制定了特殊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其他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同样适用于特种作业人员。1.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厂、车间、班组的安全教育。三级教育培训的形式、方法以及考核标准各有侧重。厂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人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点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奖惩、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车间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在从业人员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基本确定后进行,由车间一

49、级组织。培训内容重点是: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班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在从业人员工作岗位确定后,由班组组织,除班组长、班组技术员、安全员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外,自我学习是重点。进入班组的新从业人员,都应有具体的跟班学习、实习期,实习期间不得安排单独上岗作业。实习期满,通过安全规程、业务技能考试合格方可独立上岗作业。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和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等。

50、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2.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后重新上岗安全教育培训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后重新上岗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后,由于岗位工作特点、要求不同,应重新进行新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离开岗位后,重新上岗作业应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原则上,安全风险较大、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培训时间间隔应短一些。例如,电力行业规定为3个月。调整工作岗位和离岗后重新上岗的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质量控制/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