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59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_吴小英.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思想突出地表现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说第一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传承,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标志,其核心涵义即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概括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根据辞海解释,“精华”亦作“菁华”,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2、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3、。关键词:新时代 新思想 两个结合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时代精华作者吴小英,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周慧军,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吴 小 英 周 慧 军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6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17 日。64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

4、报2016 年 7 月 2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 10 月 15 日。的时代精华”一语,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首次作出简洁而完整、准确且清晰的界定,可谓微言大义。从多维视角剖析“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探寻历史、贴近当下、谋划未来中展现出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一、认识论: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首先在于其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科学认识,核心思想

5、概括为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见之一,其中尤以文化自信最具卓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外新增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由此定型。文化自信的提出,将中国自信从制度文化层面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上下 5000 多年中华历史的回首与思考,呈现出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展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基于唯物史观的客观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6、与方法论,以贯通古今、衔接中外的大历史观探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旅程,领会其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以历史眼光看,在地球四大古文明中,中国文化不是最悠久的,却是最持久的。埃及文明因亚历山大的入侵而被希腊文明所同化,古印度文明由于遭受雅利安人的侵略而衰落,古罗马文明在日耳曼族的占领后逐步消亡,唯有中华文明史延续了5000多年从未中断。是因为上天对华夏特别眷顾吗?非也。回望历史,朝代更迭、蛮夷入侵、外族排挤等从未停止。“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

7、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可以说,认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存在、发展及演化的历史合理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以现实眼光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系统,中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人在民族进程中沉淀而成的稳定心理品格。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的道德理想,温良和善、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性,宽广厚重、兼容并包的精神基质,圆融祥和、稳而不张的文化底蕴这些特质不仅因在与他者文化的历史对比中展现出超常的文化稳定性而具有传统魅力,更因在时代发展变迁的现实比较中凸显出强劲的民族生命力而富有时代价值。中华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可谓是华夏民族古老又常青的生存密码,今

8、天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对当今中国和未来世界都具有长远的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坐标下,探索与发掘中华文化的生发与创造、成长与丰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也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65“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二)基于自觉之心的主观认同文化自信作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是以文化自觉为认知基础的。20 世纪 90 年代初,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种种文化交锋碰撞的世界图景,忧思中华文化前途的费孝通竭力呼吁文化自觉。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

9、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旨在唤醒文化主体对于自我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情怀,然而他也承认“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的确,在对中华文化的观照上,我们曾经走向两个极端: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陶醉和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卑怯。自先秦至明中期以前,中国一直以高昂姿态雄踞世界东方,国家统一、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强大所带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华民族滋生出唯我独尊的自满情绪,国人由此陷入文化自负的狭隘。鸦片战争使沉睡在天国幻想中的中华民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衰败与落后,并于世界大潮中求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生存之道,同时救亡图存的国人也开始怀疑自身文化的合理性。从洋

10、务运动的“以夷为师”到戊戌维新的“悉从泰西”,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激进主义思想倾向以及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背后都隐藏着深深的文化自卑。“回望这一路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做到对本土文化自知之明实属不易,文化的自负与自卑都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在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有力的事实批驳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也逐渐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和自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具有引领意义的自觉者和自信者

11、。他打破长期文化自卑的思维窠臼,明确反对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走访山东曲阜孔庙,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出席庆祝孔子诞辰大会并讲话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他亦提醒大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系列行动唤醒了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之心和自信之力。(三)基于执政之责的科学定位“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 年参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时这一句清醒的发问,表达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今执政的肯定。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

12、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层文化结构的塑造与引领。如何塑造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6、216 页。吴小英等: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 年第 5 期。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新华网,2021 年 3 月 23 日。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8 页。66

13、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 12 月 27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 7 月 2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55 页。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 9 月 9 日。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胸怀与谦逊的姿态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的相遇与交流,但也始终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主性立场,在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激荡与

14、争鸣时保持清醒意识和战略定力。尤其“不能数典忘祖”一语,表明了我们应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一词出自论语 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表面是指孝顺父母、追慕前贤,其深意是指尊重历史传统、敬畏历史文化,这样社会风气就能趋于淳厚。近代中华文化断层以来,国人对传统缺乏敬畏之心,淳厚温良的风尚不被弘扬,极端例子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年轻人以“打砸抢”为乐,破坏一切既定秩序,导致经济停滞、国家动荡、文化尽毁,教训不可谓不深。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首先就需要解决以怎样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看待本民族文化的问题,这也是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行动指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15、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三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敬畏一词表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充分尊重。在敬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才具备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掷地有声的论断彰显了一个大国执政党应有的底气、骨气和志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瞻性的视野与思维将文化自信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以巩固在全社会倡导与呼吁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化基

16、础,以提升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其本质在于坚持国家及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主性及理论原创性。二、价值论: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还在于它以思人民之忧、解时代之困、应世界之需为信念,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特点与发展规律中,准确研判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科学规划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而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当代散发出传统之美,绽放出经典之花。(一)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把握世界之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上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政治上单边主义、右翼势

17、力抬头,文化上欧美之间及欧洲内部价值观冲突不断,西方世界处于混乱、矛盾的漩涡与迷雾中。相反,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日益紧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洞悉世界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全球范围内风云激荡与暗潮汹67“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涌,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有之大变局”一词是对传统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早在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 年)五月,有大臣在上奏覆议

18、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提到:“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此处所言的大变局是指当时的清王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对其进行瓜分与蚕食,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崩溃。这种触及中华民族根本的西方殖民式侵略,使得中国处于 3000 余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今时不同往日,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当年的大变局之说,提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在 21 世纪世界舞台与国际力量的新

19、一轮对比中,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没落衰退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雄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世界矛盾交织叠加,发展环境动荡复杂,为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制造了更多的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深刻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醒地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意义。总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命题,承袭传统话语,直面现实境遇,注重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性视野探析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崭新定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于变局中开新局”,汲取中华文化与中国

20、精神中的宝贵资源,运传统之哲思破当代之情状,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二)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照亮复兴之路思考当今中国的时代背景,必须正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对应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梦”一词:“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拥有伟大梦想的民族,在历史风

21、云变幻中从未停止过上下求索的脚步。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试图挽大厦于将倾。十月革命的烽火和五四运动的号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程由此开启。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锤炼与磨砺,体认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易与艰辛,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安定与繁华。回首百年奋斗路,中国共产党一直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要义,在逐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而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文化的繁荣。这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商务印书馆,

22、2015 年版,第 61-62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 428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83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36、39 页。68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以中华文化作为力量支撑,要从中国精神中汲取智慧源泉,换言之,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有学者曾说,“中国文化不仅

23、由中国民族所创造,而中国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统领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三)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巩固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寻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并且成功地将真理本土化。其本土化的具体内涵被概括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注脚。从过去的“一个结合”到现在的“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4、的新叙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多着眼于现实的中国,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更多放眼于历史的中国,强调马克思主义从 5000 多年中华文明中汲取精华养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与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相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将两者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因而“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

25、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为了使执政党铸就坚强领导力、永葆鲜活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传统文化之气韵涵育中华民族之脊梁,尤其重视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促进党的思想建设。其一,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首当其冲。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执政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追随者,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弘扬者与发展者,始终坚持发扬与贯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深刻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和精髓要义,将文化自信内化于自身的思想与行动中,不断充盈执

26、政党的精神底座与思想底色。其二,继承传统,合理扬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这表明文化传承的过程既是文化选择的过程,亦是文化再造的过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与理念,合理选择,积极扬弃,与传统精神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协调,在历史与现实的映射下确证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理性内核,并使其成为涵养党魂、国魂的精神原料。其三,提升党性修养,突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年版,第 59 页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0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 年版,第 109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17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 116 页。69“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领导

28、干部作为党员队伍中的先锋力量,应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以谦虚、接受的心态与胸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涵养与党性修养,在建设执政党中传承文化、培育精神。三、实践论: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还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秉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理念,延续中华文化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并不断建构其时代性与先进性,努力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性继承与当代性生长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

29、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吸收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而是探其根底、扬其精华的进阶与超越。其集中表现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认识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文化为思想源泉和道德资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生产活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独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审美趋向与行动指引,在岁月的洗礼与人民的选择中沉淀、蜕变、成熟,并浓缩为一种强劲且温润的文

30、化基因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起。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精神进行了继承发扬。文化系统由外而内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部是物质层面,中间是制度层面,最里面是精神层面。精神是文化的内核,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知识论意义上,可将中国精神视为中华文化的本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精神中心系国家前途、崇尚社会和谐、关注人性生长的内在本色,从国家、社会、个人三重维度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承继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远古理想,“爱国、敬业”延续着精忠报国、业精于勤的传统精神,“诚信、友善”传承着言而有信、爱众亲仁

31、的风俗道德,可以说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的生动表现。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对于当今国人处理社群关系,依然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和永恒价值。新时代致力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作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以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中的优秀价值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 3 月 3 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

32、话,人民日报2014 年 9月 25 日。参见张晓松等: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人民日报2022 年 1 月 4 日。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 5 月 5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64 页。70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念滋养人心、引领风尚、教化人民,形成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可以有效抵御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和腐蚀,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因而是当之无愧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二)提出

33、古为今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发,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主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伦理规约与价值准则,祛除其深受封建思想侵扰与奴役的腐朽观念与陈旧习气,保留其历史痕迹,反思其内容缺陷,填补其思想沟壑,用以指导治国理政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吸收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精粹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诠释与科学创造。其标志性创新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背后,既是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传统思想的继承,亦是对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故事的反思,也融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生产、后治理的

34、环境污染教训,同时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等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又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甄别儒家思想教化的历史土壤与当今现实的区别,拭去其被统治者利用而蒙上的污浊灰尘,释放其超越时空的良知光芒,发展成“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强调人民群众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突出贡献与卓越成就,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再如:面对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新

35、冠肺炎疫情,提出了伟大抗疫精神,其中既融合了“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的传统理念,又发展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新时代抗疫精神内涵,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应对世界危机、全球灾难的新冲击中依旧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信念支撑与心灵宣言。还有,如: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坚持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反对浪费,提倡光盘行动;又或者重视家风家训家教,传承中国一贯崇尚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抑或是吸取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强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了马克思主

36、义民族理论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唤醒了曾经蒙尘的古老文明,激活了沉睡已久的民族基因。(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活的灵魂,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之光与信念之炬,亦是展现国家形象、凸显民族底蕴的重要资源。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不是简单重现传统年代的兴盛与繁华,而是将中华文化嵌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样态与话语体系,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68-169、6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 998 页

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 139 页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 9 月 9 日。71“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一是积极创造中华文化新样板。中华文化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于世,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中也展现出新的光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神要旨,力求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构建中华文化的新表征,形成中华文化的新样式。其以“一张蓝图绘到底”验证政贵有恒的简朴道理,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答古人对于小康的遥远期盼,以“一带一路”倡议赓续古代丝绸之路友好邦交的历

38、史记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上古时代理想中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相容、与时代相接、与世界相交的新方式。二是积极推广中华文化新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启迪,还表现在将中国传统俗文俚语、古典诗文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党建、外交等各方面。以外交为例,引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表达中国和拉美国家在长期的交往中确证彼此的合作情谊,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来表明期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共同努力夯实中国同东盟关系的社会土壤,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来表达中墨两国应以友谊之海架起合作

39、之帆向外国人讲中国话的背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活化。三是积极促进不同文明间新交融。在历史上,中国一向重视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互通往来,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唐代的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再到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化在一次次的文明交流中开阔与丰盈。新时代的中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积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从杭州 G20 峰会到北京冬奥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上海进博会,一次次主场外交彰显出我国开放自信的大国胸襟,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胸怀天下、内含世界情怀的生动写照。中华文化的理论内核和精神意涵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消

40、逝而暗淡,相反,却顺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日益丰满、愈加深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号角,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包含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使命,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将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回答。责任编辑:傅 歆 习近平:命运与共,共建家园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30 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 4 页。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8 页。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 8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