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登飞来峰》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64497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飞来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登飞来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登飞来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登飞来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登飞来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出示幻灯片)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

2、安石是怎么看的?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播放歌曲)二、 初读古诗登飞来峰1、出示幻灯片,播放录音.2、 全体学生齐读古诗。3、介绍作者:(幻灯片出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主持过“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三、了解古诗大意1、大家想想我们以前都是通过什么办法了解诗的大意的?(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根据书中的图片,和同学们讨论解决。)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弄懂诗的大意.3、生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飞来峰:一峰独立入云,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

3、名,故称“飞来峰”.闻说:听说。 缘:因为,由于。(“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四、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主旨句,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

4、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五、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板书: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小结: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

5、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2.拓展学习: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高望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中考链接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 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 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

6、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

7、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写作手法 衬托 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 浮云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 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 寓情于景 寓理于景12006年浙江省金华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

8、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 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

9、,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案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5、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8、千寻(见日升) 铺垫

10、9、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教学反思、导入.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二、读读讲讲问问.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

11、,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1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

13、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三、总结。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附录仅供教师参考。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