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35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7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_闫远凤.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闫远凤(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收稿日期:2022 07 25作者简介:闫远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摘要: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三卷中阐述其地租理论时,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逐利驱动下造成的农业凋敝、生态退化、地力枯竭与浪费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对“不合理的农业”批判中,马克思建构了关于“合理的农业”的系统性、原则性构想,特别是他关于合理利用地力、农业扩大再生产、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农业生态安全等思想具有深刻批判性、强大的

2、系统性和全面的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擘画了美好蓝图,脱贫攻坚的胜利将乡村振兴推向了全面实施,“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展新卷、结硕果的关键期,马克思在 资本论 所论及的“合理的农业”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在实践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地租理论;合理的农业;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2674(2023)02 038 08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三卷中,用大量篇幅分析考察了土地所有权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形式,即地租的概念、历史、性质及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者被剥夺土

3、地并从属于一个为利润而经营农业的资本家,在农业从属于资本后,一方面人类取得了推动农业社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农业“直接生产者的完全贫困化”1 697和农业凋敝、生态退化、地力枯竭与浪费等严重后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让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权获得地租收入,使得土地这个人类实实在在共同的永久的财产成为个别人攫取剩余价值、积累私人财富的手段,而大土地所有制在农村破坏劳动力,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1 919,并最终使土地私有制成为农业合理发展的限制和

4、障碍。正是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将唯物史观运用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从而将他毕生的两大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从理论高度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资本论 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批判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它深刻地指向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所导致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资本对农业雇佣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并指出这种对抗性的农业生产关系不能实现农业的合理经营,并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

5、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83生产者的控制”1 137。一、资本论 关于“合理的农业”的思想阐释虽然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并没有直接论证什么是“合理的农业”,但是他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的批判中蕴含着关于“合理的农业”全部的、系统性的构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中建构的基本理论逻辑的重要体现。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批判是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开始的,他对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批判也始于“地租”这个围绕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现实物质利益关系的核心。马克思通过对地租的本质、历史、构成等进行深入论证后得出结论,地租反映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

6、人之间真实的经济关系,其本质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由农业资本家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表现为超额利润)的剩余价值。正是从对地租抽丝剥茧的考察中,马克思发现农业和制造业一样,都完全地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在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极力榨取和掠夺土地的自然生产率和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还最终损害了社会再生产的平衡。因为从全社会使用价值的平衡来说,农业必须提供足够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产品数量;而从社会总价值的平衡来说,社会总劳动如果不能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到农业生产中,无论社会对农业的投入是过多还是过少,最终都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总体失调。(一)“合理的农业”应该建立在

7、土地公有制基础上资本论 第三卷“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一章中从地租理论出发引入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揭示的基本原理是,土地私有制导致绝对地租的存在,而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导致级差地租的存在。因土地私有权垄断而产生的地租虽然从未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却具有不断增大的权力,将剩余价值中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地租,从而使得地租成为“合理的农业”发展的障碍。因为,不交地租“就不能对从前未耕种或未出租的土地投入任何新的资本”1 862,这就要求农产品的价格必须上涨到一定程度才能确保土地除了生产价格外还能支付地租,所以“农产品总是按垄断价格出售”1 862,而“农产品的价值超过它们的生产价格而形

8、成的余额只是因为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1 863。马克思从小土地所有制和大土地所有制两方面进行考察后认为,“一切土地私有权对农业生产和对土地本身的合理经营、维护和改良所设置的这种限制和障碍只是展开的形式不同罢了”1 918,也就是说小土地所有制是孤立劳动,财富和再生产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不具有现代农业合理耕作的可能性;而大土地所有制按工业方式经营农业则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和土地的自然力,这种产业制度在农村使劳动者精力衰竭并加剧了土地贫瘠。在这一论证逻辑下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只有在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土地才真正为全体劳动者所共同占有,才能够有效避免私人资本在农

9、业上的无限扩张,并切实消除农产品因必须缴纳地租而具有的虚假价值,从而消除农业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并实现对劳动力和地力(自然力)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二)“合理的农业”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断言,“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 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2 697。劳动是土地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资本一旦完全控制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后果将超出资本本身的影响范围,从而具有比资本统治工业领域更加彻底的社会后果。资本控制对

10、土地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天然有优劣之分,在逐利本性驱动下的资本使得社会投入到不同土地上的劳动量因为利润不同而具93资本论 “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有差异,这就导致等级高的土地迅速富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并被过度开发利用,而等级低的土地得不到适当的改良和合理利用被荒弃或野蛮对待;二是土地肥力或土地自然力的巨大浪费,马克思认为,“土地肥力的差别所造成的结果是:同量劳动和资本,也就是同一价值,表现在不等量的土地产品上”1 922,923,而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肥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在土地上追加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人类劳动,如果能及时疏松土壤,提高它的

11、蓄水、保肥能力,适度深耕深松采取措施消除虫害、杂草,很多劣质土地能够逐年提高生产力,但在资本趋利避害追逐眼前利益的影响下,大量土地的肥力不断流失却得不到有机质的及时补充,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自然力的棒取和滥用不断加剧;三是农业科技被用于获取超额利润丧失合理性,马克思认为科技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却常常是以土壤生态和自然力的破坏为代价的,比如化肥、农药的普遍应用虽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生态破坏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人类的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一国国民的生存和发展大计,因此“合理的农业”必须要建立在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

12、利用的基础上。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劳动力、农业科技都被应用于追逐单纯的超额利润,导致人类无法实现对土地资源长远地、综合地、科学地合理使用。(三)“合理的农业”应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在农业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之间并存而又互相对立的基础之上。农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发挥劳动力、自然力和资本三者共同的作用,将土地、农作物、环境三种条件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马克思认为,在投入土地的资本中,短期的投资通常由产业资本家投入,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偶尔会改良土壤、增加产量,而长期的固定资本投入则由土地

13、所有者投入,但其中的问题在于由于产业资本家的资本投入在土地租期到期后立即转为土地所有者的财产,前者尽量避免在土地上持续投入,而后者则“力图尽可能地缩短租期在签订新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把投入土地的资本的利息,加到真正的地租上”1 699,这将立即导致两个结果:地租上涨(土地继续出租时)和土地价值增加(土地出售时)。马克思指出,“这是合理农业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租地农场主避免进行一切不能期望在自己的租期内完全收回的改良和支出”1 700,而土地所有者却日益富裕,他们不仅对土地改良的意愿和实际行动十分有限,还把租地农民(农业工人或小农)通过自己的劳动投入土地的小额资本剥夺掉,导致“真正的农业工人的工资

14、被压低到它的正常平均水平以下”1 707,这种情况下农业凋敝将不可避免,更谈不上农业扩大再生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知,“合理的农业”应该能持续推动农业扩大再生产,这既需要向土地持续投入资本和活劳动,又需要持续投入科技、新型设备,从而依靠生产要素质量改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持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因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全部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1 888,也是一切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发展的基础,从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四)“合理的农业”应确保生态安全马克思在论述其地

15、租理论时多次强调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应确保地力平衡,这是马克思对生态问题较早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地力的榨取和剥夺的诸多批评可知,马克思反对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人对自然的单向索取,他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索取和回馈能够达成平衡,即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中提取物质财富,同时又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和人体代谢物返还给自然,实现土地自然力(地力)的持续供给。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042023 年第 2 期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3 519,代表了他

16、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的批判。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三卷论述“生产排泄物的利用”时指出,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但由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无法根除城乡对立,人体排泄物无法回归土地,土壤肥力得不到有机补偿,这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缝”,比如“在伦敦,450 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1 115。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废物利用方面的巨大浪费不利于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完全无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损害绝非“合理的农业”应该追求的目标。二、资本论 中“合理的农业”思想的鲜明特质马克思的 资

17、本论 用无可辩驳的经济事实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一生璀璨艰辛的学术研究的巅峰巨著。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大视野逐层来考察剩余价值、利润及利润的分割和转化过程的,在这一逻辑下他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过程的理论再现必然是资本主义总生产的基础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其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整体性批判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商品资本流通的深刻剖析和他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在逻辑、经济现实的梳理与再现上都是高度一致的。马克思对“合理的农业”的思想建构具有强大的系统性、深刻的批判性和全面的超越性等特点。(一)强大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

18、理论具有系统性的基本特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理论剖析同样体现了以“人、自然、社会”为有机整体的系统性逻辑。首先,马克思对农业问题的分析是其对资本主义总生产整体研究有机且不可分割的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统治着工商业,也广泛控制了农业领域,从而造成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全面对立。农业作为国际经济的基础部门一方面为工商业提供了庞大的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承受了工商业使土地贫瘠的所有后果。与资本主义所秉持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认为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有用的对象”,人与自然更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正是从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对立,从工农业协调而不是各自孤立发展的立场出

19、发,“合理的农业”思想才成为鲜明表达“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存思想底蕴的生动体现。其次,马克思认为科技是人与自然物质双向交换的中介,而不应成为资本单向统治自然、剥削自然的工具。资产阶级纯粹为“预期的利润增长”而投入和开发“实用的科技”,不断地应用于获取剩余价值的市场竞争,使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全面统治城市和乡村,让资本成为科技的指挥棒。“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4 363,从而不断丧失科技本应具有的促进人类共同福祉进步的公益性、公允性。马克思认为科技是联结主体意志和外界自然的中介,科技在将主体力量传导于

20、自然界的同时服务于自然的人化,但这一过程不应到此终结,科技应致力于改进生产工艺,通过合理利用并减少“生产排泄物”(工业和农业废料)和“消费排泄物”,减少资本主义工农业科技不顾自然界消化能力而将“排泄物”肆意排入自然界的消极后果,减少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荼毒,马克思的科技理念正是其系统性考虑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体现。最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局限于农业生产本身,而是从工业 农业、城市 乡村、经济 科技 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而非二元对立展开的。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马克思始终是站14资本论 “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

21、义农业问题的,认为正是由于个别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农业”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1 878,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系统性、革命型变革的理论要求。(二)深刻的批判性从 资本论 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进行的批判来看,马克思对土地私有制下资本统御农业所导致的对农业劳动力和土地的双重剥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站在农民、农业雇佣工人的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在经济、科技、生态、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全

22、方面揭示。具体而言,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是“不合理的农业”的根源,资本盲目的逐利性是加剧农业生态破坏、科技异化、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浪费的肇因。马克思认为,土地私有制不仅意味着一部分人要向另一部分人缴纳贡赋才能获得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而且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剥削地球的躯体、内脏、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1 875,地租还会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理论批判,才真正构建了系统而彻底的无产阶级地租理论和农业经济学说,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合理的农业”的科学体系。资本论 第三卷将抽象、理性的地租理论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

23、关注真实的农业生产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长远利益,论证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要被共产主义“合理的农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三)全面的超越性马克思“合理的农业”思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与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所贯穿的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唯物史观不同,欧洲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通常过于专注经济学理论本身,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是正常而合乎理性的存在。他们只是站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探讨社会财富的增长机制,回避真实的经济关系和所有制来分析经济概念,因而也只能在微观层面看到市场、地租、货币等机制的“合理性”,却不能基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去考察资本、土

24、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问题,也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宏观层面所导致的“死循环”和巨大的不合理性。这就使得最先由古典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价值学说、地租学说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都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定范畴,其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研究无法深入到“不合理的农业”的土地所有制根源,无法将人的主体性活动从单纯对物的占有提升到人类自身解放的高度。而 资本论 在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考察中,已经通过历史地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全过程,在对地租的考察中全面分析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各种形式,并充分考虑技术、劳动力、自然力的差异化影响,马克思主义地租

25、理论始终与所有制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依靠不合理的土地私有权对农业雇佣工人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合理的农业”思想对“重农学派”的超越。重农学派是 18 世纪后半期在反对“重商主义”过程中产生的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派,该学派曾深受中国“重本抑末”文化的影响。以弗朗索瓦魁奈、杜尔哥等人为代表的重农学派将农业看作财富的唯一源泉,批评重商主义者们将金银看作唯一的财富,将金银的数量看作衡量国家贫富的标准,从而刻意忽视或抑制农业发展的做法。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曾被马克思予以肯定,马克思评价道,“重农学派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本身的领域,这样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5

26、 16。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的研究全面超越了重农学派,后者将农业劳动看作唯一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把地租当作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将利润看作由土地所有者支付并且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来消费的“一种较高的工资”的看法是有242023 年第 2 期局限的,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重农学派超越了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从生产中而不是流通中引出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他们让封建主义“在资产阶级生产的形式上得到再现和说明这样,封建主义就被资产阶级化了,资产阶级社会则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5 23,最后使得重农学派对土地所有权表面上的推崇变成了经济上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三、资本论“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

27、振兴工作的理论指引在 21 世纪的今天,资本论 通过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所建构的“合理的农业”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具有现实性。我国在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乡村振兴提升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看待,提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和对“三农”工作的重视。2021 年脱贫攻坚的胜利将我国乡村振兴工作推向了全面实施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8、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6 67的总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乡村振兴展新卷、结硕果的关键期,将推动很多制度性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构建新格局,而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所建构的“合理的农业”思想,在我国现在和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宝贵的理论指导意义。(一)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土地收入应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根据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阐述的地租理论,一般可以宽泛地认为,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产生绝对地租,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产生级差地租,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是“合理的农业”的最大障碍之一。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土地国有,但现阶段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仍是分离的,并没有完全消除绝对地租

29、和级差地租。也就是说,国家(省、市、县政府)通过土地有偿出让获得经济收入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因土地等级、位置、投入等差异导致的级差地租也真实存在。比如,地方政府城市建设土地出让在大多数时候执行“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客观上推高了地产价格;耕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无偿交由农民耕种,部分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转让获得的经济补偿就类似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单就农业生产而言,我国的家庭联产仍属于小农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和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多数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的前提是向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支付受市场影响不断上涨的土地经济补偿。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土地上持

30、续强化技术和资本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使租地成本不断推高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农户也常在租地企业经营失败后承受经济损失。可见,土地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全消灭地租不具有现实性,但应该谋求制定更加合理的地租规则,既要避免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又要避免土地流转完全交由市场定价最后推高消费品价格。不仅如此,根据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保护地力的相关原则,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主导对耕地的保护、土壤改良、生态涵养、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等工程,并持续对土地地力恢复和地力累积进行投资。国家要坚持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对耕地持续的资本和科技投入

31、,在这方面我国 2021 年来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 2030 年)实施中央预算支持的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系列工程,出台政策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的比例等,都是国家变农田为良田、改善土壤生态、增强耕地肥力、“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战略性举措。但近年来一些种粮企业和农户无视轮作的科学性盲目追求高产,比如在东北一些地区长期连作玉米,导致当地土壤酸34资本论 “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化、病菌、盐化、毒素残留等“良田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应在这些问题上加大作为,比如大范围推广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机肥(如人畜粪便和

32、作物秸秆回收再利用),采取措施避免市场和生产的波动导致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国家土地出让收入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支持比例未来应继续加大,并不断完善和严厉耕地保护立法,对过分追逐利润的掠夺性农业生产模式,肆意损害土地肥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行为应加大惩治力度。(二)国家应强化对土地的人才、科技投入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认为,科技应成为人与自然物质双向交换的中介而不是资本单向统治自然的工具。决定农业生产率的有多重因素,一是劳动力(来源于劳动者的主体性力量);二是土地的自然力(受环境、气候、土地等级等多方面影响);三就是作为人与自然物质交换中介的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

33、率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个,即一是通过提高农具农机、运输工具、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作为劳动者能力的延伸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轮作、有机种植、生物病虫害防治、研发抗病耐旱涝新品种等方式更好地保存、使用和配合地力,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对人才、资本的需求是刚性的、长期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保障是人才振兴,有了大量高素质的三农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在人与自然物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而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必然应该超脱短期经济利益导向,通过持续地对农业生产条件和不同等级的土地进行稳定的资金投入以同等提升各类土地的肥力,确保良田不累、薄田

34、变好,这将更加有效地帮助我国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应紧抓村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等关键少数,发挥他们在产业管理、产品经营、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要重视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等生产和商业型人才的培育和使用,解决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问题;此外,也要对大多数农民进行文化和技术辅导,比如由地方政府组织对农村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各种技能培训,对家庭劳动力不足或贫困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支出予以减免或补助等,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参与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

35、的论述,“农业上一定量的资本会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或会推动和支配较多的剩余劳动(因此,也就是使用较多的活劳动一般)”1 860,没有足够的活劳动的投入也不能确保资本投入的最终效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7 179本身即有多重意旨,农业应该能留住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应杜绝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将农民剥离土地并作为农业无产者推向城市,从而造成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发展模式。(三)应始终坚守农业生态安全底线马克思虽然曾经表示,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也是合理的农业的一种形式,但他显然不是小农经济的拥护者,马克思

36、只是从保护土地肥力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平衡及生态角度而言的。马克思主张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并且是在消除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对地力的暴力掠夺和索取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社会化生产,这就意味着生态平衡或生态安全是合理的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根据农业农村部土地质量调查,我国“中低等级耕地面积占比达 69%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尤为突出”8,其中包括东北地区水土流失和有机质下降,西北地区盐渍化问题,华北地区耕作层变浅,南方等部分地区土壤酸化加剧,设施农业区土壤退化严重等五个涉及土地生态的突出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污染问题也已经变得更加棘手和突出,马克思所担心的工业和商业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

37、瘠的各种手段的担忧并没有过时。我国的农业污染问题,一方面是工矿业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造成的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农药、化学、重金属残留对土442023 年第 2 期壤和生态的破坏必须尽快解决。农业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和土地或人力与自然力的关系问题,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必须土地为依托,以健康的生态为依托。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理应避免马克思在 资本论 所批判的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所造成的农业生态问题,坚决守住乡村振兴的生态安全底线并大力推动生态振兴,将用地和养地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决摒弃资本逻辑下漠视农业生

38、态问题的错误思想,在确保生态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我国乡村地区又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我国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革新和优化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固然应该充分汲取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但也应该从顶层设计的理论高度警惕和预防国内外资本对乡村振兴特别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全产业

39、链和土地资源的过度介入。一旦资本形成对农业产业资源如土地、肥料、农机、种子、水资源的垄断,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对小农经济的驱逐,并加重城乡和乡村内部的两极分化,从而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稳定和城乡融合的社会基础。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的批判仍然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是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能够推向深入、取得成功的制度前提,但在实践层面,无论是对小农经济的改造,还是壮大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生态兴农等都依然任重道远,要切忌将单一的规模化等同于产业化,将农业企业利润率作为判断产业兴旺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农业人口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要保持对地

40、力的敬畏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要善于管理农业科技并培养足够的乡村振兴治理人才,这些都是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关于“合理的农业”思想给我们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 许发辉、杨宁、赵明、胡炎 我国区域性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及改良培肥对策措施J 北京:中国农技推广,2020(10):3 7 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17 10 28(001)责任编辑:郑洪昌54资本论 “合理的农业”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